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給人最深的印象是什麼?

腦洞傳


這個問題很主觀,我就來說說我印象中的東漢。

位面之子劉秀

如果說王莽是“穿越者”,那麼東漢開國皇帝劉秀就是“位面之子”,令人印象深刻。

新朝在王莽的“理想”中崩潰,而讓新朝崩潰的,就是劉秀等一批綠林赤眉。

劉秀於南陽起義,聯合綠林軍攻打王莽,師出有名。後來王莽聽說劉氏後人起兵復漢,甚為震驚,於是派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尋率軍42萬進攻昆陽和宛城一線。

奇遇一:當王邑和王尋進攻綠林軍時,天降隕石,把王莽軍砸的七葷八素,搬救兵(僅一萬多人)回來的劉秀率軍進攻,王莽軍大亂,潰敗而逃,此時又電閃雷鳴、暴雨如注,洪水又淹死很多王莽軍,王邑也在亂軍種被殺。

奇遇二:後劉玄封劉秀為大司馬,鎮慰河北州郡,因為劉玄沒有給劉秀兵馬,劉秀在河北遭到了王朗等人的追殺,劉秀逃到呼沱河,沒有船,河面卻恰好結冰。劉秀踏冰而過,他的隨從卻掉到了河裡。當他不知該前往何處時,又出現一白鬍子老翁指點他去信都郡。在那裡,劉秀召集了四千人馬,後來發展壯大收服了銅馬軍和赤眉軍,最後統一了天下。

漢桓帝漢靈帝

我對這兩人的印象其實也不能說是印象,純粹是中學時《出師表》中那句:“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背的太熟悉了,沒錯,僅此而已。

東漢亂世

東漢末年,董卓篡權,群雄並起,逐鹿中原,出現了一大批有能力的歷史名人和梟雄。劉關張、曹孟德、孫權、趙子龍、呂布、許褚……

一部《三國演義》,更是讓那個“亂世故事”家喻戶曉。


二十有惑


東漢的頭和尾巴光耀千古,頭有位面之子劉秀,尾有三國群英傳。

中間的歷史總體平穩,人民生活安定。不過後期宮廷政治跌宕起伏,險象環生。

邊境上武功赫赫,馬援平越南,班超平西域,竇憲驅逐北匈奴,就是後期被羌亂騷擾的厲害。


歸零一飛


東漢時期,仍然汲取秦朝的歷史教訓,反對“法治”,強調“德治”。重新解釋“禮樂”制度:“樂至則無怨,禮至則不爭。揖讓而治天下者,禮樂之謂也。東漢時期政論家賈山如是說。禮樂制度,其中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孝悌,中華著名的“孝悌”文化由此開始。

如果說理論的東西很複雜的活,那麼,直觀的感受就是對故去人的“厚葬”。

東漢時期認為:人壽有期,人死靈魂離開肉體,然而靈魂依然活著。

上圖是墓磚銘文,現藏於遼寧博物館。

磚側面有二十二個字:“嘆曰,死者魂歸棺槨,無妄飛揚,行無憂,萬歲之後,乃復會”。永和是東漢順帝年號,五年為公元140年。

上面文字的意思寄託了漢代人對死人的態度。叫做“事死如生”,“事亡如存”。從另一個方面來看,畫像石,畫像磚發展的直接原因是一一厚葬。

東漢時期,奉行厚葬。孝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大事操辦老輩人的喪事。當時的社會風氣就是“厚葬為德,薄葬為鄙”。



漢代大將霍去病陵墓前的“馬踏匈奴”石雕像。

厚葬首先由皇帝帶頭。漢武帝即位初始就開始為自己修築陵墓,歷時五十年,備極奢華。上行下效,諸侯王公,權貴皇親,富商大賈,甚至中小地主,都竟相模仿。

我們把這種厚葬風氣的評判暫放一邊。

但是,由此產生的漢代畫像石卻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與藝術價值。

魯迅評之為“氣魄深沉雄大”。其畫面內容,可以窺見秦漢典章及生活狀態,和特有的藝術形式。

東漢畫像磚刻有人們的日常生活情況。所以,東漢時期的喪葬文化是很有特點的。


良人執戟2


東漢又叫後漢,在西漢面前,沒有存在感,打一個比方,西漢是動物軀幹,東漢像尾巴。實際上這種觀念是錯誤的。樓主的題目是東漢是什麼印象,那就不談別的,只說印象。粗淺的歷史印象,東漢只有光武中興,實力上還有投筆從戎,燕然勒石等故事,由於西漢把能講的故事都講完了,所以東漢就沉默。我個人感覺既沒有存在感,也沒有故事,反而是好事,說明當時的政府更注重民生質量,老百姓活的相對體面。我並不感覺東漢比西漢弱,因為他太厲害了,以至於沒有一個外來勢力能顛覆他的政權,只能從內部瓦解。歷史也是這樣做的,東漢的宦官、氏族門閥都是威脅皇權的重要力量。這些都為天下三分埋下隱患。所以,簡而言之,在中國歷史上,東漢就是一個沉默的巨人。


良言晨曦


東漢中華歷史上一次轉折。政治上是有王莽篡位劉秀走國所引起的遷都才有了東漢這一說,文化又有蔡倫造紙從從此中華文化由刻字轉化為書寫。文化發展才有了文房四寶,才有了書寫文章的文化。後來有南宋時期的文人做出總結,叫做唐詩晉字漢文章。


程林4721


我的印象有這麼幾個:①馬站著睡覺,傳說是為了掩護劉秀。②蔡倫造紙被封侯。③十常侍作亂毀掉劉漢江山。總之太監挺能折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