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構建森林城市群 惠民富民又育民

遇上天朗氣清的週末或節假日,三明市民喜登山。沿依山而建的城市綠道慢步而行,可從梅列區洋溪一直行至三元區荊東。一路上,滿眼是青松綠樹,耳畔是蜂鳥蟬鳴,呼吸是悠然花香。

若是駕車至縣城郊遊,亦可感覺到綠意在三明各地擴散開來。2016年三明市榮獲國家森林城市稱號,並實現省級森林城市(縣城)全覆蓋,建成全省第一個森林城市群。

如今的三明,無城不綠、無處不青。以“森林惠民、森林富民、森林育民”為著力點,以讓“群眾更有參與感、受益感、獲得感”為宗旨,創森帶來的生態福利正在三明顯現。


三明:構建森林城市群 惠民富民又育民

綠色屏障—泰寧大金湖


構建城市森林網絡 無城不綠無處不青

2010年,福建省啟動省級森林城市(縣城)創建工作。同年,三明市明溪縣、永安市兩縣(市)即申報創建省級森林城市(縣城)。

創建工作啟動後,明溪縣在一年時間裡,在明溪城區建起一大批街頭綠地、街心公園、居住區綠地,“讓森林進城”;在周邊鄉鎮建起68個鄉村公園,77.3%的村莊擁有鄉村公園,“讓森林入村”;全縣境內省道以上等級公路綠化率達到100%,穿越境內89.8公里的省道S306秀裡線兩側林帶平均寬度接近10米,被命名為福建省綠色通道示範路段,“讓森林上路”。

2011年6月,明溪縣成為福建省第一個通過省級森林縣城考評驗收的縣。同年9月,永安市也通過了省級森林城市考評驗收。此後,創建省級森林城市(縣城)逐漸成為三明各地的重大“戰役”。

2013年,三明市正式啟動創建國家級森林城市。期間,三明市以省級森林城市群建設為載體,不斷構建城市森林網絡,建成了以城市和村鎮為“點”、以河流和交通幹線為“線”、以塊狀森林為“面”的森林網絡。截至2015年,三明市城區綠化覆蓋率43.09%,人均公園綠地14.03平方米。城區滿眼皆綠,公園綠地500米範圍內對居民區覆蓋面積比例達95.13%,村莊林木綠化率達到36.57%。

獲批成為國家森林城市之後,在以綠為主的大環境下,三明市仍不斷創新升級,更加註重城市增綠添彩、村莊自然生態,建設環城森林景觀帶、鄉村生態景觀林,建成省級森林村莊26個,申報國家森林鄉村46個、省級森林城鎮8個和森林村莊41個。

從綠化向彩化花化香化轉變,三明市以綠色為主基調,按照“樹種多樣化、品種鄉土化、色彩季相化、配置群落化”和因地制宜、適地適樹的原則,建成有鄉土地域特色的四季皆綠、四季有花、四季變化的“兩沿一環”森林生態景觀帶。

在增綠過程中,三明市注重多樹種造林,造林主栽樹種由傳統杉木、馬尾松“兩棵樹”發展到現有的20多種;注重推廣種植閩楠、紅豆樹、福建柏等鄉土珍貴樹種造林,全市建有珍貴樹種用材林13萬畝,永安市被確定為國家珍貴樹種培育示範市和國家森林經營樣板基地;注重森林特色小鎮打造,建有寧化水土保持科技示範園、清流中華桂花園(桂花小鎮)、大田縣早興油茶小鎮、沙縣富口楠木小鎮等一批特色森林小鎮,提升森林文化內涵。

伴隨著造林面積的增加,三明人的綠色福祉不斷增長,包括大田礦山、寧化水土流失等生態得到修復,如意湖溼地公園、永安萬竹山公園、清流蘇區廣場、寧化河濱綠地公園等城市公園綠地先後完成,“一縣一郊野公園”“一村一公園”建設不斷推進,三明城區綠道被列為全省最有特色的綠道之一。

經過多年的建設,生態意識已根植於三明人民心中。

三明市引導廣大機關、企事業單位、部隊、社會團體、民間組織、私營企業和個人,通過租地造林或以捐資、認養、義務植樹等方式,參與植樹造林事業,先後營造了“共青林”、“團結林”、“共建林”等一批景觀林,全市每年直接、間接參加義務植樹均超過150萬人、盡責率90%以上,平均每年植樹600萬株。

2019年4月,三明市在全省率先推出互聯網+全民義務植樹——“我為三明綠道增綠添彩”項目,經全國綠化委員會辦公室批准,已在“全民義務植樹網”正式上線運行,現已募集資金167萬元,有效拓展了全民義務植樹的履職形式和森林景觀帶的籌資渠道。


三明:構建森林城市群 惠民富民又育民

綠道建設大美三明(拍攝點:三明市區城市綠道)


創新機制 保障綠色大地永恆

短短几年,三明大地上暈開一片片綠色,以“城在林中、路在綠中、房在園中、人在景中”的嶄新形象,為城鄉居民提供了宜居宜業的良好生態環境。這份生態之福,離不開三明市長期的投入。

為了保障國土綠化資金投入,三明創新多元投入機制。先後創新推出了林權按揭貸款、林權支貸寶、“福林貸”等3款金融新產品,配套成立林權收儲機構12家,並與銀行合作建立資產評估、森林保險、林權監管、快速處置、收儲兜底“五位一體”等金融風險防控體系。目前,全市累計發放林權抵押貸款額達121.6億元,佔全省的57%,有效破解國土綠化投入不足的問題。

同時,三明市創新林地落實機制。推行沙縣“四位一體、清流利潤保底分紅、將樂“村、民、企”合作、尤溪全民股份合作造林和村場股份合作造林等模式,形成大戶經營、合夥經營、合作經營、股份經營、企業經營、委託經營等6種模式。全市累計建立各類林業經營組織2777家,面積1025.7萬畝,佔全市集體商品林地的60.9%,平均每家經營規模達3695畝,有效解決林地落實和規模經營難題。

創新中介服務機制。規範發展森林資源資產評估、伐區調查設計等中介機構36家,組建種苗繁育、造林、撫育、管護、採伐等專業組織466支,成立三明市林權交易中心、三明市林業金融服務中心、三明市金山林權流轉經營有限公司,提供社會化、專業化服務,有效解決國土綠化用工和中介服務難題。

創新苗木保障機制。建有國家林木良種基地3個、省級林木良種基地2個,林業保障性苗圃9個,每年育苗5000萬株以上,其中容器苗1000萬株、組培苗150萬株以上,有效保障國土綠化用苗需求。

創新重點區位商品林贖買機制。永安市、沙縣、建寧縣、明溪縣、寧化縣、將樂縣等地積極推進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贖買,通過財政出資、銀行融資、社會捐資等多渠道籌集贖買資金,形成了直接贖買、改造提升、置換調整3種模式。目前,全市累計籌措資金1.71億元,贖買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面積7.1萬畝。

創新森林管護機制。全市建立“聯防、聯護、聯動”森林管護機制,配套手機APP、GPS或北斗定位、無人機等智慧化管理,形成永安市森林資源巡防公司化管護、尤溪縣林業站長“一帶三”管護等特色模式,實現森林資源管護全覆蓋,有效保障林區實現長治久安。


三明:構建森林城市群 惠民富民又育民

綠色城市(市區全貌)拍攝點:三明市梅列區麒麟山


打通“兩山”轉換通道 惠民又富民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句話在三明市得到了驗證。在創森增綠的同時,三明的林業產業快速發展。

得益於創森過程中培育大徑材林、種植珍稀樹種、發展林下經濟、分享產業紅利等有效途徑,三明廣大林農在林業產業發展大潮中,紛紛走上了致富的道路。在創建森林城市的三年中,三明市新建大徑材基地63萬畝、珍貴樹種用材林基地13萬畝、筍竹豐產林基地147萬畝,完成低產林改造30萬畝、中幼林撫育349萬畝,有效地實現森林提質增效,全市林分畝均森林蓄積量達6.57立方米、居福建省首位。

同時,三明市“抓龍頭、鑄鏈條、建集群”,推進“一產接二連三”,筍竹、油茶、花卉苗木、林業碳匯等特色產業快速發展。

目前,全市有毛竹林463萬畝,其中豐產竹林基地179萬畝,現有筍竹加工企業590家,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2家、省級林業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0家、產值億元以上31家,擁有中國馳名商標4件、福建省著名商標12件、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2件,2018年實現產值217.6億元。面積、產值均居福建省第二位。油茶產業2018年實現產值17.87億元,現有油茶專業合作社134個,油茶種植大戶268戶,建成油茶林92.2萬畝,擁有中國馳名商標1件、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2個、福建省著名商標1件。花卉苗木產業初步形成了清流鮮切花、明溪紅豆杉盆栽、三元草珊瑚藥用花卉、永安金線蓮等品牌,2018年實現花卉苗木總產值105.7億元,花卉苗木從業人員年人均純收入達2.7萬元以上。

有永安、尤溪、將樂、泰寧、建寧等5個縣(市)列入福建省林業碳匯交易試點,現已策劃生成林業碳匯項目12個、實施面積83.4萬畝,其中完成核證7個,通過評審5個,備案簽發4個,成功交易3個,交易金額473萬元。

(原文登載於2020年第1期《海峽農業》 記者 陳丹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