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同治 抗“疫”良方

內江日報

3月18日,63歲的楊安秀來到東興區新江街道辦事處的心理諮詢室做心理放鬆減壓。因為疫情,她經常失眠,精神也不好。經過20分鐘“話療”和心理疏導,她表示輕鬆多了。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 內江用47天實現確診病例“清零”,成功做到了“病人零死亡,疑似零漏診,醫護零感染”,在這份可喜的成績單中,心理疏導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啟動迅速:

政府社會齊發力

“因為疫情,我連續失眠,最近幾天還感覺心口發熱、發悶,該怎麼做才好?”

“這位朋友,先不用緊張。你先說說接觸了哪些人……”

這是內江開通心理援助熱線後,心理諮詢師與諮詢對象溝通中的常見一幕。

疫情突發,不僅威脅著公眾的身體健康,也會影響到人們的心理健康。通過心理疏導為患者重建心理防線,是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的重要一環。

“要說有什麼經驗的話,那就是‘啟動早、覆蓋廣’。”市衛健委疾控科科長(應急辦主任)楊軍說。

內江市啟動公共衛生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後,1月27日,內江市心理學會統籌安排啟動了心理危機干預應急預案,成立了近60人的心理干預團隊,並建立了微信群,開通了5部熱線電話,為各類人群提供心理援助服務。

2月2日,我市印發心理危機干預方案,全市共組建7個組,共計42名醫護人員,每天1組輪班,24 小時在線提供實時心理疏導。

不但要“早”,還要“廣”!

2月26日,內江市印發《關於全面開展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全社會心理干預工作的通知》,由市衛健委、市委宣傳部、市教育局、市公安局等10個單位共同聯合開展心理干預工作,按照屬地原則,劃片包乾,動用一切社會組織力量,全力抗擊疫情。

據統計,截至目前,通過熱線電話、“市新冠肺炎心理諮詢專家服務平臺”、各大醫院公眾號、微信群等多種方式,內江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心理干預專家組已累計開展心理疏導服務6萬餘人(次)。

心理疏導:

“大家掃碼進群,有什麼需求都可以互相交流。”內江市中醫醫院呼吸科主治醫師肖華毅是內江援助湖北醫療隊的一員。進入武漢漢陽方艙醫院後,他發現這裡防護服急缺,工作開展難度比想象中大很多,隊裡好些同事感到壓力大,怕工作出錯。

“這個心理問題一定要重視起來。”暗自思忖後,他將情況向派出醫院作了彙報。當即,內江市中醫醫院成立了一個心理諮詢領導小組,並建起微信群,對醫務人員進行心理疏導。

隨後,肖華毅發現有些病人儘管身體狀況在改善,但在心理上還存在許多問題,比如因為擔憂自己的身體狀況和家人的情況等導致情緒低落。他又提議讓病人也加入到微信群中,並將此群命名為“甜城心聲”,通過“拉家常”式傾聽病人的心聲和擔憂,讓身在內江的專家能夠對武漢的患者提供遠程心理諮詢和治療服務。

“感恩你們推薦的許多心理療法,使用後心情平靜多了,再也沒有那種煩躁易怒的感覺了。”微信群裡,武漢患者對內江醫生的心理疏導多次表示感謝。

“甜城心聲”之所以能迅速組建,為方艙病人提供大量心理援助,要得益於內江市中醫醫院之前開展的“陽光醫院”項目建設。

醫院通過對醫務人員心理學知識和精神醫學知識的培訓,使他們能夠辨識正常與異常心理,擁有多元的知識結構、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協作,能更好地為患者提供心理關懷和品質服務,最終實現患者生理-心理-社會功能完全康復。

武漢是這樣,內江也是如此。

“再堅持幾天,馬上勝利,你就是冠軍了。”

看著病友們相繼出院,內江最後一名確診患者李某感覺“度秒如年”,他開始變得焦慮,擔心自己會轉為重症。內江市第二人民醫院精神衛生中心主任熊輝知道後,進入病房對他做心理治療。熊輝告訴他,家裡已經準備好迎接他回家了,再堅持幾天就勝利了。通過一系列談話、鼓勵,漸漸地,李某的心情也轉換過來,有了信心和勇氣。出院當天,他對醫護人員表達了自己的感激之情。

“抗擊新冠病毒尚無特效藥,在中西醫結合治療的同時,心理干預介入,可以幫助患者提振康復信心。”熊輝介紹,進入隔離病房,患者突然與外界切斷聯繫,普遍缺乏安全感,這時,醫護人員鼓勵的眼神和話語、幫助他們解決生活困難等都是心理疏導的方式。

自2月5日起,熊輝等6名心理專家組成的病房心理危機干預小組,每天兩人一組輪流進入病房對患者做心理疏導,讓他們正確認識疾病和目前面臨的處境,建立起與病毒作鬥爭的信心。

身心同治:

用“心理疫苗”驅散焦慮

“感謝主任,你就是我生命中的貴人。”3月17日,住院20天的彭某某終於出院了。他緊緊握住內江市第一人民醫院老年內科、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陽永珍的手,不停地說著謝謝。

彭某某今年71歲,起初因肺部感染入院,因疑似新冠肺炎而進入隔離病房治療,排除後轉入市第一人民醫院老年內科、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

“醫身更要醫心,面對年紀較大的患者,我對他們的心理疏導遠遠多於疾病本身的醫治。”陽永珍說,以前一上午要看40個病人,疫情防控期間,一天才看40個,更多時間還是用在對病人的心理疏導上,這在臨床醫學治療上也是必不可少的。

疫情來勢洶洶,心中不免感到恐慌、焦慮。隔離者更是如此。疫情防控期間,市中區中醫醫院,50餘名湖北返內人員在此集中隔離。

“我沒有症狀,為什麼要隔離?”初期,部分隔離者不配合,一個人住在20多平方米的隔離間,不能離開房門一步,難免感到焦慮不安,經常鬧著要回家。

市中區中醫醫院院長鍾守國說,隔離者有情緒很正常,醫護人員要用好“心裡疫苗”這方良藥,才能幫他們擺脫無謂的焦慮。除了每日的心理疏導,他還組織大家一起做瑜伽、廣播操。現在,大家都能配合接受隔離,還經常互相鼓勵,爭取早日回家。

3月18日下午3點,因長期失眠,63歲的楊安秀來到東興區新江街道辦事處的心理諮詢室尋求幫助。

“來,跟我一起深呼吸,讓自己足夠放鬆……”現場,定點值守醫生李沙娟對她進行了“一對一”心理疏導,並教她深呼吸放鬆法,幫助入睡。

李沙娟說,1月31日,東風社區兩名患者確診,導致50餘人隔離觀察,造成群眾恐慌、焦慮。因此,2月中旬,新江街道辦事處成立了心理諮詢室,周邊居民也會來這邊尋求心理援助。通過講解疫情防控知識、耐心交流、解決問題等,慢慢地,大家也就沒那麼擔心了。

線上跟進:

傾聽也能傳遞力量

心理援助是一條比醫療救治更長久的戰線,更多的心理問題可能會在疫情結束後出現。

“最近很心累,壓力大,怎麼辦?”日前,內江市中醫醫院精神科主任張曉麗打開內江新冠肺炎心理諮詢專家服務平臺,就求助者的問題做了一一回復。

除了線上平臺,內江市心理援助熱線電話也很“火爆”,每天都有市民來電諮詢各種心理問題。

志願者饒麗曾接到來電者諮詢失眠問題。

近半個小時的溝通後,饒麗得知,“信息過量,加劇了她對疾病的恐懼。”而其深層次的焦慮實際上來自對家庭、對父母的擔憂,從而導致失眠。

饒麗鼓勵她,有壓力是正常的,可以嘗試著找回自己對生活的掌控感——從放下手機、撿起平日因工作繁忙而不得不放棄的小愛好開始。通過確定身份,建立諮詢關係,接納、理解其心理,與其建立起親和、信任的關係……慢慢地,來電者的心理問題得到紓解。

除了醫護人員、患者、隔離者和普通群眾外,學生的心理情緒問題也受到廣泛關注。

在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中,孩子們也經歷了有史以來最長的一個寒假,由此引發了學生和父母之間的一些“摩擦”。

3月15日,內江市第二中學心理輔導教師李迷娣通過電腦視頻,為學生上了一堂《在家讓愛不再是煩惱》的心理微課,鼓勵孩子多讀書、多唱歌、多做家務,也讓父母主動關心理解孩子。

特殊群體,特別對待。

據市教育局基礎教育科科長任武介紹,考慮到師生、家長日益增加的心理援助需求,全市成立了一支專業隊伍,推出一個線上心理健康教育平臺,開展遠程在線輔導。

此外,全市各中學也設立了心理諮詢熱線、QQ群、微信群,內江市心理健康教育名師工作室所有老師也會在線提供心理諮詢和疏導。

“我壓力好大,網課也聽不進去,怎麼解決?”微信群中,一名高三學生髮出“求助”。內江市心理健康教育名師工作室負責人範惠玲找到這名學生,進行一對一“私聊”。

通過傾聽問題,心理疏導,教授網絡學習方法的“三部曲”,這名高三學生心情舒緩了很多。

“處理問題先處理情緒,傾聽也能傳遞一種力量。”經歷了多次心理疏導,範惠玲也得出了她的認識,“相對心理諮詢,很多人更需要的是有人傾聽。有人傾聽,可以讓他們的負面情緒得以釋放。”

“隨著疫情防控進入決勝階段,更多的心理問題可能會在疫情結束後出現,心理疏導更加不能放鬆。”內江市中醫醫院副院長袁有才認為,我們應未雨綢繆,在加強現有心理援助的基礎上,做好心理健康知識傳播。同時,要在平常的臨床醫學治療中,大力引入心理疏導治療,身心同治,促進患者康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