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生花》: 一部女性主義的悲劇神話

《兩生花》又名《維羅妮卡的雙重生活》,由波蘭導演基耶斯洛夫斯基指導,上映於1991年。

《兩生花》: 一部女性主義的悲劇神話

由片名可以引發我們許多聯想,像是中國道家思想中的太極陰陽。而值得一提的是,這部影片被認為開啟了現代主義電影的經典敘事模型:自我分裂。如今這種精神分裂題材的影片已經屢見不鮮,比如其中經典的《搏擊俱樂部》、《致命ID》、《禁閉島》、《黑天鵝》。不像上面這些電影顯得懸疑和壓抑,這部影片在美麗的伊蓮娜·雅各布的飾演和基耶斯洛夫斯基的鏡頭下顯得十分夢幻唯美。

《兩生花》: 一部女性主義的悲劇神話

不過本篇文章的重點不在於去欣賞這部電影的人美、畫面美,而在於這朵"兩生花"為觀眾勾勒了當代女性在生存中所處的位置,女性的鏡像只能存在於夢境,現實裡女性只能從公共事業中回退到家庭角色。導演將一位女性分裂成了"兩生花",一朵上演的是一出悽美的悲劇,一朵是一聲無可奈何的嘆息。

一、電影的精神分析潮流

20世紀70年代,隨著電影理論家克里斯蒂安·麥茨的《想象的能指:精神分析與電影》一書問世,電影符號學理論進入了"第二電影符號學"階段。理論吸收了以拉康、弗洛伊德為代表的精神分析學派的觀點,以人類意識為中心去解讀電影文本,本片的導演也是受此理論的影響構思的這部電影。因此,精神分析將是解讀這部電影的一個重要手段。

《兩生花》: 一部女性主義的悲劇神話

二、《兩生花》的符號學線索

影片的兩位主角的名字都叫做維羅妮卡,分別生活在波蘭和法國。除了名字相同之外,她們也擁有同樣的外貌,同樣對音樂有著過人的天賦。就像是本人和鏡子裡鏡像的關係一樣,她們相似又互相牽連。

《兩生花》: 一部女性主義的悲劇神話

影片在許多細節上也時刻體現著兩人的鏡像關係,比如唇膏、彈力球,用戒指壓睫毛的動作。這些細節也可以被稱為符號,是電影符號學的重要概念。

她們在符號的能指上擁有這麼多相同點,但兩人的命運走向卻各不相同,為何相同的能指卻指向不同的所指呢。

《兩生花》: 一部女性主義的悲劇神話

這裡先用弗洛伊德的話來說:"一切都在童年的時候被決定了。"弗洛伊德認為個人的成長受童年經歷很大的影響。生活在波蘭的維羅妮卡她的母親很早就突發疾病去世了,她的姨媽隨時提醒著她生命的無常,對於她來說從小就有死亡的陰影圍繞著自己。

《兩生花》: 一部女性主義的悲劇神話

法國的維羅妮卡雖然也是自幼喪母,但在她身邊有一個可以充當靠山的父親。這位父親總是能夠給予她支持,她的困擾也能夠完美解惑。波蘭的維羅妮卡並沒有這樣一個理解自己的父親,她有一次問道:"告訴我,爸爸,我到底要什麼?"父親的回答是:"我不知道。"

在戀愛關係上,法國的維羅妮卡擁有一個精神上無比契合的情人,她與這位童話作家能夠達成靈魂上的溝通交流。而波蘭的維羅妮卡並不能從與安臺的愛情中得到慰藉,兩人始終不能心有靈犀地溝通。相反地,她更習慣於在音樂中尋找精神上的滿足。

《兩生花》: 一部女性主義的悲劇神話

波蘭的維羅妮卡在家庭和情侶關係中都缺少一個可以安放心靈的地方,這種缺憾導致她只能在對音樂的奉獻中體會到生命的價值,在熱情歌唱中宣洩她那無處安放的"力比多"。反觀這位法國的維羅妮卡,即便放棄了音樂的夢想,她依然可以回到家庭關係和戀愛關係中去尋找慰藉。

三、想象界的凋零,象徵界的壓抑

從以上表述我們可以瞭解,生活在波蘭和法國的兩位維羅妮卡在相同表象下的差異,這種差異給她們的命運帶來的是不同的結局。波蘭的維羅妮卡在夢想的綻放中死去,法國的維羅妮卡在秩序的框架下活著。借用拉康的思想概念,我想將其表述為:想象界的凋零和象徵界的壓抑。接下來需要從拉康的鏡像理論入手,去分析兩人的命運走向。

《兩生花》: 一部女性主義的悲劇神話

讓·雅克·拉康

拉康認為,鏡像階段使嬰兒通過一次同化由實在界過渡到想象界,二次同化又讓嬰兒由想象界進入象徵界。對應在影片中,法國的維羅妮卡處於象徵界,波蘭的維羅妮卡雖然也不可避免地處於象徵界,但是她想象界的驅力使她與象徵界衝突,所以迎來了死亡的懲罰。

處在想象界階段的幼兒在這一時期開始認識他者,但卻沒有開始認識真正的自我。而這一時期對他者的認識,使他產生焦慮,因為原本這些他者都屬於他自我的一部分,而如今他者的存在提示他他本人的缺失。於是他開始渴望回到最初的統一狀態,並渴望得到他者的愛。

《兩生花》: 一部女性主義的悲劇神話

想象界在成人身上的遺留,表現為焦慮和匱乏。波蘭的維羅妮卡感受著母親缺席的匱乏,世界上另一個自我的存在也讓她感到匱乏。她把這種匱乏帶來的焦慮轉移到音樂事業當中,在充滿生命力的歌唱中,她宣洩著無處釋放的"力比多",藉此得到短暫的滿足。

當兒童獲得語言能力後,能夠區分你、我、他等不同人稱,而這種語言的使用就是缺失的表現。 "母親"這個詞彙是母親實體的替代物,也就意味著母親的缺失。此時兒童與母親開始真正意義上的分開。這種分開使得兒童產生了巨大的缺失感,這種缺失感造成永遠無法得到滿足的慾望。這種慾望在人們成長過程中會不斷找到替代品,這個替代品又稱為小他者。

《兩生花》: 一部女性主義的悲劇神話

象徵界對於想象界的焦慮有著壓抑的作用,同時也能緩解這種焦慮。影片中的波蘭維羅妮卡缺少象徵界的壓抑,即父親、男友等象徵秩序。法國的維羅妮卡則與之相反,面對命運的分支她選擇放棄音樂夢想轉而做一名音樂教師,她回到日常生活中接受了象徵秩序的束縛同時也得到了它的庇護,得以在這個世界上生存下來。

兩個維羅妮卡本來同屬於一人,生活在波蘭的是夢境中的維羅妮卡,法國的是現實中的維羅妮卡。波蘭的維羅妮卡死去後,法國的維羅妮卡終於發現了自己的缺失,戀人指出了兩生花的秘密,維羅妮卡凝視著鏡像中的自己,為自己的缺失而哭泣。

《兩生花》: 一部女性主義的悲劇神話

結語:

《兩生花》把一個完整的女性拆分成兩個雖然是一種戲劇的處理手法,但通過這種隱喻影片向我們譜寫了一部女性主義的悲劇神話。即女性必須從公共事業從回退到家庭角色,如果一個女性過於投注於公共事業,那麼她真正關心的就是公共事業,迎來的懲罰就是死亡。現實中一個人未必像波蘭的維羅妮卡處於"鏡像我",但正是這種隱喻提醒著我們在當今社會中所處境況。

文|艾克兒影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