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

搞笑的k哥


首先说《水浒传》吧,施耐庵他想描写的是当时奸臣当道,百姓民不聊生这样一个社会环境,而他想表达的其实是爱国主义情怀,但是那种民族大义并不是少年人能深刻体会的。

少年人多数是年少轻狂、浮夸好动的性子。他们不会关注丑恶现实背后的深刻蕴意,他们只管人物的行为是否霸气侧漏,如若帅气吸睛,他们就会情不自禁将自己代入甚至模仿。

这势必就对他们的成长不利。因此才说少不读水浒。

《三国演义》中将权谋之说,军事之言演绎得淋漓尽致。其中所有人的内在性格被施放而出,将人心剖析得清晰明了。不仅如此,里面更是尽述人生,道尽生死,无数英雄人物的迟暮归途,尤其是诸葛亮的结局,可谓是“三千辛劳事,皆化为尘土”,可歌可泣。

罗贯中这作者都郁郁而终,更枉论是叫一个已历经人生大半的老人来品读此文。此只有两种结果,要不就是看透生死,不得快乐;要不就是人老成精,害人害己。第一种结果就已经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第二种就更加影响恶劣了。

所以不管是心性善良的还是性如虎狼的,只要是老人都不适宜品读《三国演义》。





沥酒浅酌


为什么说“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呢?我们可以把这句话当作两部分来解读。

第一,少不读水浒。为什么人年少的时候不要去读《水浒传》呢?因为人年少的时候年少气盛、血气方刚,水浒中讲的打打杀杀的事太多,少年因为心智不成熟又爱模仿,容易像书中那样去拉帮结派,干一些违法之事。


第二,老不读三国。为什么人到老年了就不要去读《三国演义》了呢?因为人老了,就要做一个慈祥和蔼的老人,让年轻人觉得你有亲和力,三国里有很多计谋,一句话就是算计太多。你说你一个老人还一天成天想着怎么算计人家,给人一种老奸巨猾的感觉,这样不好吧。
其实这也只是一家之言,我们有自己的自由,爱看啥看啥,三观正就行了,对吧?


鹏鹏看视界


少不读水浒,是因为少年鉴别能力不强,只会片面的理解《水浒传》。老不看三国,是因为知命乐年的老人,完全没有必要替古人担忧。

施耐庵写《水浒传》时,是戴着有色眼镜的。对于大部分的主角都是用褒扬的口气进行描写的,完全忽视了这些所谓的“好汉”非法、违法乃至十恶不赦的罪行!书中道德、人情、法纪完全纠缠在一起,少年人是无法进行甄别的。

宋江为了保守秘密而杀死阎婆惜、武松为了报仇杀死潘金莲和西门庆等等情节可以理解,但至法纪何存?林冲火拼王伦,王伦何其无辜?梁山水泊为了发展,屠灭祝家庄和曾头市,难道是替天行道?一个人有情有义没有过错,问题在于底线是什么。梁山“好汉”毫无底线的做法,对于三观尚未建立的少年人,将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就像九十年代的古惑仔电影误导了很多少年人一样。

俗话说:看三国流眼泪,替古人担忧。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时,同样也是戴着有色眼镜的。书中对于刘关张桃源三结义大书特书,对于刘备雄心壮志、关羽赤诚忠心、张飞无敌神勇、孔明神机妙算予以了最高的赞誉,对于关羽战死、张飞阵亡予以了无限的同情,对于蜀国未能一统天下予以了深沉的痛惜。故事大喜大悲,很容易让人代入其中,但对于老年人来说却是不合适的。

我是阿云,善于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留言必回,感谢支持。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云天明的视角


民间有句俗话“少不读水浒 老不读三国”,这句话自古至今一直流传,应该说是语重心长的一种劝告,应该认真对待。这句话的字面意思非常好理解:人在青春年少时最好不要读《水浒传》,老了以后更不要读《三国演义》,不管是水浒还是三国,都是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可以说是文学经典作品,很多人从中汲取到生活的养分,但为什么年轻人不读水浒,上了年纪的人不读三国?这背后的原因可谓深刻。

《水浒传》里讲的故事是一百零八位好汉聚义梁山,说是好汉,实质无异土匪强盗,名为杀富济贫,实为杀人越货,里面主要描述的是热血男儿的这种英雄气,青少年十几二十岁,正处在一个思想上的叛逆期,看多水浒就会特崇拜暴力,脑子冲动起来,后果可真是让人难以预料,为防止年少的人一味模仿产生冲动,年少人要少看水浒。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大量播出的古惑仔电影,就形成了很恶劣的影响,葬送了许多年轻人的命运。

《三国演义》讲述的是魏蜀吴三国相争的故事,其中也有大量的英雄豪杰,但其核心无外乎是如何以权谋赢天下,如果一个人深谙世故,本身对人情世故就已非常了解,他还要更多的去看其中的尔虞我诈、阴谋诡计,难免会人会变得越来越阴暗,城府会越来越深,这样的人它不是为社会增加一个祸害吗?有的人一生起起伏伏,回想自己来路,觉得自己被三国当中的某种计谋所坑害,悔恨终生,反而容易引起更大的伤心。所以说英雄迟暮,还不如不看的更好,免得心潮澎湃,伤心不已。

亦文亦物团队原创出品,关注看更多有趣、经典、实用的传统文化小知识


亦文亦物



这句话可是大有来头,也有一些历史了。

小儿垂髫时候,就听说过这句话。且都是德高望重或者老迈年高之人的说辞,大多是对《水浒传》《三国演义》等文化名著深有研读,有一定的自我见解。

却难以说其就是远见卓识。

后来也如题主这般,抱着好奇去请教老者尊长。他们给出的结论,基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一句是《水浒传》打打杀杀,充满了血腥,少年孟浪不谙世事,很可能就此学坏,变成仇视社会、暴戾恣睢的狂徒,聚众闹事,打家劫舍,无端祸害积善人家。

另一句是《三国演义》罗列了缤纷杂沓的阴谋诡计,老谋深算,总是在惦记怎么把人置于死地,或者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前提是踩在别人的肩膀上,让他人为你高升垫脚。

事也确实如此。

一部《水浒传》,不惟血腥屠杀,搞得人人自危风声鹤唳,就是那些绝世高人也可能被人陷害,遭致身首异处,命丧黄泉。而且,那部书中盗贼蠭起,杀人越货,专干一些月黑风高的勾当,确实很容易让少不更事的少年郎学了里面的行为,变得为祸一方,横行乡梓。

凡是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士都知道,通篇文字,都有异人谋士的伎俩谋划,在为自己的主公和霸业寻求计谋上的垄断和巩固,进而扫平割据一统华夷。算计他人也就成了家常便饭。

而一介皤然老叟历经世事,看惯了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自然会对害人之计心有熟知,若是一旦放开胆略设计害人,还真的就是社会的巨大隐患。

但这种说法其实存在很大的片面性,也叫“门缝儿里看人,把人看扁了”。我们的文学著作,更多的是给人以启智,开启人生的智慧通道,从此走上人生的坦途。

最为关键的,其实还是我们自身的行为控制力和意识判别力,并不是臆想中的水性杨花朝三暮四,心里自然是一个尺度和标准的,也不会狂躁到肆意去毁坏社会的公序良俗,破坏安定团结。

反而会引发我们足够的文学体会兴趣,让文化瑰宝永远有序的传承下去。


图片来自网络


龙吟148119260


人年轻的时候,做事没脑子,一时兴起,不考虑后果,管他呢,爱就爱了,我就喜欢你,管你喜不喜欢我,我爱你,爱你一万年,没有你我觉得生活没有意思,正因为如此,水浒传中把女人都描写成忘恩负义水性杨花偷情杀夫的下三滥,所以叫年轻男子看了都觉得谈恋爱没意思,要好好做一番事业。

那么怎么做事业呢?做事业讲究智慧,得有脑子,不然你就会骗子骗了,所以三国演义就是讲究智慧和谋略的一部小说,年轻人要学智慧啊,那就多看看曹操。等你老了,智谋经验丰富,就觉得三国也不过如此。

可是当你你老了,再看水浒,妈呀,这个作者简直是个超级大变态,害了很多人的青春啊!


红云文化社


少不读水浒解析

解释一:因为少年血气方刚、易于冲动,看了《水浒》学里面的英雄好汉,形成不良的习性,所以少不读水浒。

解释二:因为《水浒》对人性、社会的深刻洞察以及其反映出的故事发生和创作时代的苦难,带有一定的灰暗色调,少年读了可能会感到前途的渺茫,产生悲观情绪。



老不读三国解析

原因一:“老读《三国》是为贼”,“贼”,奸诈之义。深谙世故的人读《三国》,洞悉其中的阴谋诡计、尔虞我诈,难免会愈加老谋深算、沟壑满胸,所以老不读三国。原因二:“老读《三国》泪空垂”,上了年纪的人读《三国》,常常会唤起曾几何时纵横四海、气吞八荒的豪情壮志,产生老骥伏枥、英雄迟暮的感慨,无奈一把辛酸老泪,所以老不读三国。原因三:“犹言年纪到了这地步,经历颇多,不宜再看三国——看到各种图人的计谋,不免缅怀自己的遭遇,吃了别人不少亏,猛然觉醒,突然愤恨而已;或因学习了那一套,用以对人,甚至进行报复,都非美事,所以认为不如废卷。”



四大名着的内涵: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很多人可能以为我的顺序写反了,其实不是。下面逐一分析三国中确实充斥着大量的阴谋阳谋,但是这些计谋大多都是明明白白写出来的,读者可能不能得其精髓,但是看明白都没问题。红楼梦中“人情练达即文章,世事洞明皆学问”,红楼就是人情练达世事洞明之后的文章学问,而且其中暗含着当时康熙废太子的现实影射,所以比三国要更加隐蔽。



水浒表面看就是一个简单的“绿林起义”的故事,但是其实不然,字里行间另有乾坤。仔细分析其中每一个人物,不难发现其中很多人物都是另有有故事,特别是一些小人物,表面上是绿林道的其实是有官府背景的(不是说想呼延灼那种明摆着被赚上梁山的,是官府的无间道)。而且在一团和气中,暗藏帮派林立,要读懂也是需要下大功夫琢磨分析的。而且还隐含着蔡京,高俅,杨戬,童贯四大奸臣的争权夺势,可以说是明显绿林,暗表朝堂。



西游记,很多人认为西游记本身没有什么内涵,甚至有人说西游记都看了多少遍了,人物什么的都了若指掌。但是真正看过西游记书的人又有多少呢?不是看到连续剧而是书,原版书。西游记是在嘉靖年间写的讽刺当时皇帝修玄不上朝的,其中有大量讽刺道教的章节。但是这也只是表面的含义,其中佛道争权其实是影射当时朝政的党派争权,而且还有大量内容暗表道教内部的不团结。比起水浒更是内有乾坤,绝不是一个简单童话故事。有兴趣的人可以看一些分析文章就明白了。所以我们说老不读三国少不看水浒,所以还有一种解释就是,少年人看不懂水浒的内在含义,只是看热闹,还容易有暴力倾向所以不建议看;而老人呢,还看三国这种明摆着的东西就没意思了。


江雪寒


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是一句古代俗语,意思是人在年少的时候不应该读《水浒传》,年老的时候则不应该读《三国演义》。

少不读水浒

原因一

因为少年血气方刚、易于冲动,看了《水浒》学里面的英雄好汉,形成不良的习性,所以少不读水浒。

原因二

因为《水浒》对人性、社会的深刻洞察以及其反映出的故事发生和创作时代的苦难,带有一定的灰暗色调,少年读了可能会感到前途的渺茫,产生悲观情绪。

老不读三国

原因一

“老读《三国》是为贼”,“贼”,奸诈之义。深谙世故的人读《三国》,洞悉其中的阴谋诡计、尔虞我诈,难免会愈加老谋深算、沟壑满胸,所以老不读三国。

原因二

“老读《三国》泪空垂”,上了年纪的人读《三国》,常常会唤起当年纵横四海、气吞八荒的豪情壮志,产生英雄迟暮的感慨,无奈一把辛酸老泪,所以老不读三国。

原因三

“犹言年纪到了这地步,经历颇多,不宜再看三国——看到各种图人的计谋,不免缅怀自己的遭遇,吃了别人不少亏,猛然觉醒,徒增愤恨而已;或因学习了那一套,用以对人,甚至进行报复,都非美事,所以认为不如废卷。”


奇有此理


这个问题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要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就要知道《水浒传》和《三国演义》的具体内容,只有对这两本书认真阅读过,并且深刻理解过的人,才能准确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1、《水浒传》强调书生义气,江湖豪气,有点率性而为,任性行事的风格。

《水浒传》整本书里,很多好汉都有一怒之下杀人劫财的做派,比如武松杀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孙二娘的人肉包子、为了朋友不惜杀人等,这些行为放在今天的社会,是万万行不通的,各个都是不轻的罪名。这些行为如果被今天的年轻人看见效仿,将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会引发社会动乱,更会给家庭带来悲剧。

2、《三国演义》书里面计谋多端,处处都是陷阱,与《水浒传》不同,书中人物的行事风格都是谋定而后动,而不是冲动行事,这种行事风格可以说是一种成年人做事的方式,而《水浒传》的行事风格更像是一个未成年孩子的行事风格,因此两本书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3、少年易冲动,老年多智谋决定了少年和老年的行事风格是不同的。

少年易冲动,老年多智谋,决定了少年读《水浒传》,会加剧其冲动的行事风格,而老年经历的世事多了,各种阴谋阳谋都经过了,再看三国也学不到更多的东西了。

综上笔者认为,“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是有其深刻道理的,绝不是说说而已。


梦归秦淮


名著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和施耐庵的《水浒传》。

俗语说“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

俗语不俗。


少看水浒多义气、老读三国徒悲伤!


一.少看水浒多义气

《水浒传》是本男人的书,里边打家劫舍落草为寇,磕头拜把子、拳头说话、结盟起义造反,占山为王都不是什么值得赞扬的,就算是英雄好汉,现在也都不提倡反.政府武装。糟粕太多,虽然是“四大名著”也有其时代限制。

青少年在学习成长阶段,精力旺盛意气风发,需要独立自立的脱离父母的视线、脱离掌控,他们自理能力还不足,看了《水浒传》拜把子磕头兄弟,讲究江湖义气,歃血为盟,这样的成长,家长担心、学校烦心、社会闹心。

和这个相印的是《少林寺》播出以后,青少年习武成风,街斗频出。

这也是“知识的力量”!少不看水浒别走歪路。

二.老读三国徒伤悲

《三国演义》一本权谋之术,谋权谋利、尔虞我诈、阴谋诡计,“三气周瑜”也不是善良之人所为,“草船借箭”空手买卖,“苦肉计”、“反间计”、“空城计”不过是互相算计;丰富的经历阅历,老了再读三国,你算计别人别人算计你,权谋之争为了啥?

纵是当年金戈铁马纵横四海,位极人臣决定历史的发展,也不免“到老空空”,纵有八荒之志,也被年龄甩出外围冷落自伤自灭,英雄迟暮老泪一把。

就说我只看刘关张,桃园结义也未能同年同月同日死。青年的义气、老来的丧气。

正如电视剧《三国演义》所言:是非成败转头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