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弱胜强,说利萨海战中,处于劣势的奥地利如何绝地反击

导语

普奥战争期间,普鲁士当时的铁杆盟友“意大利王国”与奥地利帝国在利萨岛附近进行了一场足以载入史册的海战,该次海战中,首次出现了以蒸汽为动力的铁甲舰,由此标志着海上战斗已经从风帆时代过渡到了蒸汽铁甲时代,史称“利萨海战”。

这场战争成就了奥地利舰队海军上将特格特霍夫的美名,也瓦解了意大利想在海上称霸的美梦。作为以少胜多的典型海战,战中奥地利舰队采用的“V”字型战术引起了各国海军的注意,英国的约翰·理查德·希尔海军少将曾这样评价此战:

利萨海战是以铁甲舰时代开端和以对马海战为标志的时代结束这段期间发生的涉及面最广的舰队决战。

以弱胜强,说利萨海战中,处于劣势的奥地利如何绝地反击

利萨海战纪念碑

战争过程

1866年,意大利王国失去了威尼斯,并且又与普鲁士联盟,此时的意大利似乎势在必得,于是在6月20日,意大利王国正式向奥地利帝国宣战。开战之后,意大利在陆上的战斗出师不捷并且是屡屡受挫,此时士兵的军心已经动摇,军队的信心大幅度下降,于是意大利军队高层领导开始在海上开辟战场,企图通过海战来扭转战争的局面。

为何意大利会想到从海战寻求出路呢?当时的意大利被誉为海上最强大的力量之一,就连英法两国都要有所忌惮,特别上19世纪的中后期,随着工业革命高歌猛进,蒸汽机、钢铁装甲等新型科技不断地被加入军备,铁甲蒸汽战舰开始逐渐地取代风帆战列舰成为主力战舰,这是因为钢铁装甲有良好的防护力,并且蒸汽机提供了强大的动力,避开了风帆“靠天吃饭”的尴尬局面,这样一来就使得军舰机动性能增强,能够迅速变换成战斗队形。

一、战前的技术发展

恩格斯曾经就说过,“暴力的胜利是以武力生产为基础,而武力的生产又是以整个生产为基础。”

19世纪中叶,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更新,出现了新型的造船技术,从而也衍生出新的战术,在利萨海战之前,是风帆战舰的鼎盛时期,一艘风帆战舰可装有100门大炮,弹药的火力足以摧毁任何一艘小型的舰船。

二、意奥双方军备实力对比

1.意大利

意大利拥有11艘铁甲舰,比较有名的有“意大利”(铁甲舰)、“意大利”(旗舰)、“迪波托加罗”、“安科纳”和“铅锤”号舰船。

其中“意大利号”和“迪波托加罗”号是两艘新式蒸汽动力快速舰,均装备有大口径的“阿姆斯特朗”线膛炮,并且“铅锤”号还装备了最新式的撞角。

2.奥地利

和意大利的豪华军队相比,奥地利帝国海军战备储量就显得比较单薄,奥地利海军具有战斗能力的只有7艘装甲舰和几艘巡航舰等,当时装甲舰的设备也比较陈旧,只装备了少量的线膛炮,战时修复能力不足意大利的一半。

三、战争经过

1866年,意方皇帝对海军上将佩尔萨诺(时年60岁)下了一道命令,希望他把亚得里亚海的敌人消灭,结果佩尔萨诺并不买账,敷衍了事。

以弱胜强,说利萨海战中,处于劣势的奥地利如何绝地反击

佩尔萨诺

见佩尔萨诺迟迟不行动,皇帝下了强制性的命令,并说只要攻击敌人的要塞或营地即可,算是给了双方一个台阶下,基于此,盲目自信的佩尔萨诺选中了利萨小岛,他认为在自家军队的炮轰下,这个小岛唾手可得。

1.意方开启狂轰模式

1866年7月中旬,天刚刚拂晓,在佩尔萨诺率领下,意大利豪华阵容从安科纳出海,大举向利萨岛进攻,18日、19日连续两日对利萨小岛进行了狂轰猛炸,可是效果不佳,奥方军队异常顽强,并且用火炮将意大利“强大”号铁甲舰击伤,使其失去了作战能力。

利萨岛虽然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岛,但是奥地利帝国在这里驻有11个炮兵连,有9处永备工事,并且配备有88门小口径火炮。两天不奏效的炮轰不仅没有攻下利萨岛,反而使意大利海军损失一架铁甲舰,消耗了大量的炮弹,并且燃料也仅仅只能维持两天,意大利海军开始暂时平息了炮轰,准备组织第二波进攻。

2.奥地利帝国积极反攻

另一方面,接到岛上求救信号时,奥方大部队正在165海里之外的波拉港(距离利萨岛有一天的行程,以蒸汽动力舰船航速为标准)进行军事演练,起初澳方以为意大利舰队的进攻只是一次佯攻,很难相信意大利人会采取极端冒险的方式。在意识到意方是在全力进攻后,奥方海军上将特格特霍夫命令军队全力向利萨岛开去,他知道自己家的军队火力和意大利海军相比处于明显的劣势,所以在舰队全速行驶时他选择了一个更利于冲击的队型,即三个“V”字型纵向排列。

以弱胜强,说利萨海战中,处于劣势的奥地利如何绝地反击

利萨海战

3.意大利错误判断引混战

第三日拂晓,意方重振旗鼓,准备再次进攻利萨岛,他们在继续炮轰小岛的同时也派遣先锋队准备登陆作战。可惜登陆战还未打响,奥方援军就已经赶到,此时佩尔萨诺也在匆忙之中将军队编成纵队,准备和奥地利舰队来一场硬碰硬的恶战。

也许事发突然慌了神,佩尔萨诺竟毫无道理地把他的军旗从“意大利”号移到处于战斗队形之外的“铅锤”号上。 冲在前面的三艘意大利军舰与后面的军舰之间出现一个大空隙。看到了这么大一个漏洞,奥方抓住机会冲了进去,直接将意方舰队的阵型打乱。

以弱胜强,说利萨海战中,处于劣势的奥地利如何绝地反击

特格特霍夫

双方很快地混战成了一团,烟雾缭绕,双方不敢贸然开火。没有了炮火的轰击,奥方便开始采取最原始的作战方式——撞击战术。撞击战术的精髓在于撞击角,一般而言,最佳的撞击角度为与敌舰同航向时处于锐角(大概在30°左右),且最佳的撞击部位为敌舰的腰部。

以弱胜强,说利萨海战中,处于劣势的奥地利如何绝地反击

利萨海战

4.意大利军舰陨落终失败

随着战斗紧张进行,意大利海军的“意大利号”军舰被奥地利海军上将特格特霍夫的旗舰“费迪南德·马克西米兰”号撞到了舰舷,并且很快地就失去了方向控制能力,佩尔萨诺命令“意大利国王号”全速后退,无奈奥方紧追不舍,并且全速冲撞军舰的舷边。

当一艘舰船的撞角撞入另一艘船体时,如果不拔出就不会有太多的海水涌入被撞的破洞内;如果将撞角拔出,被撞船在开动过程中破口处就会涌入大量的海水,这样船就会快速下沉。“意大利号”被撞击后依然在全速运动,所以大量海水涌入,几分钟后,带着舰船上的400余名水兵沉入了海底。

以弱胜强,说利萨海战中,处于劣势的奥地利如何绝地反击

意大利国王号沉入海底

“意大利国王”号的沉没决定了此次战斗的结束,意大利舰队虽然不甘心,但是也不能不向西退却。利萨海战中意大利舰队损失了3艘铁甲舰,1000余名官兵。而奥地利舰队虽有不小的损失,但取得了战斗的胜利,解除利萨岛的威胁,并在国际上也赢得了一定的声誉。

利萨海战成败原因

作为火力及舰船数量均占优势的意大利海军居然战败,在历史上是比较少见的,但是细细纠察其原因可总结几点:

1.意大利海军虽然火力占有优势,但是其统帅佩尔萨诺指挥失当,在没有掌握准确的情报时贸然进攻,在没有制海权时,想打一场登陆战但是又不没有采取突袭战术,给了奥地利海军充足的准备时间;反之,作为奥地利帝国的海军上将,特格特霍夫不仅平日里对官兵严加训练,并且经常举行军事演习,所以军队的素质明显比意大利要强;

2.奥方来攻时意方临时停船更换旗舰,这一停倒好,将意大利舰队完整的纵队分成了两半,中间留出来一个较大的空隙,奥地利海军也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冲进了意舰队。如果意方按照之前的计划继续发挥其速度优势,那么奥舰队根本就没有机会对其进行切割,从而整个战斗局面可能反转;

3.意方沿用传统阵型,无法发挥装甲舰的优势。传统风帆战绩由于其自身的限制,所以经常采用纵队阵型作为标准战术,各舰呈一直线以求己方大炮偏舷齐发,但是这种传统阵容并不适用与以蒸汽为动力的装甲舰,并且正因为如此,意方的火力优势并未得到明显的发挥。

4.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意大利海军军队疲于训练,进取心不强,海战经验积累明显不如奥地利帝国海军,在大战来临之际,很多军官心里素质不过关以至手忙脚乱,终成败局。

结语

利萨海战不仅仅是两个国家之间的战争,它是首次蒸汽铁甲舰队之间的大战,并且在此次的海战中奥地利帝国舰队采用的“V”字型列战术引起了各国海军的高度重视,在炮火攻击装甲舰效果不佳的前提下,使用撞击战术往往能取得奇效。

1894年,在北洋舰队“致远号”弹药耗尽、舰体重创的情况下,邓世昌下令全速撞击“吉野号”,虽然最后没有成功,但是这也是撞击战术的鲜明体现。

如今我国海军实力日渐雄厚,并且也越来越重视海上军事力量的建设,军舰如同下饺子一样越来越多,一代又一代的海军战士们保家卫国、青春无悔,愿中国岁月静好!

(图源来自网络,侵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