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多少王侯將相,文人墨客在提到諸葛亮時,都對他的忠義稱讚不已。為報劉備的知遇之恩,他赤膽忠心,嘔心瀝血,就如自己所說"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現在對於諸葛亮的瞭解,可能大多數人都是來自《三國演義》,羅貫中把諸葛亮塑造成了一個羽扇綸巾,仙風道骨,呼風喚雨,足智多謀的神仙似得人物。後來電視劇中唐國強老師又把諸葛亮演的惟妙惟肖,入木三分。京劇中的諸葛亮也總是手拿羽扇,身穿陰陽道服,一大把的鬍子,相對於電視中,少了仙氣,多了些妖味,難怪魯迅先生會說"狀諸葛多智而近妖。"
等到後來我們接觸了歷史,才發現諸葛亮並沒有白河之水、博望之火、草船借箭、火燒藤甲、借東風,舌戰群儒也並沒有那麼精彩,更別說讓人緊張激動的華容道和現在最為流行的鬼畜視頻罵死王朗了,發現諸葛亮並沒有那麼通天曉地、翻雲覆雨、算盡陰陽,大家不免感覺到失落。
那麼,真實的諸葛亮又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呢?
陳壽說諸葛亮"身長八尺,容貌甚偉,時人異焉"。漢時一尺約合0.23米,那麼諸葛亮就是1米84,而且長得還非常好看。大家都知道周瑜是美男子,但史書對於周瑜的記載也僅僅是"瑜長壯有姿貌"。再加上諸葛氏是琅琊的望族,祖上多有做官,完全就是一個高富帥啊。這還不止,人家歌還唱的的好,"好為《梁父吟》",更胸有大志"每自比於管仲、樂毅。"
建安十二年(207年),對諸葛亮來說是特殊的一年。這一年,他遇見自己值得託付一生的那個人——劉備。當時已經四十六的劉備,已經跟過公孫瓚、陶謙、呂布、曹操、袁紹和劉表,四處求人,事事不順啊。但是當眼前這個二十七歲,一直高臥隆中的年輕人跟他說曹操"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讓他"跨有荊、益"時,一定覺得很玄幻吧。
諸葛亮為劉備規劃出了一條新的道路,一條不再給他人打工而開始自己創業的道路。
諸葛亮的前半生是順利的,所有的事情都是朝著他的計劃發展的。赤壁之戰後,他幫劉備取得了荊州;張魯攻打劉璋,他又趁機幫劉備拿下了益州;後來又平定了漢中。他的戰略規劃已經完成了一大半,剩下的就是等,"天下有變","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
建安二十六年(221年),諸葛亮用耿純勸劉秀稱帝的辦法勸說劉備稱帝,"策亮為丞相"。
諸葛亮是賢相,陳壽稱諸葛亮在治理百姓上是"管、蕭之亞匹"。劉備死時,諸葛亮四十三歲,為蜀漢的實際統治者。他安撫百姓,規定禮儀,約束官員,制定制度,袒露誠心,推行公道,實事求是,不搞虛的、假的,不論遠近親疏一視同仁。所以雖然他刑法嚴峻,行事狠辣,"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就是因為他老人家太公平了,沒有什麼能抱怨的。
而且他還把朝廷內外的事全都安排的井井有條,能夠做到他在與不在都是一個樣子。就像《出師表》中所說,內有董允、費禕、蔣琬,外有向寵。使得蜀漢不論是在諸葛亮出征之時,還是身死之後一樣能安穩的運轉,而不像吳魏那樣,不是有皇帝被罷黜,就是有皇帝被殺死。
諸葛亮還是一個發明家,他發明的木牛流馬極大的提高了運糧速度,減少了人力物力,製作了連弩、鑄刀,推演八卦兵法,一直到唐朝李靖還在使用。
當諸葛亮安排好蜀國的一切後,就開始完成他一生的理想——北伐。當然,在北伐前,他先用了半年的時間去平定南方。諸葛亮的北伐,一直是最受大家爭議的地方,"六出祁山無寸功,諸葛一生枉用兵"很多人覺得並沒有那麼高的軍事才華,沒有像《三國演義》那麼神出鬼沒,六出祁山白白消耗了蜀國的國力。
"然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諸葛亮不擅長奇謀和將略。
"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諸葛亮不擅長應變。
三國時期,天下有十三州。而當時魏有九州半,吳有二州半,蜀只有益州。人口上,曹魏超過的四百萬,而蜀漢只有九十四萬。可是結果是什麼呢?
建興六年(228),諸葛亮北伐,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關中震響,後來馬謖街亭被破,諸葛亮被迫退兵。
同年冬,諸葛亮攻陳倉,被郝昭所拒,糧少退兵。魏將王雙追擊,被斬。
建興七年(229),諸葛亮攻武都、陰平,擊退郭淮,遂得二郡。
建興八年(230),魏軍三路進攻蜀國,因逢大雨,魏軍撤退,兩軍沒有交戰。同年,諸葛亮派魏延,吳懿入羌,大破魏軍費曜、郭淮。
建興九年(231),諸葛亮再攻祁山,司馬懿堅守不戰有"畏蜀如畏虎"之譏。因李嚴運糧不濟還師並且射殺了魏將張合。
建興十二年(234),諸葛亮據五丈原,以巾幗婦人之飾激司馬懿,司馬懿不敢出戰。最後靠著和魏明帝玩雙簧:假意請戰,魏明帝不讓。才平息了眾怒。
這六次,只有建興八年是魏國主動進攻,還因為大雨沒有打就退兵了,其餘的幾次都是諸葛亮在主動進攻,要知道當時蜀國的國土和人口是不到魏國的四分之一的,可是卻打的魏國只能堅守,完全不能主動出擊,並且射殺了張合。張合當時可是車騎將軍,是僅次於大將軍和驃騎將軍的國家第三高的軍事長官。
這樣的人還能被稱為不會打仗嗎?那他的對手不是要羞死了啊。
實際上原話是這樣說的:
"然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而所與對敵,或值人傑,加眾寡不侔,攻守異體,故雖連年動眾,未能有克。"
翻譯過來就是:
他諸葛亮,相比奇謀更擅長治軍,管理人民的能力比將略要強,而他所遇到的敵人也都是人中豪傑,又是主動進攻,人還沒有你多,所以沒能成功。
至於說諸葛亮連年用兵,空耗蜀國國力的話,在諸葛亮死後,蜀漢軍撤退,魏軍還在蜀營中"獲其圖書、糧谷甚眾"。這正說明了諸葛亮休士勸農,實行軍屯耕戰的效果。當地人民生活好了,就可以招來更多的人口,使地廣人稀的漢中重新得到發展,逐步到達人多、糧多的良性循環,使百姓"安其居,樂其業"。
正如蘇軾所說,諸葛亮用兵:
密如神鬼,疾如風雷。進不可當,退不可追。晝不可攻,夜不可襲。多不可敵,少不可欺。前後應會,左右指揮。移五行之性,變四時之令。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臥龍也!
諸葛亮曾自表後主說:
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至於臣在外任,無別調度,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閱讀更多 戲說歷史那些事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