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克林孤儿》:鎏光溢彩的纽约背后,其实是美国梦的幻灭

“这个故事发生于水门案丑闻爆发,越战划下句点,罗曼波兰斯基的妻子惨遭杀害,可以说是正值美国社会最愤世嫉俗的年代,而这部电影或许能够对那时的状况予以回应,反思现在我们所经历的一切,同时足以于各个层面探究隐藏在所谓的美国生活表象之下的事物为何,尤其更能引发处于低潮的人们发自内心的深度共鸣。”─ ─ 爱德华诺顿

从《一级恐惧》、《美国 X 档案》、《搏击俱乐部》以来,爱德华诺顿已成为个人最为偏爱的演员之一,虽然近几年固定于韦斯安德森的作品中献声或露脸以外,大多都是些绿叶角色。然而在苦等多时,老早于 2014 年就传出自导自演消息至今,终于盼到演而优则导的他迎来命运多舛的生涯第二部长片。

就如《罗马》之于阿方索卡隆,《好莱坞往事》之于昆汀塔伦提诺,诺顿《布鲁克林孤儿》这一封献给纽约的情书看得是如痴如醉心驰神往,那是街头弥漫着爵士乐以及复古汽车,雾气蒸腾下大桥光影迷蒙闪烁的20世纪50年代,有侦探的身影,也有黑帮份子与政治角力的动荡,在一个生活封闭的孤独侦探故事里看到巨大世界的偏移。

《布鲁克林孤儿》:鎏光溢彩的纽约背后,其实是美国梦的幻灭

电影背后:原著小说、历史背景与电影配乐

同名小说《布鲁克林孤儿》是美国作家乔纳森勒瑟姆生涯第五部作品,一改前作的科幻主题,回归最初的侦探小说路线,同时在书评与畅销度皆为他带来高度肯定,该年于金匕首奖、美国国家书评奖等闯出无数佳绩。因写作方式夹杂着侦探、科幻与自传成份,并不局限于单一类型,在我看来,他可以称之为类型小说的突破者,完美结合纯文学与通俗文学,并可以与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等多位颇负盛名的作家相提并论。乔纳森勒瑟姆认为自己的写作风格深受前卫艺术家的父亲影响,父亲正是一位能自然而然将现实与想象结合在同一张画布上的人。

《布鲁克林孤儿》:鎏光溢彩的纽约背后,其实是美国梦的幻灭

自编自导自演的诺顿耗费了十几年的心血提笔改编,原著设定于90年代,电影则定于50年代,剧本于2012年完成,几乎可以说诞生在川普年代,在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后剧组因此寻找到深入挖掘《布鲁克林孤儿》的动力。1957年为另一个纽约故事的独特过渡期,剧中黑白两道通吃的政府高官摩西伦道夫就是以真实存在的建筑大师罗伯摩斯为原型,他一度掌控了公权力,在1930年到1960年间完全将纽约市改头换面。这段期间可以说是现代纽约秘史,制度化的种族主义、旧市镇的毁灭,被独裁政权与帝国化的武力所刺穿,几乎彻底违背美国民主制度的一切,可以说是多数人不甚熟悉的一段历史。

配乐更是电影中相当重要的一环,诺顿希望有一首忧郁抒情的主题曲,汤姆约克正是他心目中的唯一人选,因此不抱希望地将《布鲁克林孤儿》剧本寄给了汤姆约克,没想到真的盼到他回覆一曲原创歌曲《Daily Battles》。“他寄给我这个只有钢琴伴奏和他清唱的音轨,我当时在一片黑暗的房间内坐在床缘边聆听,听着听着便潸然泪下,它足以瞬间让人心碎并唤醒我记忆里关于这部电影的诸多主题,没有太过具体,却又如此强烈,我想这首歌曲的概念就是每个人都在奋斗,你试着振作、试着离开,不停将我带回剧本中,只字词组就成了一个画面。”确实如此,

这首曲子迷离梦幻,穿插于电影中,为《布鲁克林孤儿》增添了一种孤寂萧索的氛围。

《布鲁克林孤儿》:鎏光溢彩的纽约背后,其实是美国梦的幻灭

角色塑造:以社会边缘人物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布鲁克林孤儿》诞生于此,以患有妥瑞氏症的主角莱昂内尔为核心,将他带离孤儿院,拉拔提携,并纳入自身羽翼下的法兰克是莱昂内尔毕生的贵人,更成为他立足于这个世界的生存理由。法兰克总戏称他“布鲁克林孤儿”,习惯独来独往的莱昂内尔在别人眼里不出名副其实的怪咖,却拥有过目不忘的惊人记忆力、极其敏锐的洞察力与分析能力,十分称职于私家侦探的角色,然而意料之外的是,在一起看似平凡无奇的行动中眼睁睁痛失这位恩师,为了追查法兰克死因与完成其未竟之事,莱昂内尔一步一步走入了欲望横流、官商勾结的巨大阴谋中。

亦师亦友的法兰克相当重义气,也惯于将事情一肩独揽,因此周遭所有人于他身亡后对此案件一无所知,莱昂内尔只能从遗物以及生前所到之处、所接触的人事物碎片东拼西凑,像只误闯丛林的小白兔,细细梳理多条错综复杂支线,方能推敲前因后果和出大致上的脉络。这是他的日常挣扎,挣扎于连自身无法理解的疾病,挣扎于复归虚无的人生意义,在口香糖、大麻与酒精之间,穿着他人的衣帽身处游行行列中,望不见队伍另一方的脸孔,也摸不清早已麻痹的心碎得多么彻底。

诺顿深沉之演技从深邃之眼神倾泻而出,有迟疑也有真诚,有执念也有纷乱,有孤寂也有温柔,有世故也有稚嫩,有茫然也有酸楚,拖着一个满是缺陷的躯壳,纵身浸入巨大虚无包围的夜色如水里。

《布鲁克林孤儿》:鎏光溢彩的纽约背后,其实是美国梦的幻灭

主题内涵:如《小丑》一般控诉无边界的公权力

同样正面迎向亚历克鲍德温饰演的当权者,《布鲁克林孤儿》彷彿对立于《小丑》的存在,诉说一个社会底层的边缘份子,只要曾经遇见一个人发自内心对他伸出援手,也可能走出天壤之别的人生。面对看似公平的体制与法律,实质上却是随着权贵的步伐铺路,在信息不发达的年代,权力交织贪婪,随心所欲地做着违心的事。剧中引用了爱默生的一句话,整个机构或企业的风气就是领头羊的缩影,基层人员处理事情的方式正取决于领导人的态度,因此在纽约都市规划的权力暗潮多次转折后,迂迂回回最终矛头依然指向最高掌权者。

人生的基础是运气,活着的每一刻也是运气,无论好坏。诺顿始终温柔呵护自己故事中的主角,莱昂内尔不会真正深入险境,也未曾遭遇更无情的摧残,带着孤独天才的傻劲一股脑只想挖掘出潜藏于这座城市背后的完整真相。身为毫不起眼的街角孤儿,以小搏大或以卵击石是天方夜谭,可以说最终的结局力道不够惊人,但小虾米永远难以扳倒大鲸鱼,带着尊严全身而退也许就已是平凡性命的最大胜利。

《布鲁克林孤儿》:鎏光溢彩的纽约背后,其实是美国梦的幻灭

美国梦同时建构在金钱与权势之上,摩西伦道夫一席震撼教育的说服力并不足以支撑种族偏见与都市发展理念。然而真正的权力又是什么?或许依然得回归《辛德勒的名单》那一段著名对白,权力是绝佳自制力,是不杀的仁慈,权力也是你有绝对的理由,但懂得选择有所不为。是故莎士比亚云:“有巨人的力量固然好,但像巨人那样滥用力量就是一种残暴行为。”

即便努力还原成真实的模样,现实和想象还是存在落差,保守一辈子的秘密,努力一辈子的心血,大笔一挥的否决信随风飞舞,和满是遗憾的家庭纷争一并飘落寻常风景。日复一日于阴郁沈闷的混乱中睁开双眼,孑然一身与平庸对抗,形单影只与沉沦对峙,眼前永远是望不见尽头的挣扎,人人几乎都有某种层面与程度的障碍,有时来自残缺,有时来自阴影,有时来自失语,我们蒙上各自的灰生活在各自的城市,深陷在这样的处境,渐渐无法捉摸自我内心的情感,成为休格兰特口中那座孤岛,成为堆高机升降时的阵阵低鸣如海浪,成为异床同梦的雪地里一对鹿的相看无语,也成为杰昆菲尼克斯眺望高楼大厦时融入暮色的寂寞背影。

《布鲁克林孤儿》:鎏光溢彩的纽约背后,其实是美国梦的幻灭

写在后面

众所皆知,诺顿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纵使节奏掌握稍微生涩,仍带着无与伦比的爱与热情,毫不马虎处理每个细节,将信息量极为庞大、相对无趣的内容赋予一层独特美感,那是属于旧时纽约的记忆回溯,也似与这座城市的朦胧隔阂,诗意画面与汤姆约克配乐交互渗透成踽踽独行的灵魂轮廓,无以名状却又极其强烈,时而随剧情浮沉,时而温柔包覆情绪,曲终人散后怅惘向着夜空清洒出美国梦的幻灭。

《布鲁克林孤儿》:鎏光溢彩的纽约背后,其实是美国梦的幻灭

莱昂内尔滑稽笨拙的模样惹人怜惜,徒劳无功与世界奋斗的执着又不禁为之心疼,于暴戾年代里如此结局更显淡雅脱俗,那也不再会是费兹杰罗笔下注定回到过去的逆水行舟。那年在奇异光芒下无声看着纽约一栋栋的大楼逐一炸毁崩塌,终于牵起彼此的手顺其一切自然到来,而今70年后,我们还是望进了学会接纳两种自我的同一对迷人蓝色双眸,梦里桥上夜色依旧垄罩,阴郁灯火依旧摇曳,像是燃烧长达无数年的余烬,无奈轻轻拍了几下肩膀,只见迟暮中相偎的身影,双双远离了尘嚣,洗净了铅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