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镇诸侯为何对付不了一个董卓?

《三国演义》第五回讲到曹操发布矫诏,号召天下诸侯兴师讨伐董卓。各路诸侯为了在战乱中能取得一点好处便纷纷出兵,原文是这样说的“檄文去后,各镇诸侯皆起兵相应”。就这样汇集了17路兵马,三国演义中一般称十八镇诸侯(曹操自己也算一路)。

十八镇诸侯为何对付不了一个董卓?

高希希版《三国》——刘备

第一镇,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

第二镇,冀州刺史韩馥;

第三镇,豫州刺史孔伷;

第四镇,兖州刺史刘岱;

第五镇,河内郡太守王匡;

第六镇,陈留太守张邈;

第七镇,东郡太守乔瑁;

第八镇,山阳太守袁遗;

第九镇,济北相鲍信;

第十镇,北海太守孔融;

第十一镇,广陵太守张超;

第十二镇,徐州刺史陶谦;

第十三镇,西凉太守马腾;

第十四镇,北平太守公孙瓒;

第十五镇,上党太守张杨;

第十六镇,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

第十七镇,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

十八镇诸侯为何对付不了一个董卓?

高希希版《三国》——关羽

《三国演义》原文写到大家兵力“多少不等,有三万者,至有一二万者”,如果按这个推算其总兵力应该在30万人左右了,《三国演义》原文提到“各领文官武将,投洛阳来”。

十八镇诸侯为何对付不了一个董卓?

南征北战

30万大军,里面有曹操、袁绍、公孙瓒、孙坚、马腾、陶谦这些猛人,还有在他们手下效力的刘备、关羽、张飞、赵云、马超这些虎将,共同对付董卓十多万西凉军理论上讲应该是没什么问题,起初董卓也是吓得直哆嗦。然而这么热闹的局面竟然没过多久就曲终人散了。

这是什么原因呢?演义和史书给出的答案都差不多,那就是最开始提到的各路诸侯都在惦记自己那点好处,谁都不愿意冲在前面,结果被董卓各个击破了。有人说如果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灭董卓不在话下。但真实的情况未必如此。那么即使当时大家心很齐,不发生内讧,就一定能消灭董卓吗?这也不一定。

十八镇诸侯为何对付不了一个董卓?

高希希版《三国》——袁绍

据《三国志》等史书的记载,所谓“十八路诸侯”其实并没有那么多,算起来大概只有11路,分别是: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渤海郡太守袁绍、陈留郡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郡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代理奋武将军曹操。

十八镇诸侯为何对付不了一个董卓?

高希希版《三国》——赵云

他们的职务多是刺史、太守,是地方上的行政官,按照汉朝制度,“州郡不典兵”,他们都没有军权,实力非常有限。

而且这些刺史、太守大都是不久前何进、袁绍为在地方夺权而任命的官员,任职时间稍长些的韩馥到任也顶多一年多,其他人多是几个月,他们虽然有朝廷颁发的委任诏书,但在豪强大族左右地方政局的汉末时期,他们在地方上的影响力十分有限。

这些刺史、太守为参加会盟都带来了一些人马,《三国志》说“众各数万”,这个说法比演义还夸张。

像张超、袁遗、孔伷这些人手里如果真有“数万”人,那就是陶谦、公孙瓒一级的角色了,他们充其量只有几千人,“众各数万”一句应该当“众数万”理解,指的是酸枣诸军的总数。

曹操后来在酸枣看到“诸军兵十余万”也略有夸张,这里应该是曹操把各支人马负责后勤保障运输的人数都计算进去的结果。

十八镇诸侯为何对付不了一个董卓?

高希希版《三国》——袁术

更要命的是这些人马都是临时召募的新兵,缺乏训练,曹操在已吾募兵一下子就召来了数千人,也根本来不及训练,让这些人上战场与强悍的西凉军正面交锋只能是送死。

十八镇诸侯为何对付不了一个董卓?

高希希版《三国》——袁绍、袁术

长沙郡太守孙坚是个老牌军人,人称“江东猛虎”此人很有军事才干,手下的人马战斗力也最强,但他是后来参加讨董的,关东联军会盟时并没有主动联络他。

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所有人都知道孙坚的实力很强,就那么大一个饼,钥匙孙坚一个人吃了一大半,那剩下的诸侯岂不是眼红。所以干脆也不告诉他了,各路诸侯心怀鬼胎。

十八镇诸侯为何对付不了一个董卓?

高希希版《三国》——曹操、荀彧、曹仁

另外,联军在酸枣会盟的时间是初平元年(190年)正月,这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突然有许多人马聚集在一块,军粮供应就是个难题,《三国演义》中大军的粮草供应是由袁术安排的。

由于盟军首领大多缺乏自身积累,大部分人只能靠作为“东道主”的冀州刺史韩馥、陈留郡太守张邈提供后勤供应,他们二人显然也没有这么大的能力。

十八镇诸侯为何对付不了一个董卓?

高希希版《三国》——袁绍

也就是说,面对总兵力10万左右、以骑兵为主且久经战阵的西凉军,关东联军不仅在身体素质、装备和后勤上没法比,就连数量上也不占明显优势。

这也就是刘岱、张邈、张超、桥瑁等人每天“置酒高会”、“莫肯先进”的原因, 不是他们成心耍滑头,而是他们知道根本打不过。

十八镇诸侯为何对付不了一个董卓?

见龙卸甲剧照——赵云

曹操在《嵩里行》中写“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但当他联合鲍信率先出击汴水时,却被徐荣杀得一败涂地,上万人马几乎全军覆没,此时的曹操应该没有张邈等人清醒和明智,

当时真正的实力派是徐州刺史陶谦、幽州的刘虞和公孙瓒、辽西的公孙度、荆州刺史刘表和益州刘焉,他们都手握重兵,实力都很强。他们如果一块参加会盟,董卓应该会稍微收敛一些,没准按董卓的性格还会退兵西凉呢!

他们虽然没有公开反对关东联军,但也没有参加会盟,他们仍然尊崇洛阳的天子,却不过是保住自身的头衔。对他们来说保住已得到的利益比冒险更明智。

十八镇诸侯为何对付不了一个董卓?

高希希版《三国》——袁绍

虽然号称有“十八路”之多,虽然英雄如虎、猛将如林,但实力远不如人,真正的实力派也没有来参加,这才是“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失败的根本原因。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屏幕下方留言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