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縣起兵時,蕭何名望更高,為何眾人卻擁戴劉邦當老大?

Q6girl


在我的印象中,總認為秦始皇的年齡要比劉邦大許多,然而歷史上的劉邦(前256~前195年)實際比秦始皇(前259~前210年)只小3歲。

但兩人的社會地位卻相差懸殊。

秦始皇13歲繼承皇位,22歲時親政,此時劉邦還是個街頭混混。

大約又過了5年的時間,由於劉邦和街麵人們混的很熟,有點小人緣,隨後被秦廷任命為泗水亭亭長(管理十里範圍片長之類的小官)。

劉邦這人志向高遠,不滿足於“朝九晚五”沉悶的生活。



有一次,他看到秦始皇在豪華車隊和儀仗士兵簇擁下出巡,羨慕之情油然而生,脫口說道:“大丈夫當如此也!”

劉邦的言外之意就是,“將來我也要這麼高調,我也要做老大”

劉邦一直在尋找機會和製造機會當老大,比如,有一次劉邦接到上級命令,要他押送犯人到驪山服勞役。

劉邦平時喜歡喝酒,估計這次執行任務時醉意朦朧放鬆了警惕,犯人走到半路就跑了一半兒。

劉邦心想,等到達驪山估計剩不下幾個人了,與其這樣,還不如做個順水人情呢,於是說:“剩下的犯人你們都跑吧,官府追究下來我為你們抗雷!”



當劉邦說出讓剩下的犯人跑路時,犯人們都驚呆了,感動之餘都很佩服劉邦的膽量,一個朝廷命官,做出如此舉動,非常人能做到。於是紛紛表示願意追隨劉邦芒碭山落草為寇。

劉邦一聽心中暗自高興,他等的就是這種結果,於是帶著眾人向芒碭山進發。

在行進的路上,劉邦為了讓這些人死心塌地的跟隨自己,上演了一幕“斬白蛇”的戲碼。

原來走到半路的時候,走在前面的人遇到了一條大蛇攔路,劉邦此時喝的有點醉意朦朧,於是對眾人說:“大家躲遠一點,別濺一身血”。

眾人躲得遠遠的。



過了一會,劉邦喊眾人出來,大家一看,大蛇被斬成兩段。

一行人再次上路,等走了一袋煙的功夫,有一位老太太哭著尋找兒子,他說自己是“小白龍”的母親,她兒子小白龍被赤帝的兒子斬成了兩段。

不用說,眾人明白了眼前的劉邦就是赤帝的兒子,眾人對劉邦有異相,是天之嬌子深信不疑,於是死心塌地跟隨劉邦。

以上只是劉邦製造的噱頭,無非是為以後造反當老大鋪路。劉邦蟄伏芒碭山,等待機會再次降臨。

上天總是青睞有準備的人,機會再次降臨劉邦的頭上。




公元前209年,秦朝末年爆發了陳勝、吳廣農民起義,這猶如一顆火種投進了炸藥桶,反秦起義軍風起雲湧。

此時秦朝的官吏蕭何看準了時機,也想撈取更大的政治資本。當時蕭何只是一個管理法律的文書,是秦朝底層官吏。

蕭何心想,如果能推翻秦朝,我以後的職位肯定比現在高。我攛掇沛縣縣令也造反。到時候造反成功了,我可以上位。如果失敗了,有縣令前面抗雷,大不了我跑路。

用小的代價博取更大的功名,這個合算。於是蕭何前去攛掇縣令造反。

蕭何算盤打的很精,但縣令也不傻。他直接拒絕了,不想做出頭的椽子。



蕭何見事情挑明瞭,如果縣令告密,蕭河就死定了,為了自保,蕭何一不做二不休把縣令殺死了。

“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事已至此,蕭何只有找到帶頭人造反才是唯一的活路。

這時候他想起了逃亡芒碭山的劉邦。於是派人去山上找來劉邦。

劉邦帶著眾兄弟下山來見蕭何,共商反秦一事。

事後我們得知,劉邦做了沛縣起義的首領,按照當時的情況來說,蕭何的名望比劉邦要高,為何眾人擁戴劉邦當老大呢?

原來劉邦能做老大是蕭何極力撮合的結果。

事情是這樣的,當時蕭何明白,不是所有人能當老大這個角色。造反可不是鬧著玩,首先沒膽量的不能做老大。




蕭何清楚自己幾斤幾兩,如果讓自己寫個法律文書,打打官司告告狀,這個沒問題。

假如讓自己帶有眾人造反就差強人意了。蕭何清楚,歷朝歷代文人只能當軍師做不了皇帝。

比如李斯的文采比誰都好,名望也不低,他不適合當皇帝,只適合當秦始皇的謀士。

這就是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的道理。不能當棟樑,就當檁條好了。

況且此時造反當老大也並不意味著將來就當皇帝,當時變數很大。

蕭何比誰頭腦都聰明。審時度勢認為只有劉邦適合當老大。因為劉邦膽量最大,說難聽點就是有點“二百五”,一攛掇就上勁的主。

蕭何想到此於是對劉邦說:“劉哥,這個老大非你莫屬”。




說實話劉邦很想當老大,但他還是做出一種高姿態說,“我能力有限,還是推舉別人吧”。

此時有人提議推舉蕭何當老大。

蕭何為了防止劉邦推辭,於是提出二人用抓鬮來決定誰當老大。

蕭何寫了兩個紙條,說,兩個紙條分別寫著“當”或“不當”,抓住當的就是老大,抓住“不當”就不是老大。

蕭何寫好鬮後揉成團,對劉邦說,“我寫的鬮,劉哥你先抓吧”。

劉邦沒想那麼多就抓了一個鬮,剩下的一個蕭何拿了過來。

蕭何走到劉邦面前說,“劉哥,看看上面寫的什麼呢?”



劉邦展開一看,上面寫著一個“當”。蕭何笑笑,說,“真乃天意也。”

既然你這個是當,我這個就肯定是“不當”了。說完這些,蕭何把手中的鬮扔到嘴裡嚼了嚼嚥了。

隨後劉邦“合情合理”做了老大。

親們看出蕭何的詭計了嗎?蕭何實際是騙了劉邦,這兩個鬮上面都寫著“當”,也就是說,劉邦抓哪一個都是“當”老大。

這是蕭何不想當老大的辦法。如果蕭何相當老大就不會用這個辦法了,他可能用賄選的辦法當老大。

我真不明白到底是蕭何騙了劉邦還是成全了劉邦,也不知道劉邦是真傻還是故意裝傻。反正二人彼此成全了各自的事業,蕭何以後做了漢朝的丞相,劉邦開創了300年的大漢基業。


秉燭讀春秋


沛縣起兵,蕭何威望更高,眾人卻擁戴劉邦為老大的原因?個人認為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劉邦交際廣泛,能得人心

劉邦出身流氓,自幼深受遊俠之風薰陶,好吃懶做,不熱衷於從事生產,卻喜歡廣交朋友,劉邦憑藉講義氣和愛打抱不平,跟三教九流,各色人等,都有交往,成為當地黑白通吃的頭面人物!

劉邦的岳父呂公也是當地的名門望族,結交廣泛,有強大的人脈關係

二、蕭何擔心大事不成,株連九族

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自古以來,造反都是一件風險極高的一件事,成功的概率很低,尤其是底層農民的造反,成功的案例基本沒有。造反一旦失敗,作為造反的領頭人物,往往結局悲慘,甚至會被誅殺九族,脅從追隨者卻多數能保存性命。

蕭何作為沛縣的頭面人物,家大業大,一旦造反失敗,損失慘重,自然不願意挑頭冒這麼大的風險,所以採取跟隨的方式自保!

三、劉邦釋放了一批奴役,被釋放的奴役對劉邦感恩戴德

劉邦因押送勞役耽擱了時辰,劉邦一不做二不休,釋放了全部勞役,願意逃跑的逃跑,不願意逃跑的跟隨劉邦逃到芒碭山落草為寇,做了強盜,這一批人和蕭何、樊噲、盧綰等共同組成了劉邦的造反班底!






順勢而為2020


說是大家推舉的,但劉季想要,誰爭得過他?一大群亡命之徒都看劉邦臉色行事,官職大有什麼用?有兵才是王!

而且都認為劉邦是農民一個,那就大錯特錯了,劉季雖然比不得項籍,但也不是一般農民可比的,劉家絕對是大地主級別的。

根據《史記·功臣侯者年表》,有22名舍人被封侯,所謂舍人就是門客的意思。

廣平侯薛歐

以舍人從起豐,至霸上,為郎中,入漢,以 將軍擊項羽、鍾離眛功,侯,四千五百戶。

博陽侯陳濞

以舍人從起碭,以刺客將,入漢,以都尉擊 項羽滎陽,絕甬道,擊殺追卒功,侯。

舞陽侯樊噲

以舍人起沛,從至霸上,為侯。入漢,定三 秦,為將軍,擊項籍,再益封。從破燕,執韓信,侯,五千戶。

成侯董渫

兵初起,以舍人從擊秦,為都尉;入漢,定 三秦。出關,以將軍定諸侯功,比厭次侯,二千八百戶。

費侯陳賀

以舍人前元年從起碭,以左司馬入漢,用都 尉屬韓信,擊項羽有功,為將軍,定會稽、浙江、湖陽,侯。

都昌侯朱軫

以舍人前元年從起沛,以騎隊率先降翟王,虜章邯,功侯。

武彊侯莊不識

以舍人從至霸上,以騎將入漢。還擊項羽,屬丞相寧,功侯,用將軍擊黥布,侯。

魏其侯周定

以舍人從沛,以郎中入漢,為周信侯,定三秦,遷為郎中騎將,破籍東城,侯,千戶。

平侯沛嘉

兵初起,以舍人從擊秦,以郎中入漢,以將 軍定諸侯,守洛陽,功侯,比費侯賀,千三百戶。

魯侯侯涓

以舍人從起沛,至咸陽為郎中,入漢,以將軍從定諸侯,侯,四千八百戶,功比舞陽侯。死事,母代侯。

昌武侯單寧

初起以舍人從,以郎中入漢,定三秦,以郎中將擊諸侯,侯,九百八十戶,比魏其侯。

高苑侯丙倩

初起以舍人從,入漢,定三秦,以中尉破籍,侯,千六百戶,比斥丘侯。

東茅侯劉釗(此人極可能是劉邦的宗親)

以舍人從起碭,至霸上,以二隊入漢,定三秦,以都尉擊項羽,破臧荼,侯。捕韓信,為將軍,益邑千戶。

斥丘侯唐厲

以舍人從起豐,以左司馬入漢,以亞將攻籍,克敵,為東郡都尉,擊破籍武城,侯,為漢中尉,擊布,為斥丘侯。

臺侯戴野

以舍人從起碭,用隊率入漢,以都尉擊籍,籍死,轉擊臨江,屬將軍賈,功侯。以將軍擊燕。

闢陽侯審食其

以舍人初起,侍呂后、孝惠沛三歲十月,呂后入楚,食其從一歲,侯。(審食其不是等劉邦稱王后才去伺候呂后和劉盈,而是作為劉家的家僕,受命服侍呂后和劉盈)

蒯成侯周緤(此人對劉邦的感情是家僕對主人,這種感情非劉邦臨時起兵能培養出來)

以舍人從起沛,至霸上,侯。入漢,定三秦 ,食邑池陽。擊項羽軍滎陽,絕甬道,從出,度平陰, 遇淮陰侯軍襄國。楚漢約分鴻溝,以□為信,戰不利,不敢離上,侯,三千三百戶。

朝陽侯華寄

以舍人從起薛,以連敖入漢,以都尉擊項羽,後攻韓王信,侯,千戶。

猗氏侯陳速

以舍人從起豐,入漢,以都尉擊項羽,侯,二千四百戶。

寧侯魏選

以舍人從起碭,入漢,以都尉擊臧荼功,侯,千戶。


長島男爵


以我的看法來解釋下這個問題吧,首先說一下關於劉邦和蕭何的民望誰高這個問題吧。首先,蕭何當時是功曹,是沛縣縣令的左右手,而起義之前的劉邦在未逃亡之前是泗水亭長,級別比蕭何低了個檔次。而因為押送刑徒犯人逃跑的原因,劉邦就直接把所有犯人一起釋放了,然後跑到山裡躲著了。總所周知,秦朝的法律是極其苛刻的,光是肉刑都有一大堆,如果不是蕭何和曹參打掩護的話,估計老劉早就全家涼涼了,哪有後面的漢高祖。而老劉大家都知道,是個流氓。但是流氓這個詞語在那個時候叫做輕俠,在戰國時期,輕俠的地位都還是蠻高的,這一點你從戰國四君子就能看出。而輕俠在那時是很有人緣和社會地位的,而作為遊俠出身的老劉就有著遊俠的特性,豪爽而且善於收買人心。這一點是一個領導者創業階段最需要的手段,也是最有效的手段。而蕭何作為頂級謀臣,他能很好的看出一個人的優缺點,他能看出老劉的潛力自然也能看出自己的不足。所以他一直要求老劉上臺,也是出於這方面的原因。


有熊白式


因為當老大所冒的風險其實最大,那個時候誰都不知道能不能推翻秦朝,像蕭何和曹參這樣的聰明人自然會想著給自己留一條退路,贏了,他們也能榮華富貴,輸了,要砍頭先砍劉邦的,他們大可搖身一變,跟著新東家跑。

劉邦比起他們來也更有冒險精神,反正都窮,光腳的不怕穿鞋的,贏了就發達了,敗了不過賠一條命而已。




錢錢他爹


什麼樣的人能當老大呢?

第一要會演戲,第二要臉皮厚,第三要膽子大,這三方面,劉邦條件都具備。

會演戲



當年,劉邦幹泗水亭長的時候,押送的犯人跑了一半,按照秦朝律例,犯人逃脫,押送者斬!橫豎是個死,劉邦索性把犯人都放了。

結果,有十幾個犯人覺得劉邦夠意思,就留了下來,願意跟著劉邦混。這時候,劉邦上演了一出斬白蛇起義。

這個橋段大家耳熟能詳了!其實,這是劉邦自編自導自演的一出鬧劇。



男主角是劉邦,女主角是老奶奶,道具是一隻劍和一條倒黴的白蛇,十幾個犯人是觀眾。

這個老奶奶是劉邦隔壁家的五嬸,劉邦給了她五兩銀子,讓她幫忙演個戲。劉邦把臺詞本給了五嬸,還與她反覆演練了好幾遍,什麼時候出場,什麼時候哭,說什麼話,練的滾瓜爛熟。

劇情回顧:這些犯人跟了劉邦之後,劉邦故意讓其中一個犯人前面探路,犯人突然折回來了,說前面有條白蛇(注意這條白蛇就是老奶奶放的)。



劉邦拔了劍,快步趕上前去(為什麼這麼快,因為他擔心蛇跑了)。眾人跟著劉邦跑了過去,幸好白蛇還在,劉邦抽出寶劍,刷的一下,把蛇頭斬了下來。

眾人繼續往前走,這時候女主角(老奶奶)出場了,邊哭邊念臺詞,你為什麼殺了我的兒子啊?他可是白帝之子啊!如今被赤帝殺了,我可怎麼活啊!

眾人一聽,朝劉邦倒頭就拜,大哥啊!原來你是神仙的兒子啊,我們願意誓死效忠你!

斬蛇起義就是這麼來的!

臉皮厚

當年呂太公過六十大壽,大擺宴席,遠近有頭有臉的人都來了,劉邦沒頭沒臉,但他臉皮厚,跟著眾人屁股後面進來了。



來吃飯是要隨禮的,但來的人實在太多了,有上一百的,有上五百的,還有上一千的,後來管家規定,凡一千以上的,才能在堂屋就坐,其他的人只能在院子裡坐席。

劉邦來了,喊了一聲,隨一萬,記賬的正是蕭何,他與劉邦很熟悉,平時經常一起喝酒吃飯打麻將,他知道劉邦沒這麼多錢,但是他還是讓劉邦進去了堂屋。

劉邦這臉皮夠厚的!

劉邦這個“一萬”雖然是個空頭許諾,不過,十幾年後,劉邦返還了幾千倍的利潤,劉太公真是好眼力!



膽子大

沛縣縣令見秦朝各地紛紛起來鬧革命了,他與蕭何、曹參商量,是不是咱們也得隨大流啊,要不革了咱們的命可咋整。

蕭何和曹參表示支持,但是起義軍人數太少了,蕭何建議把劉邦拉過來,他聽說劉邦已經有了一百號人的隊伍了。

這時候,沛縣縣令有些搖擺不定,要是劉邦來了不聽我號令咋整,他又聽聞各地的起義軍已經被鎮壓了,陳勝吳廣已經失敗了,就有些後悔,想來想去,算了,還是不要革命了吧!

可是,這時候蕭何和曹參已經知道了呀,要是洩密出去可是死罪。於是,縣令下令捉拿二人。



蕭何和曹參提前得到了消息,匆忙逃出了縣城,找到了劉邦。劉邦帶著一百個兄弟殺了過來,只見城門緊閉,劉邦不慌不忙,寫了一封信射入城中,城中百姓讀了信之後,義憤填膺,一起殺掉了縣令。

劉邦到底寫了啥,不知道!不過沛縣百姓革命熱情還是相當高漲的。

殺了朝廷命官,這是要誅九族的!現在不革命也得革命了,既然革命必須選一個帶頭大哥。選誰呢?

蕭何官最大,書讀的最多,眾人一致推舉他,蕭何連連擺手,不不不,我這人寫寫文章,記記帳還行,讓我帶領弟兄們殺人,我幹不來。

曹參也不幹,道理和蕭何一樣。



其實這都是藉口,蕭何和曹參書讀了多了,就變的畏首畏尾了,他們知道,造反是要滅九族的,他們不為自己考慮,也得為家族考慮一下。

後來,蕭何和曹參一致推舉劉邦當老大,眾人齊聲叫好!

劉邦當仁不讓,捨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他膽大如斗,天不怕地不怕,於是設祭壇,立赤旗,自稱赤帝子,很快他就有了三千人的隊伍。


一半秋色


蕭何不願意做老大,而心甘情願輔佐劉邦,原因有好多。

第一,蕭何是官員出身,做過沛縣主管官員進退的縣官,政治眼光不錯。

當時,劉邦的職位是亭長,相當於現在的鄉派出所所長,是蕭何的下級。

發現劉邦愛喝酒吃肉,朋友多,會用人,格局大,前途無量等優點後,蕭何決議折禮下交。

第二,蕭何對自己的能力很有數,知道自己做不好老大,也不願意做老大,卻適合做管家之類負責後勤的工作。

劉邦起事的時候,是在秦始皇去世後的第二年。

而在此之前,以亭長的身份,押運民工修建驪山陵墓的時候,好多民工跑路。

考慮到秦朝律法太嚴,唯恐被處死,劉邦選擇了在外面嘯聚山林。

秦始皇去世後的第二年,因為最忌憚的人沒了,加上秦二世胡亥在趙高的忽悠下,橫徵暴斂,老百姓沒有了活路,在陳勝吳廣的引領下,好多地方都發生了農民起義。

當然,原六國殘餘,同樣因為秦始皇去世,更是積極參與組織反叛。

(秦始皇不殺六國殘餘,有穩定人心的原因,也有魄力極大,太自信的原因)

考慮到天下即將大亂,為自保,以及建功立業,蕭何和曹參決議起兵。

因為對有著聰明、會用人等優點的劉邦折服已久,蕭何就派樊噲請來劉邦,並和其他人一起擁戴劉邦為老大。

第三,蕭何的威望這麼高,不次於劉邦,之所以甘心情願做小弟,也有私心。

秦朝律法太嚴,並且有連坐等制度。

蕭何擔心成為老大,並且失敗後,有被秦二世槍打出頭鳥的可能,因而堅決不願意做老大。

第四,蕭何知道劉邦還有疑心重、心狠手辣的特點。

為此,無論是漢朝建立前,還是開國後,蕭何一直兢兢業業,盡心盡責輔佐,不敢貪汙腐敗。

就是因為這個原因,蕭何才能得以善終。


天問魚


題主,您現在到我們豐縣來“田野調查”,研究一下。

說一群互相認識的哥們,這些哥們有農民,有小生意人,有失業人員,有流氓痞子,反正是亂七八槽的一群哥們。

決定一起創業做個大生意了,這其中有一個縣城公務員,一個村支書兼“大哥”,眾人需要在兩個人中間選出一個“領頭人”來,也是一樣的結局,縣城公務員落選!

為什麼?

誰會相信“縣城的公務員”真的會辭職,全心全意的和一群下層人一起創業?這個創業成功的可能行微乎其微,說白了,大家的創業也只是掙扎活命而已。

你有一個清華大學的小學同學,你在家務農,你會信你小學同學領著你開公司嗎?他也許可以給你找一個保安乾乾倒是真的。

有一句話說的好:“圈子不同,不要硬容”。

說蕭何可以在需要的時候,用手中職權幫助“造反事業”,有人相信,不會有人信他願意壓上所有做帶頭人的。


另!

其時,陳勝吳廣已經起義,天下大亂,民自為戰,六國貴族紛紛復起 。

豐縣父老這時候希望劉邦做的只是拉起一夥人來維持治安而已,不要被其他地方的武裝力量來豐沛撒野。

當時,這是正確的選擇,基本上天下各州各縣全是如此操作的,一個地方上的猛人率領一群少年,闖進城中去,殺了大秦的官員,宣佈誅暴秦已經勝利!

這個時候,作為大秦官員的蕭何如果不是有劉邦這種朋友,小命丟不丟還在兩可之間呢!說什麼做大哥!

其時,沒有人敢想劉邦會走到最後做帝王,劉邦自己也不敢想。


葭明通半瓶歷史


家有千口,主事一人。

劉邦在芒碭山起兵以後,是這群兄弟們的頭兒。因為劉邦是亭長,更是大哥,所以劉邦是他們的頭兒。

再回到沛縣以後,攻下了縣衙。這個時候劉邦的頂頭上司蕭何等人決定一起起事。

既然起事了,就不能像以前那樣跟土匪團伙一樣了。必須有領導,有制度,有獎懲。

這個帶頭人很關鍵呀,要是沒有選好可能沒有幾天就會被朝廷剿滅。

蕭何內心很清楚,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才,讓自己管管後勤,出出主意可以,但是要作為一個挑頭人,恐怕還差一點點。也正是差這一點點魄力,蕭何力薦劉邦作為帶頭人。

原因可能有幾,蕭何認為自己絕對比不上劉邦。

威望

首先,這一幫兄弟是劉邦帶回來的,其中大部分都是劉邦的鄉里,還有很多是他的兄弟,平常都是叫他一聲大哥。當然劉邦這個大哥也常常帶著他們混吃混喝。

所以,劉邦在這一群人裡威望足夠高。大家都聽他的,然後再加上蕭何這樣一個智囊,可以說這個團隊的雛形就有了。


膽大

在家鄉的時候,劉邦整天遊手好閒的混在街面上。今天這家蹭頓飯,明天那家摸個雞,還和村頭開酒館的寡婦曹氏上了床。

這就造就了劉邦臉皮厚,膽子大的性格。

所以才有了扶徭役走不到了,劉邦敢上芒碭山造反的舉動。

蕭何作為一個體制內的人,太熟悉官場這一套了,反而會讓他畏首畏尾,遠遠沒有劉邦膽子大。

容人

劉邦在家鄉的時候就和鄰村的雍齒鬧得不可開交,但是在準備上芒碭山的時候依然帶上了他。

另外辱罵劉邦的紀信他也沒有計較,有容人之度。

今天可以容下和自己有隔閡的人,那麼在未來就可以容下千千萬萬的人。

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劉邦正是有容人之度,才讓他麾下良將甚多,人才濟濟,最終打下了天下。


可能正是這些原因,蕭何認為這個主公必須是由劉邦來擔任不可。

事實證明蕭何是對的。蕭何不僅有自知之明,更有識人之明,先是推薦劉邦為主公,後有發現了韓信這個大才。

正是因為這兩個人的出現,改寫了歷史。

或許,蕭何一直記得他帶著劉邦在沛縣遇到秦始皇東巡車隊時劉邦說過的話:大丈夫當如是也!


觀復一鑑


“榮耀歷史”用心為你解答歷史


很多時候我們不得不相信冥冥之中自有天註定,很多事情就是那麼妙不可言。

秦末,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掀起了轟轟烈烈的起義浪潮。沛縣的縣令以及“縣委秘書長”蕭何也準備造反,此時的劉邦是沛縣的一個亭長,相當於派出所所長,整天遊手好閒,派出所所長硬是被他幹成了混混頭目,蕭何、曹參等人的名聲以及威望比劉邦好很多,為什麼他們要把劉邦接回來做起義軍老大呢?

原因一:起義是掉腦袋的事情

我們讀歷史,一定要感受歷史的溫度。農民軍起義並不是我們史書中讀到的那樣簡單,而是真正地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不到萬不得已都不會選擇造反。

那麼蕭何等人起義的時候,他們也不知道未來的路是怎樣的,面對著強秦,起義失敗的風險很大。一旦失敗,那麼起義軍的頭目是眾矢之的,肯定會被開刀問斬,而部眾可能因為法不責眾而逃過一劫。

所以蕭何等人就是太有文化了,把退路都想好了。此時的劉邦作為派出所所長,押送犯人途中有人逃跑了,劉邦乾脆放了所有人,這已經是死罪,所以他已經無所顧忌,請他當起義軍頭目再合適不過。

試問如果蕭何或者曹參知道這支起義軍最後會奪得天下,那麼他們還會讓給劉邦嗎?

原因二:讀書人有讀書人的癖好

蕭何是讀書人,讀書人就比較注重名聲與氣節。

也許在蕭何看來,帶頭造反和跟隨造反對自己的名聲影響不同,前者更嚴重一點,所以《史記》記載:

蕭、曹等皆文吏,自愛——《史記》

另一方面,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就是因為文人行事不像武夫那樣果斷,更多的是瞻前顧後,猶豫不決,這對於一支起義軍來說簡直就是滅頂之災,想必蕭何也有自知之明,所以讓武夫劉邦來做首領比較合適。

原因三:劉邦更有號召力

蕭何是好官,在民眾心中有較好名聲。民眾認為蕭何好,是因為蕭何能為他們謀幸福、幹實事,如果蕭何要他們放棄現有生活跟著他拋頭顱灑熱血,那估計這批人就沒有跟著他的了。

反觀劉邦,他是老師(縣令)和好學生(安居樂業的民眾)眼中的壞學生,但是就像現在,班級裡面最有凝聚力的反而是一堆“壞學生”,因為他們一起進過窯子,蹲過鐵牢,有過硬的交情。

同時,和劉邦“臭味相投”的都是一些遊手好閒的混混,造反更適合他們,所以劉邦很快就召集了幾百人的隊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