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本來就是孫權的,劉備為什麼一直借了不還?

chenjiahao97


【曉史馬車伕】獨特觀點:既然荊州是屬於孫權的,憑什麼這個地方一定屬於他?難道我劉備就不應該有嗎?難道我借了就要還嗎?關羽劉備和孫權借荊州的故事,可以說非常膾炙人口,並且在民間形成了“劉備借荊州——有借不還”這樣的歇後語。

其實在借荊州這件事上背後的利益錯綜複雜並不是小說中記載的說孫權是老狐狸劉備所矇蔽,於是雙手拱讓,荊州三郡給了蜀軍,接下來我將詳細介紹劉備借荊州的故事。

當時赤壁之戰的軍隊分析,曹操孫權之戰中,曹操失去了荊州小部分土地。但無傷大雅,還是掌控的荊州的主要控制權

劉備由於當時的勢力薄弱,只能在赤壁之戰中充當一個小小的角色,而這項戰役的主角就是孫權和曹操,從歷史中得知,這場戰役由孫權的東吳軍獲勝,於是劉備就能撈取一定的利益。

眾所周知,曹操在赤壁之戰前輕鬆得到荊州人士的投降,兵不血刃就佔據了這塊豐腴之地。

這裡不得不提為什麼曹操在赤壁之戰中會失敗?一方面因為曹軍不擅長水戰,另一方面由於當時的瘟疫等影響,同時加上東吳那邊有周瑜坐鎮指揮。在這場戰役中,曹軍死傷慘重,最終不得不退出荊州的勢力範圍,但是對於曹操來講,這些小打小鬧並沒有傷筋動骨。

就拿荊州北部最大的南陽郡和長江以北的江夏郡,以及包括襄陽在內的部分南郡依然在曹操的掌握之中。

赤壁之戰結束後,孫權和劉備是如何瓜分荊州之地的?

而孫權和劉備勢力在曹操退出後,迅速瓜分了遺留下荊州這個勝利果實。作為赤壁之戰的主角孫權首先佔據了長江以南的江夏郡和大部分的南郡。

而當時的配角劉備則分到了荊州南部的長沙、零陵、桂陽、武陵四郡。

對於劉備來說,僅僅佔到了荊州的四郡他這些土地的後期發展優勢並不明顯。怎麼會這樣說呢?主要是因為是因為北上還是西進都要通過孫權的南郡。

瓜分完畢後,孫權也同樣面臨著窘境,旁邊就是實力無比強大的曹操。

於是劉備向孫權借南郡的請求發出後,雖然有許多人不同意,但是孫權還是聽取了魯肅的建議,把南郡借給了劉備。

  1. 能夠讓劉備頂住來自曹操的軍事壓力,這樣就能讓自己去收並其他荊州郡縣;
  2. 二來孫權還是太年輕,在威望上距離劉備這樣的老江湖差一點;
  3. 將荊州的部分地方分給劉備,主要是為了後期孫劉聯盟打下基礎。

正是這三個原因,孫權把荊州南郡借給了劉備。孫權才正式將荊州交付給劉備。

孫權出於利益因素,過江荊州借給劉備,那為什麼劉備不能按質按量的將荊州歸還?

其實在孫權借荊州之前,和劉備就有所約定,只要劉備佔據了四川就完璧歸趙佔。

但是劉備也是一個聰明人,佔了益州後,孫權派人去要,劉備又說等佔了涼州再還回去。

劉備擁有益州和漢中,孫權佔據江南,逐漸形成三國平分天下的局面。

後來為了聯合進攻曹操,孫劉雙方迅速達成和解,雙方以湘水為界,原先荊州的江夏、長沙、桂陽劃分給了孫權;而南郡、零陵、武陵三郡則劃給了劉備。

至此,劉備歸還了之前借的荊州,和孫權一清二楚,兩不相欠了。

—END—

【曉史馬車伕】始終相信:“上知天文,下知歷史,就是馬車伕的代名詞!”

我是【曉史馬車伕】,洞察細微,分析有道。如果你覺得我的建議有用,希望【關注】點贊、轉發分享,讓更多的人看到!


曉史馬車伕


一 荊州的地理位置

荊州是東漢十三州之一,包括現在的湖北省、湖南省,以及廣東北部、廣西北部、貴州東部、重慶東部、河南南部。

荊州共有南郡(江陵)、江夏、南陽、武陵、長沙、桂陽、零陵七個郡,加上後來增設的章陵郡和南鄉郡,俗稱“荊襄九郡”。

(圖片來自百家號地圖帝,侵刪)

二 赤壁之戰前的荊州

189年,荊州刺史王叡為孫堅所殺。隨後孫堅北上討伐董卓,荊州陷入無政府狀態:袁術屯兵魯陽,吳人蘇代為長沙太守,貝羽為華容縣長,江南宗賊各霸地方。

190年,漢朝中央政府任命劉表為荊州刺史。但劉表手上沒有一兵一卒,只能匿名孤身上任,與延中廬縣人蒯良、蒯越及襄陽人蔡瑁共謀大略。

劉表採用蒯越的計策,以赴宴為名,誘殺荊州宗賊五十五人,收其部眾,控制了除了在袁術手上的南陽郡外荊州的所有地盤,並以襄陽為治所。

191年,袁術派孫堅進攻劉表,孫堅卻被劉表部將黃祖所殺。隨後,劉表斷袁術糧道,迫得袁術部眾離開南陽。

至此,劉表在形式上統一了荊襄九郡。之所以說是“形式上”,是因為與其他漢末軍閥不同,劉表始終沒有自己的嫡系武裝力量,他對荊州的統治是建立在他和荊州的蔡氏、蒯氏、黃氏等地方大族的合作基礎上。從某種意義上講,劉表只是這些大族推舉出來的代理人。

此後十數年,劉表先後讓西涼軍張繡屯宛城,劉備屯新野,使他們成為荊州北方屏障,自己則從容自守於江漢之間。當然,在此期間他也試圖把勢力伸向更南方的益州和交州,但都沒有成功。

208年,劉表病逝,幼子劉琮繼位。同年,曹操大軍南下。在荊州的世家大族的勸說下,劉琮向曹操投降。

三 赤壁之戰後的荊州

曹操在赤壁戰敗後,仍然佔有荊州的南陽、江陵以及江夏的一部分。

208年冬,為拓展赤壁之戰的勝果,孫權派周瑜和程普進攻江陵。經過一年苦戰,魏國大將曹仁棄城而走,孫吳佔據江陵。於此同時,劉備佔據了荊州的南四郡:武陵、長沙、桂陽、零陵。

在魯肅的倡議下,孫權將苦戰一年得來的江陵借給了劉備,這就是大家熟知的借荊州。

孫權為什麼要這麼做?因為當時曹操的勢力仍然強大,孫權同時承受來自襄陽和合肥兩個方向的壓力,而佔據荊南四郡的劉備此時的領土已經和曹操沒有交界,可以一心悶頭髮展。

所以孫權把江陵借給劉備,是為了讓劉備分擔曹魏的壓力。當然劉備對此也是樂意的,因為荊南四郡在漢末人口少,開發程度低,劉備獲得江陵才能得到了一個向北方發展的出口,隆中對的策略才有可能實現。所以在當時來說,“借荊州”是個讓孫劉兩家雙贏的決定。

四 湘水之盟和白衣渡江

借得荊州後的劉備集團進入高速發展期。211年,劉備帶兵入川。三年後,兵圍成都,劉璋投降,劉備自領益州牧。孫權看在眼裡,未免眼紅。

215年,孫權向劉備討還荊州。劉備說:“等我攻下涼州,再把荊州還你!”這當然是託辭。隆中對就是要益州荊州兩路出兵北伐中原,劉備志在恢復漢室,豈會拱手歸還荊州?

於是孫權大怒,派呂蒙襲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劉備也火速從益州趕回荊州,親自率兵五萬與吳軍對峙。

同年,曹操下漢中,張魯投降,蜀地受到嚴重威脅。於是劉備與孫權議和,約定孫劉兩家平分荊州,以湘水為界,史稱“湘水之盟。

自此,傳統的荊襄七郡:曹操佔據南陽和江夏的一部分,劉備佔據江陵、零陵、武陵,孫權佔據長沙、桂陽和江夏的另一部分。但這個狀態維持了沒幾年。

219年,劉備佔領漢中,進位漢中王,勢力達到頂峰。同年,關羽北伐,威震華夏。孫權派呂蒙白衣渡江,襲取荊州,關羽被吳軍擒獲後殺害。劉備集團的勢力自此完全退出了荊州。

孫權為什麼要背棄“湘水之盟”襲取荊州?因為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打得曹操幾欲遷都的同時,也給了孫權很大的威脅感。

歷史上所有位居長江下游(揚州)的政權都會感受到來自上游(荊州)政權的軍事威脅,後世的東晉和南朝莫不如此。

關羽如果北伐成功,劉備集團將成為天下最大的勢力,孫劉聯盟到那時估計都不復存在,更別指望劉備會還荊州了。所以孫權乾脆先下手為強,把荊州搶到自己手裡再說。


莊蘇谷


自赤壁之戰後,孫權和劉備之間就荊州問題發生了很多衝突,孫權一直想收回在赤壁之戰後所奪取的荊州土地,而劉備則一直藉故拖延,頗有現代老賴的風範,到最後逼急了孫權,直接就出兵把荊州給搶了。


一、關於荊州的歸屬地問題可以說一直是爭論不休,在三國那個動盪的年代,能確定一個地區歸屬於誰的,無外乎就是三種辦法:

  1. 朝廷直接任命的正式官員:東漢末年,漢靈帝接受了宗室劉焉的建議,以州牧替代刺史治理地方,而劉表就被安排為了荊州牧,負責管理荊州地區;
  2. 由將領自己打下來,並得到朝廷任命的:在曹魏代漢之前,地方武將對於朝廷雖然沒了忠誠,可表面功夫還是得做,所以往往就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地方割據勢力在攻下了州縣之後,還得上書和朝廷報備,由朝廷下達委任狀,方能治理自己打下來的地方;
  3. 先斬後奏,自己上表強行逼朝廷同意,這種做法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必須得到當地百姓和周邊勢力的認可,這樣才能在地方坐得穩、坐得久。

若是按照第一種辦法的話,那荊州應該歸屬於曹操,畢竟他代表著當時的東漢朝廷,而曹操所任命的徵南將軍曹仁,就是實際上的荊州管理人。復以仁行徵南將軍,假節,屯樊,鎮荊州。

若是按照第二種辦法的話,則荊州應該歸屬於劉備,因為當時在孫劉聯盟內容裡,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劉備和孫權互相上表朝廷,互相推薦對方以得到朝廷認可,而劉備正好就被推薦為荊州牧。劉備表權行車騎將軍,領徐州牧。備領荊州牧,屯公安。

就算是以第三種辦法,即是以荊州人心來看的話,荊州也應該是劉備的,他在荊州已經經營了七年之久,而孫權和荊州劉表有很多的恩怨,論號召力,論向心力,孫權完全比不過劉備。荊州豪傑歸先主者日益多……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先主。

所以不論管是那一種方式來看,荊州和孫權並沒有任何關係,又何來“荊州本來就是孫權”一說。而實際上孫權也並不是想要整個荊州,而是荊州的命脈所在:南郡,因為這個地方是周瑜硬碰硬對曹仁打下來的,甚至於還因此受了箭傷,英年早逝了。


二、相比起整個荊州來,孫權更看重南郡,尤其是江陵,同理劉備、曹操也是一樣的

南郡是荊襄七郡之一,位置處於長江中流,有重城江陵、白帝城、襄陽、夷陵等,處於四戰之地,水路交通發達。五代十國時期的高氏南平國,就佔據了江陵城,不斷截殺南方各國派去北方五朝的使者,收穫他們的貢品。

荊南地狹兵弱,介於吳、楚,為小國。自吳稱帝,而南漢、閩、楚皆奉梁正朔,歲時貢奉,皆假道荊南。季興、從誨常邀留其使者,掠取其物。

而南郡最重要的江陵一地,城高河深,更是劉表時期的屯資重地,其東面可順流而下,直達江東腹地。

其西面有夷道,這是入蜀要道,赫赫有名的夷陵之戰就是在這裡發生的。

其北面為南陽郡,為曹仁據守,有漢水、沔水流經,是出兵北伐最重要的一路,諸葛亮的《隆中對》中就有“將荊州之師以向宛、洛”。

其南面則是地域廣闊的荊南和交州地區,是一個很好的後勤補給基地和生存空間擴張的用兵方向。


江陵戰略位置極度重要,一旦獲得,不但獲取了一個前線基地,進可攻退可守,而且還可以在地利形勢上壓制整個荊南。從記載來看,曹操、劉備、孫權三人都曾有過“據江陵而荊南平”的情況,奪取了江陵則相當於獲取了荊州五個郡(南郡、桂陽、零陵、武陵、長沙),後面劉備寧願割三郡之地給孫權,換取其對南郡的追討,三郡換一郡,這買賣看起來吃虧,實際上卻是有利可圖的,這也可見江陵之重要。

而在赤壁之戰時,江陵一度在曹仁手裡,之後周瑜打得整整一年才攻了下來,對孫權來說,江陵城本來就是自己的,因為這是周瑜賠上性命才拿下來的,可對劉備來說,江陵城同樣也是自己的,畢竟他的身份是荊州牧,可劉表時期的荊州治所襄陽正在曹仁手裡,搞到自己只能把在油江口治理荊州,身為荊州牧連一個像樣的辦公地方都沒有,這實在是太不像話了,在其要求下,孫權才會把南郡借給了劉備。


三、本來南郡是周瑜打下來的,按照亂世規則來看是應該屬於孫權的,可是孫權太過貪心了,他要的不是一個南郡,而是整個荊州,這就讓劉備不得不反擊了

赤壁之戰後、劉備割三郡前的荊州局勢是:曹操佔據了南陽郡和南郡以北的襄陽、樊城,劉備佔據了荊州五郡,包括荊州治所江陵重鎮、江夏重鎮夏口,孫權佔據了大部分江夏地區。

這樣的分配對孫權來說是很吃虧的,不管是赤壁還是南郡,出力最多的都是江東,擎天柱周瑜甚至為此付出了性命,可結果得到的領土卻是最少,而劉備雖然也有出力,但成本不像孫權那樣多,結果收益卻是最多的,這對大股東孫權來說,是無論如何都是說不過去的,所以他才會向劉備要求歸還荊州,當然也不是整個荊州,而是當年由周瑜打下來的南郡就可以了。

可是劉備不給,不給的理由也是很有道理的:

  1. 江陵是荊州治所,又是整個荊州的政治、經濟、軍事中心,還南郡就必須還江陵,這對有志從江陵北伐的劉備來說,是很難一下子就放開手的;
  2. 當年周瑜攻南郡出力最多不假,可劉備也派了張飛帶兵一千去協助,所以劉備也是有奪取南郡的功勞的,不可能說孫權要就給,除非分一半或按比例分才行;
  3. 在荊州時間久了,荊州士民早已認定劉備是他們的治理者,如果說劉備貿然把南郡讓出去的話,這勢必會影響到剛建立大業的劉備,再者就是劉備想讓,諸葛亮、龐統他們會讓嗎?要是再來一次新野大搬家的話,劉備是收還是不收啊?


何況孫權要求歸還南郡的要求,看起來合情合理,可是細想一下卻是細思極恐:

  1. 首先南郡是荊州七郡中最重要的一郡,還了南郡也就是順帶把夷道、臨沮這些入蜀要道全部給了孫權,那偏居蜀地的劉備可就危險了;
  2. 有了南郡則可以壓制荊南,劉備要調度荊南四郡的賦稅和軍源的話,要麼就經過孫權把守的夷道,要麼就得從武陵郡的臨沅,逆流先進入南中再去成都,道阻且長不說,還很容易受到南中豪強的襲擊;
  3. 可如果說要借路孫權的話,誰敢保證孫權不會攔路打劫啊,曹操他爹曹嵩怎麼死的,徐州怎麼亂的,劉備可是心知肚明。而且就算真的發生這種情況,劉備又該不該出兵呢?出兵未必打得過,不出兵又只能吃啞巴虧;
  4. 為了擴大國土,孫權在赤壁之戰後就對處於荊州南部的交州下手了,派步鷙率兵前往交州,接受了交州刺史士燮的投降,殺了劉備好友吳巨,把劉備在交州的勢力全部剷除了。要是把南郡也還了,那劉備的荊南四郡就岌岌可危了。

所以不是劉備並看不出荊州問題的嚴重性,而是這是一個需要做好長遠計劃的部署,這不是一時半會就能解決的事,只不過劉備的做法在孫權眼中被看成了藉口不還的拖延,而劉備在去江東迎親後,也有意避開和孫權的會面,雙方沒有一個很好的會談商量的時機,才會發生後來孫權兩次武力強奪荊州的情況。



總結:荊州從一開始就不是孫權的,他最多就是一個以武力奪取了荊州南郡的諸侯,整個荊州的歸屬權問題還值得商榷,不能僅憑一句民間俗語“劉備借荊州”,就全盤否認劉備在荊州的地位和做出的貢獻。

而劉備之所以不還南郡,自然也是因為當時的局勢所限,讓他不得不以賴賬的方式來保護自己的既得利益,這是劉備的失誤,可如果不是孫權步步緊逼,又是派使者又是戰略包圍的,雙方能坐下來好好商量一下的話,或許後來就不會爆發“白衣渡江”這樣雙方撕破臉的情況了。

作者/一貳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後亂編,喜歡點贊!


一貳一橙


荊州本就不是孫權,何來歸還一說,而且大家都志在天下,都是玩弄政治的高智商人物,沒有更大的利益怎麼可能會借,沒有更大的利益怎麼可能會還?把這種事情當真了不是天真就是傻。

劉備借荊州的由來

先解釋下荊州,漢末時期的荊州包括現在的湖北、湖南,以及河南、江西、兩广部分地區,赤壁之戰後,曹、劉、吳三家在荊州打的不可開交,最後曹操佔據荊州北部的南陽郡和長江以北的江夏郡,孫權得到長江以南的江夏郡和大部分南郡,劉備得到長江以南的南郡、以及荊州南部四個郡。而孫、劉的爭端就在於孫權佔領的大部分南郡。

荊州南郡的精華在江陵,江陵也就是現在湖北荊州市,是漢朝時期的荊州治所,江陵西控巴蜀、北接襄漢,這對劉備來說實在的是太重要了,劉備要西進巴蜀,佔據益州,孫權手上的南郡是重中之重,但是對於當時的孫權來說,其佔領的南郡部分地區夾在曹操和劉備中間,實在難熬。

劉備是經過天子蓋章的荊州牧,從法理來看,整個荊州都是劉備的,劉備在荊州籌謀許久,早已深的荊州人心,而曹操是孫、劉共同的大敵,將南郡借於荊州牧劉備,不但能獲得人心,還能及時在戰場上抽身,讓曹、劉繼續相殺,待到時機合適,自可趁兩方疲憊,趁勢而已,這對孫權一方來說,是進可攻、退可守的絕佳計策,於是借孫權掌握的南郡地區順理成章,這就和周瑜打黃蓋一樣,一個想要,一個願意借而已。

終局

對於孫權來說,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自劉備得到南郡之後,不但抗住了曹操的進攻,還佔領了漢中,取得益州之地,一時間實力大漲,風頭無兩,孫權不僅什麼好處沒撈著,還受盡了天下人的恥笑,因此孫權就想著把南郡要回來。但是江陵是進出巴蜀的門戶,沒有了江陵,益州的劉備不但寢食難安,還將失去東進天下的戰略要道,這對劉備來說那是萬不可能的。由於還有曹操在一旁虎視眈眈,孫劉必定無法撕破臉,最終的結局是劉備迫於曹操一方的壓力下,和孫權重新劃分荊州,雖沒有歸還當初借來的南郡,但多給了一郡之地作為補償。

總而言之,劉備借的不是荊州,而是南郡部分地區,也沒有不還,畢竟還多給了一郡之地,孫權得了實惠還賣乖,導致劉備被罵了近兩千年,不出意外還得被繼續罵下去,三國之中,就屬孫吳一方是地方豪強的嘴臉,不論怎麼比對,孫權實沒有資格和劉備以及曹操並列。


達達說歷史


三國演義中有一段講的是,赤壁之戰後,劉備趁周瑜和曹仁爭鬥之際,派兵襲取了荊襄之地。後東吳魯肅作為說客,來跟劉備說:東吳本來屬於我主孫權,汝行不義奪之,應當即可歸還。劉備當時就找了很多接口推脫不還,直至最後兵戎相見。說到劉備借了荊州一直不還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東漢十三州,荊州處於吳,蜀,魏的交界地帶,是戰略要衝,屬於兵家必爭之地。一方面荊州佔據了長江中上游,順遊直下直到金陵,形成對吳國的直接威脅,繞過了長江天險的屏障。另一方面,荊州向北延伸至關中地區,直接威脅長安,洛陽。當初諸葛亮隆中對說到三分天下之時,提到以荊州為基礎,向西奪取益州,然後派一上將防守荊州,待平定南部和漢中後,同時從荊州和漢中出兵,夾擊長安。所以荊州在劉備興復漢室的計劃中,是一塊重要的跳板,當然有“借”無還。

從世襲角度來講,荊州本屬於劉表的封地,劉表病故後為小兒子劉琮繼任,其兄長劉琦防守江夏。後來劉琮懼怕曹操的實力,主動獻城投降。劉備按輩分,是劉表之弟,奪取荊州算是光復兄業,並無不妥之處。所以劉備不歸還荊州是有依據的。

從當時的形勢來講,赤壁之戰曹操兵敗後,三分天下的雛形已經形成,但劉備勢力最弱,且外部敵人消除後,孫劉聯盟的根基自然瓦解。在此情況下,劉備必須把握一切機會壯大自己的實力,為自己爭取時間。如果不建立自己的根基,曹操再次率兵來犯,孫劉聯盟的根基將不再穩固。所以從這點來看,劉備佔據荊州實有私心成分在。


泠喃


說荊州本來就是孫權的其實並不準確,荊州實際上是被三家給分。

荊州原先是劉表掌管,劉表病重因為自己的兒子沒有才能管理偌大的荊襄九郡,但是自己死後荊州還落入他人手裡,導致後代無立足之地,劉表就想把荊州留給劉備,讓劉備去掌管荊州,以劉備的實力保住荊州的問題不是很大,其次劉備宅心仁厚,自己死後後代,會有一個好的歸宿,結果劉備死活不同意接手荊州,把劉表活活的給氣死了,隨後荊州劉琮掌管。



劉表死後沒多久,曹操大軍來犯攻打荊州,劉備駐紮在樊城,自知樊城無法堅守,想回到荊州和劉琮一起守荊州,但是劉琮以為劉備被曹操收買了,擔心自己開門以後,劉備策應曹操,謀取荊州,拒絕讓劉備進入荊州,劉備無奈前去江夏投靠了劉琦。

曹操大軍壓境,劉琮自知無力抵抗,向曹操投降,沒多久江夏也落入曹操手中,至此荊襄九郡皆入曹操之手,劉備前往江東聯合了孫權。

曹操平定荊州之後,大舉進攻在江東的孫權,雙方的赤壁展開了激戰,最終以曹操的失敗而結束,荊州被曹孫劉三家瓜分。所以說荊州本來就是孫權的不成立。

劉備確實借了孫權擁有的荊州郡縣,其目的就是發展自身實力,而孫權同意借給劉備的原因就是防止曹操反撲,以孫權的實力不足以對抗曹操,唯有和劉備合作才能有一線生機,劉備強大了,對於孫權來說也是一件好事,所以也就借了。

但是劉備借了確實也沒還,劉備奪取益州之後,孫權就像讓劉備歸還荊州,但是劉備沒同意,以攻取雍州為由,給拒絕了。

其實劉備也不是不想把荊州給孫權,而是荊州對於劉備來說太過於重要,荊州相當於中心點,連接著魏蜀吳三地,誰得到了荊州就得到了奪取天下的主動權,荊州不同於其他地區,荊州可自成一國,劉表靠著荊州一座城便可參與群雄割據當中,關羽憑藉荊州一城就敢北伐曹操。

諸葛亮的《隆中對》更是把荊州放在了首要的位置,所以劉備不想將荊州所借的部分還給孫權。

因為荊州對於其他人來說可能不是很重要,但是對於要復興漢室的劉備來說太過於重要。


歷史黔


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

  這個歇後語大家都熟悉,劉備成了不誠信的老賴。即便不把他想得那麼差勁,也屬於耍心眼、佔便宜的行為,總之不大光彩。劉備起身於草根,身上確實帶有一些江湖氣,有時候也難免從俗,但在借荊州這件事上,劉備確實挺無辜,大家對他有不少的誤解。

  

  荊州是東漢13個州之一,原來是劉表的地盤。劉表死後,兒子劉琮投降了曹操,荊州成了曹操的地盤。但孫權不答應,要跟曹操PK。可他心裡沒底,於是主動聯絡劉備,二人共同抗曹,將曹操打敗。

  孫權主動請劉備幫忙打曹操這件事,《吳書》《江表傳》都有記載。這兩部書都是力挺孫吳的,說得很清楚:“肅請得奉命吊表二子,並慰勞其軍中用事者,及說備使撫表眾,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孫權派魯肅從九江跑了幾百裡去找劉備,最後在當陽遇到,首次提出結盟的事。

  本來這是為孫權爭“孫劉聯盟”的原創權,卻暴露了一個基本事實:當時孫權更需要劉備的幫忙,而劉備原計劃去江陵,並沒有要借力孫權的想法。

  孫權在諸葛亮的激勵下堅定了抗曹操的決心,組織人馬進入荊州參戰。孫劉聯軍的總兵力約5萬人,其構成是:孫權3萬人,劉備1萬多,劉琦1萬多。

  如果把這件事理解為一項風險投資,大家合股去做,孫權佔股60%,劉備和劉琦約各佔20%。考慮到劉琦與劉備的特殊關係,以及劉琦很快病逝所部併入了劉備陣營,可視劉備、劉琦為關聯方。

  在“孫劉聯盟”這這個股份制項目中,孫權與劉備的股份是6:4,孫權是最大股東。不過他雖控股卻不絕對控股,因為他的股份沒有超過2/3。股份制項目組成立後,劉備很老實,把人馬交給大股東孫權指定的項目組織人周瑜指揮,在2位股東的共同努力下,最終在赤壁把曹操打敗。

  赤壁之戰後,周瑜利用擔任項目組負責人的有利條件,指揮孫權所部迅速搶地盤。速度之快令人驚訝。孫權的勢力範圍最初只到柴桑一帶,也就是九江;而劉備、劉琦在夏口地區,也就是武漢——在周瑜的統一指揮下,從柴桑到夷陵一線全部讓孫權給佔了,範圍相當於從九江到宜昌,為了讓這些獲利合法化,孫權一口氣任命了3個郡太守,正式接管上述地區。

  這時候劉琦已經死了,劉備、劉琦的人馬已不在夏口,因為他們得聽項目組負責人周瑜的安排,周瑜給劉備找了個棲身之處:油江口。

  油江口就是古油水匯入長江之口,估計的那時也只是個小鎮子。它屬於南郡。當時南郡最重要的城市是江陵,即今荊州市。周瑜以南郡太守的身份在此駐紮,小小的油江口就在周瑜眼皮底下,可以密切監視。

  赤壁之戰就這樣結束了,雙方共同投資的項目,獲利十分巨大,佔領了原來由曹操控制的荊州的大部分,但在利益分成時卻出現了嚴重不公,出資60%的孫權分去了利潤的95%,出資40%的劉備只得到了5%。

  

  換成別人,早就大鬧股東大會了。但劉備已經成長為老江湖,不公平的事親身經歷得已經太多了,他沒有鬧,也沒有召開新聞發佈會揭批孫權的不義行為,而是很善意地表奏孫權為車騎將軍。車騎將軍相當於全國武裝部隊副總司令,劉備只是個左將軍,相當於戰區司令,他這麼搞有依據嗎?有沒有意義呢?

  其實是有的,孫權事業發展得很快,但頭銜卻只是個討虜將軍,只相當於軍長。集團公司攤子鋪得很大,董事長的級別卻有限,下面的人自然級別高不起來,幹事情就有許多不便。比如赤壁之戰中的聯軍總指揮周瑜,職務只是箇中郎將,僅相當於師長,曹軍隨便抓個人都比他軍職高。

  孫權可以自己“表奏”自己弄個更大的官當,但那樣很尷尬,劉備出面做,就好看多了。雖然也是非法的,但劉備的影響力和知名度足夠,所以孫權愉快地接受了這個職務,馬上組建了車騎將軍府,以此統馭部下。作為回敬,孫權表奏劉備擔任荊州牧,劉備也愉快地接受了。

  既然你承認人家是荊州牧,也就是荊州地區最高長官,那麼包括南郡太守周瑜在內的官員都應該服從劉備的管理,儘管心裡不一定這麼想,但面子總得給吧,可週瑜卻在謀除掉劉備,這就不夠意思了。

  而且,堂堂的荊州牧,日常辦公地點只在油江口這個小鎮子上,也不太合適。於是劉備把油江口改名為公安,升格為一個縣。但也太憋屈了,劉備實在沒辦法,這才親赴京口,向孫權借地盤。

  孫權當時佔據著荊州的約3個郡,其中南郡並不完整,它北面的襄陽仍在曹操手中。公安在劉備手中,孫權只佔據了南郡的一半,劉備所借的,也就是這一半。

  劉備到了京口,2位大股東才第一次見面,可以召開股東大會了。股東劉備在會上提出他的議案,孫權沒有思想準備,宣佈暫時休會,他下去跟手下商量商量。對於這個議案,孫權方面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見,一種意見認為可以答應,以“孫劉聯盟”的堅定支持者魯肅為代表;一種意見認為不能答應,以鷹派人物周瑜為代表。

  孫權也不想答應,無奈這時曹操由合肥方向對江東展開猛攻,孫權還需要劉備。於是孫權做出決定,從南郡撤出來,把所佔領的地盤讓給劉備。

  周瑜一聽火了,拒絕撤出江陵,為此他還帶傷回京口向老闆當面陳述意見。不幸的是,周瑜在這次出差的途中死了,劉備躲過一劫,最終得到了江陵等地,從孫權手中接管了半個南郡的地盤。

  這半個郡,說實話也不算借的,是劉備應得的,是他對赤壁之戰風險投資的應有回報。而作為孫權認可的荊州牧,他甚至應該擁有更大的地盤。

  孫權自這半年郡借出之後,就一直念念不忘,多次向劉備討要。孫權這麼做反倒不講理了,地盤又不是房地產,可以籤個租賃合同,在形勢瞬息萬變的情況下,地盤借出去就等於送人了,大氣一點兒,不要再提還不還的事了。

  孫權不管,一再討要,甚至武力相威脅,最終利用劉備與曹操爭奪漢中的機會,派重兵渡過湘水直接來搶。劉備迫於無奈,把自己辛辛苦苦掙來的江南的3個郡劃給了孫權,孫權這才滿意。

  借出去半個郡,即使當初打了借條,但逼人家還回來3個郡,這買賣做得也夠狠的。至此雙方怎麼說也該兩不欠了,還要再說“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那就太欺負劉備了。


農村孫哥


劉備借荊州的故事很有名,以至於使歇後語“劉備借荊州——有借不還”家喻戶曉,這當然是《三國演義》和三國戲曲的功勞。歷史上是怎麼回事,有沒有過借荊州這回事嗎?是值得探討的。 一,孫權不可能把荊州借給劉備,因為荊州本來就不是他的。

當時的荊州包括現在的湖北湖南兩省及重慶市東部,河南西南部以及江西北部。全州分為七個郡:南陽(河南西南)、南郡(湖北西部)、江夏(湖北東部)、長沙(湖南東北)、桂陽(湖南東南)、武陵(湖南西北)、零陵(湖南西南)。

赤壁戰後,曹操佔南陽,以及北部的其它地方。

孫權佔有江夏一部分及長沙一部分(都是它們的東部),另外還佔有南郡首府江陵(即現荊州市)。

劉備則佔有零陵、武陵、桂陽全部,長沙、江夏及南郡的一部。由此可見,荊州絕大部分是由劉備佔領的。這一點也不奇怪,赤壁戰後,劉備支持劉琦為荊州牧,劉琦死後,劉備被眾將推為荊州牧,他佔有這些地方是很正常的。

什麼是“借”?合理的解釋是:“暫時使用別人的東西,或把自已的東西暫時給別人使用。”古今意義相同。這樣,說孫權把荊州借給劉備,其前提條件則是荊州本是東吳的。否則借荊州就不能得到落實。既然孫權本來並不據有荊州大部,那麼,說把荊州借給劉備就只能是無稽之談。

若你哥們房子不夠住,你就把他領到某住宅小區,指著那些樓房說,把這樓借給你住吧。這樣,你就當了一回孫權。不過你得防著哥們扁你。

在赤壁之戰後第二年前後,南郡首府江陵的統治權確是由孫權轉入了劉備手中。在曹操失敗後,退回北方,留大將曹仁守江陵,樂進守襄陽。周瑜指揮孫劉聯軍攻打江陵,圍攻近一年後,曹仁退走,孫權任周瑜為南郡太守,據有江陵。

有不少學者認為所謂借荊州就是借江陵?這樣說恐怕也是不妥當的。二,江陵由孫權轉入劉備手也不能用“借”字來表徵。

關於江陵控制權的轉移的原因,在《三國志》蜀漢方面記述沒有查到。

在東吳方面的記述中,雖然在《魯肅傳》有“借”字的說法,但是卻沒有任何明確的借江陵的說法。

如果說江陵確是孫權借給劉備,劉備只有暫時使用權,那麼,此後孫權就有權要求劉備歸還江陵,但是,後來從未見孫權這邊提出這樣的要求。在建安二十年孫權派魯肅去搶奪荊州的三郡(該州的東南部地區的長沙、桂陽、零陵三郡)時,魯肅曾與關羽會談(即所謂單刀會),魯肅也未向關羽提出歸還江陵,也沒有說你如不歸還江陵,那麼就拿三郡來抵償吧之類的話。而只是說當初劉備敗了,沒有了地方,我們借給地方之類的話。實際上,當江陵由孫權轉入劉備控制時,劉備已經佔有荊州大部分土地,只是嫌地方小。魯肅這樣的政治家、軍事家,似不應說這樣有當面說謊之嫌的話。

既然孫吳從沒有提出要還江陵的事,看來,江陵也不是孫權借給劉備的。

如果不是借,那麼江陵怎麼會轉到劉備手中呢?沒有確切記載,只能試著猜一猜。

一種可能是劉備當時已經為此作了些補償,也就是劉備交給孫權一些他自己佔領的土地,以換取江陵,這種可能性是有的,也符合情理,但史書上沒這樣記載,只能存疑。

另一種可能是孫權為了自己的大利益,而放棄了江陵。當時,孫權為了抗曹,不得不依重劉備。孫權自己就說過:除了劉備之外,沒有可以抵擋曹操的人。魯肅對孫權說過:您將軍雖神武命世,但是曹操力量太大,我們又是初臨荊州,還沒建立起恩信,最好能借劉備之力安撫。孫權還把自己的妹妹給了劉備。按劉備傳的說法是:孫權有點害怕,才把妹子進貢給劉備,以鞏固友好關係。當劉備到孫權處時,曹魏那邊很多人都認為孫權會殺劉備,曹操的重要謀士程昱卻說:孫權所怕的是曹操無敵於天下,他雖有智謀,但不可能獨自抵當,劉備有英名,關羽、張飛皆萬人敵也,孫權必靠他來防禦我們。事實證明了這預測是對的。當初,孫權借重劉備這是不爭的事實。(劉備在赤壁之戰中的作用在拙作《曹操究竟因何而失敗?——赤壁之戰勝負真象透析 》中已有分析)。

孫權應該知道如果動粗,他也是很難保住江陵的。當時劉備駐公安,在長江南邊,距江陵很近;張飛是宜都太守,在江陵西邊;關羽為襄陽太守,駐長江以北。這簡直是對江陵三面合圍之勢。江陵東部的土地,也並不盡在東吳手中。原劉琦駐夏口(現漢口、漢陽一帶),並未見有孫權派兵取得此地的記載,按理還應在劉琦的繼承人劉備手中。這樣,劉備則對江陵可以四面合圍。東吳雖可用長江水道與江陵聯絡,不過,相對於東吳主力軍隊駐地,江陵頗為窵遠。

所以,逼於形勢,為了抵禦曹操,孫權將江陵交給劉備的可能性還是有的,按常理,劉備必然為之要付出代價,可惜史書沒有具體記載。

總之,由於後來孫吳從來沒有以江陵為理由向劉備要求什麼,可以說江陵也不是借給劉備的。

若你哥們一輛大奔轉到你手,後來這哥們看上了你的摩托,連打帶鬧的要,但一句話也不提大奔的事。如果有人傳講此事,說當初大奔是你哥們借給你的,人們會相信嗎?至少老夫不會信,而且會推理說你當初一定是付出了相當充足的代價,大奔才到你手的。三,為什麼會有劉備借荊州的說法?

既然借荊州(或借江陵)都不大可能是事實,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說法呢?由於所有關於孫權借荊州給劉備的說法都源於東吳人的傳記,會不會是東吳製造的輿論,其目的在於為東吳偷襲荊州製造理由?初看來這是有道理的,但如進一步推敲,就有問題了:偷襲荊州是不需要理由的。靈帝死後中國進入了一個強權時代,中央沒有了權威,誰的勢力大,誰的軍隊能打,誰就有理。曹操消滅了那麼多軍閥和地方長官,並沒有為之製造理由;劉備以仁義著稱,但進攻四川劉璋時也沒有製造什麼合理的理由。所以,按當時的邏輯,孫權奪了荊州,就算勝利,沒必要捏造什麼“借”的輿論。如果說借荊州是捏造出來的,還得有更令人信服的理由。

這理由是存在的,就是偷襲荊州在東吳內部可能有人反對。至少有兩種人。一種是如魯肅那樣有著長遠戰略眼光的高人;另一種則是反對在偷襲荊州後向曹魏稱臣的文臣武將。

魯肅極具戰略眼光,他的目標不是東吳偏安一隅。在他和孫權見面後,就提出了“鼎足江東,以觀天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的戰略,和諸葛亮隆中對異曲同功,且早於隆中對。為了實現戰略目標,他主張和劉備聯合。在那個時候,只有和劉備聯合才可能和曹操對抗。但是他仍主持由劉備手中奪取了三郡,爭三郡成功了,而且孫劉聯盟也沒有破裂,這正顯出他高明之處。而偷襲荊州卻造成了孫劉聯盟的破裂。魯肅如果還活著,他有可能反對偷襲荊州。劉孫兩家拼個你死我活,曹魏漁人得利,有著極大危險性。

從長遠利益看,偷襲對東吳也並不真正有利,如果劉備過分削弱,只能龜縮於西南一隅,那麼東吳也只能偏安東南,“以圖天下”的戰略目標就不可能實現。

最危險的是偷襲荊州後,若劉備頃全蜀之兵來複仇,孫吳兵力就得全部都在鄂西川東和劉備作戰,曹魏如乘虛而入,可能會滅掉吳國。在劉備大軍壓境時,孫權向曹魏投降稱臣,曹魏大臣劉曄向曹丕進言不要接受其降,說吳蜀兩方互相攻擊,是上天要亡它們。應該興師伐之,蜀攻其孫權之外,我們襲擊其內,不出十天一月吳國就會亡。”孫權命真好,此時曹操剛死不久,曹丕缺乏統一中國的雄才和魄力,沒接受此建議,東吳才得以保全。偷襲時魯肅已死,但是,他在東吳不會沒有知音的,對這種危險性不會沒有意識;即使偷襲時沒看到,劉備興兵時不會沒人看不到這種危險。

在奪得荊州後,劉備興兵,孫權卑詞奉章,貢獻珍寶向曹丕稱臣。曹丕派邢貞(一個無名小輩)來東吳冊封,孫權出迎,邢貞竟入門不下車(孫權當然就得跟著車走)。吳將徐盛極為憤怒,以至痛哭流涕。

為了說服第一類有戰略眼光的人,安撫第二類因他向曹魏稱臣而憤怒的人,孫權最佳方法是把偷襲荊州罪狀全放在劉備頭上,指責劉備無賴。孫權借評價東吳幾員大將時,說魯肅的缺點是勸我把土地借給劉備。既然是魯肅把荊州借給了劉備,取回當然是合理的,錯在於劉備該還不還,我們去取回,他還要來打,一切錯都在劉備。這樣能不能安撫那些人,不清楚,但邏輯上是能說通的。

除了孫權有這樣說法外,魯肅傳中還有他兩次提到借土地給劉備的說法,這很可能是東吳的史官因孫權這樣說了,只好把魯肅當初所說的話作些改動,迎合孫權。雖然傳上記載魯肅在單刀會上所說的和他在當初赤壁之戰前的說法是根本矛盾的,也顧不得了。當經歷的事情多了,就會明白,對於大人物,改動歷史記載只是小菜一碟。蜀國好象是沒有史官作記錄的,陳壽在寫《三國志》這段歷史時接受了吳史官的記載。


周朝文DMU


荊州自古以來便是兵家必爭之地。這是劉備借了荊州不願歸還的根本原因。

三國演義裡隆中對裡有這樣一段話,是諸葛亮對於天下形勢的分析。他說:自董卓以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雖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早在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的時候,諸葛亮就已經為劉備規劃好了爭奪天下的路線問題。可以說荊州是諸葛亮規劃中相對很重要的一環。

荊州在古代又是咽喉要道,佔據荊州的好處實在太大了。有了荊州,既可以威脅東吳,又可以威脅曹魏,這也是為什麼孫權多次派魯肅去要回荊州的原因。

劉備後來入川,在巴蜀之地立國。但是蜀道難,難於上青天。雖說是天府之國,物產豐富。雖說地形複雜,易守難攻。但同樣出兵進攻別人也很困難,諸葛亮後來六出祁山都無功而返。

諸葛亮本身的謀劃沒有問題,路線也是正確的。如果不是關羽大意失荊州,如果荊州還在劉備手裡,那按照既定方針奪取天下指日可待。

可惜歷史沒有如果,關羽失了荊州,間接導致了劉備最終失了天下。荊州實在的太重要了,丟了荊州就意味著蜀國丟了一個重要的眼睛和基地。沒了荊州,即便諸葛亮這樣神機妙算之人也最終折戟沉沙。

正因為荊州的存在決定了能否最終奪取天下,所以劉備不願意歸還荊州。


史海扯談


荊州地理位置重要

1、 可以向北威脅襄陽,以奪取整個江漢地區,威懾曹操的中原。

2、 可以全據長江之險,向南威脅孫吳的江南。

3、 可以作為下一步進軍巴蜀的基地,為日後佔據巴蜀、漢中,形成南北對峙打下基礎。

4、 可以切斷南方四郡與北方曹魏的聯繫,今後即可傳檄而定南方四郡。

劉備憑藉荊州為基地,西進佔據了益州,北上不斷攻擊襄陽。可是同時也威脅到孫權的上游安全,造成了呂蒙偷襲荊州的後果。所以,人口眾多的南方四郡實際上不如半個南郡的意義重要(另外半個在曹軍手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