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爭天下者,必先爭人”,從“雞鳴狗盜”看戰國時期的食客文化

“雞鳴狗盜”是我國的傳統成語,指的是微不足道的本領,也指一個人偷偷摸摸的行為,通常都用作貶義。

但其實在這個成語的背後故事中“雞鳴”與“狗盜”者可是拯救戰國四君子之一的孟嘗君於生死之間的大恩人。

“夫爭天下者,必先爭人”,從“雞鳴狗盜”看戰國時期的食客文化

相傳在戰國時期,孟嘗君被秦國監禁,秦王想留他做宰相,孟嘗君不肯,秦王就想殺掉孟嘗君以免被別人所用。

這時孟嘗君手下的一個會裝作狗的食客半夜去偷走一件白狐裘衣獻給秦王寵妃讓其為孟嘗君求情,在妃子的求情下秦王才放棄殺害孟嘗君,但還是不還給他自由。

孟嘗君害怕秦王反悔於是就想連夜逃跑,可是函谷關雞鳴之後才放人通行,而等到雞鳴秦王一定會發現孟嘗君逃走了,那時對出關的人也會嚴加搜查。此時孟嘗君手下的一個善於雞鳴的食客一聲雞鳴讓全城的雞都開始打鳴,函谷關開放通行,孟嘗君也由此逃了出去。

可以說如果沒有這“雞鳴狗盜之徒”,孟嘗君也就不能逃離秦王的魔爪。而且在歷史上,這些“雞鳴狗盜”之輩其實也算不上什麼壞人,相反,他們是從事於當時一種極其受歡迎的職業,食客。

一、食客文化產生於戰國時期這種前所未有的大亂世裡,從某種角度來說,也正是因為戰國時期社會動亂,禮品樂壞,這才導致了整個社會的階層變動,以食客為代表的新貴族逐漸開始取代老貴族的地位

食客文化產生的原因有很多。首先從社會歷史角度來看,當時社會戰亂、階級變動以及國勢衰微、禮崩樂壞是為最根本原因。換句話言之,食客之所以在春秋戰國時期具有著突出的作用和地位根本上取決於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

自平王東遷以來,周王朝日益衰落,禮崩樂壞,各諸侯國掀起了武力爭霸的大戰。尤其是在戰國中後期,秦國逐漸強大起來,我們在賈誼的《過秦論》中可以知道正是在秦國秦孝公、秦惠文王等國主的努力下,秦國:

“夫爭天下者,必先爭人”,從“雞鳴狗盜”看戰國時期的食客文化

“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收要害之郡。”

面對秦國的日益強大,諸侯國都感到害怕,因而想要結盟共同抵抗削弱秦國。但是由於各諸侯國之間齷齪不斷,這種聯盟根本就不牢固。於是為了另闢蹊徑,諸侯王諸公子才會愛才不吝惜錢財,廣泛的蒐羅人才。

以至於產生了:

“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知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

這樣的說法。

正所謂有需求就會有供應,這正如資本市場上的供應需求關係一樣,人主大量聚集人才,人才自然也源源不斷的從四處八方彙集各個有實力的人主門下。

賈誼給我們具體羅列了當時各諸侯國的重要人才,這些人才都是人主不惜花重金從四處蒐羅來的,他們憑藉自己的智慧和才能為人主出謀劃策、賣命出力,都得到了人主的尊寵和厚遇。

這個現象從張儀遊說魏王的一番話中亦可窺見一斑:說客們遊說一個君王就坐著那個君王賞賜的轎子,聯合一個諸侯加入合縱聯營返回故國,他就有了封侯的資本。

因此天下游說之士都希望以自己遊說之詞取悅到君王,從而能夠榮華富貴。”由於“說一諸侯而成封侯”,故而天下游說辯士為封侯之利無不“日夜搤腕瞋目切齒以言”,形成了遊說辯士鼎盛的現象。

其次,從人主角度,為爭奪利益鞏固強權急需用人。在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之下,處於社會上層的貴族們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和權力就不得不開疆拓土、招納人才、籠絡人心。正所謂:

“夫爭天下者,必先爭人”

在春秋戰國時期,有遠識的國君或諸侯大臣都意識到人才的重要性。

以孟嘗君為例,他意識到了人才的重要性,對人才尤其是對士階層十分的的器重和肯定,認為賢能之士比財富更有價值。孟嘗君也因賓客的稱讚和推薦得以任齊卿大夫田嬰的太子。可以說,賓客成就了孟嘗君的威望和地位,而孟嘗君對人才的器重亦說明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以及人才的積極活躍程度。

在戰亂頻盈的社會里,國勢衰微,中樞統治輻射衰弱,已無法管制諸侯大臣獎掖、豢養私士籠絡人心的行為了。故而出現了戰國四公子爭相傾士,養客數目達數千的鼎盛局勢,他們即便沒有那麼多的任務委任於這些士人,也不惜重金拉攏,從數目上爭相攀比,彰顯聲勢、樹立楷模。

如田蚡新任相職,欲與竇嬰等比權勢,爭相養士、厚待賓客。

最後,從食客自身的角度看,歷史提供給他們展現才能和提升地位的大好機遇。

由於中樞統治的衰弱,社會中的各階層都發生了分化,尤其是士階層的變動最為顯著。鬆動了的士階層猶如活躍的水蒸氣分子,紛紛向社會各個角落擴散開來。他們的思想行動更為獨立自由,生存方式和價值觀變得多樣化,大量湧現的遊說辯士便是最好的證明。

在戰國末期,出現了鼎鼎有名的蘇秦、蘇代、張儀以及陳軫等遊說辯士,太史公稱他們為“傾危之士”,狡詐非凡。

“夫爭天下者,必先爭人”,從“雞鳴狗盜”看戰國時期的食客文化

更多的士選擇了投靠人主供人差遣的生存方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得到保證的同時,還受到人主的禮遇,人格精神上亦得到極大的滿足,更為重要的是以食客為晉身之階著實是一條便捷有效的途徑。

二、食客文化的存在不僅有利於社會的穩定和人才的合理利用,一些深受食客文化薰陶的優秀人才更是在歷史上表現出了令人折服的高尚情操和傑出能力,對於整個社會的風氣導向都起到了巨大的影響

春秋戰國時期,歷時五百多年的亂世出現了許多隱於鬧市的隱士、處士。他們雖貧困潦倒,卻自食其力;他們雖地位低微,卻品質高潔。他們崇尚自由、信義,擁有智慧、勇力、仁愛,卻清貧守志,終其一生隱居鬧市看盡世間分分合合,靜待時機。

這類不重物質、不為名利的士人以精神為上,在《史記》中尤以侯嬴、朱亥以及毛公、薛公為典型。這些客不僅為人主辦實事,更是壯大了人主集團的聲勢,具有非凡的影響力。

“夫爭天下者,必先爭人”,從“雞鳴狗盜”看戰國時期的食客文化

注重精神世界的除了隱士、處士一類食客外還有一些性格剛直、行俠仗義、知恩圖報、忠心耿耿、重義輕生之輩,他們亦是偏重於精神修養的士,在為人為事上體現著為國為家為主卻不為己的奉獻價值觀和捨生取義的生命態度。

這類食客在《史記》中不乏典型。如漢孝文帝時,闢陽侯之客平原君朱建是位性格剛直、行為品行端正的俠義之士。據《酈生陸賈列傳》記載:

“平原君為人辯有口,刻廉剛直,家於長安。行不苟合,義不取容”,

有辯才、性剛直正義的朱建因為闢陽侯行不正,不肯見。直到朱建的母親死後,闢陽侯“厚送喪”之,於是朱建為報恩投到闢陽侯門下為之效命。

有一次闢陽侯遭受讒言,孝惠帝欲誅殺之。此時朱建避開人主不面請,想方設法求見孝惠帝身邊的倖臣,最終說服閎籍孺為闢陽侯說好話,將人主救出。孝文帝時期,闢陽侯被殺,文帝派使吏捕欲懲辦朱建。為了不殃及諸子人等,朱建自剄身亡,孝文帝為之惋惜。

朱建對人主可謂忠心耿耿,其忠義輕生的奉獻價值觀亦讓帝王折服。

在春秋戰國時代,人主與客的作用力是雙向的:人主養客用客能加強勢力成就大業;客則被歷史的大潮推到浪尖之上,各顯才能,成為時代的弄潮兒,常常處在最危險境況之下力挽狂瀾,成就功名。對於食客而言是在助人主亦是在成就自己。

在這爭霸混戰年代,誰有能耐誰就成就功名,沒有出身和貴賤之分,能者生存、適者生存。在這平等的機遇之下,出現了大量的務實型人才,務實型食客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夫爭天下者,必先爭人”,從“雞鳴狗盜”看戰國時期的食客文化

他們介於精神與物質之間,他們既對精神有一定的追求,也對物質有所需。這類人的行為處事更實際,對人對己都講求實際。比較出名的有藺相如、李同等人。

三、食客文化衰落的原因有很多,但歸根結底還是因為隨著秦始皇一統天下,原本諸侯割據的天下格局被打破,食客文化再也沒有了生存土壤,除此以外,人才選拔制度的完善和食客道德水準的下滑也進一步推動了食客文化的衰落

食客衰落的原因是十分複雜的,有客觀的社會歷史原因,也有食客本身的主觀原因。首先,秦吞併諸侯,天下統一,中央集權制的建立是食客衰落的根本原因。秦始皇統一了天下後,不僅:

“夫爭天下者,必先爭人”,從“雞鳴狗盜”看戰國時期的食客文化

“逐太子丹、荊軻之客”,

尤其是在高漸離為荊軻報仇失敗之後,秦始皇更是:

“終身不復近諸侯之人”,

並且聽取群臣的建議下逐客令,準備驅逐各諸侯客。可見,秦一統天下後,市場對食客需求量極大減少,而且各諸侯客被驅逐亦極大減少人才的流通,這就給食客的發展以致命的打擊。

至漢王朝建立後,中央集權制進一步加強,極力打擊私家養士,食客更是直線銳減。漢統治者雖然分封了有功之臣,但是時時刻刻都在警惕著這些功臣的一舉一動。

食客衰落的另一個根本原因在於封建社會人才選拔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尤其是隋朝科舉制度的建立擴大和暢通了士人通往仕途的渠道。

在春秋戰國乃至秦和漢初時期食客的身份踏上仕途是重要的途徑之一。

在戰亂時期,中央統治輻射不足,官僚體系不完善或被嚴重破壞的情況下,食客的存在、客對政治事務的參與是對當時官僚體系的極大補充和滿足。

但是到了後期,隨著封建社會人才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如文帝時期的察舉制度就對客的衰落造成重大影響。如此一來,士以客的形式參與到政治事務的途徑就從政策上被杜絕了,這就從根本上影響到客的生存,食客衰落成了必然。可見,政治體制和政治環境的改變對食客的生存起著決定性的影響。

食客衰落的內因是其道德水準普遍下降,其名聲逐漸下滑。從物質上看,食客與人主間具有被豢養與豢養之關係;從精神上講,他們之間是信義的結合體。人主對食客以禮相待、賞識重用、封賞提拔,食客對主人知恩圖報、誓死效力。

他們之間不存在什麼書面紙質的契約,而完全靠彼此的信任與忠義維繫,是一種自由的自願的精神紐系。在禮崩樂壞之前,嚴密而森嚴的禮制教化強化著人們的道德觀念,甚至達到了唯德是從的地步。

隨著周王朝的分崩瓦解,禮崩樂壞,人們的道德觀念呈現急劇弱化的趨勢。

如《孟嘗君列傳》所載,在孟嘗君遭到秦國和楚國謀士的讒言被廢相權後,正應了那句俗語“樹倒猢猻散”,擁護在其門下的數千名食客一鬨而散,紛紛離孟嘗君而去,唯獨馮諼一人留下。而當馮諼幫助孟嘗君又爭回了相位之後,之前一鬨而散的食客們又紛紛回到孟嘗君身邊。

“夫爭天下者,必先爭人”,從“雞鳴狗盜”看戰國時期的食客文化

這樣的舉動給一向好客的孟嘗君打擊不小,悲哀憤怒得直想當面唾棄這群沒有良心的食客。

食客可以說是春秋戰國這個特定時期下所形成的一種文化,雖然這種文化已經衰敗,但其對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各個方面的影響還是值得我們去研究的。

參考文獻:

《史記》

《戰國策》

《戰國縱橫家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