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阳之战,多方博弈,智伯非输在韩魏倒戈,而是自己人手里!

智伯,名瑶,谥襄,史称智襄子。春秋末期晋国执政,六卿之一。作为晋国执政时间最长的大臣。智伯在执政期间也是致力于恢复晋国的霸业。曾攻伐齐郑,都是大胜而还。

在智伯执政期间还联合韩赵魏灭掉了中行氏和范氏,六卿成了四卿,而智氏是这四卿中最强的。但在晋阳之战中韩魏倒戈与赵氏打败智伯,智伯身死族灭,之后三家分晋拉开了战国的序章。

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资治通鉴•周纪一》


晋阳之战,多方博弈,智伯非输在韩魏倒戈,而是自己人手里!


晋阳之战,多方博弈,智伯非输在韩魏倒戈,而是自己人手里!


晋阳之战,多方博弈,智伯非输在韩魏倒戈,而是自己人手里!

对于智伯的失败,首先是归咎于智伯的性格、品德。

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

—《资治通鉴•周纪一》

知伯身死,国亡地分,为天下笑,此贪欲无厌也。

—《战国策•赵一》

其次是晋阳之战中赵襄子派张孟谈说服韩魏的临阵倒戈,智伯措不及防,这是导致失败的直接原因。

晋阳之战,多方博弈,智伯非输在韩魏倒戈,而是自己人手里!


关于这段记述,《史记》、《资治通鉴》、《战国策》等都差不多,区别不大。在这些记述中智伯自以为是,不听劝阻,甚至是愚蠢。那么事实果真如此?

一、韩魏和赵的表现

智伯分别向韩赵魏求地,韩康子和魏换子一开始都是拒绝的,但经过谋臣的劝说明白了要忍辱负重,于是同意割地。

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段规曰:“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康子曰:“善。”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智伯悦。又求地于魏桓子,桓子欲弗与。任章曰:“何故弗与?”桓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与。”任章曰:“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可以择交而图智氏矣。奈何独以吾为智氏质乎!”桓子曰:“善。”复与之万家之邑一。—《资治通鉴》

从中也能看出韩魏阳奉阴违,表面割地,暗地里在等待别人反抗智伯,然后可以渔翁得利。能屈能伸,韩魏之君也非易与之辈。

赵襄子对于智伯的求地直接拒绝了,然后智伯帅韩魏之甲攻赵。赵襄子在晋阳坚守,对抗三家联军。开始赵家顽强抵抗,晋阳城难以攻破,于是智伯水淹晋阳,在快要支持不下去的时候,赵襄子派张孟谈暗地里会见韩康子和魏桓子,说服他们倒戈对付智伯。

襄子谓张孟谈曰:“粮食匮,城力尽,士大夫病,吾不能守矣。欲以城下,何如?”张孟谈曰:“臣闻之,亡不能存,危不能安,则无为贵知士也。君释此计,勿复言也。臣请见韩、魏之君。”襄子曰:“诺。”

两家欣然同意了。在快要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才想到离间敌方,拉拢韩魏,这不会太晚了吗?据《战国策》记载晋阳之战持续三年以上,后世考证也至少持续了一年以上,这么长的时间都没想到联合韩魏,或者试探一下?所以我的推测,三家其实早已勾结在一起,只是没有合适的机会发动。

晋阳之战,多方博弈,智伯非输在韩魏倒戈,而是自己人手里!


晋阳之战,多方博弈,智伯非输在韩魏倒戈,而是自己人手里!


二、智伯是否真的毫无防备

对于智伯的评价,主要是说他品德不行,不仁和贪得无厌,但对于他的才智和能力都是肯定的。

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慧则贤,强毅果敢则贤

—《资治通鉴•周纪一》

智伯联合韩魏军队攻击赵氏,韩魏刚刚被要去了大片土地,怎么就能心甘情愿的出兵配合呢,以智伯执政晋国多年的能力和经验,会一点不防备。就算一时疏忽,但后面也还有人进行了提醒。

絺疵谓智伯曰:“韩、魏必反矣。”智伯曰:“子何以知之?”絺疵曰:“以人事知之。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人马相食,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明日,智伯以絺疵之言告二子,二子曰:“此夫谗臣欲为赵氏游说,使主疑于二家而懈于攻赵氏也。不然,夫二家岂不利朝夕分赵氏之田,而欲为危难不可成之事乎?”二子出,絺疵入曰:“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智伯曰:“子何以知之?”对曰:“臣见其视臣端而趋疾,知臣得其情故也。”智伯不悛。絺疵请使于齐。—《资治通鉴•周纪一》

能看到是有人提醒过智伯的。但是这段记载中智伯没有采用,不仅没采用还将谋臣的话直接告知韩魏,打草惊蛇,表现的过于愚蠢。这段记述明显有抹黑智伯之嫌,所以智伯并不是没有防备,他对首鼠两端、怨恨于心的韩魏必是有所提防。

所以韩赵魏三家虽早已勾结,但智伯一直有所防备,故没有发作的机会,晋阳之战才如此旷日持久。

三、智氏叛徒

那么最后韩赵魏是怎么找到机会的呢?我推测是智氏出现了背叛者。而这个人极有可能是智果,或者也可以叫辅果。

初,智宣子将以瑶为后。智果曰:“不如宵也。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慧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弗听,智果别族于太史为辅氏。

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唯辅果在。—《资治通鉴•周纪一》

  张孟谈因朝知伯而出,遇知过辕门之外。知过入见知伯曰:“二主殆将有变。”君曰:“何如?”对曰:“臣遇张孟谈于辕门之外,其志矜,其行高。”知伯曰:“不然。吾与二主约谨矣,破赵三分其地,寡人所亲之,必不欺也。子释之,勿出于口。”知过出见二主,入说知伯曰:“二主色动而意变,必背君,不如令杀之。”知伯曰:“兵箸晋阳三年矣,旦暮当拔之而飨其利,乃有他心?不可,子慎勿复言。”知过曰:“不杀则遂亲之。”知伯曰:“亲之奈何?”知过曰:“魏宣子之谋臣曰赵葭,康子之谋臣曰段规,是皆能移其君之计。君其与二君约,破赵则封二子者各万家之县一,如是则二主之心可不变,而君得其所欲矣。”知伯曰:“破赵而三分其地,又封二子者各万之县一,则吾所得者少,不可。”知过见君之不用也,言之不听,出,更其姓为辅氏,遂去不见。

知氏尽灭,唯辅氏存焉。

—《战国策•赵一》

智氏遭遇了灭顶之灾,俗话说斩草要除根,韩赵魏三家为什么单单留下智果和他的辅氏。只因为换了姓氏就不计较了?

从关于智果的记载来看,智果卷入了智氏的夺嫡之争,而且他支持的继承人不是智果,智果上位之后必然不会对智果委以重任,甚至智果还会受到针对和排挤。所以上述对智伯的劝谏应该是后来加上去的。而且智果改辅氏,这两段记录的时间不相同,第一段记载中劝谏没有得到采纳,而且好像算准了立智伯智氏会灭亡,因此改为辅氏避祸。这个记载可信度比较低。第二段记载,是自己的建议没有被采纳,但在战役的关键时刻,这个举动不会引起智伯的怀疑和追责吗?这两段记载都应是事后流传出的故事。智果应该是智伯被打败以后才改的辅氏。只有智氏的叛徒,韩赵魏才能放心留下他。

晋阳之战,智氏、韩氏、魏氏和赵氏都是有着自己的谋划和心思,形成了一段多方的博弈,最终在智氏叛徒智果的配合下,韩赵魏找到机会打败智伯,成为了最后的胜利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