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醫孫思邈活了141歲,臨終前為何告誡徒弟一定要毀了“五石散”?

薛學銘


神醫孫思邈活了141歲,臨終前為何告誡徒弟一定要毀了“五石散”?

今天的人們,吃完飯後總是要出門轉悠幾圈,這種小小的飯後活動,我們叫它為“散步”。

雖然這是生活中再稀鬆平常不過的活動了,背後卻隱藏著一段跨越千年之外的時代留影。

“散步”為何稱之為“散步”呢?

從身形來說,豈不是“走步”更恰當,而從作用來講,似乎“消步”也更貼切,畢竟散步有消遣、消食的意思。

“散”字的成因,究竟來源在哪,這就要追溯到魏晉時期的一種叫做“五石散”的流行文化,以及活到141歲的神醫孫思邈。

五石散相傳是扁鵲所發明的,主要是用來治理外表創傷以及風寒的症狀,一開始只是一個普通的藥方。到了漢代時,一些無病的人,也嘗試著服用五石散,不過只是少數道家煉丹之士,直到了魏晉時,服用五石散突然風靡起來,這全靠一個人的大力推廣,他就是何晏。

何晏是標準的紈絝子弟,一切務實靠譜的事情,都是讓他感覺到厭惡的,而他的生活重心,就是挖掘和沉迷一切不著四六的東西,所以“五石散”才會引起他的興趣。

何晏沒有什麼本事和功績,能讓他吹噓的身世,是他的爺爺,就是那個被十常侍誅殺,召董卓進洛陽,引發東漢末年亂世的大將軍何進。但是何晏能夠錦衣玉食,活躍在魏晉上層,卻是曹操的福廕,他的母親在丈夫死後,嫁給了曹操,何晏備受寵愛,後來娶了曹操女兒。 何晏發現五石散服用之後,會讓人神明開朗,步入玄境,並且能增強體力,簡直就是好處多多。

何晏不是自私的人,發現如此寶貝,他便四處推廣,還專門寫文章做宣傳,在他的鼓吹之下,身邊人開始慢慢嘗試,然後發現何晏這小子沒有說大話,果然是好東西,五石散便迅速風行。

如果五石散只有何晏所說的好處,也就罷了,但是這些用帶有毒性的礦物質製成的東西,進入人體後,怎麼會沒有副作用,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何晏很快就短命而死,但是他的死並沒有帶給其他人警示,反而更近一步推動了五石散的流行。

五石散被服用之後,會引起人體的體表發熱,這也是最明顯的副作用之一,如果發熱的時候不能及時的出汗散熱,那麼就會有性命之憂,因此服用五石散後,要進行長時間的步行,在魏晉的時候,這種方式被稱之為“行散”,後來俗稱為“散步”。

五石散帶給魏晉一種奇特的人文現象,名士穿著,寬衣大袍,這是服藥後,皮膚過敏,不得不進行的裝扮,還有人放蕩形骸,被視為灑脫隨性,這也是服藥讓人的意識近乎癲狂的作用。

和孫思邈又有什麼關係?

孫思邈作為不世出的神醫,他一針見血的指出五石散所帶給人的損害,是大大高過它的好處的,為此,他把魏晉名士因為服藥而至損的人給統計了出來,最後列出的名單讓世人大驚:被毒害的人中,有晉朝哀帝司馬丕這樣的帝王,也有皇甫謐這樣的名醫,其他的諸如裴秀等的名人更是不計其數,五石散被孫思邈揭露出了面目的猙獰。

在孫思邈死之前,他交代自己的徒弟,要儘可能在能接觸到的醫書上去掉五石散的藥方,不能再讓這樣的東西為害世人,孫思邈自己還專門研製了一種改良版的五石散,為的就是以良代劣,如果真的有人剋制不住自己的好奇心,真的想嘗試的話,也不用擔心身體有所損害。

孫思邈的拳拳之心沒有白費,在他的努力下,五石散從唐朝起,就逐漸被人們所遺棄,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魏晉名士的風流,其核心竟然是來自於有毒的一個藥方,這也不免成為了中國文化的一個啼笑皆非的現象,我們應該感激孫思邈,雖然我們的文化少了幾分風流灑脫,但保持了健康的傳承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