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8 《起跑線》:教育不分貴賤,人人生而平等

2018年4月4日在中國上映的印度電影《起跑線》揭示了

印度教育體系中的一系列不平等問題。在影片的結尾,有這樣一個橋段,主角拉吉在德里文法學院的家長會上給家長及老師深深地上了一課,也給電影前的我深深地上了一課。當拉吉走下舞臺時,我和唯一站起來為他鼓掌的米塔一樣,為他喝彩。

《起跑線》:教育不分貴賤,人人生而平等

電影主要講訴,一對出生平凡的時裝店夫婦拉吉和米塔參加了印度一年一度最盛大的幼兒園招生中。米塔為了讓自己的孩子不走自己的老路,讓孩子和上流社會的孩子一樣贏在起跑線,進入高等學府學習英語,拉著丈夫一起學習英語,並且試圖躋身上流社會,試圖託關係走後門及讓神靈保佑,從而讓孩子能夠進入名牌幼兒園。但他們因為“卑賤”的出生,不斷的奮鬥換來的只是處處碰壁。

《起跑線》:教育不分貴賤,人人生而平等

偶然之間,拉吉發現了可以通過為孩子申請德里文法學院的貧困生入學名額從而讓孩子進入第一幼兒園德里文法學院,為了能夠通過德里文法學院的家訪審查,夫妻不惜住在了貧民區。在這個貧窮而快樂的地方,拉吉結識了同樣在申請德里文法學院貧困生資格的希亞姆,希亞姆夫婦處處維護拉吉夫婦,希亞姆甚至願意為“破產”的拉吉湊學費而選擇“碰瓷”被撞了一身傷。

《起跑線》:教育不分貴賤,人人生而平等

可惜最終視教育為生意的德里文法學院院長卻剝奪了希亞姆等貧民區人民的孩子進入德里文法學院的貧困生入學資格,並把這些資格給了類似於拉吉夫婦等這樣一批通過“裝窮”的方式騙取貧困生入學資格的人。最終拉吉為了給希亞姆的孩子爭取入學資格,不惜與院長翻臉,甚至犧牲自己女兒的入學資格。在電影最後,他站在家長會的舞臺上為每位家長及老師上了深深地一課,“人人生而平等,教育不分貴賤”。

《起跑線》:教育不分貴賤,人人生而平等

結合印度長期的英國殖民歷史,我們逐漸明白為何影片中一直強調流利的英語是印度上流社會的標誌,而相反印度的傳統舞蹈和本地語言成為了上流社會所唾棄的部分。

早在1858年印度成為英國殖民地開始,以殖民者及後代為首的上流社會階層和以印度土著及後代為首的貧民階層的兩極分化已經形成。雖然在1947年印度宣佈獨立,但殖民時期也留下了嚴重的“後遺症”——社會階層的嚴重分化,雖然隨著印度的經濟發展,一大批印度人也逐漸通過自己的努力富了起來,進入了上流社會,成為新興的印度富人階層。但由於歷史後遺症,上流社會對英語的追求對印度語言的摒棄依然十分嚴重。

《起跑線》:教育不分貴賤,人人生而平等

另外戰爭後期的瘋狂增長的人口與因地域、政治等限制而導致的教育院校的進度緩慢的巨大對比也產生了“教育資源稀缺”的現象。所以這成為了影片中一堆家長會為了給孩子爭取一張報名表而從凌晨開始在名牌幼兒園的外面為孩子排隊的重要原因。

在印度,貧困的人民為了讓自己的孩子的未來不像自己一樣艱難,而選擇竭盡全力為孩子爭取高等院校的貧困生申請資格。但在與新興印度富人階層的競爭下,最終都是以失敗告終。因為印度富人階層及英國殖民者的後代才是高等院校入學資格的規則制定者,

他們隨時可以選擇通過變化規則從而來維護自己階層的利益。

《起跑線》:教育不分貴賤,人人生而平等

就像影片中一直被矇在鼓裡的希拉姆及其他貧困人家的家長,他們都是為維護自身利益的德里文法學院院長為首的上流社會人士的犧牲品。但影片中“眾人皆睡,唯我獨醒”的拉吉確用自己的行動指出上流社會觀念的錯誤,用精煉的語言讓家長們認識到種族歧視導致的民族意識的流失問題並講述了

“人人生而平等,教育不分貴賤”的道理,當然最重要的也是為印度貧困人民爭取了平等受到良好教育的機會。

反觀今天的中國,雖然良好的幼教和精英教育依然是富人階層的所處之物。但每個人依舊尊重我們的中華民族語言——中文,每個人民都有機會享受9年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甚至在不久的未來我們將享受12年義務教育。在這個時代,在互聯網普及的中國,生活貧困的老百姓可以通過開網店及做微商來致富。學歷不高及就讀學校教育質量較差的學生可以通過百度、網易雲課堂等平臺去獲取高等教育的機會,甚至學習精英教育的知識。

每個人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擁有改變自己的命運。當然我們不排除在中國依舊有這樣一批因家庭經濟實力及身份的原因,只能將孩子送入一般的學校。但國家已經較為平等地讓13.8億國人都有機會享受教育,都有機會通過知識改變命運。而互聯網的包容及共享也打通了社會經濟階層的晉升通道。每一位人民都可以通過自己的後天努力及學習獲得自己想要的生活。

《起跑線》:教育不分貴賤,人人生而平等

文章的最後,再次向像影片中的拉吉一樣遵從內心抨擊不公平的規則和維護弱勢群體的一批人致敬。同時也感謝我們偉大的祖國及互聯網,讓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較為公平的社會,一個可以通過自己的行動改變人生的時代。

文字 | 暗香流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