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現自然之美與萬物哲理是藝術的宗旨嗎?你怎麼看?

影影圈圈


作為一個藝術工作者,我認為:不是的。

藝術要擔當表現自然之美的責任,還要表現萬物哲理的宗旨,太累太沉重!藝術沒有這麼萬能,藝術不是萬能之術。

我所認為的藝術,輕鬆愉悅第一位。藝術是娛樂,娛樂中產生美感,反過來又愉悅觀眾。從音樂、從舞蹈、從繪畫,哪一門藝術不是自娛自樂,各得其所,在自我放縱中,在恣意妄形中,輕鬆整個身心,產生藝術之美。

我所認為的藝術,陶冶情操是第二位。藝術產生美感,美感帶來藝術,創作者還是觀賞者,在與藝術的接觸過程中,被藝術本質的氣息感染,愉悅身心的同時,不知不覺陶冶了情操。


我所認為的藝術,可以有教化,有地域文化和哲學哲理的傳承,但這些高大上的功效,要悄無聲息、不知不覺融合在藝術規律當中,潛移默化去感動觀眾。

藝術是自然的,是自由自在的藝術。藝術可以表現自然之美,藝術不一定有萬物哲理的傳達。


陳莊水墨畫家


由於人們總是持“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態度去分析理解藝術,以至於讓人覺得藝術好神秘,何為藝術、藝術在表達什麼、藝術的宗旨又是什麼,等等一系列看似簡單又複雜的問題,讓那些藝術家及藝術愛好者一直在探索,問題來了:表現自然之美與萬物哲理是藝術的宗旨?



表現自然之美與萬物哲理是藝術的宗旨

如果藝術只表現個人的情感、表現生活中的現象,那就讓人感到遺憾了啊,藝術的宗旨遠遠不只是表現這些,就像一個人的人生追求一樣,不安於現狀,這才是有所追求,才能體現生命的意義價值,藝術更是如此,表現自然之美與萬物哲理才是藝術的宗旨,


“藝術”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只能形象的去理解它,從不同層次大概的去理解,盡每個人自己最大的審美能力去了解藝術,可以這麼說,審美能力和藝術修養決定了對藝術的認知,站的有多高,看的就有多遠,所以說,藝術和人的精神境界相通,




之所以說,表現自然之美與萬物哲理是藝術的宗旨,那是因為自然沒有極限,萬物之間息息相關,對自然的探索,對生命的探索,已經成為人類的一項偉大的使命,藉助藝術“化繁為簡”的表現形式,來解釋自然之美與萬物哲理,無非就是表達生命的價值,



簡單地說,由於藝術可以有豐富的想象力和誇張的表現手法,而自然本身就是一個“生命體”,孕育著萬物的生命,而人類在自然面前又顯得微乎其微,人類卻又是萬物之首,創造了世界,這一切創造和藝術有關,我們可以通過藝術更方便深刻的瞭解自然,瞭解萬物生命的意義價值所在,所以即便再複雜的東西,在藝術面前都會變得很簡單。


詩夜城主


藝術的宗旨就是為了表現美,它的追求是闡明哲理,啟迪智慧。首先我們得明白一個概念,就是藝術創作宗旨和藝術創作追求之間既相互聯繫又是有區別的,具體如下:

1、概念不同

藝術創作宗旨是藝術家以一定的世界觀為指導,運用一定的創作方法,通過對現實生活觀察、體驗、研究、分析、選擇、加工、提煉生活素材,塑造藝術形象,創作藝術作品的創造性勞動的目的;

而藝術創作追求在創作文學藝術作品或者文藝作品過程中做遵循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思想,對藝術創作的個人追求。

2、側重點不同

藝術創作宗旨的重點是是藝術家運用已經掌握的藝術創作本領,主要表現在已經形成的藝術心理定勢和創作才能上,將生活中得來的素材,諸多表象材料圍繞一定的主題傾向進行藝術思維;而藝術創作追求是一種獨立的、純粹的、高級形態的審美創造活動。

3、目的不同

藝術創作宗旨從根本上來說是人類的自由創造活動;而藝術創作追求的目的是滿足創作者個人的藝術理解,其是藝術創作的主體,其生活積累、思想傾向、性格氣質、藝術修養是藝術創作得以順利開展和最終完成的基礎和前提。



陝西藝娃


藝術是按美的規律塑造藝術形象,以人為中心對社會生活和自然景觀真實的客觀反映。而“萬物哲理”是屬於哲學的範疇,不屬於藝術的範疇。藝術的宗旨按美的規律用藝術形象性,反映人物形象、社會生活、自然美景,創作出深受人們喜歡的具有藝術價值的藝術作品。



一、藝術家要有慈母之心,熱愛大自然、愛護大自然的一草一木。用自己的審美情感反映社會關係、人物形象、自然美景,用自己飽滿的激情譜寫自然風光和社會生活中的壯麗詩篇。



二、自然是藝術創作的源泉,藝術是塑造自然景物的美,它們之間是相互聯繫的統一。藝術家要以滿腔的熱情投入大自然中去觀察、體驗、捕捉自然美的景象,例如山水花鳥、山川河流、園林田野等美景,用自己的藝術風格描繪自然景觀的審美形象。



三、藝術家進行藝術創作,不但要有心懷對自然的熱愛,而且還要有以自己的審美情感、藝術風格反映社會風尚、人們生活、自然景觀的美,具有藝術價值的審美理想,才能創作出具有震撼力的藝術作品。


黃智637


中國書法是中國特有的一種藝術,它歷史悠久、種類繁多、傳承有序,中國書法是中華民族的標誌之一。書法也是一門樸素的哲學,代表著我們東方的哲學智慧。“矛盾與對比”,“打破與統一”是一件書法作品中最核心的構成關係,而我所說“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這十二字是孔子一生教育與治學思想的總結,也是他立己立人的寫照。大自然的山川、俯瞰河流、線條的美,牆上的藤野,堅強的扎入石縫中寫字入木三分,具有的自然之美與哲學的表現,與書法藝術緊緊相連,表現自然之美與哲學的結合才算是藝術的宗旨。追求美,追求情感的交流和表達乃是人類共同的要求,但落實於具體的文學藝術中,不同的民族卻形成了不同的藝術形式和藝術風格。一種藝術精神總是在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形成的,是一個民族的民族精神在藝術中的一般表現。哲學作為一個民族的民族精神的高度概括,集中體現了該民族的價值取向、心理氛圍和審美意識,從而決定了一個民族的藝術精神的特質,並在最高境界上與藝術相通。

在哲學上,老子把“道”看作是宇宙萬物的本體,它“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二十五章)在自己周行運作的過程中化生了萬物,道的本性是無為而成、自然而然的,道之所以可貴,就在於它不違物性而順任自然。作為道的顯現和生成物,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也都必須效法自然;違背了自然之道,也即喪失了存在的根據。中國文學藝術“法自然”的藝術追求即源於此。

老子之後,莊子承繼了“崇尚自然”的精神,並開始把它同審美和藝術明確地聯繫起來,認為美和藝術的生命力即在於“自然”,美即體現了“自然”的精神,一切違背自然之性的人為的美和藝術,都是對美和藝術的破壞。莊子講:彼至正者,不是其性命之情。故合者不為駢,而枝者不為歧;長者不為有餘,短者不為不足。是故鳬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故性長非所斷,性短非所續,無所去憂也。(《駢拇》)

在莊子看來,真正的“至正者”、美者,都是自然天成而無違於事物本然之性的。本然之性是天然合理的,其發展應該是自然而然,自得其得,自適其適。方者自方,圓者自圓,方圓曲直皆不待繩墨規矩,任何外來的約束和匡正都是對本然之性,也即對美的損傷和破壞。《莊子·天運》篇講了一個“醜女效顰”的故事:西施患心疼病,捧心而顰,因出於自然,所以很美。醜女見而效之,矯揉造作,因違自然之性,故醜不堪言,人見人厭。

由這種對自然、真樸之美的崇尚,莊子進而得出了“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天道》)的結論,但以自然、真樸為美並不意味著取消人為的藝術,因為藝術本身即是人的一種創造活動。這裡只是強調藝術創造的極境應是再現“自然”的原型,真正的藝術佳品在於使人感到它是渾然天成之物,而忘掉了它是人為的創造。此即詩論家所稱道的“豪華落盡見真淳”、“絢麗之極而歸於平淡”。

老莊這種以自然為宗的藝術精神在以後的藝術實踐中不斷被予以體認和貫徹,並進而得到豐富和發展。魏晉時期劉勰的理論鉅著《文心雕龍》即“標自然以為宗”,並把它貫穿滲透在整個理論體系之中。劉勰講: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旁及萬品,動植皆文,龍鳳以藻繪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雲雙鵰色,有逾畫工之妙;草木賁華,無待錦匠之奇。夫豈外飾,蓋自然耳。(《原道》)

在他看來。自然界的日月之麗、山川之綺,以及鳥獸花木、雲霧彩霞之類,皆美不勝收,而這一切都是自然之美的呈現,是自然天成、不假外飾的。如在論及詩歌創作時,他肯定“感物應志,莫非自然”(《明詩》);論及語言的運用時,他主張“豈營麗辭,自然對爾”(《麗辭》);論及文章體勢時,提出要“因情立體,即體成勢”,使其有自然之勢,如“機發矢直,澗曲湍回,成自然之趣”(《定勢》)。這種對“自然”的強調,無不流露出“標自然以為宗”的藝術精神。





易天書法


包括但不限於。

表現自然之美是很多藝術作品的題材,他們或神似,或形似。表現手法也有很多,比如,水彩、水粉、素描……等等。這個階段比較像高中學美術的階段,比較注重的是表現技法,和結構關係,也就是形似。

表現萬物哲理,是比單純表現自然之美,在思想範疇上拔高了一步。它注意到了事物見更深層次的內在聯繫。但這是事物自己本身的聯繫。

在我看來藝術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抒發自己內心的情感,體現自己的思想。這才是一個作品的靈魂。

當然,現在很多的作品都是既有表象,又有內在。在表達了在外的基礎上又抒發了自身的情感。或者說是為了表現自身的情感,選擇了這樣的表象。人們常說:在傷心時,看到鮮豔的花都是灰暗的。由於有了情感的注入,讓畫面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也給觀者帶來更多除了技法以外的思考。

物為外,思為內。一個好的作品必須同時具備怡人的外形和深刻的思想。

(圖片均為轉發)




嬉皮笑臉der


每一件作品都是哲理學說,必須要尊重大自然的規律。假如違背了,這幅作品,也沒有什麼收藏價值。因為作品是有靈魂的。


影人14影人


天地有大美卻不會自己言說,春夏秋冬四季有明確的規律卻不議論,萬物有自身的道理也不會講出來。聖人之所以叫做聖人,就在於他會根據天地之美而通達明曉萬物的情實。歷史上的那些至人、聖人,都很善於觀察天地之美,而不自作主張。

天地富有最大的美,而世上最美的東西莫過於天地的造化。在莊子看來,一物自有一物的美,而人的審美在於能夠識別出這一物的美。在《逍遙遊》裡,惠子說自己有一棵其醜無比的臭椿樹,從來沒有人眷顧它;又說有一個偌大無比的葫蘆,不知道在哪裡放置它。莊子則認為惠子不會使用它們,如果把臭椿樹放在廣漠之野,那麼人人都願意眷顧它;如把葫蘆放在江海之上,它就成為了人人喜歡觀瞻的景象。所以,一物之美,在於把它放在合適的地方,它的美就顯露出來了。

莊子也不否認藝術之美,他也承認雕琢可以使一個原本不怎麼美的東西變得美,只是他認為自然美是基本的美,藝術的美最終也還要回歸到自然,無論藝術家如何使用匠心,都應當復歸於樸,任何雕琢的痕跡都是對於美的扼殺。



匠心禪意雕塑藝術


航母可出海剩風破浪,天成地厚物可盛


楊記33


藝術源於生活且高於生活,對現實具有積極的引導作用。自然之美與萬物哲理不就是這藝術生活的宗旨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