讀《道德經》對現代人有什麼好處?

墨幻樓主


道德經的核心是陰陽相剋相生,即相互對立統一的雙方要互學互讓,取長補短,通過對話、協商、洽談進行陰陽交換、戀愛結婚、 公平交易。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普遍奉行以上原則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具體到公民個人來說陰陽相互禮讓、交換是破解任何難題的不二法門。譬如談戀愛應注意陰陽互補,多看對方優點,不提過份要求,適當妥協;多一份理解包容等都是化解矛盾的有效途徑。再譬如購物通過議價,討價還價達到雙方滿意。道德經的內容十分豐富,只要準確把握眾妙之門.學好用好道德經就自然會過好當下。要學好用好道德經請參見張暱施《太上真言譯點》,這是張暱施根據音詞形詞原理對老子學說所作的最新解讀,否則很容易走偏!


音形世界


《道德經》一語萬端,微言大義,文章中的文章,經典中的經典,不光對我們普通人的修身養性、事業發展有用,就連當代最尖端的科學研究和實用技術都有啟發和思想引領作用。我舉幾個例子吧。

農業,沒人會把它與《道德經》聯繫到一起吧?但是日本的農學家福岡正信深讀《道德經》,就發明了自然農法,就是不依賴現代科技,純粹依賴土地的自然生態力量,培育、種植、水利灌溉,人工除草,包括農田施肥等等,全部實行非科技干預法,結果大獲成功,莊稼收成不比現代科技下的農業生產效果差,而且生態環境出奇的好,不僅在日本,而且推廣到東南亞、歐洲、非洲。福岡正信說,我不牛,牛人是老子。

當然我們更想不到當代科研會與《道德經》有什麼關係,我們上網查查就知道,不僅霍金的宇宙生成理論受老子思想啟發,結果得出世界本源的確由無到有,宇宙萬物生於有的結論,你看看霍金《時間簡史》第八章就是這麼說的。

其實他研究世界起源的課題,最早源於英國大學的1982年的一次“宇宙的產生從無到有”世界性學術討論會上,後來在中國一位物理學家吳忠超(就是《時間簡史》的譯者)的協助下,終於驗證了老子思想的深邃和偉大。

我昨天寫了一篇小文,全是當代著名科學家,尤其是一些領域的創始人關於老子思想評價問題,我舉幾個例子:

耗散結構理論創始人、諾獎獲得者普利高津,協同論創始人哈肯,自發秩序學說創始人、諾獎得主哈耶克,互補理論創始人、與愛因斯坦並稱為“物理學雙雄”的、科學家玻爾等等,當代最前沿的科學家,都說自己的理論受到了老子思想的影響。這樣的說法可能會引起不少人的質疑,但是事實總歸是事實,可以上網查一下。

正因為此,美國著名物理學家約翰·惠勒才得出這樣的結論,他說,近代科學家歷經數代、前赴後繼才找到的結論,在2000多年前的中國,就有了偉大的思想先驅!現代物理學大廈就是建立在這一理論基礎上的。真是不可思議!

上述所舉都是科學界的,具體到我們的日常生活,個人的修心養性,那就太普遍了。我舉幾個我熟悉的例子,美國能量學院院長、美國中華文化教育集團秘書長安娜郭女士、日本早稻田大學實驗室金國範先生,都在國外開展道家修煉課程,中國道醫協會一年一度的道醫技術大會,其主旨雖是交流中醫技術,但是核心永遠不離“致虛極、守靜篤”方面的修煉,因為這是事業的基礎,人生的必修。

修什麼呢?就是修煉身心,在道家看來,所有的“術”都是一種謀生手段,只有修練到更高的“道”的層面時候,才有資格進入到更高層次與人談經論道,一個人即便他的“術業”很高,如果“道行”不到位,也很難成為真正受人尊敬的人。


問道黃老


每個人看完,根據每個人的環境、處境、心態,每次看完的感受都不一樣,看你自己的理解,你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斷句,沒有正確答案。所謂的道,其實更是一種規律、法則,就像科學的盡頭是神學一樣,科學能發現規律,但解釋不了規律為什麼存在。道其實就是一種稱呼罷了,它無味、無形,沒有地域和時間的限制。我的理解呢,裡面很多也確實說明了老子順其自然和無為而治的思想,因為道就是這樣運行的,你違反了道,違反了自然規律,比如破壞自然,那肯定是會得到自然的懲罰的,比如地球上最近的很多災難..


釋然大叔


即時,廉價,碎片化的高尚娛樂


守口茹萍


本民科認為,以黃帝的道源經,周文王的周易和老子的道德經為代表的華夏思想準確地詮釋了宇宙的構成和運行規律,為頂尖的人類智慧!

自2019年開始,華夏思想正在引領人類步入超越物質的文明新時代,使得自牛頓,愛因斯坦時代以來至今的物質科學研究時代一去不復返,成為歷史!

未來已來!


外星文明新時代


《道德經》可以從三個高度去解讀,一是世界觀,二是人生觀,三是價值觀。不同的高度,收穫是不一樣的。就看讀者站在哪個角度解讀,而現在人往往從價值觀的角度去理解《道德經》,要說真能讀懂《道德經》的人,恐怕不多。

《道德經》在中華文化中,歷來享有崇高地位,其國際影響也遠遠超過其他中華經典。甚至有人說,世界歷史上,抄印流通最為廣泛的典籍,西方是《聖經》,東方就是《道德經》了。

《道德經》版本很多,目前常見的有河上公本(漢初),嚴光本(東漢),王弼本(三國),傅奕本(唐初),馬王堆帛書甲乙本(西漢),郭店簡甲乙丙本(戰國),此外還有敦煌手抄本等等。

《道德經》的註釋也很多,歷朝歷代學者們,都非常重視研讀這部經典,並且都或多或少留下一些研讀心得。以至於兩千多年來,各家註解數不勝數。甚至說,想要把存世所有註釋都讀完,幾乎是不容易完成的事情。

據民國年間嚴靈峰《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彙刊,明代以前注本有150種。又據《無求備齋老子集成續編》,明代以後有注本204種,相信實際數量遠不止此。

這部《六卷本道德經》與傳世各種版本,有許多不同之處,現只就我們看到的,向大家報告如下:\r

第一,版本出處不同。\r

第二,系統完整不同。\r

第三,章節編排不同。\r

第四,修學次第不同。\r

第五,關鍵字詞不同。

我們的結論是,這是系統性的不同,而不是局部性的不同;是質的不同,而不是量的不同。而傳世諸本之間,都只是量的不同,是在細節上的微小出入,基本是大同小異,沒有本質區別,唯此新出世的《六卷本》,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都與傳世諸本迥異。

下面舉例解釋一些不同之處,更加詳細之比較,因精力和篇幅所限,我們很難逐字逐句的考據和展開,估計這個時代也少有人會關注,就留在講課中去做一些發揮吧。

第一,版本與傳承方式不同:

(一)、傳世版本與出處:

1、【河上公本(漢初)】目前影響最大。流傳最廣的是由河上公作注的《道德真經注》,又名《河上公章句》,亦稱《道德經章句》,為最古的《道德經》注本。河上公最出名的弟子是北極真人安期生。《史記·樂毅列傳》太史公曰:“樂臣公學黃帝、老子,其本師號曰河上丈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樂瑕公,樂瑕公教樂鉅公,樂鉅公教蓋公,蓋公教於齊高密、膠西,為曹相國師”。根據其傳承系統,自河上丈人凡六傳至漢初曹參。據此,河上公當生於戰國時代,其傳承體系亦應該出自齊地黃老學者。

2、【嚴光本(東漢)】嚴光本姓莊,後人避漢明帝劉莊,諱改其姓,一名遵,字子陵,會稽餘姚(今浙江餘姚)人。少有高名,與劉秀同遊學。建武元年(25年),劉秀建立東漢,嚴光隱名換姓,隱居桐廬富春江畔,每日垂釣,後此地為桐廬嚴子陵釣臺。劉秀思賢念舊,即下令依照嚴光形貌在全國查訪。齊地報稱有一男子披著羊裘在澤中垂釣,劉秀懷疑那就是嚴光,即遣使備置安車、玄纁,三聘而始至京都洛陽。根據傳說,嚴光註解過《道德經》,共分72章,上篇(《德》)40章,下篇(《道》)32章。今傳本僅存上篇40章。

3、【王弼本(魏晉)】王弼(226年—249年),字輔嗣,三國曹魏山陽(今河南焦作)人,經學家、哲學家,魏晉玄學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創始人之一。王弼“幼而察慧,年十餘,好老氏,通辯能言。” 王弼曾任尚書郎。少年有文名,其作品主要包括解讀《道德經》的《老子注》 、《老子指略》及解讀《周易》思想的《周易注》、《周易略例》 四部。 其中《老子指略》、《周易略例》是王弼對《道德經》、《周易》所做的總體性分析文章。由於當時《道德經》原文逸散已久,王弼的《老子注》在局部時間曾是本書的唯一流傳,直到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發現《道德經》帛書本為止。\r

4、【傅奕本(唐初)】傅奕(555年~639年) 唐初學者。唐相州鄴(今河南省安陽市)人。精天文歷數。隋開皇中,以儀曹事漢王諒。唐武德初,拜太史丞,遷太史令。南北朝以來,佛教盛極一時,寺院遍及各地,僧尼人數與日俱增。鑑於這種情況,武德四年(621年)六月,傅奕上奏《請廢佛法表》,請求廢除佛教。在奏表中,他首先回顧佛教傳入中國之前情況,“竊聞八十老父,擊壤而歌;十五少童,鼓腹為樂。耕能讓畔,路不拾遺。孝子承家,忠臣滿國。庠序成林,墨翟、耿恭之儔,相來羽翊。乃有守道含德,無慾無求。寵辱若驚,職參朝位。”之所以會出現這一情況,傅奕認為主要是“當此之時,共遵李、孔之教,而無胡佛故也”。在傅奕看來,只有遵從李耳的道家和孔子的儒家學說,才能使“天下大治”。貞觀十三年(639年),傅奕病卒,享年八十五,他崇尚儒學和道家學說,反對佛教。曾撰寫《老子注》2 卷、《老子音義》,並蒐集魏晉以來駁斥佛教的言論,撰寫《高識傳》10 卷。他生前多次表奏廢除佛教,都未成功,是歷史上第一個反佛主義學者,對後世韓愈等人有不小的影響。傅奕參考9家《道德經》注本進行整理,校訂為《古本篇》,共 5556 字,與馬王堆帛書文字有許多類同之處,但體例按通行本,《道經》在《德經》之前。此書現存於正統《道藏》中。

5、【馬王堆帛書甲乙本(西漢)】帛書老子,出土於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用不同字體的朱絲欄墨形式抄寫《德》、《道》兩篇文章的合稱。由於帛書老子的內容與傳世《道德經》貌似形同,學者根據兩個抄本的成書年代先後,分別命名為《帛書老子甲本》、《帛書老子乙本》,統稱為《帛書老子》。考古和文本研究證明,下葬於漢文帝時期的《帛書老子》,在下葬時已是舊物或古董,下葬時間比成書於漢昭帝時期的《道德經》更早。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有甲、乙兩種版本。兩版本的書體有些不同,但都屬於隸書。乙本避劉邦諱,可以斷定它是漢朝的抄寫本無疑。甲本由於不避漢高祖劉邦的名諱,因此可推斷它當抄寫於劉邦稱帝之前。甲本帛書很有可能是直接從戰國時期的竹簡上轉抄而來,是迄今為止被發現保存最為完整、最可能接近原貌的古本《老子》版本。王弼注《道德經》則是現存傳世本中的最早版本。帛書本不分篇章,傳世本《老子》則分為上、下篇共八十一章,文字也多有所不同。這兩個本子的出土,在學術界引起極大轟動目前已有無數研究文章。學者們用兩個本子對堪,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帛書本老子》,內容體量大致和傳世本相當。

6、【郭店簡甲乙丙本(戰國)】1993年10月,在湖北省荊門市郭店村,郭店一號楚墓M1發掘出竹簡,共804枚,為竹質墨跡。其中有字簡730枚,共計13000多個楚國文字,其中包括三種內文有異而相對獨立的《老子》(甲本、乙本、丙本)寫本,即《郭店老子》文本。郭店楚墓出土的三種戰國寫本《老子》,是目前所見最早的《老子》文本。甲本存簡39枚,簡長32.3釐米,共計1086字。其文字分別見於今本《老子》19章,66章,46章,30章,15章,64章下段,37章,63章前段、後段,2章,32章,25章,5章,16章上段,64章上段,56章,57章,55章,44章,40章,9章。乙本存簡18枚,簡長30.6釐米,390字,其文字分別見於今本《老子》59章,48章上段,20章上段,13章,41章,52章中段,45章,54章。甲、乙本在內容上,相對獨立,各自成篇。丙本存簡28枚,簡長26.5釐米,575字。其中有10枚的文字分別見於今本《老子》17章,18章,35章,31章的中段和下段,另有4枚同見於郭店《老子甲》第10章上段和今本《老子》64章下段,此14枚所記載文字,《郭店楚墓竹簡》編者謂之《老子丙》。另有其餘14枚所記載文字,不見於今本《老子》和郭店《老子甲》,《郭店楚墓竹簡》題名謂之《太一生水》(這部分我們也專門做了研究,其實是天子圖書館中的另外一部經典,與傳世《青囊經》有密切聯繫,雖不屬於《道德經》內容,但也涉及到形而上,有時間另外向大家報告)。郭店《老子》三種寫本大部分內容文字均見於今本《老子》。這應當是《老子》經文的更加原始的竹簡雜亂捆紮的面貌,不排除是王子朝逃楚時所攜帶的典藏遺存。

以上1-4四個本子,基本都同源於河上公,可以看做是一類,是現代通行本的祖本;馬王堆帛書本算是第二個源頭;郭店簡老子甲乙丙算是《道德經》的第三個獨立源頭。其他的諸如【敦煌手抄本(隋唐)】等,學者們也多有研究,總體來看,體裁與河上公本大同小異,這裡不再贅述,大家有興趣可以自行研讀,都很有趣。

(二)、姬氏傳本的出處:

以上這些版本中,傳世最廣泛,影響力最大的,當屬河上公這個源頭,基本上就是傳世本的代名詞了。而另外一些,都是墓藏或者洞藏的再出土。也就是說,一條線是“人傳”,一條線是“藏傳”。“人傳”很容易生流變,也就是容易加入自己的東西,以至於發生以訛傳訛;而“藏傳”,雖然流變的可能小一些,但因年代久遠,對於古代文字的釋讀就可能發生歧義,同時,“藏傳”也會因為源頭年代的不同,未必一定是原始的情況。

姬氏本千年單傳,這是其一。據姬英明先生介紹,《姬氏道德經》(《天子書》)的傳承,是“人傳”加“書傳”的雙保險方式。“人傳”,是說在姬氏家族內部,口口傳授,並且是擇人而傳,並不普傳,不夠格的不傳,務求準確原始的背誦下來。“書傳”,是其家族本來密藏一些古籍文獻,嘔心瀝血保存數千年,直到文革時期才慘遭洗劫,毀於一旦。而一般的傳世本,雖然也是“人傳”加“書傳”,但並不擇人,其間會經過無數學者之手,人的思想多變,認識有差,訛變問題就在所難免了。

姬氏本源頭更古,這是其二。《姬氏道德經》的源頭,與傳世諸本的源頭大不相同。六卷本據說直接源於老子本人的“攜帶”而不是“創作”,老子出關投奔姬氏故土,隨身攜帶國家典藏《道德經》的帛書,用來向族人證明自己的四輔貴族身份。此帛書,就是《六卷本道德經》(當然可能還會攜帶有其他經典),一直在姬氏族群中秘密保存和傳承。這個源頭,遠遠早於河上公本,即便相較於關尹子記錄五千言的傳說,也更加古遠。這不是老子本人的思想著作,而是老子所攜帶的國家典藏,是從上古就有的經典。這個地方,是非常重大的不同!

姬氏《六卷本道德經》的出現,可以說,為《道德經》研究和學習開闢了一個全新的天地,如果這是真正的源頭原貌,那麼,它將具有劃時代意義,如果還能以此揭示中華上古唯心三觀的話,臻經典同仁們將深感歡欣。\r

目前,學界對於這個本子尚少見反饋和研究,如果因為此六卷本為家族口傳,暫時缺乏專家認可的實物證據,學者們因而不願深入研究的話,那將會非常之遺憾。

第二,系統性和完整度不同:

河上公一系的“人傳”本子,內容都還比較完整,無論是否分章以及次序的先後安排,大約都是五千多字,也都是分為《道德》和《德經》兩部分。馬王堆帛書的兩個本子,都不夠完整,需要經過對堪,彙總為一個完整的本子。郭店簡的三個本子,就更加零散了,只能看出屬於《道德經》,已經無法單獨形成系統性的文章,估計只是散亂竹簡的堆放而非正式系統的入藏(當然也不排除盜墓所致)。敦煌洞藏的各種道家經典,約佔洞藏經典總數量的百分之一二,比例極少,但是內容也很豐富,其中涉及《道德經》部分的內容都不完整,需要大量的互相校對工作方能整理出一些蛛絲馬跡。

而《六卷本道德經》一出世就是完整的,全文5577(+5)字,目錄條理清晰,章節安排有序,修學次第井然,這種完整性和系統性,絕非傳世諸本能相媲美。

第三,章節編排不同:

前面所列諸本,馬王堆帛書不分章,但是分為《德》和《道》兩部分,《德》在前《道》在後;郭店簡甲乙丙零散,更是看不出任何系統性;通行諸本章節編排通常分為81章,都是《道》在前,《德》在後,其他傳世諸本也大體如此;惟嚴光本分72章,上篇《德》40章,下篇《道》32章,今傳本僅存上篇40章。\r

《六卷本道德經》則不然,不分81章,只分為六卷,分別為——道經卷,德經卷,道理卷,道政卷,道法卷,道術卷。其中,每一卷中,又分為——初、中、上三部分,全經一共18個小部分。

據我們所知,依其他古代經典編排習慣來看,其實對於這六卷,還應該歸為《內篇》和《外篇》,前三卷(道經卷、德經卷、道理卷)是《內篇》,主要闡述道的內體,是一個人如何修行得道的部分;後三卷(道政卷、道法卷、道術卷)是《外篇》,主要闡述道的外用,是如何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部分。

另外我們還發現,六卷本在每一卷的初、中、上三部分基礎上,根據文章本身的義理邏輯,還可以再進行分節,非常清晰——\r

【道經12節】(4+4+4)\r

【德經12節】(4+4+4)\r

【道理12節】(4+4+4)\r

【道政12節】(4+4+4)\r

【道法11節】(3+3+5)\r

【道術11節】(3+3+5)

合計70節,這樣分節之後,每一節的體量內容與傳世本81章的體量內容,就會發現許多有趣的關聯了,甚至可以腦補出很戲劇性的畫面——當時王子朝逃楚帶來一車車完整的國家竹簡典藏,最終失去妥善保管都流落在楚地,而因為帛書被老子帶走,也沒人能夠正確編聯和傳授這些竹簡的內容了。再後來竹簡慢慢失去保管而凌亂。再後來有學者收集這些流散的竹簡,重新編聯註釋成為81章的結構……這些我們會在課堂上再向大家詳細展開報告。

第四,修學次第不同:

以河上公為祖本的諸傳世本,都是《道》在前《德》在後,歷來的學習大多數按照這個順序,而出土的馬王堆帛書是《德》在前《道》在後,這讓學者們對其原因一直很困惑,爭論也很多。而到底這部經典應該怎樣學習和使用,至今仍然莫衷一是。

《六卷本道德經》的出世,徹底解決了這個問題。這本書,原本是“天子之書”,是上古時代或者起碼是周代用來教育和培養天子的官學教材,由三公四輔等高級大臣們掌握,“老耽”應該屬於其中的一個職務而不是某個具體人的人名,應該就是專門教授天子貴族的高級老師,傳授《道德經》是老耽們最重要的任務之一。那麼這本經正確的使用方式是怎樣的呢?在我們看,應該分為“內知”和“外行”兩部分,就是今天常講的理論和實踐。《六卷本道德經》的《內篇》就是理論,《外篇》就是實踐,而《內篇》還需要再細分為內和外——《道理卷》屬於最容易懂容易行的部分,是教小天子怎樣修身的功課,在兒童時就可以學;長大些後,理解力強了,就進一步學習和修持《德經卷》;到了成年時,最終修持和領悟都到位了,就是《道經卷》的程度,也就同時具備了作為天子的內在的學養和修養,就算他們悟道得道了。具備天子內養者,再進一步學習《外篇》並且在老天子的帶領下進行實踐,就可以成為未來的天子了,這樣的故事,可以從堯舜禹的傳承上看到痕跡。也就是說,這本書的學習和踐行方式是有嚴格次第的,並且非常科學嚴謹,完全符合人類的成長規律。

從姬英明先生自己的介紹來看,這本書的修學次第也確實和我們認識的一樣——兒童先學《道理卷》,之後學《德經卷》,再後學《道經卷》,最終再學習和運用《外篇》的三卷。\r

從以上的分析不難看出,這部《六卷本道德經》作為天子教材,次第之科學嚴謹,完全不是傳世諸本所能望其項背的。

第五,關鍵字詞不同:

在《六卷本道德經》中,有不少字詞和傳世本不同。姬英明先生在《姬氏道德經》書中已經做出主要的對比工作,本文僅列出一些我們認為比較重要之處:

【傳世本】——【六卷本】

《道經卷》

【1】“無,無極極,極生炁,炁生變,變之道也。”

這段話,在傳世的任何一個本子裡面都沒有,這是第一次見到,並且一開始就出現在《道經卷》部分,意義顯然十分重要。我們的解讀是——心生萬物,無中生有的過程。具體詳見後文。

【2】“道衝”——“道空”

【3】“大曰逝”——“大曰筮”

【4】“眾甫”——“眾父”

【5】“塞其兌”——“塞其悶”

【6】“守靜篤”——“守靜表”

《德經卷》

【7】“益生曰祥”——“欲生曰殤”

【8】“能為雌乎”——“能無雌乎”

【9】“勢成之”——“器成之”

【10】“亭之毒之”——“成之熟之”

《道理卷》

【11】“有道者不處”——“有德者不居”

【12】“枉則直”——“枉則生”

【13】“善始且善成”——“善殆且善成”

《道政卷》

【14】“易泮”——“易判”

【15】“輔萬物之自然”——“復萬物之自然”

【16】“長生久視”——“長生久事”

【17】“芻狗”——“芻垢”

歷來傳世本里面的“芻狗”兩字解釋就很彆扭,六卷本直接就是“芻垢”,簡單明瞭。

《道法卷》

【18】“吾將以為教父”——“吾將以為學父”

【19】“唯施是畏”——“唯矣是畏”

《道術卷》

【20】“弱其志”——“弱其智”

【21】“絕仁棄義”——“絕偽棄疑”

【22】“為其勝也,故宜為下”

這句傳世本沒有,也很精到。

【23】“物或惡之”——“勿或惡之”

【24】“善勝敵者不與”——“善勝敵者不爭”\r





臻經典


從物質到精神,從房子到人生使命,從樹苗到參天大樹。


小半山人


[玫瑰][玫瑰]《道德經》是古聖先賢遺留下的中華傳統文化的貴寶,淨化心靈;讓人的思想品德,言行舉止趨向正規化,是誆正社會人心,改善不良風氣的傑出經典,能讓國泰民安,處處充滿愛,溫馨祥和的氣份!……[祈禱][祈禱][祈禱]


淨蓮迴歸


《道德經》可不是什麼冷門的老古董,而是熱門了幾千年的經典,從來就沒冷過。不管是哪代中國人,不懂一點,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有文化。

特別是對現代人,好處更多了。因為可以跟古今中外沉澱下來的各經各典,融會貫通起來搞名堂,古代人沒這麼優越的條件,他們沒有物理學、心理學這些經過進化的概念……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我們來列舉一些明顯的好處:

一、懂一點有利於廣交朋友

喝茶、飲酒、論道,是永恆的社交三件套,要知道吹牛皮是永遠不滅的人性剛需,其中“論道”這種吹牛方式是比較高級的,但凡是某方面有點能量的人,都免不了要附庸風雅一下,才有存在感。而道德經,正是不可或缺的基本功。

所以,如果你也打破頭都要往更高級的圈層裡面擠,就要聽得懂經常不講人話的論道之道,還要適時表現一下自己的論道資本,爭取他人的刮目相看,至少撐一下門臉,不要被踢出局。

二、懂一點有利於思考突破

去年準備漢字思維課的時候,去到一個“有”字,甲骨文是一隻手抓住一塊肉,腦子裡就突然冒出道德經講的“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頓時腦洞大開。

那時正在為裝修佈置一個工作室傷腦筋,要買什麼?有什麼用?怎麼用?挺糾結的。腦洞打開了是這樣的: “有的東西只是提供便利,通過有創造出無的空間才有用”!後來,省了不少購置費,自己和客人都覺得挺舒服。

其實,我想說的是,這個好處啊,總會在某個時刻冒出來,而不是奔著去。

三、懂一點有利於調整心態

四、懂一點有利於運籌帷幄

五、懂一點有利於修心養性

一不小心為了這個興趣認證碼了這麼多字,看看也夠了,後面這三、四、五就“無之以為用”吧……


說名講字的老王


道德經做為中國古代的哲學名籍,對中國哲學的發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除《聖經》以外,全世界流傳的著作。

道德經做為人類心智啟蒙和修身養性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憚述了萬物的發展規律。只有順應規律才能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