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人,要公和私分明,别把公司当家里,你认为呢?为什么?

合肥宝迅


那是肯定的,公司是公司,家是家,怎么看都不一样。

1、用途差异大

公司是一个组织,是一个平台,大家来到这个平台上,都是抱着各种各样的目的,这目的虽然看起来千差万别,但最终都是因为利益。

而家庭,是一个窝,是温暖的港湾,家庭成员在这里是休息、修养,同时健康成长。

2、权益差别大

在公司,责权利分明,下级得受上级管理,上级得受上上级管理。

衣服怎么穿?

化妆怎么来?

几时到岗?

几时下班?

要遵守什么规定?

会受到什么处罚?

必须完成什么任务?

这些都有着严格的规定,一个人在公司,一定受到这种种规定的约束,基本没什么自由可言。

而在家里呢,没有所谓的责权利,没有谁管着谁,唯一的就是长辈的管教。

你可以穿个大裤衩;

或者干脆光着;

你可以睡24小时不起来,只要你睡得着;

你可以想吃就吃,想喝就喝,只要还有。

在家里,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由自在,哪里是可恶的公司可以比的。

3、所有权差异大

在公司,所有的一切都是属于公司这个组织的,跟个人没有一毛钱关系。就算你能力炸天,帮公司赚了1个亿回来,那也是公司的。至于会给你多少待遇,那就得看公司老板的心情了。

在公司,你忘记关灯、关空调,可能要挨罚钱了;

在公司,你复印多用了几张纸,也可能会被某的女巫婆责骂;

而在家里,一切东西都属于你,你可以随意的处置它们,想用就用,想卖就卖。忘记关灯、关空调,最多被老妈、老婆唠叨几句。米饭煮多了,造成浪费,也是最多唠叨几句。

所以,不管哪个告诉你说:“公司是你家,不要当自己是外人”。这种鬼话都是洗脑用的。

自己听听就好了,心里要门清着:“公司就是公司,永远跟家没得比”。

在公司,事事谨慎小心,尽职尽责的完成本职工作;

对人际关系要八面玲珑,就算不会拍马屁,至少也不要得罪人;

对公司财产,知道那都不是自己的,拿好自己该得的那一份就好了。


贰世界


把公司当家?很多人觉得这是一个笑话。公司可能会辞退我,可能会开除我,可能会批评我,一定会考核我,我也可能工作几年就走了,它怎么可能是我的家?

在很多职场人的认知里,公司和自己几乎是对立的:公司要自己加班,自己的私人时间就减少了。公司要给同级升职,就意味着自己没机会了。工作没做好,就要被批评。绩效不达标,就要被辞退。

把公司和自己对立起来的人,通常都混得很惨——要么还没到35岁就被“优化”掉了,要么常年得不到重视和提升,三四十岁了还在基层和刚毕业的大学生pk,在我工作的这些年中,我见过很多人,各种类型的。

举个例子吧 小A平时喜欢贪点小便宜。

不论去哪里出差,回公司后,都要想法尽量多报销一点差旅费;如果公司某一段时间,因为业务需要,他多打了几个电话,就去财务那里磨叽,想多报销几十块的话费。

平时因公出差,市内基本不坐地铁,往来都是叫专车;远一点的也不会坐高铁,基本是乘飞机,因为他想,反正是公司报销。甚至有一次还问公司,是不是可以报销饮料钱,因为出差过程中“喝了三瓶饮料”。这也是真实的事情。

有时候同事委婉提示他,这么“斤斤计较”,是不是不太好。但小A并不认为自己有错:这些因公产生的费用,一毛也得算清楚,更何况“公司那么大,不差这点钱。”

结果是,虽然小A也在那家公司顺利地待了两年,但原因并不是因为他多么受欢迎,而是当时公司人手不足,所以“灰度管理”了一段时间。后来人才一充足,小A合同到期后再也没被续签了,在职场,不论是“公司大,不差钱”,还是公司小,财务或报销制度不健全,以公司为家,能节约的都节约,老板才会觉得,你是一个可培养的人。

占小便宜,事情虽小,但让别人看到了你的心态和格局,最后失去的东西可能更多。


小康日常生活vlog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猛看起来是矛盾的,其实是统一的,主要是要有正确的理解。

“以公司为家”、“我们都是主人翁”是心理上的认同感,是一种工作的心态。不是去应付工作,而是要把工作当做自己的事去做,是责任、担当和义务。

公私一定要分明,说的是一种工作状态。服装要分明,居家无所谓,上班要正装,有形象;财务要分明,不能混为一谈,不清不楚;职责要分明,团队协作,各尽其责;位置要分明,是上级、下级、同事,不是哥们、姐们,没大没小。

分的清楚,才会做的明白。


涛哥话人生


支持把公司(单位)当家和反对把公司(单位)当家的人,他们都没错,因为他们是在两种不同的语境中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且看:

把公司当家的人,他们认为要用对待自己家庭的负责的态度和精神对待公司,一切从公司的利益出发,一切为公司着想,不遗余力的干好公司的事情。这观点有没有错?显然没有。而不把公司当家的人认为,公司是公,家庭是私,两者必须泾渭分明不能混淆;否则,你就可能把公司的东西当成自己的东西随意处置。公司应当按公司制度运行,制度应该约束每一个人,包括领导。你看,这观点有没有错?显然也没错。所以说,这两个矛盾的观点都没错是因为它们都没在一个语境中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所设置的前提各不一样。前者是从对工作的态度上来讲,要把公司当家一样对其认真负责;后者是从个人和公司的性质上来讲,要公私分开,不能混淆。因此,这两个观点在各自的语境中都能成立。

那么,若让你两者必选一个,你更倾向于选哪一项呢?

若我选,我会更倾向于选后者。因为前者在理论上是存在漏洞的。即:把公司当家一样对其负责,这有违公司的准则。因为很对时候,有些人对待家中之事是可以表现为随意的、松懈的态度,甚至可以是无为的状态。这种情况在每个人的身上恐怕多多少少都会有所表现。因此从理论上说,把对待家庭的态度移植到对待公司,它含有对公司不负责的问题。当然在某种语境中作某种比喻也不是不可以,但在实际中这样运用,就有所不妥。

公司是什么?是一个有着严格运营制度和法律责任的经济组织。它和家庭完全不同,它既不是我们生活的港湾,可以身处其中安享惬意,也不是我们私有的财富,可以随意处置。在公司,我们只有以员工的身份来对待我们所从事的工作,按照公司制度履行我们的职责,享受应得的待遇和承担相应的责任,这才是我们和公司实质性的关系。


尚海涛


我认为这句话没毛病。

总有领导说:要把公司当成自己家,我们都是一家人!

就总有人相信。等到你真的把公司当成自己家,把领导当成亲兄弟,想要家里给点资源,想让领导行个方便,才发现,不过是自己一厢情愿罢了。

现实中,利益和情分之间的冲突,一直都在,与其苦苦纠结,不如看淡接受——因为职场的本质是利益交换。

思想上

要有边界意识。单位是单位,家是家。是上司,兄弟是兄弟。自己心里一定要分的明,拎得清!

行动上

要多要求自己少指望别人。如果受到上司和同事的照顾,我们一定要感恩,这样下次才有人愿意帮你。

如果请求落空,也不必像受伤的小媳妇一样伤心。自己想要的,要靠自己主动争取。别人承诺的再好,也是施舍,指望不得。


蓝瓶盖生涯规划师


职场中本来就应该严守公私分际,许多职场人却常挑战这条界线而不得好下场。

做事有原则,以平等的态度待人接物,不以偏概全,能把事情考虑周全。公私分明,才能创造业绩。在职场,工作第一,友谊第二。把握尺度,分得清公与私才可能洁身自好,做事有章有法,行为端正。因此,公私分明也是做人底线


公子哥csl


公司作为一个营利性组织,一般都有比较严格的工作规范,清晰的经营目标和工作分工,在公司首先都要服从公司各项管理规定,按时完成本岗位工作目标,公司财产更不能当成自家的,除了现在有些不规范的民营企业家把公司当成自己家,规范和成规模的企业里肯定都是公私分明的[害羞]



摩西l关注海外抗疫


说句实话现在有几个人做得到公私分明,都是欺软怕硬,我亲生体会,只不想争那么多而已,只要不是很过分,一般不理会这些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