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青島地區理學、易學大師——胡嶧陽

胡嶧陽(1639-1718) 名良桐,更名翔瀛,字嶧陽,號雲嶼處士,齋號竹廬。即墨縣仁化鄉流亭村人(今屬青島市城陽區流亭街道)。清乾隆五年(1740年)《萊州府志》載:“胡翔瀛操履端潔,邃於理學,邑人所稱嶧陽先生。”終生不做官,以教學授徒為業。清朝同治版《即墨縣誌》記載其“年七十餘預知死期,無疾而逝”。民間又稱胡三太爺,三老爺。著有《易象授蒙》、《易經徵實》、《解指蒙圖說》、《柳溪碎語》、《寒夜集》等。

少年時曾就讀於窪裡、慧炬院,清順治十年(1655年)16歲應童子試時,守門人強令其解衣搜身,他怒不受辱,拂袖而去,發誓終生不應試,後在窪裡和即墨縣城南關外等地設館授徒。

乾隆二十八年的《即墨縣誌》記載,胡嶧陽生有異稟,精研《周易》,於濂洛之學別有微契。家貧甚,一介不苟取,蓬室甕牖,悠然自得。雖雅工制藝,但視進取之途泊如也,惟與嶗山百福庵蔣清山道長相交甚密。胡嶧陽卒於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死後,胡氏族人尊為十世祖。《易經徵實解》當時未曾刊刻,僅存其稿,直到胡氏卒後三百年,才由其裔孫胡鵬昌在北平印行。

曾祖父胡文翠明萬曆年間曾在河南汝寧府西平縣任典史,清乾隆、同治版《即墨縣誌》中,均列其名。至其父胡際泰,雖已致力農桑,但一直繼承祖德,詩書相伴,注重子女教育,並對胡嶧陽寄予厚望。山東鄒縣嶧山之南有洞,孔夫子曾在此聚徒講學,胡際泰希望自己的兒子以後也成為通曉詩書之人,於是便給他取字“嶧陽”;而嶧山周邊盛產桐木,古傳桐木乃鳳凰棲居之吉木,故取名“良桐”,期望兒子步聖人後塵,做崇尚禮儀、品行高潔之人。

胡嶧陽的“大歉不歉,大亂不亂;千難萬難,不離嶗山”依據有三:一是嶗山一帶地處沿海,季風性氣候帶來的降水明顯,不會有太大的旱情;二是嶗山一帶的河流,由於地勢的原因,水急流短,易於洩洪,自然也不會有太大的澇災,這種自然條件不會對農業生產造成嚴重災害,因而必然是“大歉不歉”;第三,嶗山地區偏安一隅,並非兵家必爭之地,很少有戰事兵禍,自然就是“大亂不亂”。綜合上述可見胡嶧陽是根據嶗山地理位置、自然條件和他平生在此生產生活的經驗分析所得出的結論。

清 同治版《即墨縣誌》與清 黃肇鄂《嶗山續志》均記載:清乾隆戍午冬(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雲:,海上漁者數人,至流亭訪胡映黎。映黎者,光乙名也(嶧陽子),漁者曰:“日下海遇風,筏隨浪去,一晝夜不知幾千裡。忽抵一島,島中百花盛開,暖如春;有洞穴,無室廬,一石平如砥方丈餘,曬丹棗滿之。棗大如雞卵,有老人坐其旁,貌甚清古。與之語不答;告以飢,人與一棗,食之腹果然。既曰:“東南風起矣,可速去。”叩問姓名,老人曰:“識流亭否?”曰:“知之。”老人曰:“吾故里也。歸語胡映黎,好為人,若翁在仙島甚樂”老人說自己是流亭人,並讓漁人回去後轉告其子“好為人,若翁在仙島甚樂。”眾乘風返棹,翌日抵家,不覺飢也。三日後,至流亭。時先生歿四十年矣,眾駭然,拜木主而去。殆所謂仙風歟。  

另有清《膠州志》載:靈山東南海中有鼓子洋,有人在此遇一駕舟老人,芒履道服,貌甚古,雲“即墨有道學先生胡嶧陽,為吾通一問訊。”該人歸後對胡面陳此事,胡撫然曰:“此三國時徐庶也,隱居鼓子洋久矣!”

今城陽區流亭街道闢有胡嶧陽故居、胡嶧陽文化園。

主要參考史料:

《萊州府志》——清 乾隆5年【1740年】刻本,嚴有禧編撰。

《即墨縣誌》——清 乾隆29年【1764年】刻本,尤淑孝 李元正 編撰。

《膠州志》——清 乾隆17年【1752】知州周於智和宋文錦主修。

胡嶧陽(1639-1718) 名良桐,更名翔瀛,字嶧陽,號雲嶼處士,齋號竹廬。即墨縣仁化鄉流亭村人(今屬青島市城陽區流亭街道)。清乾隆五年(1740年)《萊州府志》載:“胡翔瀛操履端潔,邃於理學,邑人所稱嶧陽先生。”終生不做官,以教學授徒為業。清朝同治版《即墨縣誌》記載其“年七十餘預知死期,無疾而逝”。民間又稱胡三太爺,三老爺。著有《易象授蒙》、《易經徵實》、《解指蒙圖說》、《柳溪碎語》、《寒夜集》等。

清代青島地區理學、易學大師——胡嶧陽


少年時曾就讀於窪裡、慧炬院,清順治十年(1655年)16歲應童子試時,守門人強令其解衣搜身,他怒不受辱,拂袖而去,發誓終生不應試,後在窪裡和即墨縣城南關外等地設館授徒。

清代青島地區理學、易學大師——胡嶧陽


乾隆二十八年的《即墨縣誌》記載,胡嶧陽生有異稟,精研《周易》,於濂洛之學別有微契。家貧甚,一介不苟取,蓬室甕牖,悠然自得。雖雅工制藝,但視進取之途泊如也,惟與嶗山百福庵蔣清山道長相交甚密。胡嶧陽卒於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死後,胡氏族人尊為十世祖。《易經徵實解》當時未曾刊刻,僅存其稿,直到胡氏卒後三百年,才由其裔孫胡鵬昌在北平印行。

清代青島地區理學、易學大師——胡嶧陽


曾祖父胡文翠明萬曆年間曾在河南汝寧府西平縣任典史,清乾隆、同治版《即墨縣誌》中,均列其名。至其父胡際泰,雖已致力農桑,但一直繼承祖德,詩書相伴,注重子女教育,並對胡嶧陽寄予厚望。山東鄒縣嶧山之南有洞,孔夫子曾在此聚徒講學,胡際泰希望自己的兒子以後也成為通曉詩書之人,於是便給他取字“嶧陽”;而嶧山周邊盛產桐木,古傳桐木乃鳳凰棲居之吉木,故取名“良桐”,期望兒子步聖人後塵,做崇尚禮儀、品行高潔之人。

清代青島地區理學、易學大師——胡嶧陽


胡嶧陽的“大歉不歉,大亂不亂;千難萬難,不離嶗山”依據有三:一是嶗山一帶地處沿海,季風性氣候帶來的降水明顯,不會有太大的旱情;二是嶗山一帶的河流,由於地勢的原因,水急流短,易於洩洪,自然也不會有太大的澇災,這種自然條件不會對農業生產造成嚴重災害,因而必然是“大歉不歉”;第三,嶗山地區偏安一隅,並非兵家必爭之地,很少有戰事兵禍,自然就是“大亂不亂”。綜合上述可見胡嶧陽是根據嶗山地理位置、自然條件和他平生在此生產生活的經驗分析所得出的結論。

清代青島地區理學、易學大師——胡嶧陽


清 同治版《即墨縣誌》與清 黃肇鄂《嶗山續志》均記載:清乾隆戍午冬(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雲:,海上漁者數人,至流亭訪胡映黎。映黎者,光乙名也(嶧陽子),漁者曰:“日下海遇風,筏隨浪去,一晝夜不知幾千裡。忽抵一島,島中百花盛開,暖如春;有洞穴,無室廬,一石平如砥方丈餘,曬丹棗滿之。棗大如雞卵,有老人坐其旁,貌甚清古。與之語不答;告以飢,人與一棗,食之腹果然。既曰:“東南風起矣,可速去。”叩問姓名,老人曰:“識流亭否?”曰:“知之。”老人曰:“吾故里也。歸語胡映黎,好為人,若翁在仙島甚樂”老人說自己是流亭人,並讓漁人回去後轉告其子“好為人,若翁在仙島甚樂。”眾乘風返棹,翌日抵家,不覺飢也。三日後,至流亭。時先生歿四十年矣,眾駭然,拜木主而去。殆所謂仙風歟。

另有清《膠州志》載:靈山東南海中有鼓子洋,有人在此遇一駕舟老人,芒履道服,貌甚古,雲“即墨有道學先生胡嶧陽,為吾通一問訊。”該人歸後對胡面陳此事,胡撫然曰:“此三國時徐庶也,隱居鼓子洋久矣!”

今城陽區流亭街道闢有胡嶧陽故居、胡嶧陽文化園。

主要參考史料:

《萊州府志》——清 乾隆5年【1740年】刻本,嚴有禧編撰。

《即墨縣誌》——清 乾隆29年【1764年】刻本,尤淑孝 李元正 編撰。

《膠州志》——清 乾隆17年【1752】知州周於智和宋文錦主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