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跨學科思維,你的孩子會嗎?

新高考改革後,高考將不分文理科,而是在保留語數外的基礎上,6科任意選三科,簡稱“3+3模式”。同時高考成績不再是大學招生的唯一考量,而是改為“兩依據、一參考”,根據“3+3”筆試成績,結合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結果(包括學生思想品德、學業水平、身心健康、藝術素養、社會實踐等5個方面)作為錄取參考。


這一政策也讓在方案中被提及的八個省市地區徹底告別了傳統的高中文理分科教育模式。雖然文理分科的本意是為高中生們減小學習壓力並幫助高中生們找到適合自己的學術方向進行鑽研,然而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近些年來不僅沒有為學生做到減負的目標反而導致了應試教育大行其道,甚至出現“千軍萬馬爭過獨木橋”的情況。


那麼如今取消文理分科改而選擇“3+3模式”是否就是一個正確的選擇呢?這個目前還無法確定,但是我們可以看一看股神巴菲特的黃金搭檔伯克夏·哈撒韋公司的副主席查理· 芒格曾經在母校哈佛法學院的一次演講中發表過自己對於學習的一些看法:“面對一個重大的問題時,假如想要去解決這個問題往往會牽涉到許多學科。如果想要得到最佳的結果,我們必須學習大量的跨學科知識,持久地掌握能夠應用自如的所有必要技能。同時養成核對“檢查清單”(即自我覆盤),逆向思考等習慣。”

真正的跨學科思維,你的孩子會嗎?

查理·芒格(Charlie Thomas Munger)

其中提及到“跨學科”一詞,顧名思義是將不同學科間的壁壘打破並將其中的知識進行融合與學習從而達到綜合素質的提高。在傳統的教育理念中,或許我們會認為不同的科目之間必須保持有明確的分界線,每個科目的學習與成績都是獨立的,而學生們在學習時也應該嚴格的將科目進行區分學習。


真正的跨學科思維,你的孩子會嗎?

但是在這種理念的影響下,學生們往往會形成一種“死讀書,讀死書”的現象,即只會死記硬背課本的內容但是真正在生活中遇到現實問題時卻只能束手無策的等待他人解決問題。像傳統的文理分科模式便造成了大量學生在分科後僅僅侷限在自己選擇的領域做學習研究,導致自身綜合知識能力逐漸丟失。然而查理·芒格所提及的跨學科學習卻是一個能有效幫助人們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解決問題並提高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方法。

古時大禹治水的故事每個人都知道,在此之前他的父親鯀也曾花了九年治水然而最終卻以失敗告終。原因就是鯀在治水時一味地想要用堵截的方式攔住洪水而不曾對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到禹治水時禹在綜合考慮了周圍環境後選擇了最合適的疏通河道引流方法,成功止住了洪水。

近代,獲得過諾貝爾醫學獎的巴甫洛夫也是將心理學與生理學兩門學科進行結合,而做出了獲得諾獎的研究。

時至如今,“硅谷鋼鐵俠”埃隆·馬斯克,作為SpaceX、特斯拉汽車及PayPal三家公司的創始人。他所涉及的領域之寬舉世罕見,而這也是得益於他的跨學科學習方式,才得以在火箭科學、物理工程、人工智能、太陽能能源等常人難以觸及的領域留下屬於自己的身影。

真正的跨學科思維,你的孩子會嗎?

埃隆·馬斯克(Elon·Musk)

這些事例都證明了跨學科帶來的意義不僅僅只是在於解決複雜的問題,同時還能拓寬學習者的認知空間、提供更多的創造可能性。跨學科學習方法既是一種以人為本的教育指導思想,同時也是一種讓人更深入瞭解自己並提高學習興趣的方法。

最好的例子就是在10多年前,一項對美國10000多所學校的調查就已表明,有2/3的學校已經通過實施跨學科教學方式對學生進行教育,而且它們的課程都是綜合性,而老師也都是全科老師。

跨學科學習方法是怎樣的?

很簡單,首先你需要一個有意義的問題。

然後,對問題進行研究。但是重點是在研究的過程要大膽的運用跨學科研究方法,也就是運用不同學科的知識去思考研究如何解決這個問題,而非單純的用某一種問題對應的學科知識與方法進行研究。

最後只要將問題用經過跨學科方法研究得出的答案與解釋相互聯繫起來,就完成了問題的解決。

真正的跨學科思維,你的孩子會嗎?

跨學科學習方式

在小梨君看來,我們在一生中為了掌握更多的知識和提升自己的的視野是離不開大量閱讀書籍的,但是其中的知識必定會涉及到不同的學科範圍。假如我們將這些知識按照學科進行劃分,彼此井水不犯河水那麼是難以創造出新的可能性的。因此只有通過跨學科學習,將知識融會貫通,掌握知識的共性並且有邏輯的進行獨立思考,才能在需要使用時快速找到自己需要的知識,成為一名真正的創新型人才。

真正的跨學科思維,你的孩子會嗎?

GEAR&PEAR STED課程

未來人才的發展方向一定是“整合跨界能力”效用遠大於“單項突出”。因為,高精尖的活兒機器人能代替,而人的能力必須體現在整合、創造上。齒輪梨STED教育一直以培養“解決問題、邏輯思考、批判性思考和創造力”為核心的創造素養。從嚴謹的學術角度講,它也是一種跨學科的學習方法,從這點來看STED教育的教學方式更接近智能化時代對人的需求。

•文章內容為GEAR&PEAR齒輪梨原創/翻譯/編輯,部分圖片和數據來源網絡,歡迎轉載和分享,請尊重原創註明來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