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哪个皇帝,推行社会福利和普及学校教育?

刘树征律师


在《宋会要辑稿•食货》一书中有着详细记载:“崇宁初,蔡京当国,置居养院、安济坊,给常平米,厚至数倍。……三年,又置漏泽园,置籍,瘗人并深三尺,毋令暴露,监司巡历检察。安济坊亦募僧主之,三年医愈千人,赐紫衣,祠部牒各一道;医者人给手历,以书所治痊失,岁终考其数为殿最(考核指标)。诸城、寨、镇、市户及千以上有知监者,依各县增置居养院、安济坊、漏泽园。道路遇寒僵仆之人,及无衣乞者,许送近便居养院,给钱米救济。孤贫小儿可教者,令入小学听读,其衣襕于常平头子钱内给造,仍免入斋之用。遗弃小儿,雇人乳养,仍听宫观、寺院养为‘童行’(未领度牒的少年出家人)。”

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看看这本书,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出,北宋崇宁年间有三个社会福利机构。

1.居养院:这个福利机构主要用作于收养孤儿。

2.安济坊:这个机构就是为当时没有经济收入的人免费看病的地方。

3.漏泽园:这个机构主要是用过安葬那些客死他乡或者无家可归的人。

到了南宋,更是有了慈幼局,亦称慈幼坊。类似于如今的慈幼保健院,但是是免费的,属于公益性机构。还有义书堂,这类机构就是类似于现如今的义务教育制度。

回到正题,虽然在崇宁年间之前就有了这种福利机构,但是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真正大规模推广实在宋徽宗在位时期,当然,我们的宋徽宗并不喜欢管理朝政,对艺术比较情有独钟,最终创出了瘦金体。而推行这一政策的,其实是当朝太师蔡京,虽然历史评价他为大奸臣,但他极力推广社会福利,并要求天下州县必须要建立这些机构,也算是一次善举。

回顾中国古代,宋朝建立的社会福利制度,不仅健全,而且发达,盛唐与明清时期也比不上。

我是细细谈历史,您的点赞就是对我码字最大的支持!谢谢


细细谈历史


两宋政府一直十分重视仓储的建设。宋朝也有实力完成大规模的粮食储备,成熟期短和适应性强的占城稻的引进,使人们得以推广稻谷的栽培并广泛增加二熟制的运用。

宋太祖乾德初年,诏令诸州于各县置义仓。淳化三年(992年),置常平仓。宋真宗咸平年间“申淳化惠民之制”。景德三年(1006年),增置常平仓。天禧四年(1020年),又增置常平仓。后来又数次争议“复义仓”。

宋仁宗时,设置“广惠仓”,为宋朝所首创仓种。范祖禹说:“朝廷自嘉佑以前,诸路有广惠仓以救恤孤贫” 。 到嘉佑二年(1057年)八月,正式广置广惠仓。

“常平仓”、“义仓”救助灾荒年间的灾民;“广惠仓”救助平时的困难人群。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制置三司条例司上言:“诸路常平、广惠仓钱谷,略计贯石可及千五百万以上” 。 可见广惠仓的管理是有效的,对于社会贫困人口和社会弱势群体的救助有充分的重视和必要的保障。

广惠仓是宋代独有的仓制。这一制度,自北宋至南宋都曾经施行。

有了广惠仓为救济提供物质基础,宋朝政府同时也设立各种济贫机构来满足不同救济人群的需要。其中的代表为居养院、安济坊和漏泽园,正所谓“鳏寡孤独,古之穷民,生者养之,病者药之,死者葬之,惠亦厚矣”。所谓“居养院”、“安济坊”、“漏泽园”,是职能不同的社会福利机构。

元符元年(1098年),宋朝政府颁布了居养法:“诏鳏寡孤独乏不能自存者,以官屋居之,月给米豆,疾病者仍给医药。”居养院得到蓬勃发展开始于崇宁年间(1102年——1106年),此时居养院设置范围空前广泛,成为了专门的惠养鳏寡孤独的济贫机构。

老百姓的养病之责由福田院和居养院共同承担,为了更好地实现医疗福利,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创置“安济坊”,所谓“使之存处,差医付药”,实现了宋朝人的住院治疗。

漏泽园,即公共墓地,用以安葬客死他乡和贫无以葬者。真宗时期“天禧中,于京畿近郊佛寺买地,以瘗死之无主者。瘗尸,一棺给钱六百,幼者半之;后不复给,死者暴露于道。嘉祐末,复诏给焉。” 到了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年)宋朝政府正式下诏:“令逐县度官不毛地三五顷,听人安葬。无主者,官为瘗之;民愿得钱者,官出钱贷之;每丧毋过二千,勿收息。” 此后,类似的诏令不断颁布,制度日益完善。漏泽园在各地普遍设置起来,仅临安府的钱塘、仁和两县就有“漏泽园一十二所”。

宋朝的济贫机构是这样的完善,以至于有许多人持反对意见。认为这些措施太过分,消耗国家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有养成“骄民”之嫌。

总之,宋朝的福利在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而且远远好于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如此好的福利背后,得到的是华夏几千年最强的凝聚力,南宋灭亡之时,宋朝沿海数十万军民跳海殉国,得知宋朝灭亡讯息后举家自杀的百姓更是无法计算。

元朝不关心民生,无乎没什么福利,明清虽然有所增强,但规模和深度也远远不如宋朝。

为什么宋朝的福利比明朝牛呢?

一、宋生产力水平高。明朝经过元朝前后的战争破坏,生产力总体上没有恢复到宋的水平。

二、宋朝用纸币,而明朝用白银,可是中国产白银少,纸币又推行失败,造成明朝总是银荒。

三、宋朝皇帝和士人共治天下,重视商业,但商人地位不高,朝廷不受“奸商”的影响,老百姓受剥削程度不大,市场经济活跃。明朝皇帝和又士又商的大臣们斗来斗去,银子集中在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手中,朝廷总是没钱,就想法设法地剥削老百姓。官僚们在作官的同时又经商,无商不奸,他们不但剥削老百姓,而且影响朝廷政策,使老百姓受多重压迫。这种恶性生态根本不会产生好的福利


我们以史为师


孤老院相当于现在的福利养老院,是收养孤寡、穷苦老人的官方组织;慈幼局、婴儿局则是儿童福利机构,南宋时候,临安城及州一级城市中多设有慈幼局、婴儿局,“官给钱典雇乳妇,养在局中。如陋巷贫穷之家,或男女幼而失母,或无力抚养,抛弃于街坊,官收归局养之。月给钱米绢布,使其饱暖,养育成人,听其自便生理,官无所拘。”福田院、居养院的主要功能是接济、收容“老疾孤穷丐者”,北宋在汴梁设有四个福田院,神宗熙宁二年,京师雪寒,皇帝诏令“老幼贫疾无依(而)丐者,听于四福田院额补给钱收养,至春稍暖则止”。徽宗崇宁初年,宰相蔡京又下令各州县设置居养院,“道路遇寒僵仆之人及无衣丐者,许送近便居养院,以钱米救济。孤贫小儿可教者,令入小学就读”。施药局、安济坊则是为穷困群体设立的医疗福利机构,北宋崇宁年间,朝廷“置安济坊养民之贫病者,仍令诸郡县并置”;南宋时,“民有疾病,州府置施药局于戒子桥西,委官监督,依方修制丸散咀,来者诊视,详其病源,给药医治,朝家(朝廷)拨钱一十万贯下局。令帅府多方措置,行以赏罚,课督医员,月以其数上于州家,备申朝省(朝廷)。或民以病状投局,则畀之药,必奏更生之效。”漏泽园则类似于现在的福利性公墓,北宋真宗朝,官府“于京城近郊佛寺买地,以瘗(埋葬)死之无主者”。徽宗朝蔡京当政时,又在全国推广此制,曰“漏泽园”,各州县均设,到了南宋,漏泽园福利之设仍是“岁以为常”。

可以看出,宋代国家福利体系的救济对象基本上涵盖了老弱、病残、穷苦、婴孩等社会弱势群体,国家为他们提供的福利覆盖了生育、养老、医疗、教育、收容、殡葬等层面。当然设立福利的宗旨跟落实这一宗旨的效果之间,肯定存在一个折扣,但1000年前的政府能建成这么完备的国家福利体系,还是让我们不能不生出感慨。那么,宋代政府维持这么一个庞大福利体系的经费从哪里来呢?这个问题的答案也挺让人感叹。大致而言,宋代官办福利的费用,除了部分来自赋税之外,还有几个来源:“内藏钱”,即皇室经费(在古代,皇室的经费与政府的财政是分开的,原则上皇室不能随意向政府伸手要钱);公田的收入;常平仓的利息钱米;国营商业机构的收入,如“僦舍钱”,即官设货栈的租金收入,宋代有着相当发达的“国企”,“国企”红利用于国民福利,天经地义。另外,南宋时还有一些官员自掏腰包办福利。


老李学历史


北宋太宗皇帝赵光义、真宗赵恒、仁宗赵祯、英宗赵曙、神宗赵顼、哲宗赵煦时代和徽宗赵佶前期,都推行了社会福利和学校普及制度,效果不错;徽宗后期,由于社会动荡,导致难以为继。

南宋高宗赵构后期(1142-1161),由于社会得到了短暂的和平与稳定(绍兴和议),社会福利制度继续进行,然而规模减小了,之后,孝宗赵昚时代、宁宗赵扩前期都实行了社会福利制度,由于宁宗后期,外戚专政,导致社会福利制度夭折。

宋朝朝廷不仅重视农业,同样也重视商业贸易,并且还很重视百姓的生活水平和福利待遇。国家对于妇女和未成年人的保护政策,这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可是早在宋朝,就已经出现了。在1138年,宋朝就曾经颁布了一条法令《胎养助产令》,主要针对的就是孕妇和孤儿。妇女在孕期,她的丈夫不能以任何理由对其进行虐待。如果家境实在贫困,无法确保婴儿的出生,没有钱请接生婆,就要到地方政府申请救助,朝廷专门派官方接生婆去帮助孕妇临盆。在孩子出生之后,家境困难的父母每个月还能申请一部分的孩童教育基金。如果是父母双亡的孤儿,就被送到宋朝专门设置的机构之中,也就相当于现如今的孤儿院,进行教育和抚养。

因为宋朝的海上贸易十分繁荣,很多留在宋朝的外国商人也曾经记载过这样的福利政策:其国(南宋)诸州弃婴,国王尽收养之。记录各儿出生时之十二生肖以及日曜,旋在数处命人乳哺之……诸儿长大成人,国王为之婚配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在南宋时期,有一些地方出现了弃婴,或者是孤儿,宋朝的皇帝就要收养这些孩子,并且每年都由政府拨款对这些孩子进行照顾。最多的一年之中,宋朝各个地方政府收养的孤儿高达2万多人。除了要照顾这些孩童们的日常起居之外,还要教会他们一些求生本领,比如种地、读书、做小买卖等等。

等这些孩子长大了,朝廷还有义务要为这些孩子进行婚配……这简直就是一条龙服务,比现在的孤儿院管的还要多!宋朝的皇帝懂得这些孩子就是明日的主人这个浅显的道理,所以才会如此重视孤儿的抚养工作,那么对于孩子的教育,更是朝廷的重中之重。根据史料记载,宋朝的百姓是中国封建社会之中受教育程度最高的百姓,大字不识的几乎没有几人,当真应了那句“人人尊孔孟,家家诵诗书”。这绝对不是吹嘘,南宋叶适等人也记录当时每家都能著书:“今吴、越、闽、蜀,家能著书,人知挟册。”《舆地纪胜》则记录了农村的百姓们过着“家乐教子,五步一塾,十步一庠,朝诵暮弦,洋洋盈耳”的日子。

正是因为宋朝有了这样那样的福利措施,百姓能够安居乐业,使这个朝代的人口数量急剧增长。在唐朝,哪怕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时期,中国的人口数量最高值一直都在六七千万左右徘徊,然而到了1102年,也就是北宋崇宁元年,北宋全国总户数达到了2026万户。宋朝的人口计算以户为计算单位,假设一户为5人(父母、夫妻及其子女),那全国人口就已经突破了1亿大关。当然这还是保守的估计,毕竟在宋朝并没有“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每户5口已经是最低的计算方式。到了1223年,也就是南宋嘉定十本年,南宋全国总数是1267万户。在经过了“靖康之耻”、丢失了北边一半的土地之后,南宋还能够恢复到这样的水平,是对南宋统治者的一种肯定。


世界全史罗锐


在封建皇权时期还有“全民福利社会”?还有义务教育?还有免费医疗?还有廉租房?这些问题看似不可思议,其实在中国历史上确实真实的存在过,而且福利覆盖面之多之好现代人也会感到眼红。

这个朝代就是宋朝。

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比较鼎盛时期,虽然经过了五代十国的战乱,但北宋立国后迅速恢复经济,推崇儒家思想和仁政理念,政策非常宽容,执政比较温和,国家安定,社会富足,“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京城街上贩夫走卒穿得都跟当官似的,农民都穿绫罗绸缎。宋朝可以说政通人和,经济发达,社会繁荣稳定。陈寅格的学生蓝文徵评价宋朝是“治尚忠厚,仁政治天下,德泽披后世,莫过于宋”。

宋朝的社会福利制度有一个逐渐演化完善的过程,但最为重视和完备、力度最大的皇帝就是大家熟悉的宋徽宗赵佶,之所以熟悉他,不仅因为在靖康之耻他被金掳到北国,最后死在五国城,成为中国历史上被北方少数民族俘虏的为数不多的皇帝之一(还有一个就是明英宗朱祁镇),还因为他是历史上有名的文艺范皇帝,书画俱佳,他的花鸟画称为“院体”,他的书法被称为瘦金体,开创了书法的一大流派,也为中国书法做出了贡献。

就是宋徽宗这个颇有成就的艺术型皇帝,大力推动完善了宋朝的全民福利制度,建立了封建时期的全民福利社会,早于西方一千二百多年。

宋徽宗在政和二年(1112年)批示:“鳏、寡、孤、独有院以养,病者有坊以安济,死者有园以葬,王道之本也。”

他认为,居养院、安济院、漏泽园等社会福利机构的建立,是王道的根本。

所以,宋徽宗是非常支持肯定社会福利制度的。

有了皇帝的支持,事情肯定就好办的多。宋朝的福利制度就发展就非常快,徽宗之后包括南宋都有进一步完善,基本实现了生有所养、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托、死有所葬,台湾经济学者侯家驹说宋朝福利制度是“从胎养到祭祀”比当代福利国家“从摇篮到坟墓”范围还要广泛。学者王卫平也认为:宋朝福利制度“计划之详尽,规模之宏大,设施之齐全,内容之广泛,在中国历史上可谓空前绝后。”

宋朝的福利制度主要是养老、医疗和教育。

  • 养老福利。

  1. 设立国家养老机构居养院,徽宗崇宁初年,各州县设置居养院,相当于现在的养老院和福利院,将无儿女的老人,孤儿,残疾者、穷人政府出钱养起来,“鳏寡孤独无依靠者,残废疾病难以为生者,依临安例,官司养济。”让他们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被收养的孤儿还能免费上学。
  2. 政策支持主要有两种。一是侍丁,家里有老人需要赡养的,国家减免赋税和劳役,不仅不用交税,还不用背抓公差干活了。

    二是权留养亲:对一般性不是罪大恶极的罪犯,家里有老人需要抚养,可以先养老,后服刑。

多么富有人性的光辉,国家这种层面支持养老,社会上肯定孝风盛行。
  • 免费医疗。设立安济坊、施药局、惠民药局等,为贫困群体提供医疗福利,免费看病,并要求各县区同样执行。一千年前的宋人就能享受免费医疗,绝对领先于世界。

  • 教育补助。大力创办官学,覆盖面很广,各个县均有,入学门槛低,不论贫富都可享受免费教育。实行“三舍考选法”,由国子监统一管理监督。公立学校依等级分为国子学、太学、州郡学和县学。学生念到太学(大学)时,国家则有助学补助。寒门学子,在校外没住房的,国家提供住宿及伙食。对四川、广西、云南、广东、福建等偏僻省份的学生去赴京应试,其食宿路费从学钱中给予解决。宋朝受教育程度很高,史载宋朝百姓“人人尊孔孟,家家诵诗书”。

  • 福利公墓。设立漏泽园,政府在买地为孤寡老人提供最后的栖息之地,居养院和安济坊的人去世之后,也会由国家出钱安葬到漏泽园,到南宋时进一步发展完善,已被百姓习以为常。

  • 幼儿救助。主要有福田院、养济院、慈幼局,相当于现在的妇女儿童保健院,妊娠孕妇无论贫富,怀孕五个月的时候都可以到官府登记,官方派专人照顾起居,接生所有服务免费,还发放生育补贴,丈夫可以免除杂役一年(产假超长)。

    政府为鼓励人口生育,出台了政策:家庭经济困难,养不起孩子的,国家给钱养。弃婴由慈幼局收容,政府出钱请奶妈抚养,按月提供粮食,一直供养到七岁停止。

    民国学者高迈认为慈幼局是“我国慈幼事业史上辟一新纪元,也是后世育婴堂之所本”。

  • 社会救济,设置“广惠仓”,相当于备用粮仓,以抗天灾,备不时之需,专门进行贫民救济,主要是在青黄不接或天灾之年救济老弱病残贫吃不上饭的,一般在十一月开仓,三天一放粮,人米一升,幼者半升,直到次年二月结束。
  • 住房保障,设置楼店务,也叫“店宅务”,负责管理和维修国有房产,并将闲置用房向公众招租,给在当时的“京漂”以及买不起房子的人廉价租用,价格非常便宜,相当于现在的廉租房,思维很超前吧,都怀疑徽宗是不是穿越过去的了。

    总之,宋朝政府性的社会福利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是空前绝后的,虽然由于种种原因后来没有延续下来,但对后世影响很大,很多理念放到现在也是非常领先的。

流金往事


我觉得是赵匡胤“爱学习",赵匡义“在行动"

宋太祖,名赵匡胤(公元927—976年),后周殿前检点,在“陈桥兵变” 中被拥立为帝, 宋朝的开国皇帝。在位17年,病死,后人又怀疑为其弟赵匡义所害,终年50岁,葬干永昌陵(今河南省巩县西南堤东保)。

赵匡胤,涿州(今河北省涿县)人。父赵弘殷时迁居洛阳。他出生于洛阳夹马营。父亲先后为后唐、后晋、后汉的军官。赵匡胤起初投奔后汉大将郭威,因喜爱武艺,得到了郭威的赏识。后他又参预拥立郭威为后周皇帝,被重用为典掌禁军。周世宗柴荣时,他又因战功而升任殿前都点检(皇帝亲军的最高将领)。掌握了后周的兵权,兼任宋州(今河南省商丘县南)归德军节度使,负责防守汴京。周世宗死后,其子柴宗训继位,时仅7岁。赵匡胤和弟赵匡义。幕僚赵普密谋篡夺皇位。

公元960年正月,镇州(今河北省正定县)和定州(今河 北省定县)有人来汴京报告说,北汉和辽国的军队联合南下攻击后周。后周符太后和宰相范质、王溥等不辨真假.慌忙派赵匡胤统领大军北上御敌。甲辰日,行至陈桥驿(今河南省开封市东北40里处)驻宿。第二天黎明,陈桥驿四周突然呼声大起。赵匡胤酒醉方醒,走出卧室,只见众将一个个手执武器,列队站在庭前,以赵匡义和赵普为首齐声说道:“诸将无主,愿请点检做天子。”众将又不等赵匡胤回答,把准备好的黄袍披在他身上,然后一齐下拜,高呼“万岁”。这一件事,历史上称为“陈桥兵变”。接着,赵匡胤带领大军返回汴京。后周大臣韩通闻变,忙从内廷飞奔回家,准备组织兵力对抗。走到半路,赵匡胤部下就将他杀死。宰相范质、王溥在威胁下屈服。正月5日下午,赵匡胤废去柴宗训,称帝,建国号为宋,定都汴京,史称北宋,建年号为“建隆”。

赵匡胤建立北宋后,眼见天下割据势力林立,便对赵普说:“我睡不着觉,因为卧床以外都是人家的地盘。”在赵普的帮助谋划下,赵匡胤首先击溃了后周残余势力李筠、李重进等的反抗,然后采取“先南后北”的统一中国的策略,先后攻灭了南平、湖南、后蜀、南汉、南唐等割据政权,同时又加强了对北方契丹的防御。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赵匡胤采取了许多措施。

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年七月初九晚上,宋太祖宴请禁军将领石守信等人。饮到一半,宋太祖说:“要不是靠众将拥立;我不会有今日。但是,当了天子,日子也实在难受,还不如当节度使逍遥自在。如今我几乎没有一夜睡得安稳。”石守信等人问道:“陛下如今贵为天子,还有什么忧虑?”宋太祖道:“我这个位置,谁不想坐啊”石守信等听出话中有话,忙表白说:“如今天命已定,谁还敢有异心?”太祖苦笑着说:“你们虽然不会有异心,但是,假如有朝一日部下将黄袍披到你们身上,你们即使不想做皇帝,恐怕也不行吧!”石守信等一听,大惊失色,慌忙下跪拜叩,流着泪说:“我们实在愚蠢,没有想到这一点,请陛下为我们指出一条生路。”赵匡胤说道:“—个人的寿命,像白驹过隙那样短促;人生在世,不过是为了荣华富贵,享受安乐罢了。我为你们打算,不如交出兵权,去地方上当官,购置些良田美宅,为子孙后代留下份产业,自己也可以天天饮酒作乐;快活一辈子。我再与你们联姻。这样,在君臣之间就没有了猜疑,上下相安,岂不是很好吗?”石守信等人听了这一番恩威兼施的话,第二天就知趣地称病辞职,交出了兵权。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的故事。不久,太祖以同样的手段剥夺了王彦超等节度使的兵权,又将地方上的行政权,财政权收归中央。这些措施,基本上结束了中国历史上多次出现的地方割据局面。

赵匡胤还重视农业生产,注意兴修水利,减轻徭役,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赵匡胤是一位有作为的帝王,但是,他偏重“安内守外”,重文轻武,导致北宋日后“内重外轻”、“积贫积弱”的局面。他把大量田地赐给交出兵权的将领,又加剧了土地的兼并,使阶级矛盾日趋尖锐。

赵匡胤虽是一员武将,却很喜爱读书,常手不释卷。他跟从周世宗平江淮(今淮河流域)时,有人向周世宗告密说,他用几辆车运载自己的私物,其中都是财宝。世宗派人去检查;车中却只有几千卷书籍。世宗问他: “你是武将,要书有什么用!”赵匡胤回答说:“我没有好的计谋贡献给陛下,只能多读些书以增加自己的见识。

赵匡胤称帝后,也很尊重和重用读书人。有一次,他遇到一个疑难问题,问宰相赵普,赵普回答不出。再问读书人,学士陶毂、窦仪准确地回答出了,赵匡胤深有体会地说:“宰相须用读书人!”对于读书不多的文臣武将,赵匡胤也总是鼓励他们要多读书,以弥补自己的不足,赵普正是在他的鼓励下才变得手不释卷的。

赵匡胤用人不问资历。他一方面命令臣下要注意选拔有才能而缺少资历的人担当重任;另一方面,他自己也随时留心内外百官,见谁有什么长处和才能,他都暗暗地记在本子上。每当官位出缺,他就翻阅本子,选用适当的人去担任。这又使臣下都致力于提高自己。

赵匡胤颇有胆略。在他称帝之初,节度使的势力很盛,骄横难制。有一天,赵匡胤将他们召来,授给他们每 人一把佩剑,一副强弓,一匹骏马,然后他也单身上马,不带卫士,和这些节度使一起驰出皇宫。到了固子门的树林之中,又与他们一起下马饮酒。饮了几杯酒以后,赵匡胤突然对他们说:“这里僻静无人,你们之 中谁想当皇帝的,可以杀了我,然后去登基。”这些节使度都被他的这种气概镇住了,一个个拜伏在地,战栗不止,连称“不敢,不敢”。赵匡胤再三询问,他们吓得只是埋头不语。赵匡胤就训斥他们说:“你们既然要我做天子,就应当各尽臣下的职责,今后不准再骄横不法,目无天子!”节度使们都山呼万岁,表示顺从。

赵匡胤器量宽宏,不以杀戮服人。有一次,他设宴招待群臣。其中有一个翰林学士,名叫王著,原是后周的臣子,这时喝醉了酒,思念故主,当众喧哗起来。群臣大惊,都为他捏一把汗。太祖却毫不怪罪,命人将他扶出去休息。王著不肯出去,掩在屏风后面大声痛哭,好容易才被左右搀扶出去。第二天,有人上奏说王著当众大哭,思念周世宗,应当严惩。太祖说:“他喝醉了。在世宗时,我和他同朝为臣,熟悉他的脾气。他一个书生,哭哭故主,也不会出什么大问题,让他去吧。”

赵匡胤在陈桥兵变后回师进入汴京皇宫时,见宫妃抱着一个婴儿,就问是谁的儿子。回答说是周世宗子。当时,范质、赵普、潘美都在一旁,赵匡胤问他们怎么处理。赵普等回答说:“应该除去,以免后患。”赵匡胤说:“我接人之位,再要杀人之子,我不忍心。”就把这婴儿送给潘美抚养,以后也没再问起过,潘美也一直没有向太祖提起这婴儿。这婴儿成人后,取名惟吉,官至刺史。

还有一次,赵匡胤乘驾出宫。经过大溪桥时,突然飞来一支冷箭,射中黄龙旗。禁卫军都大惊失色,太祖却拍着胸膛说:“谢谢他教我箭法。”不准禁卫去搜捕射箭者。以后果然也就没事了。

陈桥驿在陈桥和封邱(均在今河南省开封市东北处)之间。赵匡胤兵变时,陈桥守门官闭门防守,不放赵匡胤军通过。赵匡胤只得转道封邱,封邱守门官马上开门放行。赵匡胤即帝位后,反而晋升了陈桥守门官的官职,称赞他忠于职守,并斥责封邱守门官临危失职,将他斩首。

赵匡胤喜欢在后园弹鸟雀。一次,一个臣子声称有紧急国事求见,赵匡胤马上接见了他。赵匡胤一看奏章,不过是很平常的小事,甚为生气,责问他为什么要说谎。臣子回答说:“臣以为再小的事也比弹鸟雀要紧。”赵匡胤怒用斧子柄击他的嘴,打落了他的两颗牙齿。臣子没有叫痛,只是慢慢俯下身,拾起牙齿置于怀中。太祖怒问道:“你拾起牙齿放好,是想去告我?”臣子回答说:“臣无权告陛下,自有史官会将今天的事记载下来。”太祖一听,顿然气消,知道他是个忠臣,命令赐赏他,以示褒扬。

公元976年10月,太祖病倒,一切军政人事都委托赵匡义代理。赵匡义白天处理朝政,晚上去万岁殿探望兄 长。癸丑日傍晚,天上下着大雪,赵匡义还在御房批阅奏章。一个太监急匆匆地赶来传旨,说皇上召他快快去万岁殿。他连忙赶去,只见赵匡胤在床上气喘急促,朝着他一时讲不出话来,只是睁大眼望着门外,不知是什么意思。赵匡义命令在床边侍候的太监退出。太监们在门外远处站着,只听见殿内似乎是太祖在和赵匡义说什么话,声音隐约,时断时续,难以听清。过了一会儿,又见殿内烛光摇曳着映在墙上,时明时暗,象是赵匡义在躲闪着什么。接着有斧子戳地的声响,继而是太祖激动的声音:“你好好去做!”这时,赵匡义跑到门口传呼太监即速去清皇后,皇子前来。皇后、皇子赶来,太祖已经死去。据此,后人有种种猜疑,有的说赵匡义进殿后,趁太祖昏睡时去挑逗在旁陪侍的太祖妃子费氏。太祖醒来,见状大怒,抛出斧子去击赵匡义,赵匡义闪开,斧子戳地;有的说太祖觉得有鬼缠身,赵匡义替他舞斧驱鬼,所以有斧子着地之声;有的认为是赵匡义谋杀太祖。至今这烛影斧声仍为千年疑案。

赵匡胤死后的庙号为太祖。

宋太宗(赵匡义)

宋太宗,名赵匡义(公元939~997年),太祖赵匡胤弟。赵匡胤死后继位。在位22年,因箭伤屡发而死,终年59岁,葬于永熙陵(今河南省巩县西南堤东保)。

赵匡义,又名赵光义,即位后改名赵窘。他曾参与陈桥兵变,拥立其兄太祖为帝,并为殿前都虞侯,领睦州(今浙江省建德县东)防御使。后加中书令,封为晋王。时太祖宠幸金城夫人。赵匡义屡次劝谏太祖要远女色.重国事,太祖不听。有—天,太祖在后苑召赵匡义陪宴,并边饮洒边射猎。太祖拿了一大杯酒一再劝赵匡义喝下,他推辞不了,就指着庭下花丛中的一朵鲜花说;“如果金城夫人亲手去将这朵花折来,我就喝。”太祖就命金城夫人去把那花折来。这时赵匡义拉足弓弦似欲射猎别物.忽然转身一箭射死了金城夫人,然后扔弓哭拜在地,抱着太祖的脚说:“陛下刚刚得到天下,应该以国事为重啊。”太祖见他忠心,又是自己的亲兄弟,就没有怪罪。太祖于公元976年10月在烛影斧声中死去,他于同月继位,改年号为“太平兴国”。

赵匡义在位期间,继续推行统一全国的政策,迫使吴越王钱椒纳土归宋,出兵攻灭北汉,又数次大举北攻辽国,试图收复燕云十六州,但因准备不周,均遭大败,并使与辽国的关系转为被动。他又继续加强中央集权,用文人执政,使儒学渐渐抬头。他注意农田水利,继续鼓励垦荒,使社会生产有所发展,社会秩序比较安定,但对百姓的盘剥颇重。晚年,他血腥镇压了四川地区的王小波、李顺起义。

赵匡义也很喜欢读书,并最爱读《太平御览》,常常从上午渎到下午。他也重视文人。当时随南唐李煜、吴越钱椒等国君来汴京的臣子,在这些旧主亡故以后,因处境恶化而口出怨言。赵匡义知道了,并没有加罪于他们,反将他们全部录用,建造书馆,让他们编修《册府元龟》、《文苑艺华》、《太平广记》等文籍,并给他们提供了很优厚的生活条件和良好的工作环境,使这些人心满意足,大都潜心撰书,直至老死。

公元979年,赵匡义在高梁河(今北京市大兴县东)被辽军战败,全军溃逃。辽兵紧迫,御用器物和妃嫔都被夺去,他脱身逃走,大腿上中了二箭,此后箭伤每年都要复发。公元996年秋,赵匡义箭伤又复发。同年8月,立三子赵元侃为太子,命李沆、李至为太子宾客,负教育之责。公元997年3月癸巳日,赵匡义病死于汴京万寿殿西阶。太子遵遗命在灵柩前继位。

赵匡义生前宠养桃花犬,赵匡义病倒,它就拒绝进食。赵匡义死,它大声哭嚎,陡然瘦了下去。时人都称它为忠犬。

赵匡义死后的庙号为太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