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ank you, next!”多少学生因为这个原因被美国名校发了拒信


“Thank you, next!”多少学生因为这个原因被美国名校发了拒信

以下文章来源于美国双博士爸妈 ,作者程毅博士

最近正值美国大学放榜季,每逢这个时候,总是会几家欢喜几家愁。学霸君在此恭喜各位收到offer的小伙伴们!还没等到录取消息的宝贝们也不要着急!相信梦校就在不远处向你招手哦!今天这篇文章主要是针对四大选校误区,希望能对大家有些启发。下面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Thank you, next!”多少学生因为这个原因被美国名校发了拒信

开篇导语

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有一首著名的诗《未选择的路》,我很喜欢诵读,是因为诗句生动描绘了人生道路上面临重大抉择时的心态。诗人并没有直言两条路代表什么,他所阐明的是抉择本身。

诗中,他选择了一条人迹更少的路,这条路也许更艰辛,更需要开拓,正因为如此,才更具魅力。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从林的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两条小路上,

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虽然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把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因此走出了这迥异的旅途。

“Thank you, next!”多少学生因为这个原因被美国名校发了拒信

“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人的一生,面临着无数的选择,而每一次选择都会对人生产生重要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怎样度过,就看他在人生的岔路口做出了怎样的选择,选择不同,命运就会不同。

对于青少年阶段,最重要的人生选择莫过于去哪所大学。这条路,对于留学生而言,由于父母不一定有亲身经历,自己也不一定能把握规则和时机,从而更加扑朔迷离。此文特意关注四大选校误区,期望对于莘莘学子能有些启发。

01

误区一:只按排名挑学校

有次回国做讲座,我向一位C同学家长推荐了Colgate University这个学校。该校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坐落于美国纽约州汉密尔顿市的私立文理学院。家长听闻,嗤之以鼻:“这是什么学校?排名第几啊?感觉的这学校名字很不出名啊!?”

Colgate University校名和著名牙膏品牌高露洁(Colgate-Palmolive)的拼写的确是一样的。我花了足足10分钟的时间向家长解释了Colgate University和Colgate family的关系。事实上,Colgate University原名麦迪逊大学(Madison University),后为感谢肥皂和牙膏制造商Colgate家族(Colgate Family)的支持改名为高露洁大学。

“Thank you, next!”多少学生因为这个原因被美国名校发了拒信

该校校风严谨传统,是一所贵族文理学院,近年来录取率在25%至30%左右,强项在于经济学,政治学和国际关系,大部分学生毕业以后从事金融服务和教育业。其实,这样小而精的高端文理学院,很适合想主修经济、辅修国际关系,同时标化有点小硬伤的C同学。

家长往往最熟悉的是综合性大学,大家耳熟能详,基本上就是那么几所藤校和名校。结果,大部分中国学生的大学申请名单上,不论什么专业的,也不论学生条件如何,总是能找到这几所大学的身影:纽大、宾大、康奈尔、哥伦比亚、斯坦福......。结果造成这些热门学校录取率一年比一年低。为什么呢?还不是

申请人数基数变大,国际学生自己和自己竞争。

家长而对于美国小众的文理学院闻所未闻。所以,当我们给文科的学生推荐文理学院的时候就非常尴尬,常常让我们感觉好像是在把孩子往野鸡大学推送。

类似的情况在美国也很普遍,很多学生在和大学升学指导老师确定申请名单的时候,基本上也只选择熟悉的名字。而这些名字大多是美国体育频道ESPN中出现频率最高,也是美国大学生体育协会NCAA(National Collegiate Athletics Association)橄榄球或者篮球比较强的高校。

我太太工作的美国精英私立学校,很多学生只看哪个学校在ESPN中常常出现,好像只有这些学校才配得上酷爱运动的自己。我太太感叹说:“美国高中生平时最熟悉的、接触最多的还是大学生体育联盟,所以自然更青睐这些学校。但是,读个大学,也不是天天跟同学一起看比赛、侃大山吧?”

我在《名校是怎样炼成的?解析U.S.News最佳大学排名数据测评系统》一文中详细解析过美国US News的排名细则。如果你仔细阅读过这篇文章,就会发现US News的排名,基本上是根据权威教育机构推荐的固定的参数做出的评分和排名。

排名非常大众化,并不适用于所有人。每个学生和家庭对于理想大学的要求是不同的,所以排名的参考价值也不一样。

“Thank you, next!”多少学生因为这个原因被美国名校发了拒信

去什么大学读书,是个很复杂的决定过程,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学术研究到社交活动,从地理位置到就业机会,从学校的学费高低到附近的生活成本,从班级规模到师生比例,从校园安全到服务设施,从校园住宿到食堂饮食,从课程难易到教授风格,从学生组成到种族多样性等等,不胜枚举。

譬如,我们帮助过的一名国内的学生J,在我询问他对大学的要求中,他提到,除了本专业的项目设置和学校的学术水平以外,他特别在意学校的食堂和住宿条件,因为来自一线城市的他有个人生哲学:吃好睡好,才能学好。所以我们在选择学校的时候,食堂和宿舍着重看,房间有没有空调?食堂有没有亚洲美食,这些要优先考虑。

我也帮助过的本地华人家庭的孩子P。孩子不论哪一方面都很优秀,拿到了好几个学校的录取通知书,也获得了一所私立学校的奖学金。可是家长对于孩子在大学的自我约束能力很担心,特别担心孩子会参加各种兄弟会团体,因为这些学生群体经常爆出负面新闻。家长希望选择校园氛围比较好的,所以综合考虑,最后选了一个校园氛围纯净、学术上乘的学校。

那怎么择校才最明智?我太太常把择校的过程比喻为找对象,所以两相比较,希望能通过类比帮您捋捋思路:

(1)择校的哪些因素对于你来说是最重要的?

如果是找对象,这个问题就相当于:你想找个什么样的妹子或小哥?

在挑选学生想入学的学校清单时,应该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例如,你对一所大学的需求和诉求是什么?什么样的因素是你最在意的?什么样的可能没有那么重要,或者可以做一些妥协和取舍?在选择合适的大学时,需要花一些时间来制定自己的优先顺序,全面的权衡每一所申请的学校的优缺点。

是去综合性大学还是文理学院?你习惯因材施教,拥有更多弹性和个性化,以及教授的注意力?还是喜欢班级规模大,师生比例小的类似必修的公共课那样的大班授课?就读专业的课程设置如何?有什么毕业要求?

“Thank you, next!”多少学生因为这个原因被美国名校发了拒信

大学排名可能是决策过程中的一种工具,但不要忘记,包括学术威望和课程设置以及毕业要求等信息也可以在不同的网站上进行调查和研究。研究你想就读的学院,院系,教授等等是否适合你学习的模式。

这所学校的你感兴趣的专业如何?教授在学校和课堂上是否积极参与?评分标准是否严格?小班教学还是大班授课?是否允许兼顾主修和辅修专业?访问大学网站,或者通过电子邮件与教职员工联系以获取更多信息。

跟找对象一样,择校是一个双向选择,匹配最重要。

(2)有没有机会亲身实地的去访校?

如果是找对象,这个问题就相当于:对方长啥样啊?见过吗?

我强烈建议家庭如果有机会的话,去希望申请的学校实地考察,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不论是参加招生官的演讲,和招生办人员的交谈,整个校园的参观和走访,还是从学生向导那里获得的第一手信息,对比网上和头脑里的概念,都可以让你对自己的选择更加确定和务实。虽然考虑到旅行费用,参加校园游览可能会很昂贵,但是即便只是走访身边的几个代表性的学校,也可以有许多收获。

跟找对象类似,只是“听说”,从没有见过,你敢随便定终身吗?

(3)想一想自己四年后想去哪里?本科毕业后是打算就业还是继续进修?你想从事什么职业?

如果是找对象,这个问题就相当于:谈恋爱是要以结婚为目的,是要搭伙过日子的,想好未来了吗?

“Thank you, next!”多少学生因为这个原因被美国名校发了拒信

问问自己四年后想去哪里,希望从事什么工作,然后根据自己的目标倒推,看看为了达到目标需要完成什么?这个问题我一般在10到11年级的时候就帮助学生进行生涯规划,具体的内容可以参考我们公众号自定义菜单内的服务简介。

(4)什么样的学校可以帮助你达成自己的目标和愿望?

如果是找对象,这个问题就相当于:你要找的人,能给你真正的幸福吗?

上大学的原因各种各样,有的是为了接受高等教育、有的是为了在毕业后找到一份好工作。本科毕业后是打算就业还是继续进修?这个决定了你的本科教育是通识教育素质教育,还是以就业和职业为导向的技能训练的教育。这个看似没有相关性,但是对于那些希望本科毕业以后就工作的学生,和那些希望至少读完硕士再工作的学生,是完全不同的策略和选择。

“Thank you, next!”多少学生因为这个原因被美国名校发了拒信

而选择什么样的学校,也决定了你是否能在学校获得相关的支持和资源,达成自己的目标。从我多年来面试大量美国大学实习生的经验看,希望本科后就业的学生通常有比较清晰的就业方向和注重积累自身的就业潜力,也会非常重视在企业和机构的实习机会。

(5)家庭对于学费的负担能力如何?获得奖学金的几率是多少?

如果是找对象,这个问题就相当于:谈婚论嫁是很现实的,房呢?车呢?过日子的本金有着落吗?

美国私立大学平均学费为36,801美元,其中最昂贵的Harvey Mudd College的学费,高达75,003美元,所以在选择学校是也要考虑本科教育的性价比。除了学费,根据所在地的生活成本,看看还需要支付哪些其他费用?如果上你的梦校每年学费需要支付多少?对于家庭来说是否能够负担?毕业后可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和解决财务困境?

“Thank you, next!”多少学生因为这个原因被美国名校发了拒信

每个家庭的经济条件和学费的承受能力不同。对于国际学生,可以早一点开始搜索符合条件的奖学金申请,以及学校内允许的有报酬的打工。对于美国本土的学生来说,可能会有更多的机构援助,以及学校的助学金,这意味着即使学生及其家人可能无法支付全部学费,依然能够负担得起私立大学。另外在美国本土学生也可以考虑学生贷款,但是要早做准备。

就像小Y 同学的家长总结的:付大学学费的时候,是最现实的时刻!

02

误区二:美本申请是高中最后一年的事

我国著名教育家、哲学家冯定教授这么比喻人生:

“人生就像解方程,运算的每一步似乎无关大局,但对最终求解都是必要的。结果往往令人神往,我却更喜欢过程本身,过程就是结果的奥秘所在。”

我觉得这是非常精辟的哲理,因为一切成功的奥秘是孕育在“过程”之中。

漫长的美本申请与“解方程”确实有某些类似之处。数学上求解方程,有时是相当复杂而繁难的。解的过程,都要经过许多步骤,解决若干疑点与难点,最终沟通起全部环节,推导出方程式正确而完满的答案。

华罗庚也说过:“科学上的发现都是日积月累长期辛勤思考的结果,都是每一步看来不难,但却是步步积累的结果。”

“Thank you, next!”多少学生因为这个原因被美国名校发了拒信

美本申请,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从9年级开学的第一天已悄然打响。

美国的高中四年,跟鸭子游泳相似,表面上看似悠闲平静,而水下,脚掌们都在不停扑腾。所以,看上去,大家都在该干嘛干嘛,但是背后,有准备的人往往能抢得先机。俗话说,机会永远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一个成功的美本的申请离不开高中整整4年有计划、有步骤的规划和准备。

有一次,我提醒一位的10年级学生小K的家长,说要可以开始着手为大学申请做准备了,当时家长完全是一副仿佛我在说火星语的反应。“还早吧,不是还有两年才申请么?

很多家长都是等到了最后一年12年级了,甚至有些是等到申请截止日期的前几周或者前几天,才着急准备。于是各种焦虑:标化成绩不理想啦,学校的GPA平均分太低,托福考试还想再刷一次分,老师的推荐信还迟迟没有递交给学校,大学申请的文书还充满了语法错误......

“Thank you, next!”多少学生因为这个原因被美国名校发了拒信

果不其然,等到11年级结束的时候,小K的家长开始着急了,因为孩子大学的专业还没有选好;12年级一开学,家长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后悔为什么没有早一点开始准备SAT,AP课程的数量本来可以再多一些。

这种居安不思危没有长远打算的家长其实不占少数,也代表了大部分高中生和家长的想法,走一步算一步。根据我们多年的美国大学升学指导的经验,美本申请的准备,开始的越早越好,最好从9年级就开始。为什么?因为准备的越充分,计划的越早,你就越有选择的余地。而拖得越晚,要么是临时抱佛脚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充分准备申请材料,要么就是拖到最后导致留下来选择很少,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截止日期可能都已经非常接近了,没有时间再去精细化的做很多的准备工作。

美国的高中虽然有4年,但是用于准备的时间只有3年半甚至更短的时间。


招生官要看你:从初二以后(美国八年级),你的学术是否有计划、有目标地进行?你的课程是否承上启下具有连贯性?修课的课程难度是否稳步上升?课外活动参加得是否有连贯性、逻辑性?是什么样的因素决定了你大学专业的倾向和选择?你是否能圆满的完成该大学4年的课程而顺利毕业?如果被录取你可以为高校带来什么?最主要的,就是看你在这四年高中生涯中是否有不停的在进步,一步一步地成为一个合格的大学生。

“Thank you, next!”多少学生因为这个原因被美国名校发了拒信

所以其实高中的每个阶段都有任务,高中四年上什么课程,参加什么课外活动,竞选什么社团的职位,暑假时要参加什么样的夏校,课外活动和社区服务的内容是什么等等,都要围绕大学申请这一重要目标来安排。

那高中四年怎么安排更好呢?

上次回国听到一个讲座,我学到了一个道理:

“一个成熟的公司发展,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需要跨越起步期、发展期、扩展期和成熟期四个阶段,每个阶段有自己的使命和任务,也有渡过的核心窍门。”

同理,成功的美高四年也会经过起步期、发展期、扩展期和成熟期。

九年级是起步期:

对于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来说,调整和适应高中生活是至关重要的。建立和掌握有效地学习方法,学会如何向老师寻求帮助和有效的交流沟通,以及如何平衡时间分配和时间管理,这些都是应该早在九年级的时候就摸索清楚的事情。从九年级制开始,学生应该制定灵活的时间表,以充分考虑学习时间,课外活动和其他兴趣。如果学生还没有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活动,这个时候建议尝试一些新的事物。开始的时候可以作不同活动的尝试,但是其中一项活动可以在整个高中期间保持参与和呈现出连贯性。

十年级是发展期:

十年级的学生除了需要保持学业上的优异成绩以外,还要继续参加的一些有意义的课外活动。如果有体育特长的学生并且想在大学里从事体育运动,可以参考和查看NCAA的要求。一般美高学校会在十年级的时候组织参加PSAT的考试,并且开始为11和12年级的标化考试ACT等做准备。十年级的夏季可以考虑参加夏校、志愿者服务、实习或发展兴趣的机会。

十一年级是扩展期:

11年级部分学校开始组织团体的大学咨询会议,开始向学生介绍大学的信息。期间会有不同大学代表(大多是招生委员为成员)来到校园访问,向学生提供大学的信息。11年级学生夏季也可以通过实习、工作、志愿者服务来发展自己的专业或者课外兴趣。十一年级的趋于成熟,喜好明显、沟通交流自信大方,校内校外,开始扩展人脉。

十二年级是成熟期:

12年级上学期,除了应付紧张的学期内的课业任务以外,还需要确定最终大学申请的名单,以及大学就读的专业,并根据大学名单开始准备申请文书的撰写,每个学校对大学申请文书的要求都不太一样,所以这个需要花时间进行信息收集、资料调研、修改、打磨、何润色。通常12年级上学期还有时间做最后一次的ACT或SAT分数的冲刺。这段时间如果对于自己非常想去的学校,也可以和高中请假进行大学访校。

当然以上只是一个笼统的架构,具体规划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环境和可以利用的资源拟制定出最能发挥学生潜力的规划。

每个孩子的发展的过程、节奏、和特点都不同,难以一概而论。如何从4年的美高积累形成的量变,实现和转化成美本申请时的质变?只有平时的厚积,才会有大学申请时的薄发,量变引发质变道理就是这个意思。

03

误区三:申请靠校内的升学顾问来操心

我还记得一脸迷惘的高中生小B,问起他的大学申请方向时,一脸无辜和茫然:“我也不知道?学校的大学升学指导老师会提醒我吧?”

这让我想起,若你在街上打一辆出租车,上车后,我想司机第一句话会问:

“先生/小姐,请问你要到哪儿去?”

如果此时你告诉司机:

“我不知道我要到哪儿去,你觉得呢?”

我想这个司机可能会觉得你是个神经病,一脚把你踹下车吧。

面对小B, 我只能说:自己的人生之路,只有自己当回事,别人才会当回事。没有目标的人生,处处都会逆风。

“Thank you, next!”多少学生因为这个原因被美国名校发了拒信

很多在美高就读的留学生,在没有监护人在身边的情况下,很容易迷惘,交了私立学校的学费,却没有真正享受到私立学校的优势和人脉。

而家长和学校的交流是非常匮乏和无力的,一方面是语言上的障碍,一方面是时间和空间上的错位。这种情况下,孩子自然不会得到最好的照顾和资源,出了问题也不能及时地解决。我们也见证了不少最终因为学校学业、英语水平、青少年心理、文化融入等问题最终被学校劝退或者开除的学生。

同样的,在美本申请上,很多美高学生和家长的想法是,学校的校内升学指导老师有义务有能力有时间帮助学生搞定美本申请。但是事实上并不完全是这样。

学校内的大学升学顾问尽管是宝贵的资源,按照美国大学理事会的数据,美国全国学生与校内升学指导老师的平均比例为350:1,也就是说一个大学升学指导老师需要在一个申请季节内帮助350名学生完成大学申请。

那种感觉,就好比是电影《复仇者联盟:无限战争》中的奇异博士(Dr. Strange)和灭霸的对战中,一下子分身变出若干个自己一样。这种一拖几百的比例,让人分身乏术。

而且,如果学生是在一所拥有2,000多名学生的大型高中,则学生与顾问的比例可能接近500:1。虽然这个比例在私立学校要小的多,但是我们不难想象,校内升学指导老师能够花费在每个学生身上的时间其实是非常有限的。

我有一个在本地的私立高中做校内升学指导老师的朋友,她坦言道:“很多时候我发现我的大部分时间精力是用在了那些要么比较吃力特别需要我帮助的学生,要么是那些家长要求很高催的比较紧的家庭,相反的那些学习成绩还不错或者不主动找我的学生其实很吃亏,因为我没有办法在他们身上花费更多的时间。”

与此相比,校外的独立升学指导则可以提供更多的和学生一对一的时间。校外的独立大学指导致力于帮助学生及其家人提供大学的搜索和申请辅导。不仅如此,因为校外的独立升学指导的职责只是大学申请,所以他们通常可以更加精细化私人定制的帮助学生进行针对大学入学的准备、调研、和数据分析。

越来越多的美国家庭,充分意识到学生接受校内升学指导老师面对面辅导的时间太少,无法给予个性化和精细化的大学申请指导,因而决定聘请校外的独立大学申请指导来带领和帮助学生完成大学录取过程。

譬如,我们作为校外的独立升学指导会帮助学生:选择最能代表学生的长处的考试和AP课程、提供大学专业定位和推荐的适合学生就读的专业或主/辅修、调研大学的教授和院系的师资、校园的规模大小和地理位置分析、校园文化和校园生活质量综合考量、学费的投资回报率和性价比、优化大学申请名单保证积极的申请结果、制定适合每所学校的个性化入学策略(包括文书和辅助申请材料)、发掘文书中的自我展示以使学生能脱颖而出、并在在此过程的每个步骤中,通过指导学生和家人来减轻升学的压力。

我在历史文章中提过,如果学生是主角,家长是制片人的话,那么升学顾问就类似于导演的角色。为什么呢?

英国导演亚历山大·麦肯德里克(Alexander Mackendrick) 有一本著名的书《电影制作:导演的艺术》(On Film-making: an Introduction to the Craft of the Director)。他说:导演工作一言以蔽之,便是通过视听手段调度观众的注意力。

“Thank you, next!”多少学生因为这个原因被美国名校发了拒信

升学顾问,通过高度协调,调度观众(大学招生官)认知和情感,充分展示学生作为主角的光环。

好的导演 (升学顾问)必须具备高度的掌握剧本能力(在申请文书中讲好故事)、艺术素养(独特的视野)、团队协调能力(有效进行多方沟通)、和营销能力(让自己的电影在群雄之中突出)等。

好的导演能在平凡的剧本中发现闪光点。面对同一个剧本,不同的导演能理解不同的内涵,处理不同的细节,展现不同的风格。

独立大学申请指导跟校内大学指导 (两个导演),一个为自己打工,一个为公家上班,上心的程度也不一样。校内升学指导老师不会做的,校外的独立升学指导靠能力、精力、资历、和经验和一颗红心补上。

04

误区四:到了大学再选专业也不迟

小C同学在高中期间就锁定人工智能方向,因为来自深圳的他,父母都在科技行业,能他未来的就业提供一些帮助。加上小C的天赋、才能、兴趣、能力,都毫无疑问地指向人工智能,他从10年级就开始布局。一路过关斩件,直至收到卡耐基梅隆的录取。

而小G同学,一直游离在不同兴趣之间。自己生场病,就觉得应该学医;玩手游最开心的时候,觉得游戏设计才是真爱;看了一场警匪片,又觉得律师很适合能言善辩的他。暑假从国内回来以后,突然向大家宣布,他最钟爱的是餐饮行业。就这样,一直进了大学,都不知道到底应该学什么专业,匆匆进了一个数学系,结果大二就改成了经济学。大三的时候更加崩溃,觉得哲学才最贴近他的内心,能帮他回答人生高度的问题啊!兜兜转转间,大学读了5年,离毕业还遥遥无期。

在美国,大部分学校是允许学生到大一结束的时候再选择专业,但是也有不少学校的专业是需要预先宣告的。

大学的专业选择不是必须的。事实上,美国很多大学到大一下学期才选专业,甚至也有不少商科的专业是要到大二或者大三的时候才确定具体的细分专业。

“Thank you, next!”多少学生因为这个原因被美国名校发了拒信

当然我之前文中也提到过间隔年(gap year),也有不少高中生,选择大学录取以后延迟一年进入大学,利用间隔年去体验生活和自己真正的热情和兴趣。但是那些比较早就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的孩子,往往在大学申请的选择上更加具有主动性和主动权。

可是我想提醒的是,虽然对于大众化的专业,学校允许学生慢慢花时间去发现和探索自己的大学专业,但实际上很多学校的强势和顶尖专业是有招生名额限制的,

所以需要学生在入学申请的时候就宣布学生选择的专业。

譬如,宾州大学的本科生不能从其它学院转到沃顿商学院(因为宾大商学院排名第一)但学院内转专业没有限制;哥伦比亚大学不能从工程学院Engineering school转到Columbia College;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最强的本科专业Bioengineering and Biomedical Engineering必须要在入学申请时就宣布申请的专业(入学以后再转到该专业是不允许的);特拉华大学的化学工程专业也是需要在大一结束前参加一个超难的化工专业入门考试,不达到要求的学生会被残酷的筛选掉,只能就读其他工程专业;佛吉尼亚理工的计算机工程专业也是需要在入学申请时就挑明的,入学以后从其他专业转到工程专业也是行不通的。

另据我观察,很多孩子从小就显示出专业倾向和天赋,只是一直被父母忽略。

我做了这些年的青少年生涯规划,最大的体会就是要顺势而为,结合兴趣、特长、和未来职业综合考量。就算你不知道自己大学想读什么专业,你至少应该知道你的大致方向和选项是哪些。譬如说学生可以不清楚自己具体的细分专业是什么,但是至少清楚自己的所就读的学院是哪一个?是商学院还是自然科学学院?是艺术学院还是工程学院?这不仅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也有利于在大学申请中体现孩子的特质。

比较普遍的现象是,家长一般是对于孩子专业的就业前景是比较敏感的,而学生一般对于自己的兴趣和专场更加侧重一些。

我遇到过很多高中生,学生自己感兴趣的往往和父母的意志往往很难达成一致。一般是父母希望孩子去读有技术含量的专业,孩子自己希望追求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方向,所以很多时候我其实是在做心理辅导,帮助家长和孩子达成妥协或者至少是一个共识,减少双方在大学申请过程中的焦虑。我所接触的华人父母中,四种家庭教养模式(parenting styles)中,权威型父母和专制型父母比较常见,而忽略型父母和溺爱型父母较为少见。

“Thank you, next!”多少学生因为这个原因被美国名校发了拒信

我觉得,现在很多家长只把目标锁定在孩子的升学和找到好工作上,而忽略了孩子自己的热忱和优势,其实并不是爱孩子,而是把情感操控当作情感链接。我们只有鼓励孩子认识和追求自己内在的价值,这才是幸福的根源,这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未来的趋势。这样才能让孩子热爱自己的生活,而不是浮于生活的表面。

所以我会帮助家庭和学生考量很多的因素,也会通过各种测试、交谈、和方法去了解和指导孩子发现其特性和兴趣,然后带着他们去谈探索不同的专业方向,我同时也给家长充分的信息,让他们能够理解孩子的决定和志向,并且找到一个双方都能够认可的方案,毕竟最终学生的大学教育的投资人毕竟还是父母。

我认为,真正优秀的人并不是为了活成别人眼里的优秀,而是活出自己心中的优秀,也就是说选择自己的人生坐标,做自己想做的事,而非活出别人眼中的光鲜。

往期精彩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