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風險事件點評:美元體系傳導鏈條

一系列好消息,似乎正在逐步醞釀。

週五,內地指數、恆指下跌稍緩,開始反彈。上證綜指上漲1.61%、深圳成指上證1.3%,滬深300上漲1.79%。恆指反彈態勢更加猛烈一些,收漲5.5%。同時,北向資金停止流出,轉為流入34億元。

外盤這邊,標普500收跌4.34%,歐洲主要指數全線收漲。恐慌情緒終於開始稍微平定了一些,VIX指數也有所下降。


宏觀風險事件點評:美元體系傳導鏈條

圖:VIX指數


前兩天我們提過,如果要看政策工具是否顯效,除了VIX,還需要看兩個數據:一是票據市場和國債的利差,二是 Libor與國債的利差。


宏觀風險事件點評:美元體系傳導鏈條

圖:票據利差


宏觀風險事件點評:美元體系傳導鏈條

圖:Libor利差


拆細來看,可以發現:票據利差和Libor利差的表現有所不同,票據反映的是美國實體企業間的流動性,Libor反映的是離岸國際市場流動性,這兩個數據結合在一起,反映了美元的流動性問題,已經有好轉苗頭,正在從系統性緊張逐漸轉向結構性緊張。

聯儲的第一階段救市政策,也就是前面我們分析過的 “貼現—再貼現”循環,CPFF+PDCF+MMLF的工具組合,在票據市場“救火”已經開始起作用。

看上去,一切似乎正在好轉,似乎期待中的“歲月靜好”馬上要來了?

其實,現在並不是應該放鬆警惕的時刻。“歲月靜好”不僅沒有到來,接下來,反而可能出現的是“細思極恐”。千萬不要忘了,風險是會一層一層傳導的。波動最初產生的A點,未必會有什麼太大的問題,反而可能經過BCDEF的傳導鏈條,最終在G點爆發。

3月19日晚,美聯儲推出了一個新的政策工具:貨幣互換。對這個工具,媒體的關注度不高,我們看很多媒體都只是給了一句話新聞,就草草結束。但其實,它背後蘊藏著非常深遠、非常重要的東西。

請大家仔細想想:為什麼聯儲在流動性救火第一階段完成後,馬上出這麼一個東西?這一波操作,隱含的深意,到底是要幹什麼?

我們來仔細分析一下:

首先,根據這個貨幣互換協議,原來已經有五個國家和地區央行在名單上,包括歐洲、瑞士、加拿大、英國、日本,這五個地區已經和美聯儲共同宣佈協同行動,提高貨幣互換額度。

其次,這次的貨幣互換工具出來後,又新增了很多國家,包括澳大利亞、巴西、韓國、墨西哥、新加坡、瑞典,各自達成不超過600億美元的新互換安排;此外,還與丹麥、挪威、和新西蘭達成300億美元的貨幣互換。這樣的貨幣互換,將持續至少6個月。

所謂貨幣互換,簡單來說,就是這些國家央行,可以拿著該國貨幣來和美聯儲換美元。這一操作,能幫助離岸市場規避匯率波動風險,降低匯兌成本,補充流動性。

沒錯,這,同樣也是2008年用過的工具。歐洲、瑞士、加拿大、英國、日本,就是在當時和美聯儲籤的臨時協議,之後又與2013年轉為長期協議。

看到這裡,核心問題來了:為什麼在這個時間點,必須要做這樣的操作?

因為如果不做,那些對外資有極大依賴的經濟體,可能面臨外資流出,造成更大的傷害——比如,1980年以來一輪又一輪的拉美金融危機,1998年亞洲國家金融危機,導火索都是由於外資大幅流出導致。

我們隨便舉個例子,就拿金融開放的市場,印度為例吧。

假如你在印度市場做投資,此刻擁有大筆風險資產頭寸。那麼眼下這個時候,當發現美國市場暴跌、印度市場暴跌,所有風險資產相關性都驟然提升之後,你的第一反應,很可能會避險情緒飆升,從而不計價格拋售風險資產(股票、信用債等),然後換成盧比。

但接下來,更恐怖的問題來了:換成盧比就真安心了嗎?此時你一定還會有另外一波操作,趕緊把這些盧比全部換成美元或者黃金,這樣才能真正安心。

這兩波操作下來,也就意味著:兩次大規模的資產拋售。一次是拋售股票和債券,一次是拋售貨幣。而如果拋售的人多了,這會導致什麼問題?換成金融術語,也就是:“股債匯三殺”。一旦出現這樣的情況,也就意味著金融風險已經進一步傳導和發酵,從源頭美國,傳導到新興市場國家。

我們來推演一下,極端情況下的這個鏈條中,將存在兩個非常險惡的困局,以及新的負面螺旋:

1、外資機構向本地的央行/商行兌換美元,會給商行帶來極大的流動性壓力;

2、如果央行動用外儲(或貨幣互換)為機構集中兌換美元,外儲逐步的下降,會帶來本幣的貶值預期,此時,即期匯率與遠期匯率之間開始出現差額;

3、為了維護本幣匯率,防止資本外流進一步擴大,此時央行將面臨一個非常被動的局面:加息(金融緊縮)or降息(金融寬鬆)。

4、如果加息,能夠直接減少外資對本幣的貶值擔憂,但加息很可能會引發流動性崩潰,進而導致金融體系崩潰,國內基本面會更加惡化。這麼一來,外資更會加速逃跑。

5、如果反過來,進行降息操作,那麼相當於加劇貨幣貶值,外資同樣也會加速逃跑。


這個,就是“重大困局1.0”,基本上可以體現為這個鏈條:外資流出——流動性緊張——央行投放流動性——預期貶值——加速流出。

對這樣的死棋,雷·達里奧之前總結的經驗是,既然貶值必然會發生,那麼,加息和大量動用外儲都不靠譜,官方最正確的操作應該是這樣的:先是通過媒體吹風,讓大家維持對貨幣幣值的信心,然後,一夜之間快速貶值,一步到位,不拖泥帶水。

只有這樣,才能阻止外資集中逃跑,因為等他們反應過來,已經來不及了。只有這樣的超常規操作,才能解決這個困局。

不過,進展到這一步,事情還沒完。接下來還有第二個重大困局:放水or不放水。

因為本幣貶值,國內對進口商品的購買力將變差,這時候,國內就會有很強的通脹預期。而這時,大家會發現又有人要跑了:這時不是外資要跑,而是內資。國內機構面對強烈通脹預期,同樣也會自然而然的想把手中的本幣,換成美元或者黃金。

這麼一來,如果監管層不放水,經濟會硬著陸、起不來;而如果放水刺激經濟,通脹預期更強,會更加加速內資外流,如果金融體系傳導不暢,甚至還會催生泡沫。

而這,就是“重大困局2.0”,體現為這個鏈條:貶值完成——對進口商品的購買力下降——預期通脹、經濟下行——投放流動性鼓勵實體——內資瘋狂購買黃金或美元資產避險——國內惡性通脹。

而這個困局,沒有什麼好的解決辦法,當前來看只有一條:資本管制,堅決不讓資本流出,尤其是內資。不過,這一藥方也會有副作用,比如如果未來再想讓外資進來,會比較難。

所以,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在很多人鼓吹“獨立行情”時候,大家一定要冷靜一些,我們內地市場雖然風險不大,但必須放眼去看看世界。資產管理行業本質上是管理風險的行業,在這個領域,收益其實並不是第一位的,風險才是。其實現在很多外圍市場已經是在“刀尖行走”的走鋼絲時刻,外圍市場下一個雷,可能一觸即發。


我們來看看澳元,實際上它已經提前一步貶值,一步到位。


宏觀風險事件點評:美元體系傳導鏈條

圖:澳元兌美元


同時,我們才能夠看到,這兩天聯儲為什麼要抓緊打出“貨幣互換協議”的政策牌。其實,就是美國在對整個美元體系進行“救火”,給它的小弟們派發美元,從而緩解大家在外匯市場的流動性問題,從而避免這些地區外資流出、外儲緊張導致更大的雷。

這個貨幣互換協議,先是歐洲、瑞士、加拿大、英國、日本,然後再擴展到更多對美元有依賴的地區。澳大利亞、巴西、韓國、墨西哥、新加坡、瑞典、丹麥、挪威、新西蘭……後面還可能還會陸陸續續有其他國家和地區加入。只要這個地區對外資和美元有依賴,就大概率要投靠到這個貨幣互換協議裡,否則自身就會面臨上述兩個重大困局。

這,才是全球金融市場上一大核心命題:美元體系。如果從商業模式角度來分析,美元體系其實是有護城河的,其護城河就體現在“轉換成本高”、“網絡化效應”上。因為,大家都是一條繩上的螞蚱,一旦美國金融市場出現動盪,其他弱勢地區,必須依賴美元體系的救助,否則就會殃及池魚。

所以,為什麼有些人那麼“豪橫”,因為人家真的是有資本的。

後續,沿著這個鏈條,其實還會追溯到更多經濟史學的核心問題上:美元體系是如何形成的,未來又將走向何處?一次又一次的金融危機,到底是讓美元體系更加強大,還是逐步被撼動?如果未來有什麼貨幣想替代美元,崛起成為新一代全球硬通貨,那麼,它將遭遇哪些重重阻礙?

這些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但都是我們這一輩人,需要認真思考的命題。

眼下,在前幾天分析完聯儲的流動性工具組合之後,我們關注的焦點,已經逐步從美國市場,轉移到其他離岸市場。一方面,要關注這個貨幣互換協議清單上有哪些新增地區;另一方面,對於沒有簽訂貨幣互換協議、外資較多,並且金融體系不發達的地區,比如印度,可要當心了。如果這些地區同時新冠問題還比較嚴重,那就更要提防風險。

接下來,對外圍市場,除了前面所說的關注方向,我們還需要補充兩個關注要點:

一是,美國的失業率情況。新增失業人數,反映經濟基本面受衝擊的程度。我們會跟蹤每週四美國勞工部發布的失業數據,當前最新的失業數據日期為2020年3月12日。

前次發佈這個指標的時候,美國的大規模隔離舉措尚未推出,該數據已經有明顯的上跳,但後續這個數據會達到什麼量級,以及會帶來什麼衝擊,仍然需要進一步觀察。


宏觀風險事件點評:美元體系傳導鏈條

圖:當週初次申請失業金人數(季調)


二是,接下來是否會有新的黑天鵝出現。包括我們前面分析的新興市場暴雷、高收益債市場實質違約、巨頭突然破產。目前來看還不能掉以輕心,因為,從最新的情況來看,前聯儲主席耶倫最近已在呼籲直接購買ETF。這位老太太,或許還看到了一些我們沒能看到的風險,否則,她不會呼籲做這樣超常規的舉措。

這個負面螺旋,接下來會如何演繹?我們拭目以待。


另外,過去24小時,我們還讀了一些深度研報,包括:

一是東吳證券分析師楊默曦、馬莉的《香飄飄:果汁茶勢能崛起》;二是華泰證券分析師胡劍、劉葉的《鵬鼎:下游需求多點開花,PCB龍頭迎大年》;三是廣證恆生證券分析師徐超的《隆基:分久必合,M6開啟大硅片時代》,值得細讀。

最近我們發佈系列的簡版報告,大家關注度比較高,但這其實只是我們的一部分工作。在此之外,我們還有更多硬核的工作,都收錄在“專業版報告庫”、”科技版報告庫“裡,歡迎大家掃碼查閱。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只有厚積薄發的硬核分析,才能洞見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