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晉國的繼承人問題上,裡克和荀息兩大權臣產生了嚴重的分歧對立

在晉國的繼承人問題上,裡克和荀息兩大權臣產生了嚴重的分歧對立荀息對臨死的哥獻公發誓,要以命相保輔佐幼主奚齊。

獻公作為父親,做為國君,也是為自已的幼子,自已的國家盡了最後的努力,至於成敗禍福,非他所能逆睹也。

荀息做為一個正直忠心的老臣是有著非常強烈的道德感的。

在晉國的繼承人問題上,裡克和荀息兩大權臣產生了嚴重的分歧對立他決心以自已羸弱的身軀,亦然挑起晉國這副重擔,以報答先君的知遇之恩。

忠心到了是非不分形勢不論,賢愚不分的地步那就是愚忠。

這種忠成事不足,敗事有餘,進可害人,退可害已,殺傷力五顆星。

晉獻公懷著一顆忐忑不安的心死了。

他死了,荀息按照獻公生前的託付和安排開始了一系列的操作,由於他資深位崇(相國),德高望重,一切後事幾乎由他全權安排。

重中之重,是把奚齊推上王位。

智商一旦被道德和遷腐綁架會下降得很快。

荀息做為晉獻公的肱股之臣,智勇當不在話下,但他做了託孤大臣之後,這時的道德和承諾(他對晉獻公的道德和承諾)在他的心中就佔據了全部。

朝中的勢力在獻公死後已明顯呈現出分裂的態勢。

完全站在荀息為代表的託孤派之對立面的是以號稱獻公第一臣的裡克為代表的保守派。

裡克是一名能征善戰的統帥,早年間和荀息同為獻公重臣,一武一文輔佐獻公內理朝政,外克強敵,尤其是裡克在荀息假途滅虢之計吞併虞,虢兩國的戰爭中他是實際指揮者。

此一役後,晉國的統治區域從山西擴大到黃河以南。

在晉國的繼承人問題上,裡克和荀息兩大權臣產生了嚴重的分歧對立裡克以他的勇猛智略為晉獻公的開疆拓土立下了不世功勳,他的地位在獻公諸臣中無人可以替代。

但問題來了,為什麼晉獻公臨終之前將奚齊託付給了荀息而沒有託付給他?

原因是,裡克是個堅定的太子(申生)派。

在晉國的繼承人問題上,裡克和荀息兩大權臣產生了嚴重的分歧對立太子被廢前的種種端倪士為和裡克等一般擁護太子的老臣就已看出並苦苦的諫阻獻公,無奈獻公已是被讒太深,拒不聽從。 太子的廢死極大的刺激了裡克,獻公此舉也極大的傷害了他們君臣之間的關係和感情。他對慫恿盅惑獻公的驪姬一黨也懷有刻骨的仇恨和敵意。

所以,獻公根本不可能也不敢把奚齊託付給裡克。

至於他死後,荀息這個文臣能否敵得過手握重兵,兇悍強梁的裡克就不是他能看得到的了。

這是掩耳盜鈴,自欺其人,也是情非得已。

驪姬曾要獻公誅此強臣,但獻公老邁,裡克素孚軍心,一旦有變會禍及自身,獻公下不了也不敢下這個決心。

隱患就此埋下,引爆一觸即發。

在晉國的繼承人問題上,裡克和荀息兩大權臣產生了嚴重的分歧對立 獻公死後,荀息遵照獻公遺旨立驪姬子奚齊為君,並任命獻公,驪姬寵臣梁五,東關五兩人為左,右司馬,欲取裡克而代之,統領晉軍,荀息完全站在了裡克的對立面,裡克壓抑多年的憤怒終於爆發。

多年並肩戰鬥的情誼就此告終。

獻公生前為鞏固自已的地位和權力,剷除異已,大殺宗室和骨肉,這些宗室和骨肉的代表就是獻公的三個兒子,申生,重耳和夷吾,三子一死兩逃,他們的餘部都團結在了裡克的周圍,並和國外的重耳,夷吾以及他們背後的保衛國保持著密切聯繫,日益形成了一股潛在的強大勢力。

裡克和荀息在晉國的繼承人以及事關晉國今後的政治走向等諸多問題上產生了嚴重的,不可調和的分歧和對立,並以一種極端的方式爆發出來,最終兩敗俱傷,先後成為了這場慘烈的政爭中的犧牲品。

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