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跑線》:三個角度淺析這部電影的現實意義和價值體現

文/裴琴 圖/網絡

本文共有7500字,閱讀大概需要12分鐘!

有一句經典的宣傳語:“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最直觀的體現了作為家長想要孩子成長成才的決心。

《起跑線》於 2017 年在印度上映,這電影豆瓣評分 7.9 分,是繼《摔跤吧,爸爸》後又一部探討父母對子女教育問題的口碑佳作。影片講述的是一對父母拉吉和米塔為了不讓他們的女兒皮雅輸在起跑線上,從而費盡心機、不擇手段要把她送進名校的故事。

男主人翁拉吉經營著一家品牌服裝店,女主人翁米塔則全身心的照顧他們的女兒皮雅。印度的階級固化嚴重,這讓米塔十分擔憂孩子的教育問題,夫妻倆因此展開了對名校的追逐。

拉吉和米塔從一開始常規化的操作到後面想以金錢利誘的投機取巧,最終不得不冒充窮人去搶奪窮人孩子的入學名額,一系列的故事圍繞著他們一家三口而展開。影片中希達姆的出現改變了他們的觀念,最終他們找到了內心的聲音,不再固守思想認為只有名校才能教育好孩子。

最終,這對夫妻改變了舊有的觀念,選擇跟內心和解。他們不僅將女兒送到了公立學校,還把所有資產投入到教育當中,從一開始只為小家,再到後來甘願奉獻,影片把一家人的成長體現的淋漓盡致。

對我來說,這部電影最讓我感動的就是拉吉一家在貧民區和希達姆一家相處時的情景,雖然整部影片圍繞著孩子的教育問題而展開,但卻在無形之中講述了父母的自我救贖之路,這不禁讓所有人發出思考:到底怎樣的教育才算是成功的?

這種發自內心的感動和深思正是這部電影的魅力與價值所在。父母應當如何對待孩子的教育問題?怎樣的教育才是適合孩子成長的?父母對待孩子的教育又該持有怎樣的心態?今天我就從影片出發,從三個角度解讀這部《起跑線》故事的魅力以及帶給我的思考:

  • 故事內容:線性敘事結構將一家人的故事完整地呈現出來,拉吉和米塔的“不擇手段”與希達姆淳樸善良的秉性形成對比
  • 人物塑造:影片中人物的情感交雜,發人深思,從父母對子女的愛,探討教育的意義
  • 情感表達: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適合孩子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最後,我會基於《起跑線》拉吉一家的故事,談談我們應該怎麼應對孩子的教育問題。


《起跑線》:三個角度淺析這部電影的現實意義和價值體現


01、故事內容:線性敘事結構將一家人的故事完整地呈現出來,拉吉和米塔的“不擇手段”與希達姆淳樸善良的秉性形成對比

拉吉和米塔本身處於社會中產階級,因為排名第一的德里文法學校只收住在附近三公里的學生,夫妻倆為了女兒皮雅的教育問題,買了最貴的學區房。

後來他們發現自己與上流社會格格不入,說英語的富家子弟根本不和說印地語的皮雅玩耍。因為,英語在印度不僅僅是一種語言,更是一種階級。

一番燒錢又費力的奔波後,拉吉的女兒皮雅還是被學校拒絕了,拒絕的理由就是學校不想錄用店鋪老闆的孩子,因為店鋪老闆不是學校想要招收的上層階級。

按照學校的慣例,每個孩子在入學前,孩子和父母都要先接受考試。如果說,對孩子的考試是為了摸清楚他們有沒有學習基礎,那麼對於父母的考試,是為了什麼呢?是要考證他們有沒有能力付得起學費?並不是,學校的目的是為了弄清楚他們所處在的社會階級。

很顯然,拉吉和米塔生活在中層階級,這與學校的招生要求並不符合,所以尋求走上層社會的路被封死了。如同我們中國的很多父母,為了讓孩子得到最好的教育,不惜打腫臉充胖子也要擠入一個原本與自己不相符的社會環境,最終卻又不得不面對現實。

教育問題從來都是父母最重視的話題,記得偉大革命領袖蔡和森的母親曾說過:“不怕窮了家業,就怕蠢了兒女。”這句話一直縈繞在我的耳旁,作為父母能帶給孩子的並非是萬貫家財,更應當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智慧。我相信皮雅的父母也一樣,所以即便遭受挫折卻永不放棄。


《起跑線》:三個角度淺析這部電影的現實意義和價值體現


這時候顧問告訴他們,每個學校會給貧窮家庭預留 25%的名額。拉吉和米塔為了皮雅的前途決定裝窮,他們搬到了貧民區,並且認識了鄰居希達姆,希達姆的孩子也在接受德里文法學校的審核,這讓他們的關係走的更近。

德里文法學校的監督員上門家訪,沒有過貧窮生活經驗的拉吉一眼便被識破了,幸好希達姆為他做了辯解,並且教會拉吉如何做一個真正的窮人。

正當拉吉準備偷偷取錢卻被希達姆誤以為拉吉是在偷錢的時候,希達姆挺身而出被迎面而來的車撞倒在地,這次“碰瓷”居然是希達姆用自己的方式為皮雅掙得了學費。

學校規定的抽籤環節到了,最終皮雅被選上,希達姆的兒子則失去了進入德里文法學校的機會。即便如此,希達姆還是對拉吉表示祝賀,這讓拉吉覺得不安,因為是他們的女兒擠掉了希達姆兒子的名額,這一次雖然成功,但是他們並不快樂。


《起跑線》:三個角度淺析這部電影的現實意義和價值體現


後來拉吉和米塔為了感謝希達姆所做的一切,轉而找到了他兒子所在的學校,不僅包辦了希達姆的兒子所有學費還把整所學校煥然一新。因為這對於他們而言是對希達姆的一種補償和懺悔。

此時拉吉與希達姆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一個“不擇手段”也要把女兒送進最好的學校,一個淳樸善良從未質疑過他人。也許拉吉應該為達到了目的而慶幸,但真正值得慶幸的是希達姆用他的善良真誠解救了所有人。

很多父母為了自己的孩子寧可犧牲別人的孩子,這種行為本身就是教育的缺失,真正的教育應該是無私無畏的,這值得每位父母認真思考。

後來希達姆無意中拆穿了拉吉的身份,他原本的憤怒最終也化作一團和氣,他告訴拉吉,他不會告發皮雅,因為皮雅也是他的孩子。正是希達姆的出現,讓電影情節達到了高潮,拉吉為了自己的子女寧可犧牲他人孩子,希達姆為了成全大家則捨棄了小家。拉吉也正是在這樣的道德洗禮下重新審視了自我,從而得到了救贖。


《起跑線》:三個角度淺析這部電影的現實意義和價值體現


02、人物塑造:影片中人物的情感交雜,發人深思,從父母對子女的愛,探討教育的意義

  • 父母對子女的疼愛:無私無畏

影片中拉吉和米塔為了讓女兒皮雅接受到最好的教育,他們先是買了德里文法學校附近的學區房。為了讓皮雅可以有小夥伴一起玩耍,他們主動創辦了派對,想以此來融入上流社會人群。在派對中播放了一首曲子,皮雅便叫來爸爸拉吉一起跳舞,這些舉動卻讓鄰居覺得很瘋狂,雖然表面讚賞,實際卻是嘲笑。

拉吉雖然拿到了入學報名名單,但依照學校規定父母也要接受考試,雖然他們竭盡努力,卻依舊沒有通過考核,最終以學校不想錄用店鋪老闆的孩子為理由打發了他們。

於是他們不得不搬到貧民區,開始了裝窮生涯,為了融入平民生活。拉吉要和鄰居一起去工廠做工,米塔每天要和一大群婦女搶水。

影片中的喜劇部分多數發生在拉吉夫婦假裝融入一個他們不屬於的階層,他們在上流階層無法融入的窘和在貧困地區無法融入的苦,為觀眾奉獻了足夠笑料的同時,更是深刻反映了,這巨大的貧富差距,上流階層的一擲千金和平民區連飲用水都無法得到保障的情形,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拉吉和米塔為了女兒皮雅受盡了苦難,從豪宅搬到貧民區,從中層社會到上層社會又到底層社會,這一巨大反差,對於父母而言也是一種挑戰。

父母對於子女的愛從來都是不計較回報的,他們任何時候都是心甘情願的,在《起跑線》這部影片中隨處可見拉吉和米塔奔跑的身影,他們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並且無怨無悔。

拉吉從未坐過公車,為了讓自己看起來更像窮人他每天早起去工廠做工並且要和400多號人擠一輛公車;米塔每天為了一家人的飲水,甚至要和體重是自己兩倍的女人打架。他們的行為恰恰體現了父母的另一種愛:甘願為子女付出,哪怕改變自己。


《起跑線》:三個角度淺析這部電影的現實意義和價值體現


  • 鄰里之間的互相關愛:淳樸善良

影片中拉吉一家第一次搬到窮人區的時候,因為手裡提了大包小包的行李,好心的鄰居便一擁而上想要過來幫忙,有的人扯著包袱,有的人問東問西,還有一位阿姨拿著自制的零食想要喂皮雅吃,這讓拉吉和米塔感到驚慌失措,因為他們從來沒有面對過這樣的場面。

後來拉吉因為上廁所沒有水,米塔便在街上到處找水,遇到好心的希達姆給了她半桶水,雖然僅僅只是半桶水,但對於當地的人而言水資源異常珍貴。

從此希達姆便成了他們最好的朋友。

德里文法學校的監督員為了以防有人冒充窮人騙取入學資格便上門家訪,當訪問到拉吉一家的時候,因為拉吉從來沒有幹過重活所以他的手看起來一點都不像窮人的手,這便讓監督員產生了懷疑。正當拉吉不知作何解釋的時候,這時候希達姆上前解釋:“他們可能是剛剛變窮的,說不定是投資失敗或者破產。“

這一番話點醒了拉吉,也說服了監督員。

這舉動足以說明希達姆的善良,雖然拉吉和他是鄰居,但是他自己的兒子也在接受德里文法學校的考核,如果他落井下石,那麼拉吉一家就再也沒有裝下去的理由,這無形當中也為自己除去了一個競爭對手,但是希達姆沒有這麼做。他不僅幫助拉吉過了關,還幫助拉吉讓他如何變成真正的窮人,他的妻子也在幫助米塔如何適應窮人的生活。


《起跑線》:三個角度淺析這部電影的現實意義和價值體現


按照國家的政策,每個學校會給貧窮家庭預留 25%的名額,並且不收取任何費用,但監督員卻說,學校是要收取課外活動費的,這有利於孩子們個性的發展。

這明顯與國家的政策相背離,如果窮人有錢可以支持孩子上學那麼他們根本不用擠破頭去搶那 25%的名額,畢竟上不上最好的學校對他們而言並不十分重要。

拉吉有能力幫助希達姆卻無法開口,希達姆卻在誤以為拉吉在 ATM 機偷取他人錢財的情況下,奮不顧身的跳在車前為拉吉“賺”來了皮雅的學費。

拉吉和米塔之所以能夠成功幫助皮雅拿到德里文法學校的入學資格,離不開他們肯吃苦的精神,更離不開鄰居們的幫助。對比上層社會 的清高和虛偽,和底層社會的淳樸和善良,顯然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反差,卻更將人性的善良發揮到了極致。

雖然希達姆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但他從來沒有怨天尤人,在他的內心永遠保持著善良的初心。環顧我們身邊,有的人明明是自己不夠努力卻喜歡怨天尤人,遇到一點好處就會迷失初心,遇到比自己弱的恨不得拳腳相加。正是希達姆這樣的人才讓我們覺得這個世界好人永遠多於壞人,他們永遠以最好的品行告訴大家怎樣的教育才是最好的!


《起跑線》:三個角度淺析這部電影的現實意義和價值體現


03、情感表達: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適合孩子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 父母自身的行為是孩子最好的道德指南針

父親和母親是如同教師一樣的教育者,他們不亞於教師,是富有智慧的人類創造者,因為兒子的智慧在他還未降生到人間的時候,就從父母的根上伸展出來。——蘇霍姆林斯基

為什麼皮雅不能上最好的學校接受教育,不是交不起學費更不是父母不支持,而是她的父母特殊的社會身份受到了限制。

拉吉和米塔雖然深知這一點,但是他們卻並不認輸,他們也曾想過走進上流社會的圈子,買學校附近的學區房,這樣就可以讓皮雅順利入學。但是學校並不接受店鋪老闆的孩子,於是他們轉而選擇冒充窮人,去搶奪那份屬於窮人僅有的 25%的名額。

先不論拉吉和米塔的良苦用心,就這樣的行為根本不值得提倡,如果作為父母的都要削尖了頭也要擠破腦袋把孩子送到最好的學校,那總有孩子因為無法接受好的教育而遺憾,他們的父母也會因此而愧疚。

什麼才是最好的教育?父母是我們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的第一位老師,他們對孩子的影響至關重要,試想一個孩子從出生到獨自生活,十幾年時間相處最多最久的就是父母,如果父母自己都不能以身作則,還指學校能將孩子教育成才嗎?

父母是孩子的鏡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

影片中為了讓皮雅可以有小夥伴一起玩耍,拉吉和米塔主動創辦了派對,想以此來融入上流社會人群。在派對中皮雅叫來爸爸拉吉一起跳舞,這些舉動卻讓鄰居覺得很瘋狂。

其實這對於拉吉而言,是他陪伴孩子最好的方式,上層社會認為這種行為很可笑便不覺為然,其實,他們不知道孩子的天性就是愛玩、愛鬧的,所謂的“紳士風度”只會泯滅了孩子的天性。

在貧民區生活的時光則不同,他們會一群人圍在一起跳舞,孩子們也會自動加入,皮雅在這裡交到了很多朋友,而且她還學會了各種娛樂遊戲。可以說這段生活徹底改變了拉吉和米塔,他們從只認私立學校到認可公立學校,從漠視窮人到與他們打成一片,因為他們自己的改變從而對待教育的問題也發生了改變。

所以最終拉吉放棄了皮雅在德里文法學校的上學資格,並將諾達校長的可恥行為公之於眾,一番教育論滔滔不絕侃侃而談。

雖然那些所謂的“上層社會”不以為然,但他徹底征服了妻子米塔。雖然這對於大多數家庭而言力量是渺小的,但是意義卻是巨大的。父母的言傳身教直接影響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好的父母會懂得以身作則,更懂得怎樣幫助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而不是一味把教育孩子的任務交給學校。

很多性格缺失的孩子都是因為原生家庭造成的,例如《都挺好》裡的蘇明成,他很多問題都是從小受到了蘇母的影響,所以他才會打妹妹打老婆,最終成為孤家寡人。所以說與其後天改正不如先天培養,這對於子女和父母而言都是共贏的。


《起跑線》:三個角度淺析這部電影的現實意義和價值體現


  • 適合孩子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即使是普通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會成為不平凡的人——愛爾維修

印度的階級固化問題歷史是悠久的,影響也必將是深遠的,尤其是在國民教育問題上,受到的影響尤其強大。

影片中一個典型的人物德里文法學校的洛達校長,曾在新聞報道中講述她的媽媽曾在德里文法學校做女傭,所以她才有了在這所學校接受教育的機會,因此她更加明白窮人的孩子想上學的心情。

事實是她雖然成功的當上了校長,但她非但沒有感恩學校對於她的幫助,也忘記了一個貧窮孩子能夠上學是多麼的不容易,她想到的是報復,報復曾經那些欺負過她的同學,因為此時她的那些同學正在擠破腦袋想把自己的孩子送進自己的學校。

她已經失去了同理心,甚至連起碼預留給窮人的 25%的名額她都想拿去發財,一位全國排名第一的校長,將教育變成一場交易,徹底的讓“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變了味道。


《起跑線》:三個角度淺析這部電影的現實意義和價值體現


上流階級憑身份入學,貧困階級靠政策入學,那麼中產階級,就成了爺爺不疼,姥姥不愛的那群人,這樣對他們公平可言?

印度社會的階級固化問題非常嚴重,社會上層的孩子將來也是社會上層。

正如顧問所說:“如果皮雅進不了頂尖的幼兒園,那她就進不了我國任何一家好大學,如果她的履歷表上填的不是好大學,那她就不可能進跨國公司上班。”

正如鄰居所說:“如何在貧困中生存是門藝術,我經驗豐富,我爸爸很窮,我爺爺很窮,我太爺爺很窮,反正就是我祖先都很窮,我來自貧困家族。”

顧問和鄰居代表的正是兩種不同的思想,一種是上層社會的思想,只要是生活在這個層次的人他們的子女將來也不會差,一種是以貧窮為榮,雖然可能他們很想改變,但是他們早已學會認命。

拉吉和米塔和他們任何一群人都顯得格格不入,既融不進上層社會的圈子,也不可能真的變成窮人,他們賺很多的錢有著高水平的生活條件,卻無法改變他們的社會階級,尤其是對於孩子的教育問題毫無辦法可施。

我想這正是這部影片取材的真正用意,也可見導演的用心良苦,好學校就那麼多,需要上學的孩子卻源源不斷,如果每個家長都只認定私立學校才能教育出好學生,那麼公立學校怎麼辦,那些沒辦法上私立學校的孩子就不用上學不用接受教育了嗎?即使接受了教育也一定不會成功不會成才?

教育的定義是非常廣泛的,好的學校可以接受到更好教育的機會就越大,但這並不意味著只有上最好的學校才能成為真正有用的人。真正適合孩子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有句話叫“因材施教”就是這個道理。


《起跑線》:三個角度淺析這部電影的現實意義和價值體現


04、結合整部電影,談談對於孩子的教育問題我們應該怎麼應對

科幻作家郝景芳創作的中短篇小說《北京摺疊》中,講述北京在未來按照社會階層被分成三個空間,生活在第三空間的垃圾工老刀,為了讓自己的養女可以接受教育,冒著生命危險穿梭在三個空間之中為人送信。在此過程中,他看到了上層嫁入豪門的年輕女性對中層依靠讀書改變命運的年輕大學生的玩弄,也被從第三空間奮鬥到第一空間的好心人出手相救,在歷經艱險之後終於回到第三空間。

《北京摺疊》中設定的三個互相摺疊的世界,引喻上流、中產、底層三個社會階級,其實對應的就是貧、中、富三個空間,側面展現了三個階級的不同社會地位。

這與《起跑線》裡所描述的三個社會階級是一致的,對於上層社會而言,他們永遠高高在上,對於底層社會而言,他們永遠無法翻身,對於拉吉一類的中層社會而言,他們只能在夾縫中求存。

如此反覆,他們的子孫後代也會和他們一樣,週而復始,得不到任何改變。

本來教育是唯一可以改變命運的方法,在影片中卻變成了交易,這讓教育徹底失去了意義。

那麼我們究竟該如何正確認識孩子的教育問題,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呢?談談我的三點思考:

①從孩子的天性出發,選擇適合孩子的教育方法

影片中皮雅不過是個剛剛要上小學的孩子,她自身對一切事物都沒有興趣,唯一讓她感到開心就是可以交到朋友。

很明顯在上流社會中,她和她的父母一樣無法融入他們的圈子,所以她一直被孤立。直到和希達姆的兒子相遇,她才真的擁有了朋友。

可能這個時候更適合皮雅的並不是上流社會的學習氛圍,在那裡皮雅有可能會變得性格孤僻,這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身心發展。

有時候並不一定是父母的能力不夠,我們更應該從孩子的天性出發,比如選擇適合她成長的環境和學習氛圍,往往會比學校的名氣重要的多。

有的父母為了想讓孩子學會更多的技能就不停的為孩子報班,但他們從未先去了解孩子到底喜歡什麼,或者他們的天賦在哪裡。有時候強迫孩子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情,不僅會降低他們的生活樂趣更會擠壓他們的學習時間。真正的做法應該是先去了解並和孩子溝通,最終達成協議再去選擇,這樣才能規避掉很多問題。


《起跑線》:三個角度淺析這部電影的現實意義和價值體現


②父母要帶頭做好榜樣,成為孩子最好的老師

生活中經常會有這樣的情況,例如一個家庭裡父親很懶,生出來的兒子也一定不會勤快。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父母沒有做好榜樣。

所以作為父母,更應當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不要讓自己的行為影響到孩子的身心發展。

例如告訴孩子要熱愛生活、堅持不懈,對人要有禮貌,對待學習要有刻苦耐勞的精神。面對是非對錯要有自己的原則,面對大是大非要懂得取捨有度。

以積極向上的態度影響孩子,幫助他們成長和進步,因為有時候父母的行為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一生。

③學校要像大海一樣海納百川,而不應該像死海固步自封

學校的責任是教書育人,孩子是祖國的花朵,所以更需要學校來幫助孩子成長、成才。

影片中重點介紹的德里文法學校,雖然是排名第一的學校,但本質卻將教育作為一種交易。這種行為完全背離了教育的意義,錯誤的教育方式教育出來的孩子也將是問題的。

在教師手裡操著幼年人的命運,便操著民族和人類的命運。——陶行知

陶行知先生的這句話印證了學校對於教育的 重要性,一個操控著民族和人類命運的行業,如果不能實實在在的教書育人,那麼這個國家將難以想象。

教書育人,很多人都會把重心放在教書上,其實學校真正要做到的是育人,如果只是單純的注重學習而不注重他們的性格品行,那麼教育出來的人才也一定是具有多面性的。


《起跑線》:三個角度淺析這部電影的現實意義和價值體現


結語:

《起跑線》是一部揭露印度教育問題的電影,但它講述的並不僅僅屬於一個國家的教育問題,其意義深遠值得我們所有人去思考。

在這部影片中我們看到了父母對於子女無私無畏的付出,鄰居之間善良淳樸的關係,學校對於底層社會的漠視無情,這一切有感動,有嘆息,最終都化成了巨大的能量,教育不屬於一個人或者一個家庭,它是全人類共同的話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