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做父母的該怎樣對待叛逆期的孩子?

王鈺姐


打罵孩子是最不提倡的教育方式,這種方式教育出來的孩子極有可能敏感自卑,膽小怕事,還叛逆,仇恨社會。所以,有這種行為的家長一定要檢討自己的行為。下面我們一起探討一下父母打罵叛逆的孩子:

1、影響孩子性格

孩子的心是十分敏感的,當家長經常打罵孩子時,他會認為是父母討厭自己,不再愛自己了。這會讓孩子嚴重缺乏安全感,內心難以接受他人,性格孤僻,不善於處理人際關係。

有的變得膽小懦弱,遇到問題不敢勇敢面對往往要徵求父母的意見,長大後可能就會變得沒有主見,凡事都要問問父母的意見。因為小的時候父母沒有讓孩子有發表自己意見的機會,孩子不知道何時該做決定,不知道做哪個決定是對的。

2、影響孩子心理發育

經常挨父母打罵的孩子,往往心理發育會受到影響。還有的孩子因為父母的打罵,將長期的壓抑情緒積累在心裡,當他們有足夠的能力法抗父母的時候,他們就會不顧一切的與父母作對,青春期的叛逆就會表現得尤為突出。這個時期如果有人將孩子往不正當方向引導,那後果真的不堪設想。這樣的孩子長大結婚了,脾氣也會變得很暴躁,可想而知他的下一代也會是如此。

總結,孩子小時候需要教育也更需要關愛,所以小問題建議還是要多溝通講道理,屢教不改或者犯了大錯的時候,才建議動用打罵的方法。這麼做不光是為了孩子,許多父母打了孩子後又會後悔心疼不已,所以少些打罵孩子,對孩子的身體和父母的心情都會有好處。


小學小豆老師


孩子到了叛逆期,父母該怎樣對待呢?

遇到孩子叛逆期不要驚慌失措,因為叛逆期是青少年心理過渡的時期,他們的自我獨立性進一步增強,認為自己是成人了,不再是小孩子,也就是說,叛逆期是青少年走向成人的過程,只不過有些孩子表現的強烈,有些孩子弱些,要正確理解叛逆期,它不等於孩子變壞了!


面對叛逆期的孩子,家長要適當學會示弱,多聽孩子的想法,按孩子的想法去做事,尊重孩子的想法,不要像子時候那樣,這也指點那也提醒,讓孩子覺得煩心!

孩子叛逆期,是他們對成人世界的感觸,想學習成人處理事情的方法,因此,要和孩子講道理,講規則,教給孩子為人處世的正確方式!

但面對叛逆期的孩子,又不能一味地放任,他們畢竟未成年,生活、做人的原則應堅持,基本的道德要有,遇到這些情況,要管理,否則會一失足千造成千古恨!

總之,面對叛逆期的孩子,要冷靜,有理有節,有智慧!

我是老班聊教育,願與你傾心分享,希關注交流!


老班聊教育


青春期孩子的逆反的確會給孩子們帶來一定的危險,但是科學的角度來看,逆反實際上是孩子心理成長的必要階段。如果孩子不經歷逆反期,那麼他們就無法長成一個有獨立思維能力的成年人,換句話說,太乖的孩子往往會形成依賴性人格,對他們將來的獨立生存帶來更大的危害。

如果從成長的角度看逆反,逆反不僅不是壞事而是一件好事。

青春期之前,孩子是沒有自我意識和獨立思維能力的,所以任何事情都要依賴於成年人的思考和建議。進入青春期後隨著大腦的發育,他們開始有了獨立思考和判斷的初步能力,因為孩子們發現了自己原來也能像成年人那樣找出事情間的邏輯關係,於是他們覺得自己與成人是平等的,他們不再盲目聽從別人的意見,要嘗試著自己去思考,外在的表現就是固執、對抗成人的意見、一意孤行。其實這是孩子在學習獨立思考的過程。



楊通說電影


父母對孩子的言行不要以“對錯是非”來評價。沒有青春不逆反。想想我們也正是從那個年代過來的。現在孩子的成熟期更早,一般從十一歲就開始進入青春期,女孩子比男孩還要早。這個時期的孩子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逆反。這時,兒童期非常親密的親子關係會變得莫名其妙的惡化,充滿著火藥味。孩子頭腦中有了自己的想法,開始講時尚,講個性,如上述案例中的“ 好端端的褲子,為何偏偏要剪個洞”,就是一種青春期孩子典型的逆反表現。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成長中的孩子會有一種想擺脫父母的傾向,而擺脫父母就是通過否定父母的價值觀,表達一些逆反的情緒甚至攻擊父母的行為來實現的,通過逆反從而擺脫心理上對父母的依賴,其實這正是孩子成長的動力。上述案例中的“好端端的褲子,為何偏偏要剪個洞”就是孩子以奇裝異服來否定父母的審美觀,來擺脫心理上對父母的依賴。

青春期孩子的逆反程度也是不一樣的。在實際心理諮詢過程中,有的父母表示,他的孩子以前是如何的聽話,可青春期卻又如何地逆反,這讓他們百思不得其解。其實孩子的逆反程度是和父母的教養方式是有關係的。在孩子小的時候,如果父母對孩子的言行總以“對錯是非”來評價的話,那麼孩子進入青春期後就可能越逆反,常常是青春期前越聽話越守規矩的孩子,青春期時會折騰得越厲害。

對於如何對付現在的孩子,我建議:不要當警察式家長,而是要學會做孩子的朋友。周大媽的困惑恰巧是由於孩子的父母對於衝突矛盾採取的方式是不作為,而祖母的方式是盲目作為,差點“擦槍走火”,建議聰明的父母在孩子的青春期時,不再當警察式的家長,而是要學會做孩子的朋友。

唯一的好辦法是尊重、理解並改變孩子的逆反。青春期孩子的想法和行為在成人看來,可能是很幼稚,很可笑的,但是作為父母只要理解、尊重孩子的這種不成熟,那麼他慢慢地就會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如對上述案例中,作為父母不要不作為,也不要盲目作為,可以微笑著對孩子說:“像你這麼大的孩子都穿這樣的衣服,你也很喜歡穿,對吧。”這樣“投之以理解之桃”,孩子就會“報之以主動交流之李”,也許就會請父母來具體評價一下自己穿著好不好看,其實孩子還是很在意父母對自己的看法的。這時就可以藉機委婉地說出家長的意見。

同時作為父母也清楚,青春期是階段性的,伴隨青春期出現的孩的逆反問題也是有時間性的,對於孩子有些過火的逆反,為人父母者要有足夠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足夠的心理智慧。至於隔代的長輩,最好是利用自己獨特的身份,為孩子和他的父母間的溝通創造條件。



e柒母嬰育兒


1、理解孩子的感受。我不再把自己放在孩子的對立面,而是學著站在孩子的立場用心去體會他的感受。

2、找出抗拒的心理原因。理解不等於不立規矩,不過在給孩子立規矩的時候,對於那些他始終很抗拒的規定,我不再不由分說地“強制執行”,而是找出孩子產生抗拒心理的原因,再想辦法解決。

3、給情緒找個宣洩口。教育專家認為,很多時候,孩子有意做出一些大人不允許的事情,是為了宣洩不良情緒或不安感。鑑於此,果果再發脾氣的時候我不再責罵或體罰他。

4、尋找孩子的良好表現。表揚能間接地讓孩子明白是非,所以我更留心果果的一些良好表現,及時地提出表揚。

5、給孩子一定的自主權。既然孩子處於逆反期,有些事我就不再做硬性規定,而是有條件地讓果果享受民主權利。

6、不處處約束。孩子就是孩子,不能用你的標準來處處約束他,對他的行為最好“有所管有所不管”。


小濤說情感


簡單地說,叛逆期是孩子進入成人前尋求獨立的現象。是一種正常的現象。他要獨立,要成為擁有個性的自己,發生不聽話的自行其是的現象時,被認為是叛逆。如果不讓他有這樣的叛逆,孩子將無法長大成人。

一、首先,給他獨立成長的空間,孩子會在夥伴和同學之間,去調整自己的行為。被過份管束的孩子,會喪失自我調適的機會,往往會成為傻孩子。

二、孩子一旦有了獨立意識,會蔑視權威,不懂得這一點,孩子會認為你在蔑視他的成長。獨立意識的伴生現象之一就是,要求你與他平等相處。應該是既做家長,也做孩子的朋友。家長的角色要轉換。

三、要承認孩子許多時候是對的,許多方面,甚至比大人懂得多。比如,現在的年青人都知道,在自己還是孩子時,在玩互聯網、電腦、手機上,家長不如自己懂得多。

四、不要輕易否定孩子處理問題的方式,哪怕這在你看來是那麼不合規則。孩子有孩子的規則,也許他們間的一些規則,就是未來的規則。

五、不要輕易否定孩子們之間的友誼,哪怕有些孩子在你看來不是好孩子。想想我們自己是孩子時,家長這方面的干預往往是無效的,反而引起反感。

六、不要防礙孩子適度冒險的行為,沒有過冒險行為,不會知道冒險有時是人生的需要,也不會具備避險避害的能力。

七、給點陽光就燦爛。對孩子,表揚和鼓勵的作用,永遠大於批評。孩子往往會迎著鼓勵的方向成長。呵斥和批評要少,要特別講究方式方法。否則會適得其反。

八、最重要的是,孩子在進入叛逆期前,就該潤物細無聲,在日常生活中,讓孩子懂得羞恥、自尊、自強,什麼是對的,什麼是不對的。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

九、一旦孩子已經有了明顯的叛逆傾向,並可能帶來危害時,首先不要認為是孩子不聽話,這往往是家長前期教育行為的結果,想想該採用什麼的方法來化解為好,從自己身上多查找原因。

十、既然孩子的叛逆傾向,是尋求獨立有助於成長的一種表現,一般來說,不會有什麼大不了的事。但有些情況下,需要干預。由於過度溺愛,由於孩子要什麼就滿足什麼等原因,有的孩子會很嬌弱,非常自我。一旦進入叛逆期,很難承受挫折,或者認為一切都會有家長解決,不知真危險是什麼。一段時間以來,有些孩子選擇了自殺,我所確知的兩例,和此有關。一旦發現有異常表現,要懂得用恰當的方式干預,在孩子不知不覺中,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可能是最好的方法。


食葷者小余


順毛摸噻!孩子的叛逆期也叫青春期,隨著他們青春期的到來,一個個曾經啥都不懂的小屁孩,突然變得拽兮兮的,目中無人、趾高氣揚的,一副“世界皆在我掌握中”的樣子,老師和父母親的話他們根本不聽,覺得“那些都是廢話,我都知道,你們就不要囉嗦了便是”……對付這種孩子,家長們就得少說話、多做事,那些苦口婆心、痛心疾首的說教就要停止,只需要默默的為他做好一切父母親應該做的事就行了!孩子晚上學習晚了,你遞上一杯熱牛奶;孩子放學回家,你為他做幾道他喜歡吃的菜;他在學校裡遇到了啥煩心事時,你只需要靜靜地聽他對你傾述,然後給他一個表示理解的擁抱,僅此而已!


鳳146983974


現在大多數孩子都有叛逆期的存在,而家長往往不會去理解。我曾和一位家長溝通過,那位家長認為“小小年紀,哪來的那麼多事兒,我們小時候怎麼就沒有呢?”其實聽到這個信息我還是蠻震驚,這位家長的認知可能不會是很全面,但是他對他孩子的做法,恰恰比較合理。他的孩子現在正處於叛逆期,雖然這位家長不太認同叛逆的說法,但是對他的孩子,呈一種平等,公正的態度。這讓他家孩子十分適用

叛逆期的孩子,其實不能算叛逆,只是自我意識的覺醒,他們認為自己的生活方式,自己的生活目標,生活方向都是可以自己考慮自己決定,所以在這種時候,對於家長他們就不會像以前一樣百分之一百的聽從,服從。他們會思考這樣做到底是不是自己的意願,對於自己是利還是弊,自己想不想去這樣做,在這一個思考的過程中,大部分孩子會因為不瞭解社會,或者不瞭解未來所面對的以及需要承受的所產生一種“我活的開心就好”的心裡想法,導致對父母一些的好的勸告不去聽從,反而頂撞。

在這種時期,家長可以把自己的孩子當成朋友來去相處,你們之間不再是家長說,孩子服從的方式,而是家長對孩子分析利弊,告訴孩子為什麼這麼做,這麼做有什麼好的影響或者壞的影響,讓孩子為自己的未來考慮,可以或多或少接觸一下成年人的世界。


汴隋


生活中不存在叛逆的孩子,只存在一個與家長和老師想法不一、急欲擺脫管控的孩子。教導孩子成長活動的本質是家長和老師用自己的言行示範引導孩子向著獨立自主的方向成長,這項活動開展最高效、省心的方法就是給予孩子自身成長的自信,激活孩子自身的成長潛能,為孩子自生的成長動能賦能。

1、為何會存在“叛逆”期

人生成長髮育過程中,大腦發育有兩個重要的時期。它們分別是幼兒期【出生到7歲左右】與青春期【約12至20歲】,這兩個時期孩子的大腦發育成長迅速、思維活躍,對外界事物敏感,善於學習也樂於學習。幼兒期和青春期的孩子擁有共同的特點,期望自己的事情能自己做,這也就是眾多家長所說的“叛逆”。那麼,為什麼人們不稱幼兒期的孩子叛逆呢?這主要是因為,幼兒時期的孩子自我行動能力弱,爭取“獨立”的意願有也僅僅停留在嘴上,實際行動中不明顯,最多就表現為“不乖”和“不聽話”。而當孩子到了12歲以後,他們的自我行動能力增強了,有了行動的“本錢”。另外,現代教學體系,使得12歲之後的孩子的學習活動主要分為兩個場所,老師主持的學校教育和父母主導的家庭教育,而這兩者之間無論是在空間距離還是信息交流的對等性上都存在差異。這種信息差異使得孩子有了“可乘之機”,這個時候孩子會利用家長與老師之間的微妙關係做一些他們認為對自己“獨立”有積極幫助的事情。這些事情最主要的方式就是急欲跳出家長和老師的管控,孩子們所採用的方法極少部分將精力完全投入到學習之中,而絕大多數孩子因為自認為學習上難以取得突破,他們就會選擇其他方式引起父母和老師的關注,這些行為包括逃避學習、撒謊等等。“叛逆”的本質,就是孩子急欲擺脫被“管控”,實際上是孩子為爭取行為獨立而做出的嘗試活動。

2、如何引導“叛逆”期孩子

與孩子彼此尊重,家長和老師多給予孩子行為上的肯定和鼓勵。人生成長最大的動力源自於自我行為被肯定、被讚揚,孩子們會因為獲得一個小貼畫獎勵或者是一句你真棒而努力百倍。這是因為,每個人相對於自然都是渺小的,渺小的感覺促使個體自覺不自覺的感到自卑,而學習活動就是孩子發自內心想克服自身弱小的現狀,戰勝自卑而進行的嘗試和探索。如果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長過程中“換位思考”,給予孩子充分展示自我成長成果的嘗試,並對他們的行為給予表揚和鼓勵。那麼,孩子就會從內心升起愉悅感,愉悅的心情就是促使孩子繼續成長最大的動力源泉。

陪伴孩子成長過程中,家長應儘可能多找尋孩子的優點、多鼓勵,減少孩子的抗拒心理。同孩子交流時,家長要順應“情境”,多開展情景式教導活動,即到了具體的場景教導不同的內容。當然,這就需要家長多帶孩子與外界接觸,能有更多接觸新鮮事物的機會,而不是“老生常談”唯具體的學習成績“馬首是瞻”。交談的內容儘可能貼合所處場景,比如旅行途中就多關注旅遊地的自然風光、人文特徵、歷史文化等等有助於提升孩子見識的內容。

此外,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要保持情緒的相對穩定,理智對待孩子的成長實踐、容許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試錯。同時,即使在教導孩子的過程中有因氣急而處罰孩子的時候,也要儘可能轉換態度,便原本惡意的處罰為小遊戲之類的互動。比如,我家孩子現在5歲,晚間洗腳時間和早上起床都略有拖拉,這個時候會很生氣,甚至大了他的屁股,這個時候就可以適當的說這是拍屁股遊戲,如果誰慢了就要被拍屁股。這樣孩子就會從原本被打委屈的環境中解脫出來,他也會很想贏得遊戲而拍家長的屁股。

3、逐步放手孩子自由成長

人生成長最大的樂趣和終極目標都是為自己獨立生活,所有的學習、成長活動都為獨立生活做準備。父母養育孩子的終極任務,也即是教導孩子能夠獨立自主的融入社會,能與社會和諧共生。既然孩子成長的目標是自我獨立,父母教導孩子的目標是引導孩子獨立,這兩個目標是有機統一的。那麼,父母在教導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就可以隨著孩子的不同成長階段而逐步放手孩子自立成長,逐步給予與他們年齡相適應對自己事務的自主決策權、尊重他們的隱私權、給予他們表決權。

教導孩子成長如同放風箏,收放線須適應其飛翔高度【孩子的成長階段】,真正落實“因才施教”、“因勢利導”。在父母心中所有人都是孩子,但在對待孩子的行為上需要適應孩子成長節奏,做到“因勢利導”,並不是等大學畢業了才完全放開孩子的手腳。養育孩子如同放風箏,風箏飛的低的時候您需要時刻保持警惕,收放線要頻繁、線不能放的太多。隨著風箏飛的高度越來越高,您需要放出更多的現,而且只需要微調即可......

孩子是家庭幸福的根源,是社會未來建設的主力軍,孩子的成長同樣受多方因素的共同作用。教導孩子向著積極方向成長,需要生活中每一位家長都“視所有孩子為己出”,為每一位孩子做好積極正向的行為導引。因為,作為路人您今天影響了老李家的孩子,當您家孩子成長時老李會同樣以路人的方式為您家孩子做行為示範。

育鄰人使命: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陪練和顧問。

育鄰人願景:讓天下沒有難育的小、沒有難養的老。

孩子的成長如同百年大樹,需要經歷風雨。對於父母來說,需要您有足夠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護。在很多人為陪伴孩子而選擇回家時,我選擇來北京做一項陪伴更多孩子的事業——育鄰人:以鄰里友善帶動社會和諧,推進社會德育教化,促進每個人健康快樂成長。探索以鄰里互助,化解“獨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難題,一項公益普惠的教育事業,與家長一起“量身定製”孩子的成長計劃,即為孩子們提供遊戲、合作、共享成長空間......


育鄰人


一、2-4歲,第一“反抗”期

反抗:

顧名思義就是說一方對另一方不滿意,從言行上給予對方有聲或者無形的反對。拿到家庭教育中來,就是孩子情緒反作用在家長身上,在家長身上體現出來的一種張力。

對於2—4歲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們,經常會看到他們有不聽話現象,你說你的,我做我的,有時弄的家長急了,就吼孩子兩嗓子。

甚至還有性急的家長,在指揮命令無效狀態下,給孩子幾巴掌,結果弄的孩子哇哇大哭。

還有的家長一安排孩子做什麼事,孩子馬上說不,或者乾脆堅持自己的想法,任憑家長怎麼講道理,怎麼說勸都無法改變孩子的想法,氣急之下的家長不是批評就是乾脆暴打一頓。

那麼,家長要怎麼做才是對的呢?

1、不要對孩子的無理取鬧予以積極回應。

當孩子因為自己的某種要求或願望沒有得到滿足而大哭大鬧時,家長千萬不要一時心疼而繳械投降,而是要溫柔而堅定地堅持自己的原則,疼愛孩子但絕不溺愛孩子。

因為一旦讓孩子在自己哭鬧和大人滿足要求之間建立聯繫,認為哭鬧可以達成自己的目的,他們便會把哭鬧變成一種手段。

2、鼓勵孩子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

這個階段的孩子馬上就要進入三歲,而三歲是獨立的開始,孩子在跨越這一步時心理上會有所牴觸,情緒容易焦躁,常常亂髮脾氣,對爸爸媽媽進行語言攻擊,比如“壞媽媽”,甚至是扔玩具、咬人、打人等。

家長首先要穩定自己的情緒,要清楚所有的一切都是因為孩子情緒失控,不是他們真實的想法。

然後幫助孩子化解負面的情緒,鼓勵孩子正確表達自己的情感,讓孩子明白什麼是生氣,什麼是難過,什麼是開心。當他們生氣時,要說出“我生氣了”,而不是用武力或言語攻擊來表達。

3、鼓勵孩子提高的自主性

兩歲的孩子已經開始形成自我意識了,他們已經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去行動。

他們想自己做自己的主,想去自己想去的地方,父母也就不要再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想法來要求命令孩子了,而是在允許的空間內,鼓勵孩子去探索,自己做決定,自己動手。比如可以讓孩子自己選擇穿什麼衣服,吃什麼飯,然後自己動手吃飯穿衣。

二、7-9歲,第二“反抗”期

矛與盾:

對於矛和盾來說,兩者屬於進攻和防禦工具。

針對這個年齡段的叛逆,如果把家長比喻成“矛”也未嘗不可。家長之“矛”一般都會體現在試圖改變,甚至打破孩子的很多毛病或者壞習慣方面。

比如,有些孩子在生活中的一些拖拉、磨蹭的習慣,不管家長如何督促,如何大嚷大叫,仍然於事無補。

而當家長再鋒利的手段“矛”遇到孩子時,可能也奈何不得孩子的心理之防禦“盾”。

比如,孩子們經常會放學在路上和同伴玩兒,回到家寫完作業後,也會急不可待地去樓下找小夥伴去玩兒,週末更是如此。

當很多家長看到孩子如此瘋狂地玩兒後,自然是看在眼裡,急在心中,氣在肺腑之上。因為很多家長非常不情願看到自己給孩子設計的學習計劃和目標被孩子們就這樣玩掉。

於是家長們便會阻止孩子去玩兒,或者把孩子關在家裡寫作業,不允許隨便出去玩兒,或者不允許看電視,或者不允許用電腦等。

結果呢,當孩子感覺到自己沒有自由時,在父母的嚴格的督促之下,也只好不情願地呆在家裡,沒有自由和活潑做為吸引和動力的學習,也只是流於形式。

家長要怎麼做?

1、不要限制孩子的自由

7—9歲正是孩子愛玩的階段,家長如果過分地限制,當孩子感覺不自由時,第一反應就是和父母反抗,要麼頂嘴,大吵大鬧,你不讓我做我偏要做,要麼是沉默,用冷暴力來對抗父母的權威。

這樣一來,只會對親子關係雪上加霜,讓親子溝通更加困難。

所以,家長不要過度地限制孩子愛玩的天性和自由,在可操控的範圍內給予孩子相對的自由。

2、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

在培養學習興趣方面,需要一些小技巧。比如:孩子缺乏學習熱情,家長可以溫和地與孩子探討將來,利用夢想來點燃學習熱情。

孩子不愛讀書,家長除了做好榜樣以外,還可以常常帶孩子逛逛書店、圖書館、博物館。

孩子考砸了,家長首先不要沮喪,耐心地安慰孩子;孩子有了小進步,家長也不要吝嗇表揚。

3、要民主,不要權威

7到9歲的孩子早已學會了獨立思考,家長是時候試著把自主權逐漸交給孩子,家裡的事情也好,孩子自身的事情也好,不妨多與孩子商量商量。

三、12-16歲,第三“反抗”期

“火星”撞“地球”:

從青春期一開始,無論男孩還是女孩,他們的身心就被一股巨大的力量所佔據和控制,想法和行為都將產生劇烈的變化。

這讓他們就像長了犄角的小馬,既倔強又刺兒頭,以自我為中心易怒,愛發脾氣,不聽話。而這股力量就是荷爾蒙。

之所以把“青春期”這個獨特的人生成長階段定義為“第三反抗期”,是要從家庭教育的角度,把不同年齡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特點區別開來。

這樣做是為了避免把家庭教育問題與心理諮詢問題完全混為一談,因為就家庭教育而言,其實踐性和操作性更寬泛,也更靈活,也更藝術。

將“第三反抗期”的孩子比喻為“火星”,是從孩子的性格和脾氣這些心理和行為特點上來形容的。

“火星”之火,有時只是微弱的火苗,而有時會燃起無名之烈火,再看家長這顆“地球”,不小心便會被闖入大氣層的“火星”給碰撞一下腰部。

科學研究表明,荷爾蒙會使大腦中掌管情緒的地方——杏仁核特別活躍,因此青少年的情緒起伏都比較大。而掌管理智、決策的大腦的總指揮額頁,一般要到20至25歲成熟。

所以,青春期孩子的情緒很容易被荷爾蒙折騰得陰晴不定,晚熟的額頁又不能出來控制局面,從而整個人顯得衝動不理性。

父母如果強行管教,不僅不會起到預期的效果,還會讓孩子產生強烈的牴觸心理。家長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少一分責怪,多一體諒,多一點耐心和包容。

和青春期孩子建立良好關係的最好途徑就是平等、尊重,父母要努力和孩子站在同一陣營,保持親子溝通的順暢。

給孩子留有一定的空間,不要干涉、侵入太多。

家長一定要記住一點,叛逆不是孩子的錯。處理孩子的叛逆,最關鍵最重要的是家長的教育方式;面對孩子的叛逆,家長儘量做到不打不罵不動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