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史常識課第121節 ▏張恨水與《啼笑因緣》

中國文史常識課第121節 ▏張恨水與《啼笑因緣》


1

張恨水:小說連載奇蹟

張恨水(張心遠,1895年5月18日-1967年2月15日),安徽安慶潛山縣人,中國章回小說家,鴛鴦蝴蝶派代表作家,被尊稱為現代文學史上的“章回小說大家”。

1924年,張恨水憑藉九十萬言的章回小說《春明外史》一舉成名;此後,長篇小說《金粉世家》、《啼笑因緣》的問世讓張恨水的聲望達到頂峰。1967年,張恨水在北京逝世,走完了自己的人生。


2

明春外史

《春明外史》本書是著名章回小說大師張恨水的早期代表作,曾名噪一時,人人傳閱,洛陽紙貴。本書對底層社會小人物的舉手投足、情趣追求描寫得呼之欲出,又有“野史”之趣,耐人尋味。

以報館記者楊杏園與妓女梨雲、女詩人李冬青的愛情故事為貫穿線索,背景宏闊,敘事從容、豪門、妓院、劇場、公寓、會館、學校、高級飯店、俱樂部、廟宇、名勝、三教九流無所不包,上到總統,下到妓女、,窮盡名色人等。是一幅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北京風俗圖,堪稱經典之作,至今讀來仍有著不朽的藝術魅力。

3

柔情俠骨,啼笑因緣

小說《啼笑因緣》是現代文學史上號稱“章回小說大家”和“通俗文學大師”第一人之張恨水的代表作。該書採用一男三女的愛情模式為故事的核心結構,通過旅居北京的杭州青年樊家樹與天橋賣唱姑娘沈鳳喜的戀愛悲劇,反映了北洋軍閥統治時期黑暗、動亂的一個社會側面。它不僅在舊派章回小說的老讀者群眾,引起強烈反響;而且還使當時的新文藝界驚異不止。


4

作品介紹

章回小說,共22章,主要人物是樊家樹,他家住杭州,出身在做過大官、現開銀行的家庭裡。樊家樹去北京報考大學,唱大鼓書的姑娘沈鳳喜,百萬富翁的女兒何麗娜,武俠的女兒關秀姑,三個女郎先後都對樊家樹萌動了愛情,樊卻鍾情於貧賤的沈鳳喜,坦然表白:“我們的愛情決不是建築在金錢上”,打算送沈鳳喜上學,擺脫賣唱的生活,把她從貧困和卑賤中解救出來。有一天,樊家樹在天壇偶遇窮武俠關壽峰,尊關壽峰為“大叔”,關認為樊家樹爽快,與別的富家少爺不同,值得一交。事後,樊又登門拜訪,就與關秀姑相識。

不久,關壽峰重病臥床不起,生命垂危。樊得知後,常去探望,大力相助,分金續命。關壽峰感慨萬千,“和我交朋友還救了我一條老命。”這時的關秀姑也暗戀上了樊家樹,後來知道樊沈相好極深,只得“俯首讀經”,排除單相思之苦。樊家樹與沈鳳喜正準備結婚時,樊母重病,樊家樹只好回杭州。誰知,“天上掉下來一場飛禍”,軍閥劉國柱將軍看中沈鳳喜,略施小計,霸佔沈鳳喜。財政總長的女兒何麗娜,僅與樊的表哥陶伯和熟悉,起初樊對何並無好感,覺得她花枝招展,揮金如土,“一年的插花,要用一千多元”。相比之下,遠不及沈鳳喜,但模樣酷似沈鳳喜。

天下事無奇不有,樊的表兄嫂陶太太,偶見沈鳳喜的照片,誤認為是何麗娜,何麗娜也不否認,表兄嫂就大喜。樊家樹十分同情和理解沈的不幸遭遇,依然如舊,與她相會。但被軍閥劉國柱發現,毒打成瘋,關進精神病院。有俠義心腸的關壽峰父女,受樊之託,秀姑化名迸劉府做工。劉國柱淫心大發,又想得到秀姑。關壽峰將計就計,誘劉到西山上,殺之,為民除了一大害。事後,關壽峰父女也遠走東北,參加了義勇軍,直到為國捐軀。樊家樹與何麗娜喜結良緣,終成眷屬。


人物軼事


1

筆名

張恨水早年時期,張恨水到小報工作閒暇之時,時常寫詩。他給報紙投寄詩稿時,得署上名字,他想到父親的教導,詩文小說之道,是雕蟲之技,茶餘飯後的消遣品,所以他不想具上心遠這個名字。此時,張恨水想起了他家天井中紛揚凋落的桂花,以及他喜歡的李煜的那闕詞:“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他想起自己事業無成,命運多舛,世態冷熱。因此張恨水提筆在自己的文章署名上,寫上了“恨水”這個筆名。


2

張恨水:小說連載奇蹟

張恨水除了著作等身之外,還有“三絕”。其一,張恨水能夠同時撰寫多部小說,最高紀錄是七部長篇同時著筆;其二,他寫作從來不打草稿,每每是一揮而就,甚至沒有什麼塗改;其三,他詩詞、歌賦樣樣精通,穿插於小說之中。

運用章回體而善為揚棄,使章回體延續了新生命的,應當首推張恨水先生。

張恨水是當時國內唯一的婦孺皆知的老作家。


3

秦瘦鷗

與張恨水同時,還有一位鴛鴦蝴蝶派作家秦瘦鷗,其代表作是長篇小說《秋海棠》。書中講述藝名“秋海棠”的男演員吳均,與軍閥的姨太太羅湘綺產生戀情,還生下一女。“秋海棠”也遭軍閥報復,破了相。他忍辱含垢,將女兒養大成人。

後來雖然有機會與羅湘綺破鏡重圓,可他不願意讓心愛的人看見自己的醜臉,竟跳樓身亡!——小說轟動一時,還被編為戲劇,久演不衰。


4

林語堂跟“幽默”結緣

林語堂與張恨水同年,也寫小說。不過兩人的“路數”不同。

林語堂(和樂、玉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福建龍溪(今漳州)人,畢業於萊比錫大學,中國現代著名作家、學者、翻譯家、語言學家、新道家代表人物,代表作品《京華煙雲》《人生的盛宴》以及譯著《東坡詩文選》《浮生六記》等。其於1940年和1950年先後兩度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曾創辦《論語》《人間世》《宇宙風》等刊物,1967年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教授,主持編撰《林語堂當代漢英詞典》。1976年在香港逝世,享年80歲。


5

幽默大師林語堂

林語堂把“humor” 譯為“幽默”,當時許多文化名人也持有異議。魯迅曾認為它容易被誤解為“靜默”或“幽靜”,而覺該譯法不妥。翻譯家李青崖主張譯為“語妙”、但“語妙天下 ”是句成語,有“光說不做”含義。語言學家陳望道擬將其譯成“油滑”,又覺不夠確切,且有輕浮之嫌。後來,語言學家唐栩侯又將其譯作“諧穆”,認為一“諧 ”一“穆”構成“humor”整體。最終,林語堂的翻譯方法被世人所認可,一直沿用至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