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人面鳥身背後是古人的理想

《山海經》|人面鳥身背後是古人的理想

《山海經》是一部奇書。因為《山海經》裡所記載的各種生物,絕大多數在現實中很難找到。因此,《山海經》到底是在表述什麼,在後世一直存在巨大爭議。比如漢朝的司馬遷在修撰《史記》的時候,認為《山海經》所記載的內容是不足為信的。而現代學者考據認為,《山海經》成書年代,距離司馬遷不過幾十年——即我們可以做出這樣的認定:司馬遷和《山海經》最後一批編輯者,所處於的時代具備趨同性。而近代學者魯迅則認為《山海經》是楚國巫師編撰的鬼神之書。總之,古往今來,都有人將《山海經》視為一部奇書。如果從神話史觀角度來看待《山海經》,則會得出一個新穎的結論:那就是《山海經》反映了古代先民的理想和追求。

《山海經》|人面鳥身背後是古人的理想

早夭的想象力

神話史學者認為,古代華夏的神話比起其他民族要有所遜色:當然遜色主要體現在不像西方那樣龐大而且成體系。但是,這背後其實折射中外歷史發展不同。因為神話的發達,基於想象力的發達以及後世不斷修訂。中華民族引以為傲的事情,就是在周朝就設立史官,之後歷朝歷代都如此設定。因為信史的悠久和史料體系龐大,導致神話沒有了發展空間,更沒有專門的學者去修訂這種神話,於是顯得華夏神話要比其他族群遜色。因此有學者認為:華夏人在神話方面的想象力“早夭”了。而《山海經》,則是華夏神話想象力的一種絕唱。

《山海經》|人面鳥身背後是古人的理想

人鳥神的來歷

古人奉行圖騰崇拜。一般認為,圖騰崇拜是基於原始社會時代,人類在自然面前是十分劣勢和弱小的:因為人類的力氣不如熊,敏捷不如虎豹,靈巧不如猿猴,而且還不會飛。於是人類開始期望自己能具備這些動物的優勢。山海經裡很多神怪就是基於這種想象產生的:比如人鳥神,就是人具備著鳥的優勢,即可以飛翔。而人牛神,則是人具備牛的優勢,即可以擁有強大的力量。人類渴望擁有這些力量,來對抗自然,為自己生存爭取空間。其中,人鳥神的形象以及文化意蘊,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解讀。

《山海經》|人面鳥身背後是古人的理想

人鳥神的象徵

在《山海經》中,人鳥神的特點大多是人面鳥身或者鳥首人身居多。其中出現頻率最高的就是人面鳥身的人鳥神。根據《山海經》描述,黃帝的兒子和孫子,都具備人面鳥身的形象。黃帝是華夏部族的大首領,大首領的後人是這樣的形象,從這可以反映出,人鳥神的本質,更是先民對部落上層人員認知的一種精神投射。而在《山海經》中,幾乎所有的人鳥神,都具備掌握呼風喚雨、改造自然的能力。這反映了古人對部落上層人士的一種期盼,同時,也印證了這樣的一種觀念:那就是在原始社會,酋長和巫師往往是一體的。

《山海經》|人面鳥身背後是古人的理想

因為巫師被視為能掌管自然、溝通鬼神,是介於神和人之間的群體,因此,被部落所有成員所臣服。並且,有的人鳥神可以給自然帶來巨大的破壞。比如《山海經·南山經》中記載的顒,也是一種人鳥神,但是,當它出現的時候,必然會導致當地出現若干年的大旱。這又反映了先民對人鳥神的畏懼:因為人鳥神代表著部落的領導者,而大旱這種現象,則象徵著部落領導者對部落的成員,具備刑罰的權力。畢竟,如果沒有賞罰制度,是難以約束一個部族的。

《山海經》|人面鳥身背後是古人的理想

文化意蘊

人類雖然很多屬性不如動物,但是動物沒能成為地球的統治者,而人類成為了。其主要原因在於人類有思想、有智慧。而思想和智慧彌補了人類在體力、敏捷性乃至其他領域不足動物的地方。而人類的智慧,將人類形成了群居、分工、協助的社會,並藉助社會的力量,克服了一個又一個自然領域的困難,最終,站在了食物鏈的頂端。而人鳥神的形象,則是人類面對困難的時候,通過想象投射,以部落首領為原型,整合飛鳥和對神力的幻想,創造了人鳥神的神話和崇拜,這種神話和崇拜,鼓舞了原始先民的鬥志,讓原始先民對戰勝自然有了信心。人鳥神信仰的產生助推了原始社會的進步,並且不斷推動夏商社會前進。到了秦漢以後,隨著封建國家的產生和強大,秦漢先民不需要人鳥神信仰來凝聚力量,因此,原始神話退出舞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