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将》里的潘仁美和历史上的潘美差别有多大?

柳侍墨


《杨家将》里的潘仁美和历史中的潘美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形象。

《杨家将》里的潘仁美,是我们传统文化里的大奸大恶之徒,他位高权重,公报私仇,害死了忠心耿耿的杨继业,暗害杨家将,可谓是残害忠良;身得高位,却背叛发妻,不能自始自终,为人不齿;变相的出卖国家利益,对辽人卑躬屈膝,小人嘴脸。

那历史中的潘仁美原型,潘美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也大奸大恶,十恶不赦吗?还是忠臣智者,千古良将呢。

历史上的潘美生活在公元925-991年,跨越北周和北宋两个历史时期。北周柴荣时期的潘美已经是军中的一员宿将,攻灭南汉,攻伐南唐,经历长期的战争,潘美实际已经是北周重要的将领之一。也正是在这些战争中,潘美的战场指挥才能发挥的可谓是淋漓尽致。

作为北周的重要军事将领,陈桥兵变潘美是没有理由,也不可能不参与,如果他不参与,历史或许会重写。北宋最初两位皇帝武将出身,都希望以强大的军事力量打垮帝国的敌人,因而频频用兵。作为主要将领,潘美不可能置身事外,也正是这些战争,再次充分的展示了他过人的军事才能,但也正是雍熙北伐杨继业之死,造成了历史中潘美正反面形象转换。雍熙北伐的失败,使得大宋再无绝对优势对于辽国,攻守之势异也。同时,终良杨继业之死,不论在军中还是民间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要挽救军中士气,更要赢得民心,还要标榜皇权的绝对正确。总要有人为此负责,真正要为此负责的不能负责,因为他是皇帝,皇帝是“不能错的”,此时也是不敢错的,直接人物又名不见经传,只能拿位高权重,又手握重兵的潘美开刀,真是恰到好处。只是可怜了潘美,在一千多年的小说,演义,戏曲之中都被标以白脸,为人所痛骂不已,并教导子孙引以为戒。

影视剧中的北宋大臣多有大奸大恶之徒,如潘仁美,生活奢侈,甚至出卖国家,但历史中的大宋却截然相反,不止锦衣玉食的皇家权贵生活,还有边疆燃起的熊熊烽火,繁华与战争相依相存。篇幅有限,喜欢这段历史的朋友,推荐收听《话说宋朝》,谢谢!


商山长河


《杨家将》这部小说,大家除了对杨家将里的这些人物耳熟能详外,还有一个人大家肯定也是一提便知,那就是《杨家将》这部小说中的大反派潘仁美。

小说中的潘仁美是个大奸大恶之人,他陷害忠良,身处高位还里通外国,卖国求荣。他的所作所为令人发指,人神共愤。然而《杨家将》这部小说中的潘仁美这个小说人物却是有历史原型的。是谁,又为什么会被作者在小说中塑造成了一个这样大奸大恶的人,而遗臭万年的呢。

我们今天就来揭秘一下历史上真实的潘仁美是怎样的一个人吧,潘仁美历史真实的人物原型是北宋的开国功臣潘美。

潘美,字仲询,大名人(今河北大名东北)。刚开始时在周世宗柴荣处任职。在此期间结识了赵匡胤,久而久之两人成了密友。

所以在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的时候,潘美与众将领一起拥立赵匡胤为皇帝。宋朝建立后,为了恐固地位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解除了开国功臣的兵权,唯独保留了潘美的兵权,可见赵匡胤对潘美是无比的信任。

其后潘美南征北战,先灭南汉,再灭南唐,后伐北辽,战功赫赫,屡立奇功,对北宋的建立和巩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历史上的潘美其实是个宅心仁厚的人。宋太祖陈桥兵变后,抢了8岁皇帝周恭帝的皇位自己做了皇帝。某日,宋太祖进殿见到还在宫中的两位周世宗的幼子。没想到,一见面后宋太祖当即便叫人拉去把两人砍了。

当时在场的潘美见状,手掐殿柱,低头不语。赵匡胤见状,问他:“汝以为非也”。意思是说:你认为我这样做不对吗?潘美回答:“臣岂敢,但于理未安。”赵匡胤听罢后便叫人放了二人,并把一子赐给了上将军卢琰,另一子赐给了潘美。

就这样的一个开国功臣,在《杨家将》这部小说中为什么成了卖国求荣的大奸之人的呢?那就要从宋辽之战说起了。

宋太宗雍熙三年(公元986年),辽军以十万兵力大举入侵北宋。宋廷兵分两路迎击敌人,东路军由曹彬统帅,战败于涿州。西路军由潘美统帅,杨业为副帅,与辽兵接战于朔州。

宋辽之战,杨业深知不敌不可硬攻,但随军监军王侁、刘文裕邀功心切,主张强取,更下令逼杨业出战。杨业力谏不成,被逼强攻,而后王侁接应失误,兵败被捕,最后绝食身亡。

从此来看,杨业是被王侁害死的,可是陷害忠良的罪名为何却落在了潘美的身上呢?我想这必然与潘美是全军统帅的身份有关。

潘美长年征战,对敌我情况理应心知如怀,可最后却眼看着自己的副帅被逼出战而不保,这恐怕也成了潘美被后人非议的根源所在吧?究竟潘美任杨业送死而不顾是有心为之,还是有心无力而有所顾忌,这人们也就不得而知了。

要说潘美有心无力,有所顾忌,是因为赵匡胤”怀酒释兵权“后,采取了收权的措施。宋朝军中全部都设有监军,这些监军往往是由皇帝指派的宦官担任,他们可直接对外参战的将领进行监督。

负责将士们的功过奖罚,甚至有权处死意图不轨的将帅。后来,这一制度竟演变成了监军有权处理军机,并且能使将帅服从命令。这也就成了不懂用兵之道的人领导精通用兵之道的将领的混乱现象。

王侁,就是这样一位刚愎自用,但又深得皇帝相信的监军,所以这也难怪潘美会心存自保之念而敢与王侁作对了,最后也只得眼看着副帅”英雄一去不复返“了。

潘美在北宋王朝建立初期的丰功伟绩是不能被磨灭的,可是人言可畏,他终究没有敌过世代相传的艺术作品。想想又有多少忠良,因此被淹没,而遭受世人唾骂,这着实令人心痛。


天信燕wa


忠臣和奸臣


用户5481240661636


潘美(戏剧中叫潘仁美)(925——991年丿,字仲询,大名(今河北大名)人。少年时就很潇洒倜傥,后来成了宋初的名将。

潘美不像戏剧中描写的那样打仗是草包,其实他很能打仗。还在五代后周时期,他就参加了周世宗柴荣与北汉进行的高平之战,因功在战后被封为西上阁门副使。当时赵匡胤在后周军事中占有重要地位,他与潘美关系非常宻切,所以在后来赵匡胤代周建宋的“受禅”过程中,曾把争取谋些实力集团的重要任交给潘美去办。保义节度使袁彦,是个贪黩嗜杀的凶悍傢伙,他大练兵马和储备军实,赵匡胤怕他谋反,派潘美去他那里监军。这是个很危机的任务,弄不好会激起变乱,自己也可能被骄兵悍将杀害,使用武力又不利于赵匡胤对别的势力的争取。潘美不带一兵一卒,单骑入城去见袁,他要袁认清大势所趋,去谒见新主赵匡胤,袁果然被他说服,入朝称臣。事后赵匡胤对别人夸奖说:“潘美没有杀袁彦,让袁来朝觐,很合乎我的心意”。这件事表明潘美是敢于赴汤蹈火又善于团结别人的人。

开宝三年(970年),潘美奉命率十州兵进攻南汉,他令士兵用强弩打破了南汉的象阵,占领了打开广州的门户韶州。第二年,又用火攻战术攻破南汉的坚固设防,攻克广州,南汉主刘()降宋。潘美以功被任命为山南节度使兼岭南转运使开宝八年(975年),潘美与曹彬一道攻克金陵,灭了南唐,之后被任命为宣徽北院使。后来,潘美又和曹彬一道进攻北汉太原,眼看就要攻下,不料身为统帅的曹彬却命令部队暂时撤下来。潘美极力要求一鼓作气拿下太原,曹彬说什么也不同意。事后曹彬对潘美说:“你好好想一想,皇帝亲征太原,沒有攻下来,我们要先将太原攻下,不是自己找死吗?”曹彬这样考虑不是没有根据的,因为赵宋的天下是靠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取得的,所以总是害怕自己这里也发生类似事变,将黄袍再加于他人,对武将十分不放心,如同王夫之在《宋论》里所说的,宋皇帝“怀黄袍加身之疑,以痛折武夫”。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曹彬才不敢使自己的军事成就在皇帝之上,后来还是在太宗亲征下,曹、潘二人才率兵进入大原,灭掉北汉。从这里看出,潘美不是心机奸狡的人,相反,倒是一个老诚的人。

太祖赵匡胤称帝时,全国尚未统一,经过先后灭掉南汉、南唐、北汉,才在太宗时完成了全国统一,潘美在统一战争中的功勋是卓著的。就是在抗辽战争中,潘美也立有战功,他曾一次破辽兵万余骑,以功封代国公。其实就在雍熙三年(986年)雁门战役中,潘美所部,开始也曾取得很大胜利,曾连克寰(今山西朔县东)、朔(今山西朔县)、云(今山西大同)、应(今山西应县)等州。可是另一路曹彬所率诸将虽拥有重兵,却毫无进展,他们见潘美等军连获战功,非常嫉羡,内部互相攻讦,曹彬不能制止,结果被辽兵打败。潘美失去侧翼支持,不久被辽兵大败于飞狐(今河北蔚县附近)。飞狐败后,潘美准备与杨业率兵保护云、朔、寰、应四州人民南迁。当时辽兵兵力很强,杨业提出避幵辽兵主力,可是监军王侁却坚持要杨业主动出击。本来当时潘美是主帅,但是赵宋朝廷由于对将领不放心,所以军中又设有监军以制约主帅,实际主帅还得听监军的。王侁本人又是个“强戾而乏温克”,“刚愎”自用的人,他不但不听杨业的正确建议,反而用怀有异心来威胁杨,逼杨业出战。杨业临行前要求潘美在陈家谷设伏兵声援,潘美确实引兵在陈家谷口设阵,只是因王侁为了争功,将伏兵引离谷口,“美不能制”,才使杨业败退陈家谷口后,失去最后突围的机会,兵败被俘牺牲,潘美先前听到杨业战败消息时,作为主帅,他本来应不惜代价去解救杨业,可是他却“麾兵却走”,这是他的一大过错。楊业战败殉国,潘美确实有其不可推卸的重大责任人,但主要责任却不应他全负。从整个战役的由胜转败看,曹彬应负主要责任,所以当时就有人要求斩曹彬,只是因为宋帝念他过去的功劳,给以贬官处分。从陈家谷口之战的失败后,王侁则应负主要责任,所以楊业被俘后愤怒控诉自己被奸臣所害,指的也是“逼令赴死”,那还是针对王侁说的。《宋史》对此记得也很有分寸,对王侁是说他“以语激杨业,业因力战陷于阵,侁坐除名,配隶金州”。对潘美则记“战于陈家谷口不利,骁将杨业死亡,美坐削秩三等”。可见潘美只是战斗不利,所以宋廷对他和王侁的处分也有轻有重的不同。根据历史记载,潘美不曾与辽有什么勾结,他也不是蓄意害杨业,他对杨业之死尽管责任重大,但不能因此说他是奸臣。平心而论,潘美一生的战功要比杨业大得多,宋朝廷实际将他看作是大忠臣。

潘美的为人也许不坏,《宋史-潘美传》论评他“仁恕清慎,能保功名,守法度”。有一件事可以说明他确实“仁恕”。陈桥兵变时,赵匡胤入后周宫中,看宫嫔抱一个小孩,问是谁,别人告诉他是周世宗柴荣的儿子。赵匡胤问旁边的大臣对小孩怎么处置,赵普说应该除掉。当时潘美也在场,但他没有表态。事后赵匡胤问潘美为什么不表态,潘回答说:“臣与陛下北面事世宗,劝陛下杀之,即负世宗;劝陛下不杀,則陛下必疑。”赵匡胤便把小孩送给了潘美作侄儿,,以后赵匡胤再没就这个事问过潘美,潘美也不对别人讲。后人就此事评潘美,说他“以善词全人之后,良足多者。”潘美的“守法度”也不乏事例,他处处对赵宋朝廷奉命唯谨,不使之对自己生疑,每次出任地方,他都把妻儿留在京师,只带小妾赴任,一旦妾生子,立即将其母子遣还,并奏报朝廷。因此太祖、太宗都很信任他,《宋史》记“潘美素厚太祖,信任于得位之初。”太祖时发生过杯酒释兵权,太宗也屡次解除节镇兵柄,却唯独没有解除潘美兵权。就在潘美因杨业问题被削秩后的第二年,他又重新被重用。陈家谷口战役五年后,潘美病死。死后八年,宋真宗下诏“曹彬配享太祖庙庭,薛居正、潘美、石熙载配享太宗庙庭。”薛居正是宋初名相,曹彬是宋初名将,欧阳修评曹彬说:“曹武惠王彬,国初名将,勋业之盛,无可与比。”潘美能与他们同侪配享,表明他在宋朝廷中的地位很高,给开国皇帝配享,是皇帝认为有大功的忠臣才能得到的荣誉。

至于文艺作品中说潘美仗恃女儿潘娘娘肆奸为虐,根本沒有历史根据。潘美的第八个女儿确实嫁给了赵恒,但那是赵恒当太子的时候,她在二十二岁就死了,死后九年赵恒才当上皇帝(真宗),之后追封为章怀皇后,生前她不但沒当过皇后,连妃都不是,潘美又何从以国丈身分当太师。

人们激于对忠良的爱戴和对奸侫的憎恨,抓住潘美对杨业之死负有责任这一点而不及其余,加以艺术夸张和虚构,把他塑造成一个大奸臣的典型,这本身是无可指摘的,作为艺术形象是允许的,但不能把它当作历史,历史上的潘美不应背这个骂名。对潘蒙奸臣之诬,过去就有人为之不平,《廖居闻见录》记:“按李广之死,责在卫青,后世不闻祗青以伸广者。潘美乃无端蒙恶名,诚所谓有幸有不幸哉!按潘美性最平易近人,有功益谨慎,能保令名以终者,非无故也”。


文藻巧翁


《杨家将》这部小说,大家除了对杨家将里的这些人物耳熟能详外,还有一个人大家肯定也是一提便知,那就是《杨家将》这部小说中的大反派潘仁美。

小说中的潘仁美是个大奸大恶之人,他陷害忠良,身处高位还里通外国,卖国求荣。他的所作所为令人发指,人神共愤。然而《杨家将》这部小说中的潘仁美这个小说人物却是有历史原型的。是谁,又为什么会被作者在小说中塑造成了一个这样大奸大恶的人,而遗臭万年的呢。


我们今天就来揭秘一下历史上真实的潘仁美是怎样的一个人吧,潘仁美历史真实的人物原型是北宋的开国功臣潘美。

潘美,字仲询,大名人(今河北大名东北)。刚开始时在周世宗柴荣处任职。在此期间结识了赵匡胤,久而久之两人成了密友。

所以在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的时候,潘美与众将领一起拥立赵匡胤为皇帝。宋朝建立后,为了恐固地位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解除了开国功臣的兵权,唯独保留了潘美的兵权,可见赵匡胤对潘美是无比的信任。


其后潘美南征北战,先灭南汉,再灭南唐,后伐北辽,战功赫赫,屡立奇功,对北宋的建立和巩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历史上的潘美其实是个宅心仁厚的人。宋太祖陈桥兵变后,抢了8岁皇帝周恭帝的皇位自己做了皇帝。某日,宋太祖进殿见到还在宫中的两位周世宗的幼子。没想到,一见面后宋太祖当即便叫人拉去把两人砍了。

当时在场的潘美见状,手掐殿柱,低头不语。赵匡胤见状,问他:“汝以为非也”。意思是说:你认为我这样做不对吗?潘美回答:“臣岂敢,但于理未安。”赵匡胤听罢后便叫人放了二人,并把一子赐给了上将军卢琰,另一子赐给了潘美。


就这样的一个开国功臣,在《杨家将》这部小说中为什么成了卖国求荣的大奸之人的呢?那就要从宋辽之战说起了。

宋太宗雍熙三年(公元986年),辽军以十万兵力大举入侵北宋。宋廷兵分两路迎击敌人,东路军由曹彬统帅,战败于涿州。西路军由潘美统帅,杨业为副帅,与辽兵接战于朔州。

宋辽之战,杨业深知不敌不可硬攻,但随军监军王侁、刘文裕邀功心切,主张强取,更下令逼杨业出战。杨业力谏不成,被逼强攻,而后王侁接应失误,兵败被捕,最后绝食身亡。

从此来看,杨业是被王侁害死的,可是陷害忠良的罪名为何却落在了潘美的身上呢?我想这必然与潘美是全军统帅的身份有关。


潘美长年征战,对敌我情况理应心知如怀,可最后却眼看着自己的副帅被逼出战而不保,这恐怕也成了潘美被后人非议的根源所在吧?究竟潘美任杨业送死而不顾是有心为之,还是有心无力而有所顾忌,这人们也就不得而知了。

要说潘美有心无力,有所顾忌,是因为赵匡胤”怀酒释兵权“后,采取了收权的措施。宋朝军中全部都设有监军,这些监军往往是由皇帝指派的宦官担任,他们可直接对外参战的将领进行监督。

负责将士们的功过奖罚,甚至有权处死意图不轨的将帅。后来,这一制度竟演变成了监军有权处理军机,并且能使将帅服从命令。这也就成了不懂用兵之道的人领导精通用兵之道的将领的混乱现象。


王侁,就是这样一位刚愎自用,但又深得皇帝相信的监军,所以这也难怪潘美会心存自保之念而敢与王侁作对了,最后也只得眼看着副帅”英雄一去不复返“了。

潘美在北宋王朝建立初期的丰功伟绩是不能被磨灭的,可是人言可畏,他终究没有敌过世代相传的艺术作品。想想又有多少忠良,因此被淹没,而遭受世人唾骂,这着实令人心痛。


豆豆精彩视频


潘仁美的原型叫潘美

在古代中国,曲艺的素材来源,最多的是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加工。深入人心的奸臣潘仁美形象,是被戏剧文艺作品歪曲了的。那么,历史上的潘仁美,到底有没有害过杨家将?

中国古代有二十四本史书,是被广泛认可的正史,也就是大家经常提到的“二十四史”。关于宋代的正史叫《宋史》,修撰者脱脱,是元代的哈萨克政治家。中国古代历来有后朝修撰前朝历史的传统,《宋史》是研究宋代历史最靠谱的一本书。


很遗憾的是,在这本最靠谱的《宋史》中,没有潘仁美这个人,只有一个叫潘美的人,他是潘仁美的原型。《宋史》列传第十七中,有对潘美的介绍:

潘美,字仲询,大名人。父璘,以军校戍常山。美少倜傥,隶府中典谒。尝语其里人王密曰:“汉代将终,凶臣肆虐,四海有改卜之兆。大丈夫不以此时立功名、取富贵,碌碌与万物共尽,可羞也。”会周世宗为开封府尹,美以中涓事世宗。及即位,补供奉官。高平之战,美以功迁西上阁门副使。出监陕州军,改引进使。世宗将用师陇、蜀,命护永兴屯兵,经度西事。


这段文字,概括了潘美的前半生。大概意思是说,潘美的父亲潘璘曾是军旅人士,潘美年少时长得很帅,又风流倜傥(参见上期《天下潘姓男女多俊秀》,可见潘姓人面相多俊秀不是乱说的),做了一个迎接宾客的小官。但这个小伙子不是个安生的人,他曾经和同乡说:“我看汉政权差不多要完蛋了,奸臣当道,正是大丈夫求取功名的好时机。”


潘美出生在925年,他所说的汉是历史上的后汉政权,是五代十国时期一个短命的王朝,只在947年到951年间维持了4年,是“五代”之一。潘美说这番话时,还是个20多岁的小伙子,却已经胸怀大志。


关爱八卦成长协会


电视剧《杨家将》里描绘的潘仁美是一个奸逆小人,他杀害了杨七郎和杨三郎,还陷害陷害老令公杨继业,所以给我们的印象他就是一个大奸臣。

历史上真实的潘仁美

历史上的事情还真有点难于捉摸,有些事经民间以讹传讹,越传越讹,《宋史·潘美传》所记载的潘仁美,实名潘美,河北大名人,军校出身,并非民间流传和戏曲、影视中描述的心胸狭窄、陷害忠良、彻头彻尾的奸雄,而是一位颇有才干的将领,是宋朝战功赫赫的开国功臣。曾颇受宋太祖赵匡胤赏识。宋太祖登基时,命潘美召集后周宰辅,晓以大义,使之对新朝俯首称臣,甚至连改朝换代的圣旨,也是由潘美晓谕天下的。

宋朝开国以后的数十年间,潘美作为一名武将南征北战,立下了非常人可比的战功。他先随太祖征讨淮南判将李重进;尔后单师探戈湖南,讨平湖南判将汪端;接着挥师南下,攻克南汉的北部屏障郴州,继而荡平南汉20万大军,生擒南汉王送京。宋开元七年,潘美与曹彬分率大军进攻秦淮,一鼓破金陵俘获李煜。

潘美还朝奏捷,席不暇暖,又披挂为帅,征北汉刘继元。后曾是北宋首任太原知府。伐契丹胜利后因功高受封代国公。然而,却在北伐收复后晋石氏割让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之役中,指挥失误、护军王坚战术错误致使杨业战死、宋军受挫,太宗恼怒而将潘美降官。一年后病死于太原。终年67岁。

《杨家将》小说里的老令公杨继业的历史原型是杨业,杨业也是宋朝名将,因为作战勇猛,在民间被称为“杨无敌”。

他们同为宋朝效力,他和潘美之间本来没有什么关系,但是有一次宋太宗赵光义派二人同去收复燕云十六州,并派太监王侁作为监军。军队一路上凭借英勇作战拿下了燕州。

然而就在撤退的时候监军王侁坚决反对设置伏击,还嘲笑杨业胆小不敢正面进攻,杨业当时刚从北汉归顺,怕引得赵光义没必要的猜忌,于是他只能同意冲锋。但是临行前要求潘美在半路上设伏,他好将辽军一举歼灭。

当杨业真的将辽军引至他们约好的地方时并没有发现伏击的军队,最终他因为寡不敌众兵败被俘,最后惨死在辽营。

杨业之死的责任在王坚,《杨家将》小说创作者为了故事情节需要,将罪责写成了潘仁美(潘美)。


夜郎娱乐


差了中间的一个字


红火太阳健康养生


没啥区别,总之都是大奸臣


明湖泉旺


《杨家将》里的潘仁美是个陷害老杨家于金沙滩一役,大郎替了宋王死,二郎替了南庆宫,三郎马踩如泥,四郎、八郎失落番邦,杨五郎看破红尘出家五台山,老令公碰死李陵碑,杨七郎幽州城被乱箭射死,身中一百零箭,七十二根透前胸,老杨家只剩下杨六郎一人,到最后更是十二寡妇征西的一个大奸臣。而真正历史上的潘美是一代贤臣名将,拥护赵匡胤陈桥兵变,立下赫赫功劳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