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後,趙國為何還能殲滅秦國30萬大軍全殲匈奴10萬騎兵?

dr259


長平之戰,趙國是被秦國名將白起殺了四十萬將士們。但是,趙國在北方抗拒匈奴的隊伍,根本沒有受到損害。更加重要的是,抗擊匈奴這支隊伍的將領是名將李牧。

李牧之所以能夠名列戰國四大名將之一,說白了就是他在和匈奴作戰的時候,根本就沒有打輸過。

不過,李牧和匈奴交戰也有一個特點。這個特點一直都是讓趙王對他不滿的。

那麼,李牧打匈奴究竟是怎麼一個打發呢?

說實話他和匈奴作戰,基本上是以防守為主,就是你匈奴不來我的地盤鬧事,我絕不去主動打你。

但是,你一旦到了我看守的地界,那對不起我只能讓你有來無回。

所以,在和匈奴作戰的時候,匈奴從來都沒有在李牧的手下贏過。只要匈奴聽說趙國邊界是李牧在看守,他們也不會選擇攻擊這裡。

儘管李牧把和匈奴交接的邊界守的死死地,但是,這還是引起了趙王對李牧的猜疑。趙王覺得李牧這個人,真的是太膽小怕事了。

本來是讓你抗拒匈奴呢,沒想到你從來都不去主動打匈奴。這樣做真的有損我大趙國的威望和名聲。

想到了這裡,趙王就把李牧的官職給罷免,讓他回家了。

新上任接替李牧的官員,確實很勇敢,他們主動去找匈奴打。但是,一般都是沒有打過勝仗。這還不算,等到匈奴來犯的時候,他們也低擋不住。

面對這種現實情況,趙王一對比,覺得還是李牧有一套。所以,他又讓李牧重新來守邊界。

李牧說讓我去,我還是那個打法,匈奴來,我就讓他有來無回。不來,我就殺牛殺羊犒勞三軍,大碗喝酒,大口吃肉。

趙王只好答應李牧,就這樣李牧重新上任,匈奴又開始老實了。

可是,到了長平之戰,白起殺了趙國四十萬人馬,匈奴以為這個時候,趙國應該國力空虛,士兵不足了。

此刻進攻趙構,肯定是勝券在握。

所以,他們就集結大軍進攻趙國,但是,最終他們還是被李牧打了一個大敗。李牧帶領的軍隊,不但士氣不減,反倒是士氣大振。

這樣的趙國匈奴還是抵不過,所以,他們只好放棄進攻趙國了。

只不過長平之戰不久之後,李牧帶領的軍隊,就被趙王調走守護都城邯鄲去了。不過邯鄲這個城市,成了李牧永遠的痛。

李牧正是在邯鄲和秦國名將王翦對陣的時候,被趙王給殺害的。

原因就是王翦不敢和李牧硬拼,利用反間計,買通了小人郭開,郭開三番五次的詆譭李牧。說李牧投降秦軍了,他要帶領秦軍殺到邯鄲來。

趙王聽信了郭開的讒言,然後把李牧給殺了。李牧被殺,趙國也就輕而易舉的被秦國拿下了。

所以,長平之戰後,趙國之所以能夠殲滅匈奴十萬大軍,完全都是李牧的功勞。李牧就是趙國的長城,只要李牧在匈奴就休想進攻趙國。


漢史趣聞


秦軍損失的三十萬人是長平之戰之後統計的傷亡!長平之戰趙國是慘敗,但秦國也是慘勝!長平之戰以後雖然史書上說趙國十五歲以上的男子全都戰死了,但絕對沒有那麼徹底,趙國國內肯定還是有青壯年的!只是可能不多!要不然長平之戰之後幾十年的秦滅六國之戰趙國應該早就無敵抵抗了!又怎麼能繼續抵擋秦軍的進攻呢??

大戰之後的趙國臣民對秦軍那是一個恨之入骨,拼死抵抗秦軍對邯鄲的進攻,再加上諸侯聯軍的幫助!秦軍最終被擊退,趙國總算化險為夷!至於這段時間秦軍損失了多少人不是很清楚,但是沒有三十萬那麼多!

之後趙國的青壯年開始慢慢的恢復過來!才又在秦始皇滅趙的時候給予秦軍沉重打擊!殲滅了秦軍十萬!也殲滅了匈奴十萬騎兵!這都是李牧的功勞!

最後李牧被秦國用反間計殺死,之後秦軍勢如破竹,很快就滅亡了趙國!

縱觀趙國的歷史發現他還是比較能打的!從之前的胡服騎射再到後來的長平之戰!如果有一個成功那趙國也許就是另一番景象了!只可惜這兩個最後都失敗了!即便這樣,它還是在最後成了一塊難啃的骨頭讓秦國費勁才拿下的!這也對得起趙國四大名將中的兩個出在趙國這一桂冠了吧!





南宮雁門說史



這個時候的趙國再也不具備跟秦國進行一場生死大戰的資本,所以接下來的幾十年,面對秦國都是以防守為主。其實秦國在長平之戰也沒有討到多少好處,很多人認為白起之所以坑殺40萬降卒,是因為秦軍損失也在數十萬之多,白起這麼做是為了給那些死去的秦軍將士們報仇。

那麼趙國是如何重新崛起的呢?我認為有這麼幾件事,促使趙國有了短暫的崛起跡象,當然只是短暫的。

第一,趙國對趁火打劫的燕國,進行了毀滅性的報復。

燕國真的是無恥啊,在秦國攻打趙國的時候,燕國就打算前來分一杯羹。長平之戰結束後,燕國大軍便長驅直入,打算佔領趙國的領土,這分明就是想要趁火打劫。趙國當時雖然缺兵少將,但是每個人都是鬥志昂揚,他們認為燕國是打算滅亡趙國來的,所以戰鬥力當然爆表。

而且帶領士卒進攻燕國的是趙國名將廉頗。廉頗的作戰能力自然是非常出色的,被公認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所以廉頗帶著趙軍一路北上,一直打到了燕國國都。不過趙國當時並不具備滅亡燕國的能力,為了保存有生力量,趙軍選擇退兵。

但是這場滅燕之戰,打出了長平戰敗後趙國的士氣,也讓各路諸侯國都不敢小瞧趙國。而且打下的燕國城池,都將成為趙軍重要的補給站,這是趙國短暫強盛的一個重要原因。

第二,趙國派李牧和龐煖連續進攻燕國,燕國成了趙國的續命池。

趙國要想重新強盛起來,必須要等待至少二十年時間,等到少年們長大成人了,他們才能拿起武器保衛家國。可是趙國當時四面都是敵人,壓根就等不了那麼久。這個時候前來找死的燕國被廉頗擊敗以後,趙國嚐到了甜頭。

趙王認為雖然不能滅亡燕國,但是可以利用燕國的資源,不斷壯大自己。所以趙王先後派遣了名將李牧和老將軍龐煖對燕國發起了掠奪之戰。趙國對燕國的戰爭,直接消耗了燕國的整體國力,搶掠來的男子可以充當士兵,財寶可以充做軍糧,燕國的衰敗使得趙國不斷充血。

此外趙王還命令廉頗進攻魏國,奪取了魏國一些城池,這也是幫助趙國強盛的部分原因。當時的趙國想要自己造血是需要很長時間的,所以他們必須要通過侵略戰爭才能讓自己恢復元氣,在戰略上趙國做得對。

第三,李牧痛擊秦軍,戰敗齊國,打出了趙國的聲威。

讓很多人想不到的是,趙國到了即將滅亡之前,居然還出現了一位曠世名將,那便是李牧了。李牧過去一直在北方抗擊匈奴,以少量的步兵,全殲了大量的匈奴騎兵,創造了中國歷史上步兵戰勝騎兵的奇蹟。

等到廉頗擊敗樂乘逃到魏國以後,李牧便成為了趙國的核心戰將。他帶領軍隊兩次擊敗了不可一世的強大秦國,為趙國長平之戰後雪恥。趙國在長平之戰以後,一直不敢觸碰秦國這個老對手,因為內心都被打怕了,就連廉頗都不敢跟秦軍正面交鋒。

所以李牧這個時候能夠跟秦軍正面交鋒並且擊敗秦軍,這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而且也讓趙國人看到了復興的希望。此外李牧與此同時,也擊敗了東邊的齊國,佔領了齊國不少土地,為趙國帶來了重振聲威的大好機會。

總結:奈何趙悼王不信廉頗,趙王遷懷疑李牧,趙國終究滅亡。

趙國到了末期,連續出現了兩個昏君,這才是趙國真正滅亡的原因。其實通過廉頗、李牧這些將領們在戰場上的卓越表現,足以將危亡的趙國重新拯救回來。

可是趙悼王不相信廉頗,想要用樂乘代替廉頗,結果導致廉頗帶兵逃往魏國。隨後趙王遷更是聽信讒言,認為連年為趙國立下戰功的李牧,會帶兵反叛,結果殺掉了李牧,真的是自毀長城。從此趙國一蹶不振,李牧死後三個月,趙國滅亡。


江湖小曉生


題主所說的是秦趙邯鄲之戰。

這是一場趙國首都的保衛戰。最終,以秦國損失30萬將士結束。這場戰爭雖然雖然是趙國勝利了,但贏得相當艱難。

一開始,齊、楚、魏都不肯救趙,是毛遂、信陵君、如姬、侯贏和朱亥等人冒著死亡的危險,才絕處逢生,搬來救兵。後有平原君、李同等奮力抗擊,才等到最後的勝利。所以說,邯鄲之戰不是趙國一國勝利了,而是四國一起才勉強抗得住強秦。

秦國失敗的原因有幾點:

1、秦國拋棄過去聯合一路,攻擊另一路的成功經驗,沒有堅決阻止魏、楚救趙,在外交謀略上已經輸了。

2、邯鄲之戰與長平之戰,秦、趙兩方整個換了一個位置。長平之戰,趙王用趙括換掉廉頗是個大錯。邯鄲之戰,秦王竟然殺了白起,更是一個大錯。趙王臨陣易將,秦王臨陣殺將唯一不同的是,長平之戰中趙國損失了精銳,再也難以恢復,而邯鄲之戰中秦國的損失有限三年就能恢復。換句話說,此前秦國殲滅了趙國的有生力量,而此次趙國只打贏了一場防禦戰,並不能對秦國造成更大的殺傷。

秦昭襄王、範睢的用兵謀略比白起可差得遠了。戰略上看不清勝敗形勢,戰術上又一味向邯鄲城下增兵,不求變化,成為一種添油戰術。既不能破城,又失了輕靈,結果越陷越深,越增越被動——

撤吧,已經花了這麼多力氣,彷彿再堅持幾天,就可以攻下來;不撤吧,一時間又看不到破城的希望,且諸侯援兵也到了。

趙王在危急關頭,肯振作精神,發憤圖強,也屬難得,可惜大勢已傾,無法挽救滅亡的命運。

齊王、魏王、楚王等人,目光短淺,無心抗秦,正是他們在幫助秦國統一天下。難怪有人說,亡六國者,非秦也,六國也。

邯鄲之戰後,秦國一強獨霸的主動局面和吞滅六國的有利形勢不僅沒有改變,反而越發顯著。

山東六國要想救亡圖存,只有一個機會,那就是聯合起來,團結一心,堅決抗戰。但是,他們不僅不能團結,反而繼續相互攻鬥。

秦國統一天下只是時間問題了。

邯鄲之戰,記錄在《資治通鑑》裡。朋友們可以在下面的鏈接裡購買。白話文對照,讀起來不費勁。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51145097738888177"} --}

知行史話


長平之戰雖趙國戰敗,四十萬軍隊覆滅,但趙國得益於胡服騎射實力猶存,再加上在三大將的帶領下,竟險些中興。

長平之戰,趙國大約45萬大軍所剩無幾,失敗的陰霾覆蓋邯鄲。趙國在戰爭中不僅失去了眾多的兵馬,物力和財力方面的消耗也是巨大的。戰後,無論是國內的經濟建設,還是軍事上的休養生息,趙國都很難再調整恢復到戰前的情況。強趙喪失了與秦國尚且一戰的資本。但長平之戰後,慘勝的秦軍並未在白起的提議下直搗邯鄲,喪失了最佳的滅趙機會。得到喘息後的趙國在邯鄲之戰中擊敗了不聽白起勸阻而征伐的秦軍。趙國暫時免除了覆國的危險。


隨後,趙國有了短暫復興。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在自己生死存亡危機之時,對燕國的落井下石的進攻做了很好地反擊,甚至一度困燕王于都城;第二,危難之際的趙國還驚人的佔領了很多齊燕的土地;第三,面對宿敵秦國的多次進攻,趙國不但堅持住了,還給秦軍造成了巨大的打擊。

在這些戰爭中,三大名將廉頗、龐煖、李牧直接推動了趙國的短暫復興。

首先,邯鄲之戰打敗秦軍後,燕國乘勢出兵攻打衰弱的趙國。廉頗率領為數不多的趙軍去抵抗燕國,大敗燕軍,幷包圍了燕國的都城。之後,廉頗率領趙軍攻佔了魏國的繁陽。南征北戰,形勢一片大好。但趙王又犯了猜忌的老毛病,廉頗被迫逃到了魏國,後客死楚國,一代名將就此隕落。


廉頗離開趙國後,合縱家老將龐煖帶著趙軍去攻打燕國。他他陳兵於燕國邊境,並在常山大破燕軍,奪燕國數城。趙悼襄王在位時,十萬秦軍攻打趙國。龐煖又率兵十多萬,殺了秦軍三萬人,並率聯軍打到咸陽東大門,但無奈各國心懷鬼胎,沒有形成合力,戰國最後一次合縱草草收場。

戰國四大將之一的李牧的作用更加顯著。長平、邯鄲戰役之後,李牧帶領軍隊左右開弓,東攻佔了齊國的領土,西又在在宜安戰役中給秦軍造成了重大損失,被封為武安君。但在公元前229年。趙王中了秦國的離間計,聽信謠言,處死了李牧。

公元前228年邯鄲城破。6年後,流亡的代王嘉被擄於秦軍,趙國徹底滅亡。


青風徐來


在長平之戰之中,秦國的著名名將白起坑殺了趙國幾十萬大軍,從此以後白起有了一個新的名字叫做殺神,這個時候,其他6個國家都對白起是非常的害怕,秦國已經是沒有人能夠阻擋的了。

按理來說,趙國應該是快要死亡了,所有的青壯年都被殺死,已經是毫無抵抗力了,但是最後還是被抵抗住了,這個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趙國有一個非常厲害的大將能夠和白起相比。

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廉頗絕對是一個非常厲害大將,而秦國已經是對白起不信任了,所以導致了他們的失敗。

白起是厲害,但是在七國之中並不是天下無敵的,趙國也有一些厲害的名將,比如是廉頗。廉頗當時已經是年紀非常大了,但是武功還是非常厲害的,尤其是帶軍打仗方面,可以說是很多人都比不了,從戰場上這麼多年幾年混過來,早已經是戰神了。



當趙王聽到國外傳來的消息的時候就非常的害怕,已經準備好要投降了,但是在很多大臣的反對下,最終趙王還是堅持了下來,尤其是廉頗說自己可以了,並且上馬錶演了一番,最終趙王是沒有選擇,只能選擇了廉頗,如果按照這樣下去,廉頗這樣的戰神,當然是可以防止秦國攻打過來。


可是昏庸的趙王聽到了其他的消息,並且是在秦國的反間計作用下,很多人認為廉頗是不可以的,最終趙王換人了,然後用上了趙括,而趙括是隻會紙上談兵,最終是導致了趙國的滅亡。

至於匈奴更加簡單,當時秦國都那麼強大,匈奴根本是沒有什麼力氣的,而且四分五裂,趙國可以抵擋住他們,尤其是趙國的勢力,雖然弱小,但是匈奴更加不值得一提。


史研


導語:

“長平之戰”,大家都知道,趙國敗於秦國。最後趙國四十萬士兵,也被秦國名將白起給屠殺殆盡。可是,按理經過說這樣一場決定兩國生死的戰略決戰後,趙國幾乎是損失了全國將近八成的士兵,實力大大縮減,應該很快會滅亡。

可是神奇的是,在經過長平之戰後,經過了三十多年,趙國才最終被秦國滅亡,更難以置信的是期間趙國還再次大敗過秦國,報了自己的“長平之戰”大仇。


首先:先看看,趙國在“長平之戰”後尚存實力以及如何恢復的國力?

【1】士兵方面:

我們先來看看,在“長平之戰”中,雙方投入的兵力以及傷亡的兵力:

秦國方面:投入約60萬人,傷亡約20萬人;

趙國方面:投入約45萬人,死亡約40萬人。

從上面數據來看,趙國無疑損失巨大,參與戰爭約九成的士兵陣亡。而秦國,雖然勝利了,但也傷亡了約三成。

在長平之戰前,現在人們比較公認的說法是,趙國人口約為300萬人左右。拋去女性、年老者等等,適齡戰鬥的壯年男子約有60萬人左右。而除卻被坑殺的40萬士兵,國內還能夠動員起約20萬的大軍。在古代,這樣一支軍隊還是足夠震懾四方的。

所以,長平之戰後,不僅僅是秦國,任何的周邊國家,也都不敢出兵染指趙國領土,就是懼怕趙國這20萬大軍。而秦國,在“長平之戰”中傷亡的20萬大軍,是他們的精銳,故也是元氣大傷,所以沒有在勝利後第一時間繼續追擊趙軍,攻打趙國。


【2】名將方面:

在戰國時期,除了秦國,趙國就是名將最多的諸侯國了。在名將如雲的戰國時期,人們將“廉頗、王翦、白起、李牧”合稱為“戰國四大名將”。可以看出,其中“王翦、白起”為秦國將領,而剩下的兩位“廉頗、李牧”則是趙國將領。

正是因為有著諸如廉頗、龐煖以及李牧這樣的名將,趙國依然是一個不可招惹的對手。

1、廉頗:

廉頗是趙國名將之一,他的成名之戰是在公元前283年對齊國的“晉陽之戰”。當時的齊國,實力和秦國相當。廉頗率趙國大軍,長驅直入,攻入齊國境內,最終拿下了齊國的“晉陽”城,之後凱旋而歸。經此大戰,廉頗官拜六卿,風管無限。

而趙國輸的很慘的“長平之戰”,起初就是由廉頗這位老將指揮的,在他指揮時趙軍堅壁清野、以逸待勞,尋找戰機,與秦國之間相持不下、勝負未分,仍有勝利的可能性。之後,他被趙王換掉,而自從主將換為趙括之後,趙國一敗塗地,40萬將士魂歸荒野。

2、龐煖:

歷史上龐龐煖雖然沒有廉頗有名,但也是一名趙國的名將。由於廉頗不受趙王重用,心中抑鬱,最後出走趙國,前往了魏國。此時,正是龐煖帶領趙國將士,打了幾場勝仗,打出了趙國的氣勢。

如他在常山東垣,率領趙軍,大敗了燕國大軍,並奪取了兩座城池。

另外在公元前241年,龐煖擔任了“趙、韓、魏、楚、衛”合縱聯軍的統帥,進攻秦國。但是,秦軍採取各個擊破策略,先擊敗了楚國,之後聯軍之間心有猜疑,未能形成有效攻擊,切各自為政,最後合縱聯軍撤退。

3、李牧:

李牧,“戰國四大名將”之一。他的功績,在前半生中主要體現在抗擊北部匈奴之戰,後半生主要是抵抗秦軍的進攻方面。

其主導的“趙破匈奴之戰”的勝利,打服匈奴,使邊疆地區百姓不再受到匈奴襲擾。。


【3】局勢方面:

在“長平之戰”後,秦國大敗了趙國,但自身也是元氣大傷。另外,趙國周圍還有很多國家,如燕國、齊國、韓國、魏國等。各個國家之間,或相互協防,或偶有攻打。

但是,如果秦國貿然盡全力攻打趙國的話,周邊那些國家深感“唇亡齒寒”,有可能會馳援趙國,到時候秦國就陷入了包圍,這是秦國在“長平之戰”後不敢貿然進一步攻打趙國的原因之一。

另外,在“長平之戰”後,趙國損失慘重,國力大減。可就在這個時候,鄰國燕國竟然給趙國“送”來了一份厚禮。

原來,燕國看著趙國經過“長平之戰”後元氣大傷,想著攻打趙國,佔一點便宜。可惜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被燕國挑釁後,趙國派出大軍先後多次打敗了燕國,由此獲得了燕國十餘座城池。

所以,經過與燕國的戰爭,趙國獲得了諸多城池以及城池中的人口、錢財,恢復了一部分的國力。

其次:來說說題主所提到的“殲滅秦國30萬大軍”的那場“邯鄲之戰”。

【邯鄲保衛戰】:

題主所說的應該是關乎趙國生死存亡的“邯鄲之戰”,又稱為“邯鄲保衛戰”。這場戰爭趙國雖然贏了,但並不是大勝秦軍,只是通過死戰保住了國都“邯鄲城”。

在公元前259年,秦國發動50萬大軍,由大將王陵率領,浩浩蕩蕩殺向趙國,看氣勢很明顯是奔著滅亡趙國的目的去的。秦軍攻勢很猛,很快就攻打到了趙國的國都邯鄲附近。

趙國軍民深知,已經到了最後的關頭,所以軍民一心,全城老少共同走上城頭抵禦秦國的攻擊。當時守城主將就是著名老將廉頗,他指揮十萬軍民進行頑強的抵抗者。另外,趙國通過許諾給齊國六座城池,換來了大批的糧草。之後,眼看獨自抵抗不住,趙國向同樣與秦國交惡的楚國和韓國發出了求救。

最後,楚國出兵10萬,魏國出兵8萬,合計18萬,從側方夾擊秦軍。而城內的趙軍,看到援軍到來,也是軍心大振,組織精兵出城主動攻打秦軍。

於是,在“趙、楚、魏”三國聯軍的夾擊下,秦軍大敗,在傷亡20萬後,被迫撤回秦國。就這樣,“邯鄲保衛戰”以“趙、楚、魏”三國的勝利結束。

這裡還有一個有意思的故事就是,魏國的國君其實是不想派兵協助趙國的,是魏國信陵君偷盜兵符,擅自調動魏國大軍前去援救趙國,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竊符救趙”的故事。


最後:再談談題主所提到的“全殲10萬匈奴騎兵”的戰爭。

【趙破匈奴之戰】:

在公元前244年,趙國名將李牧,主動出擊攻打匈奴,歷史上稱為“趙破匈奴之戰”。在正式反擊匈奴前,李牧已經在趙國北部邊疆地區經營了三年多,期間訓練士兵、開墾土地、製造馬車等等,做了充足準備。這期間,匈奴再怎麼挑釁,李牧都不出戰,只是防守,以此來迷惑匈奴,讓匈奴以為新來的李牧是個怕死的將軍。

待時機成熟後,李牧特意放出諸多牛羊到草原上,來吸引匈奴前來掠奪。匈奴也不傻,起初只是派小部隊進行試探,在得手後逐步變為中等規模的掠奪出擊。李牧看到後,命令自己的士兵與匈奴正式交戰,但是佯裝失敗,落荒而逃。

匈奴認為趙軍實力不過如此,就全軍出擊,攻打趙軍。等到趙軍士兵將匈奴引入包圍圈後,李牧一聲令下,所有埋伏的趙軍就向包圍圈中的匈奴士兵發動了猛烈的攻擊。匈奴這才發現自己上當了,四散潰逃,可是四周都被李牧用1000多輛戰車給圍起來了,匈奴成了待宰的羔羊。

最後,除了匈奴單于率領少量親信侍衛逃走外,10萬匈奴騎兵幾乎被全部殲滅。

可以說,李牧的“趙破匈奴之戰”打得匈奴不敢再進犯趙國領土,只好遠遁大漠。

問題總結:

所以,從上面分析可以看出,雖然在“長平之戰”中趙國損失40萬將士,元氣大傷。不過,好在之後通過從燕國獲得了一些城池,恢復了一些元氣。再加上趙國廉頗、李牧等名將還在,所以軍事實力尚存。

因此趙國才能在“長平之戰”後,仍然有實力與楚、韓二國一起在“邯鄲保衛戰”中殲滅秦國20萬大軍,並在“趙破匈奴之戰”中獨自全殲匈奴10萬騎兵。


醉觀滄海


長平之戰,根據司馬遷的記載,趙國損失了四十萬大軍。但是根據現代史學家的考證,長平之戰不過是一場秦國與趙國之間的普通大戰,遠遠沒有達到決定國運之戰的激烈程度。其提出的理由是,首先這場戰爭是秦趙之間為了爭奪韓國上黨地區的軍事行動,並不涉及雙方本土利益,趙國不可能為了一塊得到大賺,丟掉不虧的地區傾全國之兵去和秦國廝殺,同樣秦國也不會;再者,所記載坑殺趙國士兵的地區,被證明是一處狹窄的地區,根本不具備容納四十萬人的條件。

因而,長平之戰中,趙國的損失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大;同樣,秦國的勝利也沒有想象中那麼容易,因為趙國畢竟是當時的軍事 大國。既然趙國在長平之戰中並沒有到元氣衰竭的地步,則其大國地位自然是沒有被太大動搖的。長平之戰之後兩年,秦國圍攻趙國的都城邯鄲,結果楚國和魏國派兵前來救援,雖說此過程中是三國聯軍共同抗擊秦國軍隊,但就趙國軍隊的表現來看,還是不錯的,俘虜了秦國將領鄭安平帶領的兩萬秦軍,楚國和魏國軍隊到來之前,趙國憑藉自己的力量將秦軍擊退三十餘里。可以說,趙國依舊不弱。

至於趙國痛擊匈奴,則是常規操作。這並不奇怪,雖然後來匈奴在白登山圍住了漢高祖劉邦,並且在大漢朝立國六十多年中一直令漢朝皇帝束手無策,但戰國時期的匈奴還不是草原霸主,當時北方草原上活躍著諸多的部落,絕對實力遠強於匈奴的便有東胡和大月氏,更不必說林胡等其他部落。趙國的騎兵部隊,便是針對北方遊牧民族而專門建立的。以趙國軍隊當時的實力,打贏北方的一個部落還是問題不大的。

至於匈奴,到了秦朝建立時期,依舊只是一個小部落,秦始皇統一之後,派蒙恬為大將出兵北征,奪取匈奴最為肥沃的土地——河套地區,匈奴被打得毫無還手之力,只能繼續向北逃竄。直到秦朝滅亡,楚漢相爭之際,匈奴的冒頓單于積蓄力量,勵精圖治,趁著中原內亂重新奪回河套,並且收拾掉了兩個鄰居——東胡和大月氏,自此,匈奴才真正成為草原強國。

因而,戰國時期的趙國擊敗匈奴,並不令人驚訝。


庭州行者


長平之戰後的趙國已經是元氣大傷,在面對秦國的時候已經是毫無還手之力,可是趙國也並非是淪落到毫無還手之力的地步,當時趙國賄賂范雎,范雎便阻止了白起,這才讓白起沒有繼續的再繼續的攻打趙國,這才得以給了趙國休養生息,苟延殘喘的機會。當時的秦國士氣正盛,想要打敗趙國可謂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但是當時秦國並沒有乘勝追擊,趙國也就緩了過來。但是當時的趙國還並不具備和秦國對抗的能力,所以他就聯合那些別的國家,比如楚國和魏國,一起來抵抗秦國。因為楚國和魏國自己心裡也是非常的明白,一旦趙國倒下了,那麼接下來秦國就會將槍口對準楚國和魏國。

其實在趙國還有一支軍隊是用來抵禦北方的匈奴的,有人說,如果當時趙國將這支軍隊調回來,還有這麼不堪嘛?是不是不堪我就不知道,但是我知道這支軍隊趙國是一定調不回來的,因為當時趙國將這支軍隊調回來之後,北方的匈奴便會更加發起猛烈的進攻,趙國腹背受敵,可就是無力迴天。


而趙國之所以能在邯鄲之圍中脫出重圍,並不是因為趙國自身的勢力,而是多虧了其他國家的幫助,還有就是趙國的上下齊心,當時趙國從上到下都變賣家產,籌募錢財,招兵買馬共同抵禦秦朝這才解決了趙國的燃眉之急,可是趙國已經是彈盡糧絕。而北方的匈奴趙國有一支軍隊在那裡阻擋,所以這才形成了趙國殲滅了30萬秦國軍隊,還能打敗10萬匈奴的原因。


趙國之所以還能頑強抵抗是因為在後期有一位李牧的大將,他支撐了趙國,所以後來李牧死後,趙國也就跟隨亡國。


人皆可為舜禹


既然你誠心誠意的問了,我便認認真真的回答你。

長平之戰,趙國損失了40多萬大軍,趙國邯鄲被圍,眼看就要破城裡,好在魏國前來救援,再加上範睢對秦邵襄王的讒言,趙國這才沒有被滅國。


但此時的趙國,儼然已經沒有了爭霸天下的資本,所以接下來的幾年時間,趙國都是在防守,就是在這種情況之下,趙國是怎樣重新崛起的呢?

我認為以下幾點,是讓趙國能夠短暫崛起,以至於後來能殲滅秦國30萬大軍:

第一,在長平之戰之後,燕國趁火打劫,想要長驅直入,雖然趙國當時缺少士兵,但是他們士氣高漲,而且有廉頗這樣的大將,在他的帶領下,趙國士兵浴血征戰,進行了反擊,收穫了燕國的很多城池,獲得了補給。


另外,由於長平之戰的戰敗,趙國短時間內不可能重新補充這麼多兵員,因此攻打燕國可以掠奪對方的男子,以充士兵,搶來的財寶可以充當財糧,保證了趙國的發展。

第二,趙國出了一名曠世奇才,李牧。李牧曾經在北方抗擊匈奴,而且是用步兵對抗,並取得了勝利,這很不容易。後來長平之戰戰敗,趙國面對秦國,發自內心的害怕,即使是廉頗這樣的老將,也是對其敬畏三分,後來李牧的出現,讓趙國人看到了復興的希望,在他的帶領之下,趙國不僅戰敗了秦國,還重挫了東邊的齊國,佔領了齊國不少的土地。

可惜的是,後來的趙王十分昏庸,趙悼王懷疑廉頗,處處提防,導致廉頗逃到魏國,損失一員大將。後來趙王遷聽信讒言,以為李牧想要造反,於是將其殺害,從此趙國再無能征善戰之人,最後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