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島素會成癮嗎?能不能只吃藥不注射胰島素?

糖尿病已經成為當今社會的常見病和多發病,高血糖所導致的各種急、慢性併發症往往令人們談“糖”色變。

胰島素會成癮嗎?能不能只吃藥不注射胰島素?


01、 胰島素該用就用

眾所周知,使用胰島素治療糖尿病是效果最好、副作用最小的治療方式。胰島素治療糖尿病,沒有絕對的禁忌證,只有相對的適應證,該用的時候應早期使用。


胰島素會成癮嗎?能不能只吃藥不注射胰島素?


目前臨床上主張:

①更積極用藥,2型糖尿病口服降糖藥的反應差,血糖控制不良者,應換用胰島素治療。

儘早應用,儘早開始胰島素治療,不要拖到胰島的β-細胞功能完全衰竭時才用;而早期應用胰島素可使β細胞處於完全“休息”狀態,有利於其功能恢復。

02、久用胰島素不會成癮

在許多糖尿病病友中,對胰島素治療產生多種誤解,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久用會成癮。


胰島素自1922年用於治療糖尿病以來,開創了糖尿病治療的新紀元,挽救了無數糖尿病患者的生命,提高了他們的生活質量,延長了他們的壽命。


胰島素會成癮嗎?能不能只吃藥不注射胰島素?


醫療實踐證明: 胰島素是現有的降糖藥物中歷史最長、臨床經驗最豐富和降血糖最有效的藥物,它可降低任何高濃度的血糖水平,且胰島素沒有達不到療效的最高劑量。因其為體內固有的內分泌激素,故其副作用最小,即使長期應用也不會成癮。


胰島素與那些所謂具有“成癮性”的毒品或成癮性藥物有著本質的區別。任何人(包括很多高等動物)都離不開胰島素,它是調節人體內營養物質代謝所必需的生理激素。


健康人之所以完全能自給自足,因其具有功能健全的胰島素分泌細胞(β-細胞),它可根據人體的需要提供足量的胰島素;而糖尿病病人因各種原因導致胰島素絕對(或相對)缺乏,故造成以高血糖為主要症狀的糖尿病。


許多糖尿病病人需要長期注射胰島素治療的原因是因為其胰島β-細胞衰退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而不得不依靠外界的“補充”,否則會因血糖的代謝障礙而發生嚴重的後果,表現為多種可怕的併發症。注射胰島素治療只不過為其補充了體內因疾病而缺乏的生理激素,故根本不存在“久用會成癮”的問題。


03、胰島素可保護胰島β-細胞功能


醫療實踐證明,一部分2型糖尿病病人在發病早期接受短期的胰島素治療,非但沒有“成癮”,反而在停止胰島素治療後血糖長期穩定達標。目前國際醫藥界普遍認為:2型糖尿病病人中許多人應較早應用胰島素,以保護自身的胰島β-細胞功能,讓其休養生息,有可能(部分)恢復原有的分泌胰島素的功能。


胰島素會成癮嗎?能不能只吃藥不注射胰島素?


及時(早期)供給外源胰島素,使血糖降低,同時減少或不用刺激自身胰島素分泌的藥物(如格列類),則可使胰島β-細胞衰亡的速度減緩。猶如人得病後,仍帶病工作,這會使病情加重,最終喪失了繼續工作的能力,甚至死亡;而及時請病假、休養生息,則能早日康復,重新工作。


警惕丨脆性糖尿病


需要強調的是,即使殘留的少量胰島β-細胞功能對於穩定血糖仍具有重要意義。如果胰島β-細胞真正衰竭到“山窮水盡”的地步,則如同1型糖尿病一樣血糖極易波動而難以穩定達標,即所謂的“脆性糖尿病”。


因為殘存的自身胰島β-細胞受人體內分泌系統控制,它對外源性胰島素而言具有良好的“緩衝-調節作用”。當注射的外源胰島素稍過量時,自身胰島β-細胞分泌的胰島素就會減少,即不易發生低血糖;而當外源胰島素稍不足時,自身胰島β-細胞又會增加分泌胰島素,即不易發生高血糖。


相反,若自身胰島β-細胞完全衰竭,就完全喪失這種“緩衝-調節”能力,其血糖就會像“過山車” 忽高忽低難以控制,病人也就“病入膏肓”了。


04、新型胰島素對人體幾乎無毒副作用


胰島素會成癮嗎?能不能只吃藥不注射胰島素?


相比口服降糖藥,胰島素製劑對人體幾乎無毒副作用。早年的胰島素是由動物胰臟提取加工的,純度差、化學結構與人胰島素也有較大的差異,故其不良反應相對較多,但仍不成癮。而新型胰島素大多是通過“基因工程”生產的,它和人胰島素分子結構完全相同,故對人體既無毒性,也無成癮性。

05、2型糖尿病有時也需用胰島素


科學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以前醫學界曾將2型糖尿病稱為“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故許多患者認為2型糖尿病不應該注射胰島素。


胰島素會成癮嗎?能不能只吃藥不注射胰島素?


目前醫藥界已徹底糾正了這種錯誤觀點,即除1型糖尿病外,2型糖尿病在下列情況需儘早應用胰島素:①經足量口服降糖藥治療後,血糖仍未滿意控制者;②合併嚴重的併發症者;③感染者;④手術和應激狀態者,等等。


上述這些病人使用胰島素多數是暫時性的,將急性狀態消除後仍可改用口服藥。而那些本來對口服降糖藥失效的患者,使用一段時期胰島素後,不但控制了高血糖,而且讓自身胰島β-細胞得到休養生息,部分地恢復了功能,重新喚起胰島β-細胞對口服降糖藥的反應性,這時就可改用口服降糖藥了。


來源:人民衛生出版社《生活與健康》雜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