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藝正在老去?不,它在努力新生


民藝,民間手工藝,聽著渺遠而老舊,似乎只能和博物館、或者蒼老的匠人形象聯繫在一起。當海峽衛視與漳州電視臺聯合制作的《兩岸民藝》啟動後,我們發現“老”“舊”之中醞釀著新與鮮的力量。

民藝正在老去?不,它在努力新生

節目一共有50集,50門民藝,有些還夠不上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比起手藝的“價值”等級,手藝人是我們更想要紀錄的對象。

在我們拍攝的民間手藝人裡,有白髮蒼蒼的老者,木訥到讓我們幾乎懷疑時間在他的巧手中凝固了;有意氣風發的中年人,在傳承與市場之間,或者遊刃有餘,或者心有餘而力不足;有眼睛裡始終閃著光的年輕人,把傳統技藝,鮮活地融入了當下。

是的,當下,這個很簡單的詞彙,對傳統民藝師傅來說,是有些沉重的。而我們在跟蹤拍攝藝人的時候,更想展現的,也正是傳統工藝在當下的努力和生存。

民藝搭民歌,制藝歡樂多

第一次到順圓盛佛具有限公司的時候,我沒有想到這是一棟工廠,門衛為我們打開大鐵門的一瞬,一條短腿小土狗使勁渾身解數朝我們兇狠地示威。環顧四周,工廠內部佔地面積廣,人員種類豐富,各部門分工明確,宛若嵌套良好的齒輪井井有條地運作著。隨即,二樓走下來一個身著藏青盤扣棉麻衫,下著大紅闊腿麻褲的男子,氣定神閒的模樣彷彿一名禪修之人,

這就是我們要拍攝的主人公,蘇氏打銅第六代傳承人蘇冠青。


拍攝中鑄銅時,高溫令人窒息,空氣滿是粉塵,我只是待了一會,就感到了燥熱,喉嚨也開始發乾發痛,心下佩服匠人們是以怎樣的耐力置身其中。

民藝正在老去?不,它在努力新生


蘇冠青做的佛具用品大多是藏傳佛像造像,由於信仰相投以及技藝熟悉度的關係,他與一批從西藏地區來的學徒結下緣分。間歇時候,有一位西藏學徒突然唱起了藏族民歌,所有的人默契地與之附和,霎那間工作間裡迴盪起悠揚的歌聲,聽得人沉醉,感動。技藝也在音樂聲中散發著別樣的美。


民藝正在老去?不,它在努力新生

蘇冠青也脫了鞋席地而坐,很自然地坐在幾個藏族學徒中,看不出一點老闆的架子,他彷彿已與自己的熱愛的工藝事業融為一體,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眉宇間滿是專注。

東山海船釘造,真的要失去你了嗎?

東山海船釘造,是福建東山島一種建造木質海船的傳統手工技藝,船匠依靠著一套營造法,可在沒有任何設計圖紙的情況下,建造各種木質海船。可東山現在已經沒有釘造木質船了。

我們的拍攝的對象是造船世家的吳添財師傅,和他溝通後,決定用按比例縮小製作的船模來展示海船釘造的技藝。

吳師傅把工作區放在家住樓的一層,進門就能看到一牆壁的木塊,旁邊的工作臺上擺滿了各式工具,可以切、錘、敲、釘、鑽、拋…除了櫃子裡展示用的船模,地上還放著幾艘。吳師傅說那是外面的博物館、私人收藏的船模因為有損害,送到他這裡來修復的,現在很少有人會做這種精細的活了。


民藝正在老去?不,它在努力新生

前往舊船廠的路上趕上了漁船回港,滿載而歸的鋼製船停靠在岸邊,濃重的汽油味和海鮮的腥味幾乎讓我喘不過氣來。穿過這片“重災區”,會看見一扇“小門”,門後被隔絕的就是廢棄的舊船廠。


一艘艘木質船靜靜地臥躺在這片小灣中,有如被拋棄的垂暮老人。

它們其中有的一半的船身都陷進水裡,有的船艙上裝滿了水,大多外殼剝落,露出裡面排列齊整的“肋骨”……門後的鋼製船不斷回港,伴隨著陣陣汽笛聲,我們用相機記錄下這些被時代拋棄的木質海船,偶有海鳥飛過,停留在水中浮著的船隻殘骸上。


吳師傅靜靜地站在一旁,時不時指著一個方向跟我們說以前的故事。在他的描述中,眼前這灣破敗的漁港曾是盛極一時的國營造船廠所在地,當時東山出產的海船大部分是從這裡出去的,吳師傅就是從十多歲跟父親在這邊學習海船釘造的技術。


民藝正在老去?不,它在努力新生

盛極一時的海船釘造技藝如今面臨後繼無人的情況,吳師傅對此也十分憂心。曾經教過3、4個徒弟,但都在1、2年後選擇放棄了。一方面是“學技”困難,一方面是船模市場不好,經濟效益不高,與付出不對等。


吳師傅現在的目標就是把自己所有知道的海船船型用船模的方式復刻下來,同時也希望能有對海船有興趣的年輕人可以加入進來,把這項技藝傳承下去。能用船模來延續這項被時代淘汰的技藝是種幸運,未來它的生存之道還有待摸索。“海船釘造”不應該只是一種消失著的技藝,更應該是一項存在人們心中的專屬於東山的記憶。

……


五十種技藝,五十個人物,五十段故事,我們想要把在手藝人身上感受到的溫暖、感動,不加修飾地呈現給大家。我們想要呈現的,是傳統在當下的原生態的思索和探索。


民藝,是對生活的期待。

民藝,是對時間的紀錄。

民藝,涵養著我們民族的精神氣度,是我們未來的創造之源。


民藝正在老去?不,它在努力新生


民藝正在老去?不,它在努力新生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