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外国语学院OBE教学改革系列报道六

基于OBE理念的线上教学

——中文系线上教学探索者们坚实的脚步

新学期伊始,疫情影响下的“线上教学风暴”席卷全国,龙外师生在校领导敏锐的决断引领下,第一时间开启了线上教学的积极探索和实践。“线下转线上”是对许多传统课程和教学模式的“大挑战”,更是推进OBE教学改革的一剂“强心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无论是OBE教学理念对教学方式的“多元化”需求,还是特殊时期线上教学的硬件保障,都要求教师掌握更多与学生链接互动的手段。自1月底中文系引入“雨课堂”操作培训开始,中文系教师就各显其能,为线上教学“搜寻利器”:高飞老师最早在学院教师发展中心平台分享“雨课堂”插件的操作经验,组织教研室成员共同上线模拟“钉钉”直播授课;王一夫老师向系内提交了一套成熟的疫情期间直播课授课方案,并在Bilibili网站上制作上传了技术指导视频《利用Bilibili平台开展线上直播教学》,在全校范围进行了线上教学教师培训和答疑;吴泓老师考虑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可以尝试“线上汉语教学”的实践方式,第一时间联系专业实习合作企业“中文路”,为汉教专业的实践课争取到5000学时的国际网络平台连线课时;姜洋老师发动举家之力,用心搭建了设备齐全的直播间,让每次网课都呈现十足的“专业主播范儿”。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OBE教学改革系列报道六

成果为导向,实践出真知。

成果导向课堂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效果评价等都聚焦于成果, OBE的教学方法设计要结合课程特性和知识单元教学需求,综合、灵活地运用问题式、项目式、案例式、交际式、探究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

蔡杨、孟令君老师基于以成果为导向的反向设计理念,把知识进行了整合,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法》这门课程中实现了知识的系统化、整体化、学科化,每一次具体的教学活动设计都从知识能力的获得结果出发而进行反向设计。采用提供教师偏误语料,学生独立分析偏误类型并探究偏误原因,通过大量合作讨论、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实现了教学技能的显著提高,学生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向教师汇报学习成果,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学习成果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使得学生在每节课的学习中都有与结果相呼应的知识能力结构。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OBE教学改革系列报道六

王雪莹老师瞄准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需求,根据毕业要求,完善中英双语课《跨文化交际》的教学内容,注重英文案例教学和学生课堂参与,在课程考核中设置课堂展示环节,合理安排理论教学、考研真题实测、就业能力指导等内容,帮助学生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考研能力、外语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在第一节课中,王雪莹老师用中、英、日、韩四种语言开展教学,激发学生外语学习热情。在后续课程中,坚持加入“外语小tips”环节,为学生进行口语纠音,介绍日语、韩语基础知识,鼓励学生开口说外语,激发学生口语热情。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OBE教学改革系列报道六

高飞老师通过多方渠道联系外国的汉语学习者作为 “备用资源”,为学生实践线上汉语教学 “引流”。同时,利用学校的“钉钉平台”组建“汉语课堂大本营”,调集骨干成员积极联系学院有汉语学习意愿的外教,重启 “外教义务汉语辅导”的活动;发动全体成员搜集、整理网上限时开放的汉语教学资源,利用百度云盘建立属于学生自己的“汉教资源库”,为专业学生实践平台注入新的“生命力”。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OBE教学改革系列报道六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OBE教学改革系列报道六

学生为根本,用心育全人。

“以学生为中心”并非OBE理念的首创,中国自古就有“因材施教”、“学思并重”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的培养,中文系教师所践行的“学生中心”,不仅是“备课备学生”,还有“育才先育人”。

姜洋老师通过上交课后作业,在《语文教学技能训练》教学中建立了可测量、有根据的学生档案E-portifolio,可以作为学生能力目标达成的参考项,又可以在学生应聘时发挥重要佐证材料的用途;她鼓励学生之间团结协作,为每一位线上试讲的同学做出努力;她还不忘关注大四学生的就业情况,为多名同学做面试前的“专项辅导”,同时把招聘信息分享到低年级课堂上作为实践参考,实现了一举多得。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OBE教学改革系列报道六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OBE教学改革系列报道六

高飞老师为了顺应特殊时期的教学条件和学生们心态、需求的变化,大胆删减《国际汉语词汇教学》教材中的理论知识;抓住线上开放大量资源的时机,搜集筛选了更适合学生实践训练的汉语教学资源,给自己的教学内容“大换血”。她将课前充分“备学生”作为教学的第一要务:搜集以往学生作业的典型问题,设计了以“问题导向”为课堂主线的教学模式。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OBE教学改革系列报道六

张聪老师采用微录播、抖音等学生们欢迎的方式丰富《国际汉语语音教学》课的教学,花时间用心构思、创作和剪辑生动的“知识趣味短视频”,促动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也在此过程中实现了教师和学生收获成长的双向促进。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OBE教学改革系列报道六


范亚茹老师通过雨课堂、微信群、钉钉群多渠道了解学生,忙得不亦乐乎。她的《中国传统文化》通过雨课堂的客观题作业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通过发布练习测验帮助大部分学生巩固吸收重点,通过课后主观题的设计激发00后学生的家国情怀。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OBE教学改革系列报道六

张旸老师的《国际汉语文化教学》以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疫情相关的语言学及中国文化的语言、文化现象分享给学生,如“逆行”的行为及精神,国家疫情期间的举措等,和学生一起探讨,并鼓励学生在疫情期间自己动手做出表达爱国之情的手工作品,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OBE教学改革系列报道六

真理辩愈明,集思谋改进。

“持续改进”也是OBE教学理念中的重要一环,除了基于学生学习成效评估反馈的改进,中文系教师在过去三周的线上教学过程中还坚持全员听课、每日互评,全系上下形成一股“以评促改,人人突破”的“新风”。

由系主任陈一教授和教学副主任罗瑶副教授牵头,定下了“坚决不说空话、套话,只提切实改进意见”的“发言规则”,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和播音主持三个专业的任课教师之间坦诚直言,互学互鉴。在此过程中,许多教师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实现着自我成长和课程改进。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OBE教学改革系列报道六

以汉语国际教育教研室为代表的各教研室群,也在这种趋势带动下,积极展开教研讨论。下至一项作业的布置、一个知识点的校准,上至相关课程间的衔接和专业体系建设,专业集体教研的范围空前广泛。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OBE教学改革系列报道六

正如陈一老师所言:此刻,多方面的改进,已在发生、正在持续!

我们确信:经过一两个月的共同努力,我们中文系的教学水平会整体上一个台阶。我们也会和学工同事们密切配合,把老师中的积极互动、改进提升的体验和经验,及时传导到我们的学生,让学生和我们一起确定更高的目标,积极快乐地实现认知水平和专业能力的全面提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