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陣諸葛亮與魏延,曹魏大將郭淮連吃敗仗,讓陳壽作傳都很為難

三國良將系列之郭淮(下)

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


郭淮重大事件之七——識破孔明意圖,放棄武都、陰平

太和三年(229),諸葛亮第三次伐魏。這次諸葛亮的戰略目標與前兩次試圖鯨吞隴右不同,變得更加謹慎務實。諸葛亮以陳式攻打漢中西面的武都、陰平兩郡,自己則率領主力橫在武都郡西北角的建威。這種策略想必是諸葛亮吸取街亭之戰教訓,所以分兵攻城略地,自己則親自迎戰魏國援軍。

每當我們閱讀古代戰爭的文章,就會發現幾乎所有交戰地點都有個形容詞:戰略要地。說的也是,沒有戰略價值的地方誰會捨得去拋頭顱灑熱血,浪費時間金錢生命大打出手呢。不過武都、陰平還真就不是戰略要地,甚至稱作雞肋也完全可以。至於鄧艾偷渡陰平一舉滅亡蜀漢,那是一連串冒險與巧合形成的不可複製的事件,並不代表陰平本身有多重要。


對陣諸葛亮與魏延,曹魏大將郭淮連吃敗仗,讓陳壽作傳都很為難


陰平郡原為廣漢屬國,所謂屬國是漢朝為歸附的少數民族在邊境地區設立的行政區劃,與郡級別相當。看到廣漢,很多讀者馬上會想到益州重鎮廣漢郡。沒錯,廣漢屬國原本就是益州的,只不過曹操徵漢中時順帶划進了曹魏勢力範圍,並改名陰平。至於武都郡,在漢中之戰初期張飛、馬超跟曹洪、曹休大戰於下辯,這個下辯就是武都郡治所。

這兩個地方嚴格來說就在漢中正西而並非北方,所以曹操撤出漢中之前進行移民時,也把武都、陰平兩郡的百姓搬個精光。等到諸葛亮北伐時,這兩地人口仍然非常稀少,而且也沒有通往蜀漢的道路,所以確實沒什麼戰略價值。這也是之前兩次北伐,諸葛亮沒有進攻這裡的原因。

有觀點認為,諸葛亮勞師動眾攻打兩郡,是想通過一場低風險的勝利提振士氣,對蜀漢國內有個交待。畢竟已經第三次北伐,再毫無斬獲不僅是面子問題,整個伐魏的國策可能都要受影響。

筆者認為這太小看諸葛亮了。上面的觀點套在一般人身上可行,但諸葛亮不會眼光這樣狹隘。而郭淮在當時就判斷出諸葛亮的真正意圖,

那就是——釣魚。

《三國志·諸葛亮傳》載:七年,亮遣陳戒攻武都、陰平。魏雍州刺史郭淮率眾欲擊戒,亮自出至建威,淮退還,遂平二郡。詔策亮曰:“街亭之役,咎由馬謖…今歲爰徵,郭淮遁走;降集氐、羌,興復二郡…”

當中“郭淮率眾欲擊戒”,戒字應為式字的筆誤,在典籍傳抄過程中時常見到這種筆誤。不管是陳戒還是陳式,指的都是同一個人。

言歸正傳,對諸葛亮第三次伐魏,郭淮本傳是沒有記載的。因為郭淮作為雍州刺史丟失兩郡,這種不露臉的事沒有放進傳記裡。所以我們來看《諸葛亮傳》。陳式進攻武都、陰平,郭淮立即出兵救援。然而當郭淮趕到建威時,發現諸葛亮大軍嚴陣以待,於是直接撤退了。

再怎麼雞肋,兩個郡的地盤也不能白給蜀漢啊,為什麼郭淮不戰而退並未受到處罰,而且魏軍後來也沒有試圖奪回失地,終蜀漢一朝,武都、陰平並未再次易手。是不是很奇怪?


對陣諸葛亮與魏延,曹魏大將郭淮連吃敗仗,讓陳壽作傳都很為難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以下幾條。

第一,地理位置。武都、陰平並不在漢中以北,而是在西面。這就註定兩郡受蜀漢影響更大,魏軍救援路途遙遠,代價太大。而且武都、陰平並無入蜀道路(鄧艾偷渡走的根本就不能叫路,但凡有任何一支蜀軍半途發現,魏軍立刻完蛋),所以對魏國來說價值不大。

第二,人口稀少。陰平原本是劃給羌人聚居的廣漢屬國,可想而知土地並不肥沃,人口本來也不多。而武都緊鄰漢中,當年曹操撤離漢中前進行大規模移民,把這裡的百姓都搬到關中,只給劉備留座空城。漢人不在,這裡自然變成羌人的樂園,可羌人數量也不多。

第三,羌人態度。在劉禪給諸葛亮的詔書中,稱讚孔明“降集氐、羌,興復二郡”,興復雖然遠談不上,但得到氐、羌部落支持應該是實情。上篇文章中筆者講過,為了應對諸葛亮第二次伐魏,郭淮在缺乏糧草的情況下把手伸向羌人部落,強制他們納糧。雖然郭淮此前花大力氣在羌人部落樹立良好形象,但這一下就前功盡棄,雖然穩定住前線軍心,卻寒了羌人的心。

綜合起來,地利、天時、人和都不佔,郭淮果斷撤退是正確的。而且當時的西部總帥是曹真,他也沒有迎戰諸葛亮,說明郭淮的策略得到了曹真的認可。

諸葛亮原本想圍點打援,專等魏國援軍到來,結果郭淮根本不上鉤,於是第三次北伐戛然而止。表面上蜀漢得到兩郡地盤可喜可賀,實際上雙方實力對比沒有任何改變。


對陣諸葛亮與魏延,曹魏大將郭淮連吃敗仗,讓陳壽作傳都很為難


郭淮重大事件之八——陽溪之戰敗於魏延

來而不往非禮也,諸葛亮第三次北伐攻佔武都、陰平,曹真雖然沒有立即反擊,但那是因為上面的幾條因素所做的現實考量,曹真一代名將,當然不會善罷甘休。

太和四年(230)七月,大司馬曹真親率主力由子午谷出兵,大將軍司馬懿由漢水逆流而上,徵西車騎將軍張郃則進兵褒斜道,三路大軍分進合擊,直指漢中。

然而事實證明子午谷用兵風險太大,遭遇連綿大雨使曹真大軍寸步難行,九月魏明帝下詔全線撤軍,而曹真也因此患病,數月後去世。

講到這裡似乎跟郭淮關係不大,因為曹真、司馬懿、張郃都是獨當一面的統帥,郭淮相比之下還有差距,而且他本人也不在三路伐蜀大軍中。然而,郭淮恰恰是伐蜀的第四路軍隊。

《三國志·魏延傳》載: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與延戰於陽溪,延大破淮等,遷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

這裡八年指蜀漢建興八年,即曹魏太和四年(230),所以這場蜀漢魏延、吳懿對陣曹魏費(瑤)曜、郭淮的陽溪之戰,正發生在曹真全面撤軍不久。

這個陽溪是古河水名稱,根據查找資料顯示,雙方戰鬥的地點位於今天的甘肅舟曲縣附近,在三國時期為南安郡所轄。南安郡與武都郡緊鄰,這就解釋了為什麼當魏蜀大軍在漢中劍拔弩張之際,雙方竟然不約而同分兵開闢第二戰場。


對陣諸葛亮與魏延,曹魏大將郭淮連吃敗仗,讓陳壽作傳都很為難

南安與上邽


道理很簡單,曹真為首的三路魏軍都在漢中的東面,而西面因為地形、距離等原因,並未安排主力部隊。但安排一支策應部隊從西面進軍牽制蜀漢也很有必要,所以雍州刺史郭淮當仁不讓地承擔這個任務,在南安郡集結部隊,伺機進攻武都郡。

諸葛亮這邊考慮的也差不多,如果分兵西入羌中直插隴右腹地,必能在空虛的曹魏大軍後方攪亂局勢,減輕漢中防線壓力。於是分兵給魏延、吳懿兩員大將,由武都一路向西進入羌地,再向北進軍直撲隴右。

結果魏延跟郭淮在陽溪遭遇,魏延進攻出其不意,費曜、郭淮一門心思盯著南面的武都,沒想到蜀軍卻從西面衝了過來,軍心頓時有些慌亂。如同丟失武都、陰平二郡時一樣,這場陽溪之戰仍然沒有被寫入郭淮傳記,對比魏延本傳記載的封侯拜將,可以想見郭淮此戰敗得很慘。

好在此戰的大背景是曹魏進攻蜀漢防守,魏延此戰的目的只是攪亂局勢,偏師兵力有限,所以得勝後也徑自撤軍,只留下鬱悶的郭淮在風中凌亂。


對陣諸葛亮與魏延,曹魏大將郭淮連吃敗仗,讓陳壽作傳都很為難

魏延


郭淮重大事件之九——迎戰諸葛,再吃敗仗

太和五年(231)二月,諸葛亮第四次伐魏。曹真此時病情愈發嚴重,於是魏明帝曹叡把司馬懿從荊州調到長安,指揮魏軍各部迎戰諸葛亮。

諸葛亮分一部兵力圍攻祁山魏軍,自己率主力直撲雍州為數不多的大城之一上邽,搶佔戰略要地。諸葛亮大肆破壞附近農田,為阻止諸葛亮,郭淮、費曜率領四千魏軍迎戰,結果被諸葛亮擊退。很快司馬懿趕到,保住了一小部分農田,但司馬懿也不敢與諸葛亮決戰,只是憑險而守。

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載:郭淮、費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麥,與宣王遇於上邽之東,斂兵依險,軍不得交,亮引而還。

雙方僵持數月,蜀軍糧草不支終於撤軍。而一代名將張郃卻被司馬懿強行派去追擊撤退的蜀軍,木門道中伏身亡。

郭淮慣例,本次作戰仍然因為敗給蜀軍而沒有收錄進本傳中。在《三國志·郭淮傳》的記載從太和二年直接跳到青龍二年,當中的諸葛亮第三、四次北伐以及中間的曹真伐蜀這三次大事件全部跳過,作為主戰場雍州的刺史,郭淮竟然毫無提及,只能從其他人的傳記、其他史書的殘餘資料裡才能知道郭淮的經歷。

1800餘字的郭淮本傳在惜字如金的《三國志》里長度排得很靠前,但連續三次大戰讓陳壽連續避而不談,顯然這幾年郭淮的軍事生涯並不順利。

郭淮是公認的三國中後期名將,無論綜合歷史表現還是知名度都能排在前列。對比郭淮初出茅廬於定軍山之戰挽救魏軍與即倒,到後期獨當一面與姜維多次過招不落下風,都毫無疑問展現出名將風範。偏偏在諸葛亮這裡半點便宜也佔不到,還被魏延打得大敗虧輸。


對陣諸葛亮與魏延,曹魏大將郭淮連吃敗仗,讓陳壽作傳都很為難

郭淮


管中窺豹,可見一斑。無需用司馬懿來舉例,我們僅看郭淮風光無限的名將履歷當中空缺的這幾年,就能知道諸葛亮用兵的水準。以智謀見長的郭淮屢吃敗仗,不是郭淮不行,也不是曹真沒水平,只是諸葛亮真的厲害。當然本篇主人公是郭淮,這裡筆者純屬有感而發,諸葛亮的才能與褒貶筆者並不準備進一步探討,畢竟這是個更大的話題,留到以後有機會再談吧。

本期主要為您講述了郭淮在諸葛亮三、四次北伐期間的表現,雖然屢戰屢敗,但曹魏家大業大,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下一期,繼續為您講述歷史上的郭淮,經過歷練的他將有更出色的表現以配得上良將二字。究竟會有什麼樣的歷史事件等待著他,感興趣的話敬請點擊關注吧,您的支持是我持續更新的最大動力,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