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三國中《三十六計》的應用,第二計:圍魏救趙

《三十六計》或稱三十六策,是指中國古代三十六個兵法策略,語源於南北朝,成書於明清。

它是根據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和豐富的鬥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中華民族悠久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論三國中《三十六計》的應用,第二計:圍魏救趙

原書按計名排列,共分六套,即勝戰計、敵戰計、攻戰計、混戰計、並戰計、敗戰計

前三套是處於優勢所用之計,後三套是處於劣勢所用之計。每套各包含六計,總共三十六計。

其中每計名稱後的解說,均系依據《易經》中的陰陽變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剛柔、奇正、攻防、彼己、虛實、主客等對立關係相互轉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樸素的軍事辯證法的因素。解說後的按語,多引證宋代以前的戰例和孫武、吳起、尉繚子等兵家的精闢語句。全書還有總說和跋。

三十六計是中國古代兵家計謀的總結和軍事謀略學的寶貴遺產,為便於人們熟記這三十六條妙計,有位學者在三十六計中每取一字,依序組成一首詩:金玉檀公策,藉以擒劫賊,魚蛇海間笑,羊虎桃桑隔,樹暗走痴故,釜空苦遠客,屋樑有美屍,擊魏連伐虢

而《三國演義》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其中在戰爭方面對三十六計更是有著精彩無比的應用。作為中國古代第一部長篇章回小說,是歷史演義小說的經典之作。

全書描寫了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的不同集團和派別,為達到一己私利,爾虞我詐、勾心鬥角,使盡陰謀詭計,廣泛地運用謀略權術,進行了激烈複雜的政治、軍事鬥爭,各種計謀貫穿全書的始終。

經比對,發現三十六計與《三國演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羅貫中用其驚天緯地之才,在《三國演義》中為我們淋漓盡致地展現了所有三十六種計謀。不愧是中國集計謀於大成之第一奇書。

下面我就來為大家介紹,三十六計在《三國演義》中的運用。


第二計:圍魏救趙

譯文:攻打兵力集中的敵人,不如設法使它分散兵力而後各個擊破;正面攻擊敵人,不如迂迴攻擊其薄弱空虛的環節。

論三國中《三十六計》的應用,第二計:圍魏救趙

此計出自《史記》記載的齊魏桂陵之戰:

邯鄲之難,趙求救於齊。田侯召大臣而謀曰:“救趙孰與勿救?”鄒子曰:“不如勿救。”段幹綸曰:“弗救,則我不利。”田侯曰:“何哉?”“夫魏氏兼邯鄲,其於齊何利哉!”田侯曰:“善。”乃起兵,曰:“軍於邯鄲之郊。”段幹綸曰:“臣之求利且不利者,非此也。夫救邯鄲,軍於其郊,是趙不拔而魏魏也。故不如南攻襄陵以弊魏,邯鄲拔而承魏之弊,是趙破而魏弱也。”田侯曰:“善。”乃起兵南攻襄陵。七月,邯鄲拔。齊因承魏之弊,大破之桂陵。

計名則見於《三國演義》第30回:

《三國演義》第三十回:“曹軍劫糧,曹操必然親往; 操既自出,寨心空虛,可縱兵先擊曹操之寨;操聞之,必速還;此孫臏‘圍魏救趙 ’之計也。”

這一計兵法運用,其精義就是“攻其所必救”。攻擊敵人沒有防備的虛弱部位來間接地牽制敵人,以達到最終的目的。圍魏救趙是三十六計中相當精彩的一種智謀,它的精彩之處在於,以逆向思維的方式,以表面看來捨近求遠的方法,繞開問題的表面現象,從事物的本源上去解決問題,從而取得一招致勝的神奇效果。

圍魏救趙原指戰國時齊軍用圍攻魏國的方法,迫使魏國撤回攻趙部隊而使趙國得救。後指襲擊敵人後方的據點以迫使進攻之敵撤退的戰術。現借指用包抄敵人的後方來迫使他撤兵的戰術。

經典實例:

三國演義中最經典的圍魏救趙之計就是諸葛亮一紙救江東!

論三國中《三十六計》的應用,第二計:圍魏救趙

見《三國志演義》第五十八回“馬孟起興兵雪恨 曹阿瞞割須棄袍”:

當曹操得知周瑜病逝的消息後,就準備再次興兵進犯江東。但是,他又擔心西涼州的鎮東將軍馬騰,會乘機襲取空虛的許都。為此,曹操特派使者西去涼州,以朝廷的名義給馬騰加以徵南將軍的頭銜,命令他隨軍討伐孫權。

於是,馬騰帶領次子馬休、馬鐵及5000西涼兵卒應召來到許昌城下。不久,西涼兵被曹操消滅,馬騰父子三人也慘遭殺害。

論三國中《三十六計》的應用,第二計:圍魏救趙

此後,曹操自認為解除了後顧之憂,即時起兵30萬,直撲江東。江東聞報之後,立即讓魯肅派使者西上荊州,向劉備求援。

諸葛亮看罷江東的求救信,胸有成竹地對劉備說:“既不用動江南之兵,也不用動荊州之兵,我自有妙計使曹操不敢進兵東南。”他讓使者帶回江東的信中說:“如果曹軍南犯,劉皇叔自有退兵之策。”諸葛亮告訴劉備說:“曹操平生最擔心的就是西涼之兵。現在曹操殺了馬騰,馬騰長子馬超仍然統領著西涼之眾,曹操的殺父之仇定使馬超刻骨切齒。主公只要修書一封,派人結援馬超,讓馬超興兵入關。這樣一來,曹操豈能兵犯江東?”劉備聞言大喜,立即修書,派使者投送西涼的馬超。

馬超聽說父親和兩個弟弟遇害的消息後,放聲大哭,悲倫倒地。他咬牙切齒,痛罵曹賊。正在此時,劉備的使者持書趕到。

馬超拆書一看:劉備在信中除了大罵曹操之外,還回憶了昔日與馬騰同受漢帝密詔、誓誅曹賊的往事和舊情。指出,曹之,他統荊、襄之眾以遏曹之前。認為此舉不但曹操可擒、奸黨可滅、大仇可報,而且漢室可以復興。馬超看罷,立即揮淚覆信,打發使者先回,隨後便點起西涼兵馬。

正準備進發時,西涼太守韓遂使人請馬超相見。原來韓遂與馬騰是結義兄弟,韓遂與馬超以叔侄相稱。韓遂告訴馬超:曹操派人送來書信,以封西涼侯為誘餌,讓韓遂擒拿馬超。韓遂還向馬超表示:既為叔侄,不忍加害,願意與馬超一起聯軍進擊曹操,以報仇雪恨。

論三國中《三十六計》的應用,第二計:圍魏救趙

韓遂殺掉曹操的使者,又徵調手下8部兵馬,合自己與馬超共計10部,20萬大軍,浩浩蕩蕩殺奔長安。曹操得到關中警報以後,遂放棄南下攻擊孫權的計劃,專力對付關中的馬超、韓遂之軍。諸葛亮一封書信就輕而易舉地制止了曹軍的南下,救了孫權的大駕。

論三國中《三十六計》的應用,第二計:圍魏救趙


其他實例:

一、曹操劫糧圍烏巢袁紹兵敗丟官渡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年十月,袁曹兩軍正於官渡(今河南中牟境)對峙,處於決戰的關鍵時刻。

論三國中《三十六計》的應用,第二計:圍魏救趙

袁紹派大將淳于瓊率萬餘人護送軍糧,集中於袁軍大營後方40裡的烏巢。謀士沮授建議,增派將軍蔣奇率一支軍隊,守護烏巢翼側,以防曹軍抄襲。謀士許攸提出,曹操兵少,傾全力拒戰,後方許昌空虛。若派精騎輕裝襲許,則可奉迎天子討伐曹操,曹必被擒,即使不能生擒曹操,也必能將其擊敗。袁紹皆不採納。

許攸是袁紹謀士,因為貪財,被袁紹趕走(一說許攸恰家人犯法入獄,許攸怒而出走),之後投奔曹操。曹操聞聽許攸來投,竟顧不上穿鞋奔出,說:“子遠來了,大事可成!”,請許攸入座相談。

許攸獻計說:“今孟德孤軍獨守,既無援軍,亦無糧食,此乃危急存亡。現在袁軍有糧食存於烏巢,雖然有士兵,但無防備,只要派輕兵急襲烏巢,燒其糧草,不過三天,袁軍自己敗亡!”

論三國中《三十六計》的應用,第二計:圍魏救趙

曹操欣然採納許攸計謀,留將軍曹洪、謀士荀攸守營,自率5000步騎兵,攜帶柴草,人銜枚馬縛口,打著袁軍旗號,趁夜從小道疾馳,沿途詐稱奉袁紹令前去加強守備,騙過袁軍的盤問。既抵烏巢,立即包圍袁軍營寨,從四面縱火圍攻。

論三國中《三十六計》的應用,第二計:圍魏救趙

袁軍毫無戒備,一片混亂,至拂曉時,淳于瓊見曹軍兵少,集結部隊,出營佈陣,企圖反撲。曹操率軍迅猛衝擊,淳于瓊退回營中。袁紹在此危急關頭,堅持要先攻下曹軍官渡大營,以斷其歸處。

部將張郃認為,曹營堅固,難以攻克,應全力救援烏巢,若那裡糧草被焚,大家都將成為俘虜。袁紹固執己見,置烏巢於不顧,只派少數兵力援助淳于瓊,仍督率部眾強攻曹營,不能攻克。

當增援的袁軍迫近烏巢時,曹操堅持拒絕部下分兵阻擊的建議,嚴令士兵拼死衝殺,全力攻破淳于瓊營寨,斬殺淳于瓊,將屯積的全部糧草和車輛焚燬。曹操令割掉幹餘被俘士兵鼻子及所獲全部牛馬的唇舌,向袁援兵示威,袁軍將士甚為恐懼,旋即被擊潰。曹軍乘勝還師。烏巢糧草被燒的消息傳至官渡前線,袁軍軍心動搖,內部分裂,張郃因受誣陷而與將軍高覽臨陣反叛,燒燬軍械,向曹操投降。

二、曹丕新喪孫權三路伐魏

魏黃初七年(226年)五月,魏文帝卒,太子曹叡繼位,是為明帝。八月,吳趁魏大喪,發兵攻魏。

論三國中《三十六計》的應用,第二計:圍魏救趙

孫權自領軍入居巢門,取魏新城。令陸遜,諸葛瑾等屯兵於江夏,沔口取襄陽。孫韶,張承等出兵廣陵取淮陽等處。三處一齊進軍,共三十萬。

魏主曹睿亦起三路兵迎敵。令劉劭引兵救江夏,田豫引兵救襄陽,睿自與滿寵率大軍救合肥。

滿寵入軍中奏魏主曰:"吳人必輕我遠來,未曾提備,今夜可乘虛劫其水寨,必得全勝。"魏主曰:"汝言正合朕意。"

論三國中《三十六計》的應用,第二計:圍魏救趙

即令驍將張球領五千兵,各帶火具,從湖口攻之。滿寵引兵五千,從東岸攻之。

是役,吳水軍大敗,被燒燬的戰船,糧草器具不計其數。諸葛瑾率敗兵逃走沔口,魏兵大勝而回。魏軍此戰的勝利與滿寵所獻的計策有莫大的關係,滿伯寧此計其實也是一條"圍魏救趙"之計。

論三國中《三十六計》的應用,第二計:圍魏救趙

與別人不同的是,滿寵側重於由最能有效打擊敵軍的一方擔當主動進攻的任務,而不是按條塊劃分,按部就班地來任命防區裡的負責人來指揮這一行動。因為滿寵與魏主的作戰任務是堵住進攻合肥的吳軍,而魏軍負責防禦巢湖諸葛瑾部隊的是劉劭和田豫。但機智過人,善於把握時機的滿伯寧,根據敵情,及時向魏主建議,從己方這裡抽調一支精幹力量,打擊尚處在麻痺之中的吳軍,以緩解魏軍的壓力。魏主睿接受了他的意見,當機立斷,派出精兵強將,偷襲吳國水軍部隊,獲得了成功。此舉既有效打擊了吳軍囂張的氣焰,又鼓舞了魏軍的士氣,減緩了軍隊的一部分壓力。


所以,由此可見圍魏救趙有三種含義。

一、避實擊虛。孫子兵法虛實篇認為,水的流動規律是避開高處而而流向低處。同樣的道理,用兵的規律是避開敵人的堅實之處,而攻擊其薄弱之處。避實擊虛是克敵制勝的法寶。

二、以攻為守。進攻是最好的防禦。在敵兵壓境的情況下。如果一味的防禦就會越來越被動。應當利用一切機會發起進攻。打亂敵人的陣腳,從而化被動為主動。

三、以逸待勞。我們在敵人氣勢如虹之際,我們不能採取直接進攻的戰略,硬碰硬。而是堅守自己的陣地,消磨敵人的士氣和銳氣,同時尋找戰機,從而後發制人,一舉殲滅敵人。

只有攻擊敵方內部矛盾的非主要方面。才能迅速從量變上削減敵方的主要方面。並且發生連鎖反應最後消滅全敵。

這一軍事策略。提高到哲學高度分析以後,就可以看到這是事物發展普遍存在的一條規律。

因而,人對人的掌握與運用。就是一種方法論。

不但古代戰爭可用,現代戰爭可用各行各業運用它。都會獲得奇蹟般的成功。


這便是在三國中三十六計第一計「圍魏救趙」的體現!

持續更新中,下一篇:論三國中《三十六計》的應用,第三計:借刀殺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