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刘姓而为王者,天下共击之”,看西汉皇子封国中的政治博弈


历史是一首岁月的长歌,从筚路蓝缕的青葱旋律到江河日下的落日余音,它们共同谱写了一个王朝的记忆。西汉作为秦帝国之后又一个大一统的国家,它的建立、成长、兴旺、衰落都有不同的时代烙印。作为中国制度的草创阶段,为了弥合当时社会中的矛盾。汉高祖建国之后采取了郡国并行的地方制度,在逐步剪除了异姓王之后,刘邦分封了大量的刘姓诸侯,希望以宗族的力量来拱卫政权。其中刘邦庶长子刘肥受封为齐王,坐拥齐地七十余城。刘肥是第一位被封为诸侯王的皇子,自此之后,皇子分封制度就正式地确定了下来。皇子在出生之后不久获封为诸侯王,年长后前往封国就任。但是到了西汉末年元帝的几位皇子中,定陶恭王刘康的定陶国仅仅有九县之地,中山孝王刘兴享有中山国也是九县。原本疆域辽阔的诸侯王国到了西汉末变得地狭人稀,这当中固然有武帝推恩令“雨露均沾,子孙毕侯”的影响。但是暗含的政治考量远不仅于此,其具体的情形如何,且待在下慢慢道来。


“非刘姓而为王者,天下共击之”,看西汉皇子封国中的政治博弈

汉初诸侯王国地图


西汉皇子封国与政治地位的变迁

周代实行分封制,秦代实行郡县制,汉代在两者的基础上独创郡国并行制。西汉的皇子诸侯王国也是汉高祖时期的新兴事物,皇子既拥有周代诸侯的权力,王国中还有具体的郡县官员负责行政事务。汉高祖时期,各皇子所获得的封疆面积是历代之最。高祖五王中齐悼惠王刘肥,赵隐王刘如意,淮南厉王刘长,淮阳王刘友、梁王刘恢、燕灵王刘建。这五王的封地几乎占据了关东地区的三分之一,而且都是物阜民丰,土地辽阔的膏腴之地。在汉文帝之后的历代皇子分封情况各有所不同,周振鹤先生在《西汉政区地理》中统计如下:

文帝子:太原王刘参(31县),代王刘武(43县),梁王刘揖(40县)。

景帝子:胶东王刘彻(21县)、河间献王刘德(18县)、临江哀王刘阏(19县)、鲁共王刘馀(20县)、江都易王刘非(21县)、胶西于王刘端(20县)。赵敬肃王刘彭祖(23县)、中山靖王刘胜(23县)、长沙定王刘发(20县)、广川惠王刘越(19县)、清河哀王刘乘(17县)、常山宪王刘舜(17县)。

武帝子:齐怀王刘闳(12县),燕刺王刘旦(9县)、广陵厉王刘胥(7县),昌邑哀王刘髆(12县)。

宣帝子:淮阳宪王刘钦(9县),楚孝王刘嚣(7县),东平思王刘宇(12县),中山哀王刘竟(9县)。

元帝子:定陶共王刘康(9县),中山孝王刘兴(9县)。

从分封的情况上,我们不难看出,景帝之后的历代君主在分封自己的儿子为诸侯王时,所分配的土地疆域大量减少。景帝时期诸侯王大致还有二十县上下,汉武帝时期的诸侯王就只有大约十县左右。并且这种现象也一直持续到了汉末,宣元诸子中基本上都只有十县以下的地域范围,最低的仅有七县,当中的政治考量值得仔细玩味。

“非刘姓而为王者,天下共击之”,看西汉皇子封国中的政治博弈

汉代广陵王金印


文帝时期,国家刚刚消弭了吕氏之乱的影响,文景之治的政策正有待于实施。而高祖时期分封的齐王、淮南王等人在剪除吕氏的过程中立有大功,为了平抑这些人的力量。在文帝继位后很快就分封三子为王,其中刘武先封为代王,十二年徙梁王。“以孝文二年与太原王参、梁王揖同日立”。而其中的太原王所管辖的太原郡就是汉文帝当年执掌的代国中的一部分,相当于是刘恒将自己的代国一分为二交给了两个儿子管理。所以,其执掌的地域不宜过于狭窄。在汉文帝后期贾谊也建议扩大皇子封国的疆域,云:

“诸侯犹且人恣而不制,豪植而大强,汉法不得行矣。陛下所以为蕃扞及皇太子之所恃者,唯唯阳、代二国耳。.......臣之愚计,愿举淮南地以益淮阳,而为梁王立后,割淮阳北边二三列城与东郡以益梁;不可者,可徙代王而都睢阳。.......梁足以扞齐、赵,淮阳足以禁吴、楚,陛下高枕,终亡山东之忧矣,此二世之利也。”

足见文帝时期,国家的各项秩序还不够稳定,无论是文帝还是当时的皇太子刘启都需要可靠的诸侯王予以支持。而文帝一脉中只剩下刘武和刘参,因此扩大皇子的封疆是有必要的。

“非刘姓而为王者,天下共击之”,看西汉皇子封国中的政治博弈

汉文帝像


景帝时期先后两次大规模分封皇子为诸侯王,一次是汉景帝即位之初的景帝前二年,另一次是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后。景帝是西汉皇帝中生育子嗣数量最多的一位,也是从景帝时期开始,皇子诸侯王的封地开始缩水。并且,在景帝之前的皇子分封大多延续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旧国号,比如齐国、燕国、赵国等等。但到了景帝时期,皇子开始大量以郡名作为国号,比如清河王、广川王、河间王等。吴楚七国之乱后,国家内部的政治秩序得以重新洗牌,地方原有的旁支诸侯王势力受到重创。所以,景帝开始缩减诸侯王的领地,即使是自己的儿子也不会再赐予更多的土地。比如江都王刘非曾在吴楚七国之乱中立有军功,史书记载:

“吴、楚反时,非年十五,有材气,上书自请击吴。景帝赐非将军印,击吴。吴已破,徙王江都,治故吴国。”

可是刘非统治的江都国却仅仅只剩下了鄣郡、东阳郡等两郡21县,最大最富裕的吴郡(会稽郡)被收归汉朝所有。相较于刘邦时期分封给吴王刘濞的三郡53城,江都王这位有功之臣的封邑实在是少得可怜。但更为实际的是,吴楚七国之乱后,新封的诸侯国都是有一郡之地。刘非得以获得两郡之地已经是对于他军功的一种奖励。

“非刘姓而为王者,天下共击之”,看西汉皇子封国中的政治博弈

汉武帝宠妃李夫人


武帝之后的分封也局限在了一郡之地的范围之内,但是当中也不乏特例。比如皇帝宠爱的儿子一般可以获得更多的封地,比如汉武帝之子齐怀王刘闳。据《汉书》记载:“”闳母王夫人有宠,闳尤爱幸。”昌邑哀王刘髆之母李夫人宠冠后宫,死后被谥为孝武皇后。昌邑王获封时,幼子刘弗陵还没有出生,所以他是最小的儿子。《汉书》中记载:“昌邑王以少子爱,上为选师,始昌为太傅。”也是因为这份特殊的怜爱,齐怀王刘闳和昌邑哀王刘髆得以获封12县,多于其他的兄弟。

为何皇子封国的面积越来越小?

汉高祖在诛灭异姓王之后下诏:“非刘氏王者,天下共击之。”自此之后,汉代诸侯王就被局限在了刘姓皇族之中。但是,“无情最是帝王家”并非虚言,分封皇子为诸侯当中也深藏了皇帝的政治考量。

首先,皇权的发展,同姓诸侯王依旧是阻碍。从前文的统计结果看来,诸侯王地盘的下降与皇权的不断集中呈正相关。吴楚七国之乱中,作乱的诸侯王都是汉景帝的同姓手足,汉景帝为了避免后世再次发生类似的叛乱,故而大力消减诸侯国。《汉书》记载:

“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故文帝采贾生之议分齐、赵,景帝用晁错之计削吴、楚。武帝施主父之策,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陡。而籓国自析。自此以来,齐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五,淮南分为三。皇子始立者,大国不过十余城。长沙、燕、代虽有旧名,皆亡南北边矣。景遭七国之难,抑损诸侯,减黜其官。......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


“非刘姓而为王者,天下共击之”,看西汉皇子封国中的政治博弈

景帝七国之乱


皇子虽然与皇帝是骨肉之情,但仍然份属君臣。皇帝的考量是国家的统治秩序更加顺畅,这就自然会与皇子诸侯王之间的利益产生冲突。到了汉宣帝当国,皇帝在位时期就不再让心爱的皇子就国,而是让他们居住在京城之中,承欢膝下。比如宣帝之子淮阳宪王刘钦、东平思王刘宇都是在元帝继位之后才前往封国就任。这样既成全了宣帝的天伦之乐,也避免了他们在宣帝时期阻碍中央的发展。

其次,皇室子弟的素质在不断下降,已经不适宜再管理大国。高祖子孙之中虽然并非全都是精明强干之辈,但是却很少有酒囊饭袋之流。不过到了景帝时期,皇子之中纵情声色犬马,横行不法者大增。像是景帝之子中:

胶西于王刘端。“为人贼,有所爱幸少年,以为郎。郎与后宫乱,端禽灭之,及杀其子母。数犯法”。

中山靖王刘胜为人乐酒好内,有子百二十余人。

常山宪王刘舜,帝少子,骄淫,数犯禁。

在皇室成员逐渐堕落的背景下,辽阔的地盘只会助长他们的欲望。所以,皇帝减少他们的封地是有道理的。这也是维护国家稳定的一种措施,避免国家资源的大量流失与国家法治的破坏。

“非刘姓而为王者,天下共击之”,看西汉皇子封国中的政治博弈

中山靖王奢华的玉衣


其三,世袭诸侯代代不绝,国家中央的负担日益加重。汉代早期实行的是王国世袭制,国王死后由其子完全承袭其土地与财富,不同于清代的降级世袭。所以,只要王国有继承人并且没有明显的罪行,那么它的土地就不会减少。这样下来后世皇子能够得到分封的区域实际上是有限的,比如汉文帝最初只能将自己的代国一分为二分封给自己的儿子。在剪除诸吕的过程中立下大功的齐王刘襄之弟朱虚侯刘章,也只不过是被赐还了吕氏侵夺的齐国故城阳郡,以此一郡称王。景帝皇嗣众多,齐国、楚国、梁国等地区当时又都有国王在位,所以他只能选择之前很少被作为诸侯国的地区来进行分封。像是汝南国、江都国、济阴国、济川国、山阳国、济东国都是在景帝时期被新设置的诸侯国,被他赐给了皇子和皇侄。

“非刘姓而为王者,天下共击之”,看西汉皇子封国中的政治博弈

汉朝无法完全控制诸侯国财政


而且,诸侯国内部的财政情况无法做到完全透明,在文景时期的吴王刘濞在国内私铸银钱,招纳亡命阴谋造反。中央始终都无法在第一时间掌握其动向,以至于最终酿成了七国之乱。为了防止地方诸侯做大,如果不主动削减他们的势力,国家就要付出几倍于此的资源来进行防范。所以,皇帝采取了最直接的办法来防微杜渐。

汉代皇子分封制度对于后世的影响

汉代的皇子分封逐渐在后期形成了制度,并传之于后世。东汉时期依旧保留了皇子封国的传统,汉光武帝生有十王,东海恭王刘彊、沛献王刘辅、济南安王刘康、阜陵质王刘延、中山简王刘焉,楚王刘英、东平宪王刘苍、广陵思王刘荆、临淮怀公刘衡、琅邪孝王刘京。其中东海王刘疆曾经为皇太子,后来主动让位给了阴皇后所生之皇子明帝刘庄。《后汉书》记载:

“帝以彊废不以过,去就有礼,故优以大封,兼食鲁郡,合二十九县。”

由此可知东汉的诸侯王一般也是仅享有一郡,刘疆的二十九县已是殊宠。这样的皇子分封制度也在东汉一直被沿用,可是由于后来的东汉皇帝子嗣稀薄,所以出现了外藩入继的情况。到了曹魏时期,宗室诸侯王的地位有所改变。武皇帝曹操生有二十五子,除去早夭外,十七人在曹丕登基后获封为王。但此时的诸侯王的地盘属性已经被逐渐淡化,变成了只享有封户,不再插手政权的贵族势力。比如曹操之子曹彰:

“ 太和三年,立为任城王。四年,朝京都,疾薨于邸,谥曰威。子楷嗣,太和六年,食五县二千五百户。青龙三年,楷坐私遣官属诣中尚方作禁物,削县二千户。正始七年,徙封济南,三千户。正元、景元初,连增邑,凡四千四百户。”


“非刘姓而为王者,天下共击之”,看西汉皇子封国中的政治博弈

曹彰像


这本来是有利于国家的良好政策,可是后来的西晋政权却强行加以改变。统一三国之后,西晋大封宗室,将全国的重要城市大多都封给皇子和族人为王,以至于酿成了八王之乱,五胡入华,国家由此而败亡。

综上所述,西汉时期由于特殊的政治背景,在历代皇帝分封皇子为王时往往都暗含了较深的政治考量。或是以皇子诸侯的力量遏制宗室诸侯,或是刻意消减皇子封国的地域面积以提升皇权。皇子诸侯国的面积从高祖时期开始便不断萎缩,从最初的齐国七十城、吴国五十城变为了景帝时期的二十城左右,武帝时期被削减到了十城左右,再到了最后的十城以下。诸侯王封国面积的不断下降减轻了国家的负担,促进了权力的集中。但同时也造成了刘姓宗族的式微,血缘关系的疏离。不过,这对于中国国家制度的演变却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