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击的大秦王朝(上):赌上国家命运的硬碰硬—长平之战

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计日:“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遣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若想研究大秦王朝的东进之路,就不得不提及那场惨无人寰的长平之战—秦军坑杀40万赵军于韩王山至丹河带。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或许坑杀40万显得太过残忍,然而对当事人秦赵来讲,那是一场赌上国家前途命运的生死之战,任何怜悯之心都可能葬送整个国家。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是什么让身为同源的秦赵两国大打出手?又是什么导致长平之战惨案的发生?让我们重新拨动历史的转盘,去探寻长平之战背后的故事。

一 、“胡服骑射”与“商鞅变法”的绽放

战国时期,烽烟四起,战火连天,今天还是盟友,明天就是敌人。身处其中的各国都产生了深深的危机感,纷纷寻求变强的方法。此时魏文侯任用李悝进行变法,国家实力大大提升,其他国家纷纷效仿,走上了变法图强的道路,而其中较为成功的便是秦赵两国。

  • 首先 赵国由衰入盛 造就军事强国

十九年春正月……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东有胡,西有林胡、楼烦、秦、韩之边,而无彊兵之救,是亡社稷,柰何?夫有高世之名,必有遗俗之累。吾欲胡服。”楼缓曰:“善。”群臣皆不欲。——《史记·赵世家》

赵国地处战争中央,四面受敌。公元前326年, 赵肃侯逝世,其他诸侯国趁火打劫,就连周边小国也想分一杯羹。从地图上可以看到,北有燕、楼烦虎视眈眈,西有魏、林胡摆兵布阵,南有韩国直插腹地,东有中山占领腹心,秦、齐对赵国领土也是垂涎欲滴。

公元前307年,为改变赵国不利地位,赵武灵王提出“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即学习胡人的穿着打扮,同时学习他们的骑马射箭的本领。这在当时以穿着打扮彰显身份的中原人来讲,实属首例,因此也遭受到赵国内部的强烈反对。然而赵武灵王彰显了他卓越的领导才干,说服群臣,以身作则,将“胡服骑射”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进击的大秦王朝(上):赌上国家命运的硬碰硬—长平之战

“胡服骑射”前后对比

“胡服骑射”的推广,使得衰弱的赵国一跃成为军事强国,对外战争也像开了挂般连战连胜。不仅排除了心腹大患(赵武灵王率兵攻灭中山国),还北逐三胡(林胡、楼烦、东胡),南打韩魏,开疆扩土,使赵国领土连成一片,实力大大增强,有了统一天下的想法。

现在回看“胡服骑射”,却发现其发展过于单一。“胡服骑射”的确大大加强了赵国的军事实力,在那个靠拳头为生的时代,有了说话的资本。然而,赵国的经济却没有得到发展,有点类似冷战时期的苏联,过于追求短时的军事发展,忽视了长久的经济发展,为以后长平之战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 其次 秦国由弱入强 打造经济强国

如果说赵武灵王锐意进取,实行“胡服骑射”,使赵国飞速发展,那么其后又放虎归山,立嬴稷为秦国国君,却害惨了赵国。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民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史书》


公元前306年,秦昭襄王在赵武灵王的扶持下即位。此时的秦国在秦孝公、秦惠王以及秦武王的带领下蒸蒸日上,“商鞅变法”大获成功,秦国逐步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加快统一中原的步伐。

我们来看看“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

其一: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这一举措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极大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为秦国统一六国提供了足够的后勤保障。

其二:实行军功爵制,鼓励公斗,抵制私斗。打破了奴隶主们世卿世禄的体制,赏赐范围大大扩大,只要立有战功,便可封官嘉赏,极大提升了普通士兵积极性,军队实力大大加强。

其三:实行郡县制,秦国率先成为中央集权国家

,大大加强了君王的权力,为日后举国迎击赵国做铺垫。

进击的大秦王朝(上):赌上国家命运的硬碰硬—长平之战

“商鞅变法”前立木取信

有了“商鞅变法”的引导,秦国发展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商鞅变法”不同于“胡服骑射”,它促进了秦国经济、军事实力全面发展发展,其实力类似冷战时期的“美国”,这也是后来长平之战取得胜利的原因之一。

  • 再次 导火索被点燃 “苏美”大战上演

公元前260年秦昭襄王采用范雎“远交近攻”的策略,准备率先攻打魏国,进而攻打韩国,但是秦国碰到了强有力的对手—赵国。

此时的赵国拥有李牧、廉颇等优秀将领,对外战争连战连胜,秦国本想避其锋芒,却在攻打韩国时发生意外。

进击的大秦王朝(上):赌上国家命运的硬碰硬—长平之战

上党郡地理位置

公元前261年,秦国攻占野王,将韩国一分为二,韩国大恐,连忙遣使入秦,愿意奉上上党求和。事情到此本不会牵扯到赵国,然而上党太守冯亭”一意孤行“,将上党送给了赵国,想利用赵国报仇雪恨。当秦国得知赵国已将上党划为自己领土时,群臣激愤,秦赵之间的窗户纸也被彻底撕开,军事强国与经济强国之间的斗争拉开序幕,后续就发生了著名的长平之战。

秦赵两国的变法革新都很成功,赵国根据自身特点,实行”胡服骑射“,短期内大幅度提升军事战斗额能力,在四面受敌的情况下,不但确保了领土完整,还对外扩张,扩大了国家版权,迅速成长为一方霸主;而秦国实行”商鞅变法“,注重全方面发展,虽不如赵国发展迅速,但根基稳健,国力强大,为日后长平之战提供了充足的后勤保障。

二 、秦赵硬碰硬下的相反态势

自赵国决定将上党划分为自己领土时,秦赵之间的战争已然开始。然而作为战国后期最能和秦国硬碰硬的赵国最终却败得一塌糊涂,从长平之战爆发以来两国的做法我们或许可以得到启示。

  • 首先 秦启用战神白起 赵换下老将廉颇

“武安君所为秦战胜攻取者七十余城,南定鄢、郢、汉中,北禽赵括之军,虽周、召、吕望之功不益于此矣。”——苏代

长平之战的胜利离不开战神白起的英明指挥和赵括的“纸上谈兵”。

长平之战第一阶段,秦国大将王龁对抗赵国大将廉颇。廉颇分析敌我形势,决定以守为攻,全军收缩至丹河以东,想打击秦军士气,以逸待劳。事实证明,这一举措是正确的。秦军历时三年久攻不下,无法渡过丹河。

然而好景不长秦国派人鼓吹廉颇之无用,赵括之勇猛,看着国库一天天亏空,赵王听信谗言,派赵括换下廉颇。殊不知,秦王密派战神白起前往前线,接收军队指挥权,可怜赵括到死都以为他的对手是王龁。

进击的大秦王朝(上):赌上国家命运的硬碰硬—长平之战

战神 白起

就这样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对上了战无不胜的白起,结果可想而知。白起故意战败引赵括追至埋伏区,派25000精兵断了赵军后路,又派5000精兵看住赵军留守部队。就这样,赵军被切为两段,首尾不能照应,主力部队空有兵马没有粮草,留守部队空有粮草不敢支援。被困46天后,赵括率军突围,被乱箭射死,群龙无首的40万赵军选择投降。

  • 其次 秦瓦解六国同盟 赵丢失魏楚驰援

经过“商鞅变法”后,其他六国纷纷感到惶恐,想利用“合纵”策略攻打秦国。然而虽然秦国霸主地位已经确定,但没有像魏国那样骄傲蛮横,同时对所有国家开战,而是利用“连横”策略,一步步瓦解六国的“合纵”。

作为“合纵”的亲密小伙伴,其他国家为什么不派兵救助赵国呐?这就是秦国实施“连横”的战略目光了。

进击的大秦王朝(上):赌上国家命运的硬碰硬—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前局势图

原来,在此之前,齐楚派兵攻打魏国,秦国曾派兵相助。并且秦国将占领的韩国垣雍地划给魏国,以“增进”两国友谊。反观赵国“胡服骑射”后,仰仗高超的军事实力屡屡侵犯魏国领土。魏国于情于理都没有帮助赵国的理由。

远在南方的楚国倒是想出兵救赵,奈何路途较远,人家一看连魏国都不出兵救赵,也就只能按兵不动了。

燕齐就更不用说了,一方面两国均与赵国有很深的矛盾,战争不断,齐国连粮草都不愿意提供给赵国;另一方面,两国距离秦国较远,犯不着去趟这个浑水。

剩下瑟瑟发抖的韩国就不用说了,自己都快被打亡国了,哪还顾得着给你赵国增援啊。

就这样,长平之战就成了秦赵一对一的大决战。

  • 再次 秦后勤保障充裕 赵粮草供应不足

秦国与赵国本身发展不同,一个是“美国”式经济大国,一个是“苏联”式军事强国,这就意味着赵国根本拖不起这场战争。

这是一场生死存亡之战,秦赵两国都拼上全部。

秦昭襄王到处搜刮粮食,运往前线,当得知秦军将赵军包围后,亲临河内郡,征派附近所有15岁以上青壮年阻敌增援。赵王同样也是勒紧裤腰带,命令全国喝粥,降低粮草消耗。

进击的大秦王朝(上):赌上国家命运的硬碰硬—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的骨骸

可惜,赵国终究没有拼过秦国。一方面赵国旧贵族阶级仍然强横,每天喝粥的贫苦生活终于激化了国内矛盾,纷纷改变策略,举荐赵括换回廉颇。另一方面,秦国已是中央集权的国家,旧贵族阶级衰败,国内矛盾相对较少,并且经过几十年变法,经济得到高速发展,后勤保障充足。

回看长平之战,赵王听信谗言,换上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秦王知人善任,换上战神白起;赵国只发展军事,忽视经济发展,秦国废除井田制,实行军功爵制,实现全方位发展。再去想想长平之战,似乎秦军的胜利是必然的。

三、长平之战的历史意义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历时最长,结果最惨烈的一次战役,这次战争以秦国全胜结束,可它带来的效益却刚刚开始。

  • 首先 秦国一家独大,统领东方六国

战国后期,唯有经过“胡服骑射”后的赵国能与秦国纷争天下,然而经过长平之战后,赵国全国青壮年皆被坑杀,再无力与秦国抗衡,东方六国中最强劲的对手至此衰败,秦国遥遥领先于东方六国。

此战过后,再没有敢与秦国硬碰硬的国家。虽然后续邯郸之战战败,长平之战获得的上党郡失守,表面上看带来的土地收益为零,实际上扫除了秦统一天下最大的障碍—赵国。长平之战极大的推动了秦统一天下的步伐。

  • 其次 为秦王嬴政总结战争经验:先离间而后取之

长平之战的胜利,离不开秦国的离间计:离间赵魏两国,使赵国没有出兵救赵,由此使齐国按兵不动;离间将帅,使赵王对廉颇产生怀疑,临场换将。

这一次战争的胜利,给了日后秦王政统一天下时许多借鉴的经验。公元前229年秦灭赵之战,赵国拥有李牧统帅全军,使得秦军的进攻之路接连受阻,这时,秦王嬴政重金收买赵王宠臣郭开,诋毁李牧,使得赵王大怒,杀害李牧,直接导致赵国灭国。

正所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赵国两次战争皆都因为秦国的离间计失败,前者耗尽国家财力,后者直接导致国家灭亡。

历史启示:

长平之战终究过去了,几千年的时间仿佛抹去了被坑杀的40多万将士的存在。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我们应当汲取前人的教训避免同样的错误发生。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要知人善用,不可疑神疑鬼;要扬长避短,懂得进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