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數,讓基礎教育步入歧途

在被“應試教育”完全左右的今天,基礎教育的辦學目標似乎走向了越來越單一,除了抓學生的考試分數已經再無其他追求。之所以這麼做,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有關部門要求所有學校都要出“分數”,以分數來評判學校的辦學狀況。

分數,讓基礎教育步入歧途

說個生活中的例子:一個普通家庭裡三個孩子上學,父母主觀願望希望他們都能考上名牌大學。但是,實際生活中,我們發現:隨著孩子的成長,父母對根據三個孩子的學習狀況會有不同的期望值,那個成績一直不錯的孩子,希望他能考一個名牌大學;那個成績不太好的孩子,聽話、認真,學習下功夫,但成績就是提不上去,父母看著很心疼,覺得只要能有個專科學校上,將來有一個穩定的工作就滿意了;還有一個不喜歡學習,考試都不及格,還會惹事生非,父母就想,這個孩子只要將來能養活自己,娶個媳婦好好過日子就足夠,能不給抓去坐牢就算是燒了高香了。

這個故事中的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就是“因材”而異,在很多家庭中都能看到類似的情景。

那麼,對待基礎不同,特別是基礎薄弱的農村基礎教育,教育主管部門是不是也應當有這樣的態度呢?為什麼教育管理者還不如普通家長的教育觀呢?為什麼要讓所處地理位置與辦學水平有很大差異的學校都去擠應試教育的獨木橋呢?

就學生而言,有不少來自不太重視學習成績的家庭,他們上學的目的本來就不是為了在考試中勇爭上游,只是為了學一技之長去生活,或者等待長大去打工。讓所有學生去為了考試而學習,對於前面說的那一部分來說,無疑是趕鴨子上架。鴨子,能上架嗎?你,為什麼非要它上架呢?

我們在調查中發現:越是落後地區的教育越是關注考試分數,越是考不出分數的地區,越是把分數看的最重。用“分數是學校的生命線”作為唯一標準來指導全國基礎教育辦學,會把落後地區的學校來辦成有著優質分數的學校嗎?事實證明,答案是否定的。

筆者以為,要想讓教育真正有質量,還是要以人為本,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必須走“差別化”辦學之路。讓不同的學校、不同的學生都有自己的人生價值,這樣的教育才會有出路。

以上觀點,同樣適用於城市裡的質量一般的基礎教育學校。

分數,讓基礎教育步入歧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