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魏蜀吴的军队是不是真像电视剧那样用不同颜色的铠甲分辨敌我?

用户4378518448553


这个问题倒是问着了,我以前看古代战争片的时候,也老是有这样的疑问,在战场上那么混乱的情况下,那些士兵是如何区分敌我的?

对于题中所说得那样,三国时期的影片里,魏蜀吴的军队穿着不同颜色得铠甲,他们肯定就是通过敌我双方这不同颜色,或者不同款式的铠甲,来分清敌我。这个当然是没问题的。

乍一看这其实没有什么问题的,这是战场上最通用的一种区分敌我双方的方式,因为盔甲作为士兵们的保命装备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作为正规军,就算是没有盔甲,制式统一军装是有的。而且古代打仗肯定是在两个国家或两个民族之间,他们由于风俗等原因,盔甲颜色或样式,肯定是不一样的。

但是那是在军阀混战的三国时代啊,物资匮乏,粮食匮乏,很难做到所有的军队都配有统一的铠甲,这时候就很难区分敌我了。而且人员流动极快。有可能今天是一个军阀的军队,明天就是另一个军阀的军队了,不可能每次都能有新衣服换装。

电视剧里面之所以会有明显的颜色区分,主要是方便观众区分,使他们能够分清谁是谁。其实不仅仅是三国,很多古代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都是这样处理的,这倒是可以理解。

那如果是在真实的历史中该怎么办?

别急,咱们还有办法。比如可以通过铠甲上的盔缨区分,盔甲是由贵重的金属或者皮革制作的非常昂贵,坏的话不容易制作,但是盔缨不一样,它很便宜,每个士兵都可以配备。换个盔缨还是没问题的!

还有一种方式就是通过口音和发髻来区分敌我双方!

即使是在现在,我们也有很多的方言,在古代,两方语言十分明显,一听就知道不是本方人,会通过方言来区分敌我双方。由于各个民族他们的风俗习惯不一样,导致穿着和留的发式也不一样,因此在战场上也可以通过发髻来区分敌我双方,就像清朝,他们是在身后留一个长辫子。而明朝是把头发束起来,立在头顶,一眼就能区别。

再加上军中还有口令,进军营之前必须先报口令,通过口令也是一种区分敌我双方的方式。还有一种更明显的区分方式,那就是通过军旗。敌我双方他们的军旗肯定是不一样的,每个军队里面有一个掌旗人,这个人的任务就是保证军旗不倒,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在电视剧中经常看到,掌旗人即使是自己死也要把军旗给立起来。


除此之外,也有其他的区分方式,像抹头就是在额头处抹上颜色,以此来区分敌我双方。


通过以上的介绍,古代战场上的区分敌我双方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通过铠甲的颜色,或者是盔缨的颜色来区分;第二种,通过敌我双方的口音和发髻来区分;第三种通过敌我双方的军旗,或者是抹头来区分。


白话历史君


烟酒阁大学士文章:三国时期各军阀如何战场区别敌我?

东汉末年,群雄四起,曹操、董卓、袁绍、袁术、吕布、刘备、刘表等各种势力割据一方,相互混战数十年,史称三国时期。

汉代的军服颜色款式等是高祖刘邦所定,私自更改是非常严重的违制,形同谋反。三国前期诸侯理论上还是汉臣,不敢公开改变汉军礼制。

在古人眼里,礼制是国家的根本,所以礼部为六部之首。礼制包含国号、建元、改元、国教、祭祀、礼教、官制、朝服、军服、旗号、民俗等等,改朝换代就要新建礼制。

曹丕登基之前,诸侯中唯一敢称帝改号、新建礼制的袁术,被群起而攻之、瞬间被灭。

既然三国各路诸侯军队在旗号、军服、盔甲、鼓乐,甚至武器都是统一的,那么交战双方是如何战场识别?


汉代是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军服的王朝。铠甲、军服、武器、头巾等装备有明确标准。

曹植在曹操去世后写了《先帝赐臣铠表》:“先帝赐臣铠,黑光、明光各一具,两当铠一领,环锁铠一领,马铠一领,今世以升平,兵革无事,乞悉以付铠曹。

文章提到曹操曾赐给他黑光铠、明光铠、两当铠、和环锁铠。三国时期有札甲、鱼鳞甲、盆领铠、襦铠、筒袖铠等,没有影视剧中造型复杂头盔和复合甲。

战场上最容易识别的是旗帜、武器、头盔和颜色,三国军旗是统一的,但是帅旗、将旗本身就不同,这个比较容易识别,双方各认自家旗帜即可。

秦属水德,故秦军铠甲、旗帜为黑色。汉灭秦,汉属火德,汉军军服、旗帜为红色。汉军士兵没有有头盔,统一扎红色头巾,外戴武冠。

汉军将、兵统一着红色禅衣,外罩皮甲、半身甲,腰间扎皮带及絹带。战场上红黑一片,非常容易识别。

三国时期诸侯军队临时佩戴标志以区别敌我。

三国前期混战,除了孙策白衣黑甲的江东军、披头散发的西凉军比较容易识别外,各路诸侯军队身着同样军服、铠甲,使用相同武器,战场上如何识别敌我?

以下是简单有效的战场识别方法:

  1. 汉代士兵头巾有多种用法,可以包裹头部;也可包扎在额头成为额巾;围在脖子上成为围巾;扎在胳膊上成为臂巾。
  2. 汉军士兵每人配备一块白色絹巾,平时扎在腰间束甲;冬日御寒、伤时拭血包扎、死时裹尸。白巾可以扎在额头、脖子、手臂等部位,甚至武器上用以识别。
  3. 各州郡军队在战场以土语联络、识别敌我,非常有效。
  4. 临时在马首、士兵额头插一根白色羽毛。
  5. 卸去一只胳膊上的衣物,袒露左胸左臂或右胸右臂。

在夜袭、肉搏时需要快速识别敌我,需要有明显特征,出现了很多简单有效的办法。

中国古代经常发生大规模的两村械斗,双方都是布衣百姓,有简单识别办法:用锅灰涂脸,系红色额巾等等。军队的办法更多,基本是临时改变军服、武器的款式颜色。

还有军队以脸上作标志用来识别,如汉代赤眉军,将眉毛染红;宋代八字军,在脸上刺字,来表现抗金决心和识别敌我。


烟酒阁大学士


影视作品中,对于三国时期各国军队的铠甲颜色是有区分的。

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方便观众区分。否则成百上千人的混战,观众都分不清谁是谁,哪边的军队正处在优势。

这不单单体现在《三国演义》这个作品中,很多古代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都是这样处理的。这点小编觉着很正常,影视作品嘛,一切应该以观众的观影体验为主。

但是真实的历史是怎样的呢?魏蜀吴三国的军队铠甲真的颜色泾渭分明吗?小编有些不同的看法,且听我一一道来。

受当时条件所限,军队制式很难统一

以古代的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很难做到军队制式统一。

大将有自己专属的套装很正常。比如说白马将军公孙瓒喜欢穿一身白,小编私以为有些不太吉利,下场不太好;关羽呢喜欢穿绿的,如果不考虑帽子的话还是很好看的;吕布喜欢穿的花里胡哨的,把自己都浪死了等等。

但大家要知道,并不是所有的士兵都能穿上套装的。这是人民币玩家和普通玩家的区别。

如果仅仅是简单的颜色装饰是可以做到的,比如东汉末年的黄巾军起义,弄几块黄布包头上以表明身份没问题,但是不可能全身都穿黄色的制服。因为他们买不起。

杂牌军是这样,正规军呢?也好不到哪去。

除了君主直属的精锐部队,一般的部队武器、装备都很难统一,往往都是缴获甚至自备的武器,所以杂七杂八。东汉末年频繁的战乱,哪有条件给普通的士兵装备起统一的盔甲,因此各国之间的区别多表现在旗帜或者一些特殊的标志上,制式统一的盔甲小编认为还是很难凑齐的。

鲜艳的颜色不符合战争常识

古代战争不像现在,管你穿什么装备,一通炮火齐发就够了。那时候都是有严明的组织纪律和战术配合的:骑兵跟步兵不一样,甲兵和弓箭手也不一样......

盔甲颜色的区分多是体现在头盔上,也就是在头盔上弄些颜色不同的羽毛或者布条,这样比较方便可行。

而且最重要的是颜色不可能太鲜艳。三国时期各国的军队主要还是以原来的汉军为主。而汉朝的色调比较简单,跟秦朝一样都是属于那种古朴大气的,也就是以黑白为主,象征天地。

另外,颜色过于鲜艳不符合常识。比如红色,这么扎眼的颜色如果穿上,估计诸葛亮又能借好多箭了。古代军队穿着多是暗色为主。只有某些大将才会有鲜艳的盔甲,但也多是面圣或者夸功的时候穿,平常打仗是绝对不会穿的。

不过三国时期,各个国家确实有自己崇尚的颜色,比如曹魏,因汉朝属火,曹魏自以为承袭汉祚,五行讲究火生土,因此崇尚土德,乃是黄色;孙吴认为自己也是承汉祚,也崇尚黄色,孙权为此还专门弄了个年号,叫“黄龙”;蜀汉则是觉着自己就是汉朝正统,因此崇尚火德,也就是红色。

不过正如我前面所说,这些颜色也多是表现在旗帜和一些特殊标志上,或者是主将的一些盔甲装饰上。将整个军队的盔甲都弄成一样的颜色,有点不大现实。


以上就是木子君的一些浅见,不当之处还请见谅,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感兴趣的话可以关注,谢谢!


木子君读史


日本光荣三国系列,把魏蜀吴三国的颜色设定为蓝、绿、红三色,但这是为了让玩家分辨而已。

而在真实战场上,制造一副铠甲已经需要不小的花费,又怎么可能大规模地去制造不同颜色的铠甲呢?


古代战场上,士兵应该如何分辨敌我双方呢?

以三国前期为例,诸侯混战频繁,今天打仗,明天结盟,后天被吞并的情况屡见不鲜。像袁绍、袁术这些有钱的,还能打造一两支特殊部队的铠甲,那像一些小军阀呢?他们可没钱没时间来处理如此复杂的事情。

像电视剧里那样,主要是以布的颜色来分辨敌我双方,比如董卓军是黑色的、袁绍军是黄色的、孙策是深红色的等等。但实际上的战场,是不可能用如此鲜艳的颜色来为士兵做战甲的,一般都是用暗色:黑、灰、棕色等等。

那么问题来了,暗色总共就那么几样,大家都可以用,在战场上,如果相同颜色,但不同阵营的士兵碰到一起,他们应该如何分辨敌我双方呢?


首先是军旗,军旗是一军之重,甚至有规定即使全军覆灭,军旗都不能被砍倒。有了军旗,士兵就有了目标,只要军旗往哪移动,士兵就往哪冲击,也就可以避免“撞衫”这样的尴尬了。

其次是标志,像很多时候我们都会看到“某将率本部兵”这一说法,本部兵就是将领从家乡招募而来的,这些人平时生活在一起都熟悉了。要干架了自然看得清自己人和敌人,不过有自己军队的人还是少数,皇帝也不放心将领和兵太熟了。

所以此时就需要另一种标志了,比如在战甲上绑上标志物布条什么的,或者戴不一样的头盔,毕竟一副战甲难做,一个统一的头盔还是负担得起的。要不就是像黄巾军一样,在头上戴黄巾;像八字军一样,在脸上刻字来辨别。

所以古代辨别敌我双方的办法很多,虽然误杀也不少,但专门地去制作一副战甲来分辨,却是需要土豪帝国才能享有的福利,不适合三国乱世。



一贰一橙


古代军队主要是靠旗号来进行识别,旗号主要用颜色(包括正色、边色和飘带色)来标明自己的属性和番号序列,士兵个人则靠戎服中袍、带、缘的颜色来区分军队归属。

蜀汉和汉一样,士兵穿绛红色战袍,或在战袍边缘缝缀绛红色边饰,因为西汉最初以自己为火德,色尚红,汉武帝时虽有火德、土德之争,但旗号服饰之类仍然是尚红的,所以刘秀起兵时穿着“绛袍大袖”,自称“汉兵”的赤眉会用红色涂抹眉毛(王莽色尚黄),刘备以汉为号召,必然会沿用汉、尤其东汉惯用的军戎识别色——绛红色。

曹魏为了掩饰自己篡夺东汉之丑,所以刻意修饰了当时流行的五德终始,并未采用和汉的火德相克的水德(黑色),而是用“代火者土”的解读(汉末亲曹的太史令王立,语见《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张璠《汉纪》),土色尚黄,因此曹魏军戎服饰的颜色,包括旗号、戎服,都应该是黄色或黄色修饰的。

孙吴在孙权未称帝前使用和东汉一样的红色,吕蒙曾“蒙阴赊贳,为兵作绛衣行滕,及简日,陈列赫然,兵人练习,权见之大悦”,这段话表明了几个三国时军戎服色的关键词:首先,孙权时吴兵和汉兵一样,以绛红为识别色;其次,吕蒙这支部曲使用绛红色识别色的包括战袍(绛衣)和裹腿(行滕);第三,孙权的军队大多数连战袍、裹腿统一使用绛红色识别色都做不到,所以吕蒙靠借钱做到这一点就能在阅兵(简日)时脱颖而出。孙权军队人数有限,江东又素号富庶,他的军队服饰统一只能做到这个地步,同时代的魏、蜀汉军队应该差不多也是这个水平,像电视剧里表现的那样整齐划一,尤其盔甲也用同样颜色,是不可能的。孙权称帝后有没有改变识别色,史料没有记载。

顺便说,最喜欢用颜色识别的中世纪日本,其服饰统一程度甚至还不如中国三国时,因为除了少数贴身侍卫大多数武士都要装备自备,大多数武士很穷,哪能置办整齐划一的服饰,大河剧里清一色的衣甲、背旗,是黑泽明电影开始的一种艺术虚构(早期大河剧如《毛利元就》就不是这样),也正因如此,织田信长的黑、红母衣(贴身卫队),武田和后来德川的赤备,才会因为服色较整齐而惹人注目


陶短房


不可能达到这个条件,汉以火德炎,政府军的军装应该是以红色为主,刘备自称季汉,军装风格应该继承的是汉军的红色,曹魏是水德,军装应该是黑色,至于孙吴就不知道了,但是三国时期,连年混战,各国的经济也好不到哪去,没钱统一军装自然就是空话,三国志里吕蒙传里有一句很有意思的话,孙权去检阅吕蒙的部队,吕蒙把受阅部队统一打成红色的绑腿,这给孙权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从而认为吕蒙治军有方,从这就可以看出来,当时各国的军队并没有统一军装,甚至连统一绑腿都没有做到。至于作战时分别敌我,也就是扎一条区分敌我颜色的布带而已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