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工程師:打造充滿智慧的機器人

人工智能工程師:打造充滿智慧的機器人

魏文傑在介紹人工智能機器人。

(陳朝霞 攝)

人工智能工程师:打造充满智慧的机器人

▶魏文傑在調試配送機器人。(陳朝霞 攝)

海曙某醫療觀察隔離點使用機器人點對點統一配送飯菜;在寧波櫟社國際機場、鐵路寧波站等人流量密集處,5G巡檢機器人實行全景無死角巡邏、遠程可視化指揮、進行實時廣播,還能在5米之外測溫,誤差在0.5攝氏度之內……

在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線,一個個有著可愛外形和聰明大腦的智能機器人出現在公眾視野,有效降低了人員交叉感染率,提升了防疫管控水平。智慧戰“疫”的背後,開發設計這些機器人的人工智能工程師隨之引起了大眾興趣。

3月18日,記者來到位於麗園北路海曙區眾創空間的寧波市銳曼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採訪人工智能軟件工程師魏文傑,瞭解從事這一職業需要付出的智慧和汗水。

記 者 陳朝霞

通訊員 崔 寧

◀28歲已是“老同志”

上午8點半,魏文傑來到辦公室後,開始對自己負責設計的一款智能消毒機器人的各項數據做最後的確認,為這一機器人第二天在寧波市行政服務中心現場調試並投入使用做好準備。

魏文傑今年28歲,畢業於浙江萬里學院信息技術專業,獲碩士學位。2018年4月入職“銳曼”公司後,一直負責智能機器人的軟件研發。

雖然不到30歲,但是魏文傑笑稱自己是公司的“老同志”。“公司智能機器人研發團隊有10多名成員,平均年齡二十五六歲,所學專業除了計算機、信息技術、通信工程等與IT相關專業外,還有機械製造、廣告、工業設計等。”魏文傑告訴記者,他所負責的軟件設計部分是在硬件基礎上進行的,好比建造房子,硬件是房屋的基礎設施,房屋內裝修就是軟件部分,兩者缺一不可,而工業設計師的職責就是為智能機器人設計出美觀實用的外形。

趁魏文傑“埋頭苦幹”的時間,記者參觀了一下公司大廳,立刻被其中展示的各類憨態可掬的機器人所吸引。這些機器人大小體形不一,其中有一個手掌就能握住的迷你機器人,有胸前掛著液晶顯示屏的半人高的“機器人娃娃”,還有像碗櫃一樣裝著按鈕的無臉機器人。

原來,“銳曼”公司作為海曙區重點引進的高新技術企業,擁有聲源定位、喚醒識別、視頻通訊等15項專利,2017年底落戶海曙後,便為寧波市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研發出寧波第一臺智能機器人,不僅有取號、導航、打印等服務功能,還能回答諮詢。隨後又研發出餐廳菜品配送機器人,這次防疫期間捐贈給海曙區的兩臺配送機器人就是在此基礎上優化升級改造完成的。而最新研發的搭載消毒噴霧裝置的智能消毒機器人則是根據防疫中出現的新需求而推出的。

魏文傑告訴記者,人工智能技術日新月異,誰掌握核心技術,誰就能走在科技前端、佔有市場先機。“2018年底,公司自主開發出智能機器人導航功能所需要的核心技術——激光模塊,一改此前需要進口的歷史,也將智能機器人的成本降低了一半左右,這無疑極大地推動了智能機器人的應用落地。

◀將複雜的原理落地簡單化

9點多,在確認數據準確無誤後,魏文傑現場測試了智能消毒機器人的工作性能。記者看到,這款智能消毒機器人高約1.2米,“長著”小小的四方腦袋,胸前懷抱著一個長方體的消毒噴霧裝置。在接到工作指令後,它便在約100平方米的辦公室內靈活地走動起來,遇到辦公桌等物體時便主動繞開,轉身朝另一方向前進。其間,胸前的噴嘴不時噴出消毒噴霧。

“設計這套消毒應用軟件花了2個多月時間。與一般掃地機器人主要進入千家萬戶不同,這款消毒機器人應用到公共場所的概率高,對技術要求也更高。由於其體積大,為避免撞到行人或物體,我們為它設計了時時讓人功能。”魏文傑介紹,賦予機器人各項基本功能後,還需要在實施具體落地作業時,根據現場會議廳、公共走廊、辦公室等特定的消毒場景、面積、所需消毒時長和自動充電位置等,當場構建消毒地圖、設置合理的消毒路線,將複雜的原理變為簡單的“傻瓜式”操作,並對管理人員進行培訓。

2月10日,海曙區某隔離點配送機器人的現場落地作業,就是魏文傑具體實施的。“當天,我穿著隔離服、戴著隔離眼鏡‘全副武裝’進入隔離點,根據現場具體實景和隔離人員所住房間的間隔距離,繪製出現場3D地圖,還在機器人需要停留的位置張貼輔助定位二維碼,同時設置了叫房號和等候功能,確保機器人能獨立穩定運行。”魏文傑說,當天落地作業花了約半天時間,自己越是精益求精讓機器人越“聰明”,醫護人員就能根據機器人攜帶的液晶屏上的提示更加便捷地操作。

在魏文傑看來,人工智能軟件設計師面臨的除了要應對技術的不斷優化升級,客戶需求的千差萬別也是一個挑戰。軟件一般是根據客戶要求訂製化開發的,每一位客戶的要求不一樣,因而每一款軟件都是不可複製的,前期溝通和調研工作量很大,“在設計前,我會根據每一位客戶的要求,查找國內外資料,找到理論上可行、經濟成本合適的最佳方案。”

◀需要終身學習

一個上午,魏文傑在調試消毒機器人的各項基本功能時,手機裡不時跳出各類信息,全部來自他負責的智能機器人項目客戶。原來,除了為機器人設計出智能“大腦”,他們團隊還是智能機器人“生病”時的“醫生”,要持續跟蹤智能機器人運行狀況,對其進行硬件故障維修和軟件升級等工作。

魏文傑向記者展示了手機中的幾條信息,是前幾天寧波市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相關人員諮詢其大廳內投用的智能機器人的軟件升級問題。

魏文傑告訴記者,這臺機器人投用兩年來,隨著政策的不斷更新,他已為其進行了數次資料更新,同時隨著技術不斷迭代,還在不斷完善其界面和語料庫信息,讓機器人越來越“成熟和完美”,“過去機器人只有大臂可以活動,如今能做到手指彎曲;過去機器人一旦發生故障,後臺只能通過模擬故障從中查找原因,再現場比對尋找癥結所在,而現在全部實現了遠程操控,在後臺聯網就能迅速查找分析究竟是硬件還是軟件問題,並在第一時間解決。”

魏文傑坦言,隨著智能機器人越來越多地融入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人工智能也成為當下最熱門的話題之一,作為一名人工智能工程師,薪水較高,同時也面臨著巨大壓力。

“這一職業入行門檻高、對專業知識要求也高,並不是通過快速培訓就能勝任的。”魏文傑簡單列舉了他在學校所學的課程,包括計算機網絡、物流工程、數據結構、數據庫原理及應用、C語言、java編程等,“掌握了這些專業知識只是第一步,人工智能技術變化快,需要終身不斷學習跟進,關注前沿技術、瞭解最新發展趨勢,並讓自己的設計走在科技前端,創造出事業發展的廣闊空間,否則很快就將被淘汰。”

魏文傑還希望寧波人工智能產業配套更加完善,“近年來,市場對人工智能機器人需求量迅猛增加,然而寧波作為國際港口城市,還沒形成智能機器人上下游產業鏈,計算機配件等高新技術龍頭企業缺乏,在研發智能機器人時,往往需要去深圳等地採購各類配件,這無疑阻礙了寧波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

記者手記

人工智能工程師這一新型職業走進讀者的視野,是與人工智能產業的迅猛發展密不可分的。

2017年,“人工智能”一詞被首次寫進政府工作報告;國務院發佈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提出:到2020年,初步建成人工智能技術標準、服務體系和產業生態鏈,培育若干全球領先的人工智能骨幹企業,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超1500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過1萬億元;到2025年,人工智能產業進入全球價值鏈高端;到2030年,使中國成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創新中心。

與發展前景巨大的人工智能市場相比,從事人工智能相關職業的人才卻相對不足。我國各大高校在2017年前後,才開始設立與人工智能相關的大類專業,培養專業人才。進一步加大人才培養力度,無疑是推動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

同時,人工智能技術作為打造智慧城市的“發動機”,如何通過政策驅動,將它高效地變為城市智慧產業支撐,也是值得思考的問題。寧波作為國內智慧城市建設的先行者和探路者,已取得了顯著成效,期待人工智能之光在國際港口名城寧波更加耀眼。(陳朝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