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說新語》原文註釋及譯文(卷十到卷十五)

《世說新語》原文註釋及譯文(卷十到卷十五)

《世說新語》是中國南朝時期(420-581年)產生的一部主要記述魏晉人物言談軼事的筆記小說。是由南朝劉宋宗室臨川王劉義慶(403-444年)組織一批文人編寫的,梁代劉峻作注。全書原八卷,劉峻注本分為十卷,今傳本皆作三卷,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門,全書共一千多則,記述自漢末到劉宋時名士貴族的遺聞軼事,主要為有關人物評論、清談玄言和機智應對的故事。


《世說新語》原文註釋及譯文(卷十到卷十五)

《世說新語》

規箴 第十

漢武帝乳母求救東方朔
【原文】
漢武帝乳母嘗於外犯事[1],帝欲申憲[2],乳母求救東方朔[3]。朔曰:"此非唇舌所爭,爾必望濟[4]者,將去時,但當屢顧帝,慎勿言!此或可萬一冀[5]耳。"乳母既至,朔亦侍側,因謂曰:"汝痴耳!帝豈復憶汝乳哺時恩邪?"帝雖才雄心忍,亦深有情戀,乃悽然愍[6]之,即敕免罪。
【註釋】
[1]漢武帝:即劉徹。犯事:做違法的事。據褚少孫補《史記·滑稽列傳》記載,違犯禁令的是乳母的子孫家奴,乳母因受牽連而獲罪。
[2]申憲:施行法令,指依法處理。
[3]東方朔:字曼倩,西漢平原厭次人,曾任太史大夫,為人詼諧機智,很受漢武帝寵幸。
[4]濟:有所幫助。
[5]冀:希望。
[6]愍:憐憫。
【譯文】
漢武帝的奶媽曾經在外面犯了罪,武帝將要按法令治罪,奶媽去向東方朔求救。東方朔說:"這不是靠唇舌能爭得來的事,你想一定要把事辦成的話,臨走時,只可連連回頭望著皇帝,千萬不要說話。這樣也許能有萬一的希望呢。"奶媽進來辭行時,東方朔也陪侍在皇帝身邊,奶媽照東方朔所說頻頻回顧武帝,東方朔就對她說:"你是犯傻呀!皇上難道還會想起你餵奶時的恩情嗎?"武帝雖然才智傑出,心腸剛硬,也不免引起深切的依戀之情,就悲傷地憐憫起奶媽來了,立刻下令免她的罪。


【評析】
東方朔在國家的法內法外遊刃有餘,他對待制度與情感也是個得道的士者,在對待漢武帝和他奶媽這件事情上,他一方面深知以漢武帝的雄才大略,像乳母這等違法亂紀之事,如果按規定放在法內、制度內,那是絕對沒有從寬發落的餘地的;但是考慮到漢武帝個人感情的話,那就不能如此大義凜然了。法外、制度外正是講情感的地方,講情感的地方才可能法外開恩、網開一面。東方朔深知這二者的矛盾,想來漢武帝即使有個人感情,但是面對的還有天下百姓,理智會讓他選擇後者的。東方朔抓住了這一點,於是巧妙安排了這個佈局,讓漢武帝體會到自己對乳母的依戀,最終赦免了乳母。

漢元帝撫今追昔
【原文】
京房與漢元帝[1]共論,因問帝:"幽、厲[2]之君何以亡?所任何人?"答曰:"其任人不忠。"房曰:"知不忠而任之,何邪?"曰:"亡國之君各賢其臣,豈知不忠而任之!"房稽首[3]曰:"將恐今之視古,亦猶後之視今也。"
【註釋】
[1]京房:字君明,漢元帝時官魏郡太守。漢元帝:劉奭,重儒術,多才藝,少決斷,因而宦官參與朝政。
[2]幽:指周幽王,因寵幸褒姒而致亂亡。厲:指周厲王,在位時暴虐無道,濫施殺伐,終於被國人流放了。兩人都是暴虐之君。


[3]稽首:古代最隆重的一種禮節;跪下,拱手至地,頭也至地。
【譯文】
京房和漢元帝在一起議論,趁機問元帝:"周幽王和周厲王為什麼滅亡?他們所任用的是些什麼人?"元帝回答說:"他們任用的人不忠。"京房又問:"明知他不忠,還要任用,這是什麼原因呢?"元帝說:"亡國的君主,各自都認為他的臣下是賢能的,哪裡是明知不忠還要任用他呢?"京房於是拜伏在地,說道:"就怕我們今天看古人,也像後代的人看我們今天一樣啊。"
【評析】
當時漢元帝親信重用宦官和外戚,使朝政陷於混亂。漢元帝的大臣京房便借漢元帝問話的時候,引用古代周幽王和周曆王的例子告訴元帝,幽、厲之君何以任人不忠,想要來暗示漢元帝現在的情況,警示元帝不要重蹈覆轍。可惜元帝執迷不悟,並未領會到京房的一番苦心和用意,所以最後西漢王朝也因此由鼎盛走向衰落。

陳紀披錦蒙上
【原文】
陳元方[1]遭父喪,哭泣哀慟,軀體骨立[2]。其母愍之,竊以錦被蒙上。郭林宗[3]吊而見之,謂曰:"卿海內之俊才,四方是則[4],如何當喪,錦被蒙上?孔子曰:‘衣夫錦也,食夫稻也,於汝安乎[5]?’吾不取[6]也。"奮衣而去。自後賓客絕百所日[7]。
【註釋】


[1]陳元方:即陳紀,字元方,東漢人,陳寔的長子。
[2]骨立:形容消瘦得只剩骨架支撐身體。[3]郭林宗:即郭泰,字林宗,東漢人,博學有禮,善處世事和品評人物。
[4]則:楷模。
[5]"衣夫……安乎?"句:語出《論語·陽貨》:"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孔子認為喪期未滿就吃好的穿好的,不能心安。
[6]取:不可取,不認同。
[7]百所日:一百來天。
【譯文】
陳元方遭遇到喪父的不幸,哭泣悲慟,身體骨瘦如柴。他母親心疼他,在他睡覺的時候,偷偷地用條錦緞被子給他蓋上。郭林宗去弔喪,看見他蓋著錦緞被子,就對他說:"你是國內的傑出人物,各地的人都學習你,怎麼能在服喪期間蓋錦緞被子?孔子說:‘穿著那花緞子衣服,吃著那大米白飯,你心裡踏實嗎?’我不認為這種做法是可取的。"說完就拂袖而去。自此以後,有百來天賓客都不來弔唁了。
【評析】
陳紀是漢末大名士陳寔之子,陳氏父子在整個朝代素來有清名美譽,但是在陳紀的父親去世後,因為他的母親心疼他而給他蓋了件錦緞被子,這對於當時非常看重精神風尚來說,就是大不孝了。郭林宗便批判地指出了陳紀的這種行為。因為郭林宗善於品評人物,而且都是言不虛發,所以馳譽當時的整個時代,聲望極高。在當時品評人物,對社會的影響力是很大的,所以在他指出了陳紀不被認可的行為之後,以至於很長時間沒有人來弔唁。儘管陳寔是當時被世人都稱頌的賢士,被郭林宗一番指責後竟至無人弔唁。

陸凱論興衰
【原文】
孫皓問丞相陸凱[1]曰:"卿一宗在朝有幾人?"陸答曰:"二相、五侯、將軍十餘人。"皓曰:"盛哉!"陸曰:"君賢臣忠,國之盛也。父慈子孝,家之盛也。今政荒民弊[2],覆亡是懼[3],臣何敢言盛!"
【註釋】
[1]孫皓:三國時吳國的末代君主。陸凱:字敬風,吳人,丞相陸遜族子,出身望族,官曆建忠校尉、左丞相。
[2]政荒民弊:國事荒廢,民生凋零。
[3]覆亡是懼:懼覆亡。是,指示代詞,復指前置的賓語。
【譯文】
孫皓問丞相陸凱說:"你們那個家族在朝中做官的有多少人?"陸凱說:"兩個丞相,五個侯爵、十幾個將軍。"孫皓說:"真興旺啊!"陸凱說:"君主賢明,臣下盡忠,這是國家興旺的象徵;父母慈愛,兒女孝順,這是家庭興旺的象徵。現在政務荒廢,百姓困苦,臣唯恐國家滅亡,還敢說什麼興旺啊!"
【評析】
孫皓是三國時期吳國的末代皇帝,雖然一開始他執政為民,是個好皇帝,但是時間不長便變得粗暴驕淫、暴虐治國,又好酒色,使得民心喪盡。陸凱是當時的丞相,他剛正不阿,敢於直諫,指出了當時政局的弊端和百姓民不聊生的現實狀況。可惜忠言逆耳,自傲的心理使得孫皓並不樂見這種諫言,所以也並沒有因此而改變。相反,孫皓對他的直諫頗有不滿,只因他們陸氏家族在當時勢力比較大,孫皓始終沒有懲罰他和他的子孫。但是暴君孫皓最終在和西晉的對抗中毫無抵抗之力,使得建業陷落,吳國被滅,孫皓本人也成了晉武帝的俘虜。

衛瓘醉諫晉武帝
【原文】
晉武帝[1]既不悟太子之愚,必有傳後意,諸名臣亦多獻直言。帝嘗在陵雲臺上坐,衛瓘在側,欲申其懷[2],因如醉[3]跪帝前,以手撫床曰:"此坐可惜!"帝雖悟,因笑曰:"公醉邪?"
【註釋】
[1]晉武帝:即司馬炎。
[2]申其懷:申述自己的心意,在這裡指勸說晉武帝廢掉太子司馬衷。
[3]因如醉:於是裝作喝醉酒。
【譯文】
晉武帝既然不明白太子愚蠢,就有意要把帝位傳給他。眾位名臣也多有直言強諫的。一次,武帝在陵雲臺上坐著,衛瓘陪侍在旁,想趁機申述自己的心意,便裝做喝醉酒一樣跪在武帝面前,用手拍著武帝的座床說:"這個座位可惜呀!"武帝雖然明白他的用意,還是笑著說:"您醉了嗎?"
【評析】
晉武帝其實知道太子的能力怎麼樣,只是希望他的臣子們能替他的兒子說句好聽的話,但是眾臣們都知道如果讓神志不清楚的司馬衷做了皇帝,對朝廷的影響會是什麼樣的。所以大家都冒死直言勸諫。只有衛瓘比較聰明,衛瓘是在對付鍾會的時候立過大功的,他假裝喝醉,然後藉機提醒晉武帝,但是晉武帝並不領他的情,用一句"你喝醉了"便搪塞過去,不再答理,這樣一來,大家就知道晉武帝到底懷的是什麼心思了。所以,後來也沒有誰敢再去進諫了。

一物降一物
【原文】
王夷甫[1]婦,郭泰寧[2]女,才拙而性剛,聚斂無厭,干預人事。夷甫患之而不能禁。時其鄉人幽州刺史李陽[3],京都大俠,猶漢之樓護[4],郭氏憚之。夷甫驟[5]諫之,乃曰:"非但我言卿不可,李陽亦謂卿不可。"郭氏為之小損。
【註釋】
[1]王夷甫:即王衍。
[2]郭泰寧:郭豫,西晉太原人。官至相國參軍,搜斂無度。
[3]李陽:字景祖,西晉高尚(今山東鉅野南)人。尚狹義,為世人所推重。武帝時為幽州刺史。
[4]樓護:字君卿,齊人,學經傳,西漢齊(今山東淄博)人,西漢末為京兆尹。研習經傳,負有盛名。看重意氣,善交際,廣泛交遊。
[5]驟:屢次。
【譯文】
王夷甫的妻子是郭泰寧的女兒,笨拙而又性情倔強,貪得無厭,喜歡干涉別人的事。王夷甫對她很傷腦筋卻又制止不了。當時他的同鄉、幽州刺史李陽,是京都的一個大俠客,如同漢代的樓護,王夷甫妻子郭氏很怕他。王夷甫常常勸戒他妻子,就跟她說:"不只我說你不能這樣做,李陽也認為你不能這樣做。"郭氏因此才稍為收斂了一點。
【評析】
真是一物降一物,像郭氏這種類型的人竟也有畏懼的人。她那樣的性格、那樣的行為,使自己的丈夫對她也感到厭惡,只是迫於家世和世俗而忍受著。幸好同鄉李陽的俠義之名能夠鎮得住她,所以王衍在對郭氏實在沒有辦法的時候就想到用李陽的名義去勸誡妻子。這樣也確實收到不錯的效果,讓郭氏多少能收斂一些。

桑榆之光
【原文】
遠公[1]在廬山中,雖老,講論不輟。弟子中或有惰[2]者,遠公曰:"桑榆之光[3],理無遠照,但願朝陽之暉,與時並明耳[4]。"執經登坐,諷詠朗暢[5],詞色甚苦[6],高足之徒,皆肅然增敬。
【註釋】
[1]遠公:即東晉僧慧遠。
[2]惰:懶惰,懈怠。
[3]桑榆之光:落日餘光,這裡是慧遠自指年老。
[4]朝陽之暉,與時並明耳:希望朝霞隨夕陽的消逝而繼明,這裡指慧遠激勵弟子與時俱進。
[5]朗暢:洪亮、流利。
[6]苦:指言辭懇切。
【譯文】
慧遠和尚住在廬山裡,雖然年老了,還不斷地宣講佛經。弟子中有人不肯好好學,惠遠就說:"我像傍晚的落日餘暉,按理說不會照得久遠了,但願你們像早晨的陽光,越來越亮呀!"於是拿著佛經,登上講壇,誦經響亮而流暢,言辭神態非常懇切。高足弟子,都更加肅然起敬。
【評析】
慧遠的精神實在令人佩服,自己已經年老了,但是仍然盡心講論佛法。當他看到學生懶惰的時候,就全心勸誡他們、鼓勵他們。雖然他已是日薄西山了,但仍然能用最洪亮的聲音、最虔誠的態度、最誠懇的言辭堅持不懈地講論。把佛法的精髓教給學生們,感染著學生們,著實讓人讚歎。

桓玄好獵
【原文】
桓南郡[1]好獵,每田狩,車騎[2]甚盛,五六十里中,旌旗蔽隰[3]。騁良馬,馳擊若飛,雙甄[4]所指,不避陵壑[5]。或行陳不整,麏[6]兔騰逸吃,參佐無不被系束。桓道恭[7],玄之族也,時為賊曹參軍[8],頗敢直言。常自帶絳綿著繩腰中,玄問:"用此何為?"答曰:"公獵,好縛人士,會當被縛,手不能堪芒[9]也。"玄自此小差[10]。
【註釋】
[1]桓南郡:即桓玄。
[2]車騎:車馬隨從。指其聲勢。
[3]隰:低窪潮溼的地方。
[4]雙甄:作戰或打獵時的左右兩翼。
[5]陵壑:山嶺和深谷。
[6]麏:鹿屬動物。
[7]桓道恭:桓玄之族人,官曆淮南太守等職。
[8]賊曹參軍:軍中掌管盜賊事務的屬官。
[9]堪芒:忍受不了芒刺之苦。
[10]小差:稍稍轉好。
【譯文】
南郡公桓玄喜歡打獵。每逢打獵的時候,車馬非常多,五六十里的地面,旗幟鋪天蓋地。良馬奔馳,像飛一樣追擊著野物;側翼隊伍所向之處,不管山坡、山溝,概不迴避。有時隊列不整齊,或者讓獐兔等野物逃脫了,下屬官吏沒有不被捆起來的。桓道恭是桓玄的族人,當時任賊曹參軍,頗敢直話直說。打獵時常常腰裡帶著一條紅綿繩,桓玄問他:"這是幹什麼用的?"道恭回答說:"您打獵的時候,喜歡捆人,我總會被捆的,怕兩隻手受不了那粗繩上的芒刺啊。"從此以後,桓玄捆人的事就稍稍轉好了。


【評析】
桓玄打獵的時候只要稍微有點不稱心,就下令捆綁部下,他旁邊的人因為都害怕桓玄粗暴的脾氣,無人敢上前勸諫,只有他的族人桓道恭為人直率。但是他找了個合適的機會,拿自己舉了個例子順便用開玩笑的說法微微嘲諷了桓玄,這才使他稍有覺悟,專橫暴戾的態度有所收斂。

捷悟 第十一

聰明反被聰明誤
【原文】
楊德祖為魏武[1]主簿,時作相國[2]門,始構榱桷[3],魏武自出看,使人題門作"活"字,便去。楊見,即令壞[4]之。既竟,曰:"門中‘活’,‘闊’字。王正嫌門大也。"楊修
【註釋】
[1]楊德祖:即楊修,字德祖,弘農人,太尉楊彪之子,曾任丞相曹操的主簿,好學能文,才思敏捷,後因為太子事,被曹操所殺。魏武:即曹操,當時任丞相,封魏王。
[2]相國:官名,職守和丞相同,魏晉以後比丞相更為尊貴。這裡是尊稱曹操的丞相府。
[3]榱桷:屋頂的椽子。
[4]壞:使……壞,毀壞。
【譯文】
楊德祖任魏武帝曹操的主簿,當時正建相國府的大門,剛架椽子,曹操就親自出來看,並且叫人在門上寫個"活"字,就走了。楊德祖看見了,立刻叫人把門拆了。拆完後,他說:"門裡加個‘活’字是‘闊’字。魏王正是嫌門大了。"


【評析】
楊修的思慮和聰慧超乎常人,但是這對他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反而,有的時候聰明反被聰明誤,給自己引來殺身之禍,尤其是在曹操身邊當差。曹操的心思一般人難以琢磨,楊修偏偏能夠揣摩出來。他或許還正為自己的聰明沾沾自喜,因為別人不明白曹操的心思而自己卻能明白,以為這樣定然會得到曹操的讚賞,但是曹操是何許人啊?一個有著強烈佔有慾又有極大野心的人,怎麼能容忍得了比他聰明的人留在他身邊呢?所以楊修越是這樣,越被曹操所忌恨,最終還是被曹操所殺。

人啖一口
【原文】
人餉[1]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許,蓋頭上題"合"字以示眾。眾莫能解。次至楊修,修便啖,曰:"公教人啖一口[2]也,復何疑?"
【註釋】
[1]餉:供奉、獻給。
[2]人啖一口:"合"字拆開來是"人一口",所以說"人啖一口"。
【譯文】
有人送給魏武帝曹操一杯奶酪,曹操吃了一點,就在蓋頭上寫了一個"合"字給大家看,沒有誰能看懂是什麼意思。輪到楊修去看,他便吃了一口,說:"曹公叫每人吃一口呀,還猶豫什麼!"
【評析】
曹操只在盒子的蓋板上寫了一個"合"字,然後就把盒子給大家了,但是大家都不知道是什麼意思,也都不敢輕易去揣摩曹操的意思。但是一傳到楊修手中,楊修打開便吃,邊吃邊說:"曹公叫我們一人吃一口,還遲疑什麼?""合"字一拆開就是一人一口了,楊修果然是很聰明。但是他的聰明顯得有點招搖而讓人有自以為是、目中無人的感覺,這也使他在曹操的心裡多埋下了一條禍根。

絕妙好辭
【原文】
魏武嘗過曹娥碑[1]下,楊修從,碑背上見題作"黃絹幼婦,外孫虀臼[2]"八字。魏武謂修曰:"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修別記所知。修曰:"黃絹,色絲也,於字為‘絕’;幼婦,少女也,於字為‘妙’;外孫,女子也,於字為‘好’;虀臼,受辛[3]也,於字為‘辭’。所謂‘絕妙好辭’也。"魏武亦記之,與修同,乃嘆曰:"我才不及卿,乃覺三十里[4]。"
【註釋】
[1]曹娥碑:東漢時的孝女曹娥,父親溺水而死,屍體沒有找到,她沿江號哭,晝夜不絕,最後投江而死。當地縣令把她葬在江南道旁,並立下碑石。碑文由邯鄲淳寫成,這就是曹娥碑。漢末蔡邕在此碑背上題寫了"黃絹幼婦,外孫虀臼"八字。《世說新語》此記當有誤,曹娥碑在會稽,曹操並沒有到過此處。
[2]虀(jī)臼:搗制細末狀醃菜的器具。
[3]受辛:古代搗制鎣時,常加上大蒜等具有辛辣味道的佐料,因此虀臼要承受辛辣。"受辛"字,是"辭"的異體字。
[4]乃覺三十里:走三十里後才解碑文的意思。覺:通"較",相差,相距。
【譯文】
魏武帝曹操曾經從曹娥碑旁路過,楊修跟隨著他,看見碑的背面寫著"黃絹幼婦,外孫虀臼"八個字。曹操就問楊修:"懂嗎?"楊修回答說:"懂。"曹操說:"你不要說出來,等我想一想。"走了三十里路,曹操才說:"我已經想出來了。"他叫楊修把自己的理解另外寫下來。楊修寫道:"黃絹,是有顏色的絲,色絲合成‘絕’字;幼婦,是少女的意思,少女合成‘妙’字;外孫,是女兒的兒子,女子合成‘好’字;虀臼,是承受辛辣東西的,受辛合成‘辭(辤)’字。這就是‘絕妙好辭’。"曹操也把自己的理解寫下了,結果和楊修的一樣,於是感嘆地說:"我的才力趕不上你,竟然相差三十里。"


【評析】
曹操任丞相期間與主簿楊修到過曹娥碑下,見到碑陰題有"黃絹幼婦,外孫虀臼"八個字。楊修才思敏捷,很快就解出了字中的意思,曹操在行了三十里之後才獲得答案。足見曹操才思比不上楊修敏捷,在與楊修核對了各自記下的答案之後,發現答案相同,都是"絕妙好辭"四字。曹操不禁感嘆:"我的才思不及你敏捷,相差三十里。"這裡就楊修以這麼快的速度解開了八字隱語這件事情,足以顯示出楊修才思敏捷的真本事,而且還是把向來思維縝密、小心翼翼的曹操給比下去了。

曹操以竹為盾
【原文】
魏武徵袁本初[1],治裝[2],餘有數十斛竹片,鹹[3]長數寸,眾並謂不堪用,正令燒除。太祖[4]甚惜,思所以用之,謂可為竹椑楯[5],而未顯其言。馳使問主簿楊德祖,應聲答之,與帝心同。眾伏其辯悟[6]。
【註釋】
[1]袁本初:即袁紹,字本初,是漢末勢力最強的軍閥之一,和曹操連年互相攻伐,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在官渡大敗,兩年後病死。
[2]治裝:整理軍需。
[3]鹹:都。
[4]太祖:魏朝建立後,給曹操追贈的廟號。
[5]竹椑楯:橢圓形的竹製盾牌。
[6]伏:通"服"。辯悟:言辭流暢而思維敏捷。


【譯文】
魏武帝曹操要討伐袁本初,整理軍事裝備,剩下幾十斛竹片,都是幾寸長的。大家說這全部用不上,正要叫人燒掉。曹操覺得可惜在想怎麼利用這些竹片,認為可以用來做竹盾牌,只是還沒有把這話說出來。他派人速去問主簿楊德祖,楊德祖隨即答覆了來人,結果和曹操想的一樣。大家都佩服楊德祖的聰明和悟性。
【評析】
曹操知道楊修的聰慧,所以自己有了想法之後並沒有馬上說出來,而是馬上叫人去問楊修,誰曾想楊修的想法和曹操的一樣。楊修的聰明才智也是從那時慢慢被大家所知,因此,人們都對他的聰明讚歎不絕。

嘉賓毀信陳情
【原文】
郗司空在北府[1],桓宣武惡[2]其居兵權。郗於事機素暗[3],遣箋詣桓:"方欲共獎[4]王室,修復園陵。"世子、嘉賓[5]出行,於道上聞信至,急取箋,視竟,寸寸毀裂,便回。還更作箋,自陳老病,不堪人間[6],欲乞閒地自養。宣武得箋大喜,即詔轉公督五郡[7]、會稽太守。
【註釋】
[1]郗司空:即郗愔,這時兼任徐、兗二州刺史。北府:劉盼遂《世說新語校箋》說:"北府者,北中郎將之府也。北中郎將,常領徐州刺史,因亦稱徐州刺史為北府。及徐州刺史移鎮京口,又名京口為北府矣。"京口即今江蘇鎮江。


[2]桓宣武:即桓溫。惡:討厭,嫉恨。
[3]暗:不明斷,糊塗。
[4]獎:輔助。
[5]世子:郗愔襲爵南昌公,其嫡長子也可稱為世子。嘉賓:郗超,字嘉賓,當時擔任桓溫手下的參軍。
[6]人間:人世間事,這裡指擔任官職。
[7]督五郡:據《晉書·郗愔傳》記載,這是都督浙江東五郡軍事。郗愔這次調職,名義上是升遷,但已離開京口這一險要之地,實際上除去了桓溫心中的隱病。
【譯文】
司空郗愔鎮守北府的時候,桓溫不喜歡他掌握兵權。郗愔對情勢的瞭解一向糊塗,還寄信給桓溫說:"正想和您一起輔佐王室,修復被敵人毀壞的先帝陵寢。"當時他的嫡長子、嘉賓正到外地去,在半路聽說送信的人到了,急忙拿過他父親的信來看,看完了,把信撕得粉碎,就返回去;又代他父親另外寫了封信,訴說自己年老多病,經不住世事煩擾,想找個閒散的官位來自我調養。桓溫收到信非常高興,立刻下令把郗愔調為都督浙江東五郡軍事、會稽太守。
【評析】
桓溫本身就猜忌手握重兵的郗愔,可偏偏郗愔對於政治權謀卻一向糊塗,反而寫信給桓溫,所謂"方欲共獎王室,修復園陵"。這不是徒增桓溫心中的猜忌嗎?郗愔的兒子郗超接到父親寫給桓溫的信後,知道如果信到了桓溫手裡的話後果不堪設想,像桓溫這樣奸險的人,一定會設計陷害父親的,於是把父親寫的信撕了,自己代寫了一封,信中模擬父親,用謙虛、和善的口氣委婉地提出希望能辭職。桓溫一看,便消除了對郗愔的猜忌,於是大喜,藉機調離了郗愔。郗超的舉動讓即將發生的一場危機在不知不覺中化解了,幫助父親逃過一劫。

王珣奕奕在前
【原文】
王東亭作宣武[1]主簿,嘗春月與石頭[2]兄弟乘馬出郊野。時彥同遊者,連鑣[3]俱進。唯東亭一人常在前,覺[4]數十步,諸人莫之解。石頭等既疲倦,俄而乘輿向,諸人皆似從官,唯東亭弈弈在前。其悟捷如此。
【註釋】
[1]王東亭:即王珣。宣武:即桓溫。
[2]石頭:即桓熙兄弟,字伯道,小字石頭,桓溫的長子,官至豫州刺史。
[3]時彥:當時的賢能人士。連鑣:並轡;坐騎並排。鑣,馬嚼子的兩端露出嘴外的部分。
[4]覺:同"較",相距。
【譯文】
東亭侯王珣任桓溫的主簿時,曾經在春天和石頭兄弟騎馬到郊外遊春。當時同遊的名流都一起並馬前進;只有王珣一個人總是走在前面,和他們相距幾十步遠,大家都不理解其中的緣故。石頭等人已經玩得很疲倦了,不久就坐車回去。結果其他人都像侍從官一樣跟在後面,只有王珣精神抖擻地走在前面。他就是這樣有悟性而且機敏。
【評析】
一齊出遊,大家都並駕齊驅,而單單隻有王珣一個人跑在前面,等到過不久,大家都遊玩得有點累的時候,桓熙兄弟坐進車裡去了。這時只有王珣還跑在前面,其他人則像侍從一樣跟在車旁,這樣一來就突出了王珣的與眾不同之點。

夙慧 第十二

忘炊竊聽
【原文】
賓客詣陳太丘宿[1],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與太丘論議,二人進火,俱委而竊聽。炊忘著箅[2],飯落釜中。太丘問:"炊何不餾[3]?"元方、季方長跪曰:"大人與客語,乃俱竊聽,炊忘著箄,飯今成糜[4]。"太丘曰:"爾頗有所識不?"對曰:"彷彿志之。"二子俱說,更相易奪[5],言無遺失。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飯也!"
【註釋】
[1]陳太丘:指太丘長陳寔,參見(德行)注。下文"元方"、"季方",即陳紀、陳諶,是陳寔的兩個兒子。[2]箅(bǐ):竹箅蒸食物時能隔開水的一種炊具。
[3]餾:把米放在水裡煮開,再撈出蒸成飯。
[4]糜:稠粥。
[5]易奪:改正補充。
【譯文】
有位客人到太丘長陳寔家過夜,陳寔就叫兒子元方和季方做飯待客,客人和陳寔在一起清談,元方兄弟兩人在燒火,一同放下手頭的事,去偷聽。結果做飯時忘了放上箅子,要蒸的飯都落到了鍋裡。陳寔問他們:"飯為什麼不蒸呢?"元方和季方直挺挺地跪著說:"大人和客人清談,我們兩人就一起去偷聽,蒸飯時忘了放上箅子,現在飯煮成了粥。"陳寔問:"你們可記住一點了嗎?"兄弟兩人回答說:"似乎還能記住那些話。"於是兄弟倆一起說,互相穿插補正,一句話也沒有漏掉。陳寔說:"既然這樣,只吃粥也行,何必一定要乾飯呢!"


【評析】
陳家可謂滿門俊才,陳老爺子是個教子有方的父親。他看到兒子們因為專心學問而誤了做飯,在瞭解事情的經過後,感到一陣欣慰,並沒有責備他們,反而高興地原諒了他們的疏忽。那天去的賓客們,既然都是能和陳老爺子徹夜暢談的人,涵養和學識必定也是很高的,也定然不會因為兩個孩子沒煮好飯而感到陳家待客失禮,他們若是知道事情的起因和結果,肯定還會將兩個孩子讚賞一番,和他們一邊吃一邊談論學問品行的話題。

何晏畫地令方
【原文】
何晏七歲,明惠[1]若神,魏武奇[2]愛之。因晏在宮內[3],欲以為子。晏乃畫地令方,自處其中。人問其故,答曰:"何氏之廬[4]也。"魏武知之,即遣還。
【註釋】
[1]惠:通"慧",聰明。
[2]魏武:即曹操。奇:非常。
[3]晏在宮內:曹操娶了何晏的寡母,因此何晏也隨母在曹府中長大。
[4]廬:房屋。
【譯文】
何晏七歲的時候,聰明過人,魏武帝曹操特別喜愛他。因為何晏在曹操府第里長大,曹操想認他做兒子。何晏便在地上畫個方框,自己站在裡面。別人問他是什麼意思,他回答說:"這是何家的房子。"曹操知道了這件事,隨即把他送回了何家。


【評析】
何晏此時還只有七歲,能做魏武帝曹操的兒子就代表著將來能大富大貴,前途無量。可是,當曹操提出要認他做兒子的時候,他小小年紀就知道不羨慕富貴,也不肯忘祖改姓,實在令人感動。

司馬昭稚語警明帝
【原文】
晉明帝數歲[1],坐元帝[2]膝上。有人從長安來,元帝問洛下[3]消息,潸然流涕。明帝問何以致泣,具以東渡意[4]告之。因問明帝:"汝意謂長安何如日遠?"答曰:"日遠。不聞人從日邊來,居然可知。"元帝異之。明日集群臣宴會,告以此意,更重問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爾何故異昨日之言邪?"答曰:"舉目見日,不見長安。"
【註釋】
[1]晉明帝:即東晉明帝。數歲:年紀小。
[2]元帝:即司馬睿。
[3]洛下:洛陽一帶。
[4]東渡意:指晉元帝司馬睿渡江南下興復晉室的意圖。
【譯文】
晉明帝才幾歲的時候,一次,坐在元帝膝上。當時有人從長安來,元帝問起洛陽的情況,不覺傷心流淚。明帝問父親什麼事引得他哭泣,元帝就把過江來的意圖一五一十地告訴他。於是問明帝:"你看長安和太陽相比,哪個遠?"明帝回答說:"太陽遠。沒聽說過有人從太陽那邊來,顯然可知。"元帝對他的回答感到驚奇。第二天,召集群臣宴飲,就把明帝這個意思告訴大家,並且再重問他一遍,不料明帝卻回答說:"太陽近。"元帝驚愕失色,問他:"你為什麼和昨天說的不一樣呢?"明帝回答說:"現在抬起頭就能看見太陽,可是看不見長安。"


【評析】
明帝的回答,真是聰明得離奇。才幾歲的明帝對於"長安何如日遠"這一問題,能根據實際情況作出兩種不同的回答,而且兩種回答都各有其針對性。晉室東渡建康,是因為外族侵略者佔領了中原地區。對於那些歷盡千辛萬苦才從長安來建康謀生的人,明帝在言談中不能不有所照顧,才會說出"日遠,不聞人從日邊來"的回答;而第二日集群臣宴會,明帝突然改口又說成了"日近",是因為暗含著激勵群臣的意思。"舉目見日,不見長安",是因為長安已經淪陷了,再把這話說出來,就是為了讓大家記住這個目標併為之奮鬥。

顧和家門有繼
【原文】
司空顧和與時賢共清言,張玄之、顧敷是中外孫[1],年並七歲,在床邊戲。於時聞語,神情如不相屬[2]。瞑[3]於燈下,二兒共敘客主之言,都無遺失。顧公越席而提其耳曰:"不意衰宗[4]復生此寶。"
【註釋】
[1]張玄之:又作"張玄",字祖希,顧和的外孫,曾任吏部尚書、冠軍將軍、吳興太守。顧敷,字祖根,顧和的孫子,官至著作郎。中外孫:孫子和外孫。
[2]屬:關聯;關涉。
[3]瞑:晚上。
[4]衰宗:對自己家族的謙稱。
【譯文】


司空顧和同當代賢達在一起清談。張玄之和顧敷是他的外孫和孫子,兩人都是七歲,坐在床旁玩耍。這時聽他們談論,神情好像漠不關心。後來兩個小孩在燈下閉著眼睛,一起復述主客雙方的話,一句也沒有漏掉。顧和聽見了,離開座位,拉著他們的耳朵說:"想不到敝家族還生下這樣的寶貝!"
【評析】
大人們談話的時候,誰都想不到兩個才七歲的孩子坐在旁邊,就算他們一心一意在聽,也不能聽懂,結果,兩個孩子不但在互相討論他們的談話,居然還一字不漏。他們的表現讓人訝異。難怪顧和聽到後會如此高興,七歲的孩子就如此聰明,前途不可估量。顧和如獲至寶,覺得他們的到來給即將敗落的顧家又帶來了希望。

韓康伯少年成器
【原文】
韓康伯[1]數歲,家酷[2]貧,至大寒,止得襦[3]。母殷夫人自成之,令康伯捉熨斗,謂康伯曰:"且著襦,尋作復褌[4]。"兒雲:"已足,不須復褌也。"母問其故,答曰:"火在熨斗中而柄熱,今既著襦,下亦當暖,故不須耳。"母甚異之,知為國器[5]。
【註釋】
[1]韓康伯:即韓伯,韓豫章。
[2]酷:很。
[3]襦:短衣;短襖。
[4]復褌:夾褲。


[5]國器:國之重器,治國之才。
【譯文】
韓康伯幾歲時,家境非常貧苦,到了隆冬,只穿上一件短襖,是他母親殷夫人親手做的,做完叫康伯拿著熨斗取暖。母親告訴康伯說:"暫時先穿上短襖,隨著就給你做夾褲。"康伯說:"這已經夠了,不需要夾褲了。"母親問他為什麼,他回答說:"火在熨斗裡面,熨斗柄也就熱了,現在已經穿上短襖,下身也會暖和的,所以不需要再做夾褲呀。"他母親聽了非常驚奇,知道他將來準是個治國的人才。
【評析】
到了最冷的時候了,韓康伯仍然只有一件短襖可以穿,可以想象的出,他家到底有多窮了。但是他雖然小小年紀,卻並沒有因為缺少衣服穿而去抱怨母親,反而能體諒母親的艱辛,知道這件短襖已經來之不易了;當母親提出要給他做條夾褲時,他卻能借熨斗的道理讓母親不做夾褲。他這麼小就知道家裡困難,不但能體會母親的難處,不給母親添麻煩,還要反過來讓母親覺得安心。

"晝動夜靜"明義理
【原文】
晉孝武[1]年十二,時冬天,晝日不著復衣[2],但著單練衫[3]五六重,夜則累茵褥[4]。謝公[5]諫曰:"聖體宜令有常[6],陛下晝過冷,夜過熱,恐非攝養[7]之術。"帝曰:"晝動夜靜。"謝公出嘆曰:"上理不減先帝[8]。"


【註釋】
[1]晉孝武:即東晉孝武帝司馬曜,簡文帝的兒子。
[2]復衣:夾衣。
[3]單練衫:單層絹絲做的衣衫。
[4]茵褥:棉被與床墊。
[5]謝公:即謝安。
[6]有常:符合節氣冷暖規律。
[7]攝養:調攝保養。
[8]先帝:這裡指簡文帝司馬昱。
【譯文】
晉孝武帝十二歲那年,當時正是冬天,他白天不穿夾衣,只穿五六件絲綢做的單衣,夜裡卻輔著兩張褥子睡覺。謝安規勸他說:"聖上的貴體應該生活得有規律。陛下白天太冷,夜裡太熱,這恐怕不是養生的辦法。"孝武帝說:"白天活動著就不會冷,夜裡不動彈就不會熱。"謝安退出來,讚歎說:"皇上說理不比先帝差。"
【評析】
晉武帝才十二歲就能說出"晝動夜靜"這樣的道理,而且能合乎玄理論斷,這便讓謝安感覺他對玄理的領悟不亞於先帝。

桓玄潸然訴心聲
【原文】
桓宣武[1]薨,桓南郡[2]年五歲,服始除,桓車騎與送故[3]文武別,因指語南郡:"此皆汝家故吏佐。"玄應聲慟哭,酸[4]感傍人。車騎每自目己坐曰:"靈寶[5]成人,當以此坐[6]還之。"鞠[7]愛過於所生。


【註釋】
[1]桓宣武:即桓溫。
[2]桓南郡:即桓玄,文中靈寶,乃桓玄小名。
[3]桓車騎:桓衝,字幼子,桓溫的弟弟,桓玄的叔父,曾任荊州刺史、車騎將軍。送故:把死在任上長官的靈柩護送回故鄉。
[4]酸:悲傷;悽楚。
[5]靈寶:桓玄的小字。
[6]此坐:桓溫生前鎮守姑孰(今安徽當塗),他死後,朝廷任命桓衝接替他去鎮守。此坐,就是指鎮守姑孰的職位。
[7]鞠:養育;撫養。
【譯文】
桓溫去世時,南郡公桓玄只有五歲。守孝期滿,剛脫下喪服,車騎將軍桓沖和前來送故的文武官員道別,便指著他們告訴桓玄說:"這些人都是你家的老下屬。"桓玄隨著他的話慟哭起來,悲痛感人。桓衝每每看著自己的座位說:"等靈寶長大成人,我就要把這個座位交還給他。"桓衝撫養、疼愛桓玄勝過自己的兒女。
【評析】
桓溫去世後留下的兒子桓玄才五歲,當桓溫的弟弟桓衝趕過來給桓玄介紹那些文武大臣的時候,桓玄當即大哭起來,一個才五歲的孩子就失去父親了。而且在他父親的靈堂前大哭,這是誰都不忍心看見的,那樣的情景真是讓人為之感傷。

豪爽 第十三

王敦振袖擊鼓
【原文】
王大將軍[1]年少時,舊有田舍名,語音亦楚[2]。武帝[3]喚時賢共言伎藝事。人皆多有所知,唯王都無所關,意色殊惡,自言知打鼓吹[4]。帝令取鼓與之,於坐振袖而起,揚槌奮擊,音節諧捷[5],神氣豪上,傍[6]若無人。舉坐嘆其雄爽。
【註釋】
[1]王大將軍:即王敦。
[2]楚:楚地指長江中下游一帶。由於地方語音色彩較重,中原人認為鄙俗土氣。王敦雖是琅琊臨沂人,但語音不同於中原,也被看作是楚音。
[3]武帝:晉武帝司馬炎。
[4]鼓吹:本指鼓簫等樂曲的合奏,這裡單指鼓。
[5]諧捷:和諧簡捷。
[6]傍:同"旁"。
【譯文】
大將軍王敦年輕時,原來就有鄉巴佬這個外號,說的話也是土話。晉武帝召來當時的名流一起談論技藝的事,別人大多都懂得一些,只有王敦一點也不關心這些事,無話可說,神態、臉色都很不好,自稱只懂得打鼓。武帝叫人拿鼓給他,他馬上從座位上振臂站起,揚起鼓槌,精神振奮地擊起鼓來,鼓音簡捷和諧,氣概豪邁,旁若無人。滿座的人都讚歎他的威武豪爽。


【評析】
王敦年輕的時候就為人豪邁,不拘小節,在晉武帝召見大臣談論歌舞的時候,大家都積極表現,王敦卻並不上心,不以為然,並告訴眾人他只會打鼓。擊鼓的時候,他所擊出的鼓聲不但音節和諧敏捷,而且動作豪氣沖天,那英姿勃發的神態讓在場的人為之嘆服,讓人真正見識了他的豪爽。

王敦驅妾自保
【原文】
王處仲[1],世許高尚之目[2],嘗荒恣[3]於色,體為之弊[4]。左右諫之,處仲曰:"吾乃不覺爾。如此者甚易耳!"乃開後閣[5],驅諸婢妾數十人出路,任其所之,時人嘆焉。
【註釋】
[1]王處仲:即王敦,字處仲。
[2]目:評語。
[3]荒恣:沉溺、縱情。
[4]弊:疲憊;受損。
[5]閣:小樓。
【譯文】
王處仲,世人讚許並以高尚來品評他。他曾經沉迷於女色,身體也因此很疲憊。身邊的人規勸他,他卻說:"我不覺得怎麼樣,既然這樣,也很容易解決呀!"於是打開小樓,把幾十個婢妾都放出去,打發上路,任憑她們愛到哪裡就到哪裡。當時的人很讚賞他。
【評析】
王敦在謀反之前戰功赫赫,曾贏得世人的稱讚。他也曾犯過錯誤,只是當侍從們極力規勸他的時候,他能及時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且做出出人意料的決斷,這樣的品性也奠定了當時他在人們心中的地位。所以,人不怕犯錯,貴在知錯能改。古往今來都說忠言逆耳,但是王敦卻能及時接受別人的意見,這就是難能可貴的了。

王敦吟詠擊唾壺
【原文】
王處仲[1]每酒後,輒詠"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2]"。以如意打唾壺[3],壺口盡缺。
【註釋】
[1]王處仲:即王敦。
[2]"老驥……不已"句:語出曹操《龜雖壽》一詩,意思是老了的駿馬伏在馬廄裡,它的志向卻還是馳騁千里;有志之士到了晚年,他的雄心依然沒有止息。王敦引用這四句詩,表明了他仍舊想總攬朝政的意圖。
[3]如意:又稱爪杖,一種搔癢的用具,因搔癢時可如人意而得名。魏晉名士清談時用以指畫,以助語勢,後來逐漸成為風雅賞玩的器物。唾壺:又稱唾盂,是供吐痰等用的壺。
【譯文】
王敦每逢酒後,就吟詠"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還拿如意敲著唾壺打拍子,壺口全給敲缺了。
【評析】
不要過多地去在意生活中那些小細節,時刻把古語中那些有益於提高自己修養和品性的良言銘記在心,勉勵自己,這不失為一種剋制自己的辦法。

明帝開鑿太子西池
【原文】
晉明帝[1]欲起池臺,元帝不許。帝時為太子,好養武士。一夕中作池,比曉便成[2]。今太子西池是也[3]。


【註釋】
[1]晉明帝:即東晉明帝司馬紹。
[2]一夕中作池,比曉便成:一晚施工建池沼,天一亮就完成了。
【譯文】
晉明帝想挖池塘,修亭臺,他父親元帝不答應。當時明帝還是太子,喜歡招養武士。有一晚半夜叫這些人挖池塘,到天亮就挖成了。這就是現在的太子西池。
【評析】
司馬紹是歷史上一位相當有謀略,辦事也很果敢的皇帝,王敦曾以"鮮卑兒"稱之。本段講述的是他建造太子西池的事情。他還在當太子的時候就想建山水樓臺,結果元帝司馬睿不批准,於是司馬紹利用自己蓄養的那些武士們連夜趕工,一晚上的時間就完工了,讓人不得不佩服他的勇氣和果斷。

祖逖瞋目斥王敦
【原文】
王大將軍始欲下都更分樹置[1],先遣參軍告朝廷,諷旨[2]時賢。祖車騎[3]尚未鎮壽春,嗔目厲聲語使人曰:"卿語阿黑:何敢不遜[4]!摧攝回去[5],須臾不爾,我將三千兵,槊[6]腳令上!"王聞之而止。
【註釋】
[1]王大將軍:即王敦。文中阿黑也是指的王敦,是他的小名。下都:從上游沿江東下,到京城建康。指晉元帝永昌元年時,王敦從武昌以誅殺劉隗的名義發兵東下,佔據石頭城。更分:處理朝政。樹置:有所建樹。


[2]諷旨:委婉地暗示意圖。
[3]祖車騎:即祖逖。
[4]不遜:不恭、不謙遜。
[5]摧攝回去:催促他趕緊離開。
[6]槊:長矛。此處為名詞動用,用長矛刺。
【譯文】
大將軍王敦起初想領兵東下京都,要處理朝臣,安插親信,便先派參軍去報告朝廷,並且向當時的賢達暗示自己的意圖。那時車騎將軍祖逖還沒有移到壽春鎮守,他瞪起眼睛聲色俱厲地告訴王敦的使者說:"你去告訴阿黑,怎麼敢這樣傲慢無禮!叫他收起老臉躲開!如果不馬上走,我就要率領三千兵馬用長矛戳他的腳趕他回去。"王敦聽說後,就打消了念頭。
【評析】
祖逖為人豁落,講義氣,好打不平,深得鄰里好評。曾為收復北方失地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而且在北伐中憑著他豪壯的氣勢和胸懷坦蕩的氣概贏得了人民的擁護,在百姓心中建立了無可替代的位置,人們紛紛投靠到他門下,跟他並肩作戰。所以當王敦準備謀反時,一聽祖逖發出狠話,便立刻打消了謀反的念頭。足可以看出祖逖的威望之高和讓人畏懼的氣勢。

庾翼三射三中
【原文】
庾稚恭[1]既常有中原之志,文康[2]時權重,未在己。及季堅[3]作相,忌兵畏禍,與稚恭歷同異者久之,乃果行。傾荊、漢之力,窮舟車之勢,師次[4]於襄陽,大會寮佐,陳其旌甲,親援弧矢曰:"我之此行,若此射矣!"遂三起三疊。徒眾屬目[5],其氣十倍。


【註釋】
[1]庾稚恭:即庾翼。
[2]文康:即庾亮。
[3]季堅:即庾冰。
[4]師次:駐兵。
[5]徒眾屬目:萬眾之前。
【譯文】
庾稚恭早就有收復中原的志向,可是他哥哥庾亮當政時,大權不在自己手裡。等到庾季堅做丞相時害怕兵禍,和稚恭經過了長時間的爭論,才決定出兵北伐。庾稚恭出動荊州、漢水一帶的全部力量,調集了所有的車船,率領軍隊駐紮到襄陽;在襄陽,召集所有下屬開會,擺開軍隊的陣勢,親自把武器發下去,說:"我這一次出征,結果如何,就看我的箭了!"於時連發三箭,三發三中。士兵們全神貫注,大為振奮,士氣頓時增長了十倍。
【評析】
庾亮和弟弟庾冰、庾翼都是全力請求收復中原的大將。當時的荊州北面受後趙暴君石虎的威脅,西面又有成漢李氏武裝的騷擾,屬於東晉的邊境地區。庾翼接管荊州後,出於公私兩方面的考慮,繼承了他哥哥庾亮北伐的宏願,厲兵秣馬,整軍備戰,以"平胡滅蜀"為己任。他傾盡荊州地區和漢水流域的全力,發動所有兵力物力出擊,駐兵在襄陽,大會部署、陳列旗幟,親自拿起弓箭三發三中,士兵們備受感染與鼓舞。

桓溫大宴李勢殿
【原文】
桓宣武[1]平蜀,集參僚置酒於李勢殿,巴蜀縉紳莫不悉萃[2]。桓既素有雄情爽氣,加爾日[3]音調英發,敘古今成敗由人,存亡系才[4],奇拔磊落,一坐讚賞不暇坐。既散,諸人追味餘言。於時尋陽周馥[5]曰:"恨卿輩不見王大將軍[6]。"馥曾作敦掾。
【註釋】
[1]桓宣武:即桓溫。
[2]萃:萃集、赴會。
[3]爾日:此日。
[4]成敗由人,存亡系才:國事家事之興亡成敗,在乎當事之人才。
[5]周馥:即周祖宣。或為周撫之孫周馥,字湛隱,曾處王敦帳下。
【譯文】
桓溫平定蜀地後,在李勢原先的宮殿裡設酒和下屬聚會,巴蜀一帶的大官全都被邀請來聚會。桓溫一向有豪放的性情、直爽的氣概,加上這一天的談話語調英氣勃勃,暢談古今成敗在人,存亡的關鍵在於人才,他儀態俊偉,滿座的人都很讚賞。散會以後,大家還在回憶、玩味他的話。這時尋陽人周馥說:"遺憾的是你們沒有見過王大將軍。"周馥曾做過王敦的屬官。
【評析】
桓溫氣概豪邁,說話的音調很是英武洪亮。他談古論今,認為成敗取決於人才的優劣,關係到國家的存亡,有條不紊、頭頭是道。再加上桓溫英武的外貌、不凡的氣概,令人回味無窮。但是曾為王敦屬官的周馥,認為王敦的氣概應該在桓溫之上。

簫管遺音
【原文】
桓玄西下,入石頭。外白司馬梁王[1]奔叛。玄時事形[2]已濟,在平乘上笳[3]鼓並作,直高詠雲:"簫管有遺音,梁王安在哉[4]?"
【註釋】
[1]"桓玄"三句:晉安帝元興元年(公元[4]0[2]年),桓玄作亂,自江陵攻入建康,殺死會稽王司馬道子,次年年底稱帝,把晉安帝司馬德宗遷往潯陽。司馬梁王:司馬珍之,字景度,襲爵為梁王,桓玄篡位時逃奔到壽陽。
[2]事形:形勢;局勢。
[3]平乘:一種作戰用的大船,又叫平乘舫。笳:胡笳,一種類似笛子的管樂器。
[4]"簫管……在哉"二句:語出阮籍《詠懷詩》,意思是簫管裡還在吹奏著魏國時的音調,而魏王如今又在哪裡了呢?阮詩是憑弔戰國時魏國的遺蹟而作,魏國的國都在大梁,又稱梁國,因而魏王又可以稱為梁王。桓玄這裡是一語雙關,用以諷刺梁王。
【譯文】
桓玄從西邊直下,攻入石頭城,外面的人報告說司馬梁王叛逃了。這時桓玄大局已定,在艦船上鼓樂齊鳴,並不看重他的逃亡,只是高聲朗誦道:"簫管有遺音,梁王安在哉?"
【評析】
桓玄繼承了他父親桓溫那種霸氣和野心,但是在面對捷報傳來的時候,他鎮定自如,並沒有表現出異常的瘋喜。只是為逃跑的梁(魏)國王而感嘆,他的感嘆儘管包含著嘲諷,但是在那樣的情況下,還能保持一份鎮靜,可見其膽識非同一般。

容止 第十四

何晏朱衣自拭
【原文】
何平叔[1]美姿儀,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2],正夏月,與熱湯餅[3]。既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轉皎然[4]。
【註釋】
[1]何平叔:即何晏,字平叔。
[2]魏明帝:但晉人裴啟所著的《語林》則為"魏文帝"。傅粉:漢魏期間,貴族男子也有擦粉的習俗。關於何晏擦粉一事,《三國志·曹爽傳》注引魚豢《魏略》則說何晏粉白不離手,與這裡說法不同。
[3]湯餅:放在水裡煮的麵食。
[4]皎然:潔白明亮。
【譯文】
何平叔相貌很美,臉非常白。魏明帝懷疑他搽了粉,想查看一下,當時正好是夏天,就給他吃熱湯麵。吃完後,大汗淋漓,自己撩起紅衣擦臉,臉色反而更加潔白明亮。
【評析】
魏晉時期,男子的傅粉之風已經普遍存在於上層士族中間,不足為怪。何晏不僅聰明,而且唇紅齒白、身材修長、清秀儒雅。尤其是皮膚特別白皙,所以使得很多人都誤認為他是粉擦多了。魏明帝見何晏如此白皙,便想試探是真是假,於是請他喝熱湯麵。但是何晏在擦完汗後臉色卻更加潔白了。

蘆葦倚玉樹
【原文】
魏明帝使後弟毛曾與夏侯玄[1]共坐,時人謂"蒹葭倚玉樹[2]"。
【註釋】
[1]魏明帝:即曹魏明帝曹艤。毛曾:魏明帝毛皇后的弟弟,儀容舉止粗鄙,常為時人恥笑,官至散騎侍郎。夏侯玄:字太初,三國時魏國人,自小聰穎知名,博學善辯,官至太常。當時中書令李豐等人不滿司馬師專權,密謀以夏侯玄代替他,事情敗露,和李豐等人都被殺害。
[2]蒹葭:未抽穗的蘆葦。玉樹:傳說中的仙樹。
【譯文】
魏明帝叫皇后的弟弟毛曾和夏侯玄並排坐在一起,當時的人評論說,這是蘆葦倚靠著玉樹。
【評析】
夏侯玄天生英明俊朗,博學多思,好談《老》《莊》,且年輕時期就盛名遠揚。有一次,魏明帝叫他和皇后的弟弟毛曾坐在一起,兩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便有了"蒹葭倚玉樹"這個說法,後來,人們就用這個詞來形容品貌極不相稱的人在一起。後多表示地位低的人仰攀、依附地位高貴的人。亦常用作謙辭,即借了別人的光。

風姿特秀美嵇康
【原文】
嵇康身長七尺八寸[1],風姿特秀。見者嘆曰:"蕭蕭肅肅[2],爽朗清舉[3]。"


或雲:"肅肅[4]如松下風,高而徐引[5]。"山公[6]曰:"嵇叔夜之為人也,巖巖[7]若孤松之獨立;其醉也,傀俄[8]若玉山之將崩。"
【註釋】
[1]嵇康:字叔夜。七尺八寸:晉尺短於今尺,不過也表示身材高大。
[2]蕭蕭:形容舉止灑脫大方的樣子。肅肅:嚴正整齊的樣子。[3]清舉:清朗挺拔。
[4]肅肅:狀聲詞,風聲。
[5]徐引:舒緩悠長。
[6]山公:山濤。
[7]巖巖:高峻挺拔的樣子。
[8]傀俄:同"巍峨",形容高大雄偉。
【譯文】
嵇康身高七尺八寸,風度姿態秀美出眾。見到他的人都讚歎說:"他舉止灑脫大方,氣質挺拔清逸。"有人說:"他像松樹間沙沙作響的風聲,高遠而舒緩悠長。"山濤評論他說:"嵇叔夜的為人,像挺拔的孤松傲然獨立;他的醉態,像高大的玉山快要傾倒。"
【評析】
這段是描寫嵇康優雅的風貌和儀容,而且通過好幾個人的評點來誇讚他的風度和精神面貌,從他們所讚譽的那些話語中可以看出,他的形象已經被神化了。這些雖然建立在他的學識和修養之上,但是所表現出來的仍然是魏晉人士們對於士者姿容儀態的注重。

潘岳妙有姿容
【原文】
潘岳[1]妙有姿容,好神情[2]。少時挾彈出洛陽道,婦人遇者,莫不連手共縈[3]之。左太沖[4]絕醜,亦復效嶽遊邀,於是群嫗齊共亂唾之,委頓[5]而返。
【註釋】
[1]潘岳:字安仁,晉人,官至黃門侍郎,後被司馬倫及孫秀所殺。
[2]神情:風度;神采。
[3]縈:圍繞;環繞。
[4]左太沖:左思,字太沖,晉人,外貌醜陋,但博學能文,曾花十年時間寫成《三都賦》(分別描寫三國時蜀都益州、吳都建業、魏都鄴的山川風物、政治經濟等情況),世人競相傳寫,一時洛陽紙貴。
[5]委頓:萎靡疲乏。
【譯文】
潘岳有美好的容貌和優雅的神態風度。年輕時夾著彈弓走在洛陽大街上,遇到他的婦女無不手拉手地一同圍住他。左太沖長得非常難看,他也來學潘岳到處遊逛,這時婦女們就都向他亂吐唾沫,弄得他垂頭喪氣地回去了。
【評析】
潘岳因貌美而被婦人圍觀,左太沖想東施效顰,卻沒想到自取其辱。雖然所描述的都是具有代表性的男士的貌美,但是本文中的婦女們對美醜的愛憎有著更為直接的表露,而且可以任意宣洩自己的觀點。她們對兩個容貌上極具差別的人表現出了截然不同的態度,對待容貌出眾的人圍觀欣賞,而對容貌醜陋的人則是以吐口水去鄙夷他。

裴楷病困,目若閃電
【原文】
裴令公[1]有俊容姿,一旦有疾,至困,惠帝[2]使王夷甫往看,裴方[3]向壁臥,聞王使至,強[4]回視之。王出,語人曰:"雙眸閃閃,若巖下電,精神挺動[5],體中故小惡[6]。"
【註釋】
[1]裴令公:即裴楷。
[2]惠帝:晉惠帝司馬衷,字正度,晉武帝司馬炎的二兒子,憨愚昏庸,在位十七年。
[3]方:正。
[4]強:勉強。
[5]挺動:晃動。這裡指精神無法集中。
[6]體中故小惡:只是身體不適。
【譯文】
中書令裴楷容貌俊美。有一次生了病,非常疲乏,晉惠帝派王夷甫去看望他。這時,裴楷正向著牆躺著,聽說王夷甫奉命來到,就勉強回過頭來看看他。王夷甫告辭出來後,告訴別人說:"他雙目閃閃,好像山岩下的閃電;可是精神分散,身體確實有點不舒服。"
【評析】
當時的人們注重個人的容貌、舉止,而且根據"神、形"的密切關係判定"神"具有的持久性與恆定性,所以一旦最初在人們心裡形成了一個怎樣的形象,便不會喪失。

嵇紹鶴立雞群


【原文】
有人語王戎曰:"嵇延祖卓卓[1]如野鶴之在雞群。"答曰:"君未見其父耳。"
【註釋】
[1]嵇延祖:即嵇紹,嵇康之子。卓卓:超然獨立。
【譯文】
有人對王戎說:"嵇延祖氣度不凡,在人群中就像野鶴站在雞群中一樣。"王戎回答說:"那是因為您沒有見過他的父親罷了!"
【評析】
嵇紹是"竹林七賢"之一嵇康的兒子,因為遺傳了父親的優點,年輕的時候就長得體態魁梧,而且英俊非凡。王戎是嵇康的好朋友,聽到有人這麼誇讚嵇紹,他只淡淡一笑,說:"您還沒有見過他的父親呢!"可見,嵇康和嵇紹父子二人的氣度相當不凡,在當時是有口皆碑的。從那以後,"鶴立雞群"這個詞就被用來比喻一個人的儀表或才能在周圍一群人眼裡顯得很突出。

劉伶不修邊幅
【原文】
劉伶身長六尺[1],貌甚醜悴[2],而悠悠忽忽[3],土木形骸[4]。
【註釋】
[1]六尺:相當於現在四尺多一點,是比較矮小的。
[2]醜悴:相貌醜陋而身材瘦弱。
[3]悠悠忽忽:悠閒、不經意的樣子。
[4]土木形骸:指形體如同土木塊一樣質樸自然。


【譯文】
劉伶身高四五尺,相貌非常醜陋、憔悴,可是他悠閒自在、不修邊幅、質樸自然。
【評析】
劉伶雖然身形不佳,容貌也不美,外形就如同土木塊一樣質樸自然。但是他卻毫不遮掩,瀟灑自然,無形中表現出了他性情豪邁、胸襟開闊、不拘小節,以及本性的真實與不做作。再加上他高深的學識修養,大大提高了他在人們心中的形象,贏得了眾人的口碑。

珠玉在側,覺我形穢
【原文】
驃騎王武子[1]是衛玠之舅,俊爽[2]有風姿。見玠,輒嘆曰:"珠玉在側,覺我形穢[3]。"
【註釋】
[1]王武子:即王濟,字武子,死後追贈驃騎將軍。他的外甥衛玠,風采秀異,見者皆以為玉人。
[2]俊爽:俊邁豪爽。
[3]形穢:相貌醜陋。成語"自慚形穢"源於此。
【譯文】
驃騎將軍王武子是衛玠的舅舅,容貌俊秀、精神清爽,很有風度儀表。他每見到衛玠,總是讚歎說:"珠玉在身邊,就覺得我自己的形象醜陋了。"
【評析】
王濟才華橫溢、風姿英爽、氣蓋一時,是個和他姐夫和嶠及裴楷齊名的人物。但是當他和外甥衛玠在一起的時候卻仍然會感到自慚形穢。這足以說明了衛玠的才華與容止都勝他一籌。

其人如玉
【原文】
有人詣王太尉[1],遇安豐、大將軍、丞相在坐。往別屋,見季胤、平子。還,語人曰:"今日之行[2],觸目見琳琅[3]珠玉。"
【註釋】
[1]王太尉:即王衍。在王衍家所遇的五個人都是王衍的兄弟或堂兄弟,安豐即王衍堂兄王戎,大將軍即堂弟王敦,丞相即堂弟王導,季胤是弟弟王詡的字,平子是弟弟王澄的字。
[2]行:在此處為量詞,"趟"的意思。
[3]琳琅:玉,比喻人物風姿秀逸。
【譯文】
有人去拜訪太尉王衍,遇到安豐侯王戎、大將軍王敦、丞相王導在座;到另一個房間去,又見到王季胤、王平子。回家後,告訴別人說:"今天走這一趟,滿眼都是珠寶美玉。"
【評析】
琅琊王氏從第三代開始,在當時便是叱吒九州的,令他們整個家族成為最為煊赫榮耀的世家大族。這幾個人都是整個家族的主導人物。王戎屬於"竹林名士",王澄屬於"中朝名士",王敦、王導則屬於"江左名士"。王詡是他們的族弟,在此時雖然名氣沒他們那麼大,但也是一個人物。如此聲名顯赫的貴族,他們的那些容貌舉止自然是不必說,也難怪這些人聚在一起會讓人眼前一亮。

庾亮登樓盡情
【原文】
庾太尉[1]在武昌,秋夜氣佳景清,使吏殷浩、王胡之之徒登南樓理詠,音調始道,聞函道[2]中有屐聲甚厲,定是庾公。俄而率左右十許[3]人步來,諸賢欲起避之,公許雲:"諸君少住,老子於此處興復不淺。"因便據胡床,與諸人詠謔[4],竟坐甚得任樂[5]。后王逸少[6]下,與丞相言及此事,丞相曰:"元規爾時風範[7],不得不小頹[8]。"右軍答曰:"唯丘壑[9]獨存。"
【註釋】
[1]庾太尉:指庾亮。
[2]函道:樓道,樓梯。
[3]許:同"所",概數詞,大約,左右。
[4]詠謔:歌笑戲謔。
[5]任樂:隨意、無拘束。
[6]王逸少:即王羲之,文中右軍也指王羲之。
[7]風範:氣派。
[8]頹:低落;收縮。
[9]丘壑:山水幽美處所,是隱士所居之地,比喻深遠的意境。
【譯文】
太尉庾亮在武昌的時候,正值秋夜天氣涼爽、景色清幽,他的屬官殷浩、王胡之一班人登上南樓吟詩詠唱。正在吟興高昂之時,聽見樓梯上傳來木板鞋的聲音很重,料定是庚亮來了。接著,庾亮帶著十來個隨從走來,大家就想起身迴避。庾亮慢條斯理地說道:"諸君暫且留步,老夫對這方面興趣也不淺。"於是就坐在馬紮兒上,和大家一起吟詠、談笑,滿座的人都能盡情歡樂。後來王逸少東下建康,和丞相王導談到這件事,王導說:"元規那時候的氣派也不得不收斂一點。"王逸少回答說:"唯獨幽深的情趣還保留著。"


【評析】
庾亮上樓的時候發出腳步聲,早已讓樓上聽見聲音的人猜到是他了。當他登上南樓高聲吟詠、談笑風生的時候,便更顯示出瀟灑的氣派和儒雅的氣度。加上他為人坦率,喜好老、莊,所以儘管年齡大,風度和氣派有所減退,但王羲之卻認為他依然有著那種無法比擬的高雅情趣和超脫世俗的情懷。

王恬貌不相稱
【原文】
王敬豫[1]有美形,問訊王公。王公[2]撫其肩曰:"阿奴恨才不稱[3]!"又云:"敬豫事事似王公。"
【註釋】
[1]王敬豫:即王恬,王導的第二個兒子。文中阿奴,是王導對兒子的暱稱。
[2]王公:即丞相王導。
[3]稱:相符、符合。
【譯文】
王敬豫形貌很美。有一次去向父親王導請安,王導拍著他的肩膀說:"遺憾的是你的才能和形貌不相稱。"有人說:"敬豫樣樣都像王公。"
【評析】
王導責怪他的兒子王敬豫才華比不上容貌,其實也是"望子成龍"的意思,外面的人看著卻都說他兒子不管是才華還是相貌都趕上他了。一個出自貴族大家庭的人,從小就被各種各樣的"優秀"薰陶著,本身的修養、學識肯定不低。

企腳北窗奏琵琶
【原文】
或以方謝仁祖不乃重者[1],桓大司馬曰:"諸君莫輕道,仁祖企腳[2]北窗下彈琵琶,故自有天際真人[3]想。"
【註釋】
[1]謝仁祖:即謝尚。不乃重者:輕視,意為平庸之輩。不乃:不太,不怎麼。
[2]企腳:踮起腳。[3]真人:修真得道的人,泛指仙人。
【譯文】
有人拿別人來和謝仁祖並列而不那樣看重他。大司馬桓溫說:"諸位不要輕易評論,仁祖蹺起腳在北窗下彈琵琶的時候,確實有飄飄欲仙的情意。"
【評析】
在南朝,琅琊王氏和陳郡謝氏並列為第一豪門。但無論從政治、軍事、文學上講,琅琊王氏都略勝陳郡謝氏一籌。但是這也不代表陳郡謝氏就沒有優秀的人才了。謝尚就是其中典型的一個,他是一位相當有器量和謀略的戰將;長得標緻、亮麗,就好像一件精雕細刻又渾然天成的玉器,再加上他個性開朗,經常參加名士們的聚會,也很懂得表現自己,所以謝尚便得到了"烏衣門第"這樣一個讚譽。在魏晉朝代裡只有出身貴胄又風流倜儻的納蘭性德才敢以"烏衣門第"自居。可見,陳郡謝氏這個美男貴族在歷代中國士人心中的地位有多高。

自新 第十五

周處改過自新
【原文】
周處年少時,兇強俠氣,為鄉里所患,又義興水中有蛟,山中有邅跡虎,並皆暴犯百姓,義興人謂為三橫[1],而處尤劇。或說處殺虎斬蛟,實冀三橫唯餘其一。處即刺殺虎,又入水擊蛟。蛟或浮或沒,行數十里,處與之俱。經三日三夜,鄉里皆謂已死,更相慶。竟殺蛟而出。聞里人相慶,始知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乃自吳尋二陸[2],平原不在,正見清河,具以情告,並雲:"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3],終無所成。"清河曰:"古人貴朝聞夕死[4],況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憂令名不彰邪!"處遂改勵,終為忠臣孝子。
【註釋】
[1]周處:字子隱,吳興郡陽羨縣人,後改屬義興郡(郡治在今江蘇省宜興縣)。青少年時胡作非為,橫行鄉里,後勇於改過,在晉朝任廣漢太守、御史中丞。俠氣:指剛強不屈的氣概。邅(zhān)跡虎:《孔氏志怪》說:"義興有邪足虎,溪渚長橋有蒼蛟,並大啖人。"邅跡虎即邪足虎,跛腳老虎。橫:指殘暴的東西。
[2]二陸:指陸機、陸雲。兄弟齊名,號為二陸。
[3]蹉跎:虛度光陰。
[4]朝聞夕死:這是用《論語·里仁》"朝聞道,夕死可矣"的意思。大意是:早上聽到了真理,就算晚上死去也不算虛度此生。


【譯文】
周處年輕時兇狠倔強、好使氣力,是鄉里的禍害;加上義興郡河裡有蛟龍,山上有跛腳虎,都危害百姓,義興人把他們叫做三橫,而周處危害更大。有人勸周處去殺虎斬蛟,其實是希望三橫中只剩下一個。周處立刻上山刺殺了老虎,又下河去斬蛟龍。蛟龍時而浮出水面,時而潛入水底,遊了幾十裡,周處始終和蛟龍在一起搏鬥。經過三天三夜,鄉親們都認為他已經死了,互相慶賀。沒想到周處竟然殺死蛟龍,從水裡出來了。他聽說鄉親互相慶賀,才知道自己是人們所痛恨的人,就有意改過自新。於是到吳郡尋找陸機、陸雲兄弟,平原內史陸機不在家,只見到清河內史陸雲,就把情況一五一十地告訴了陸雲,並且說:"自己想加強修養,改正錯誤,可是歲月已經虛度,恐怕終究不會有什麼成就。"陸雲說:"古人尚且重視朝聞夕死,何況您的前途還遠大著呢。再說,一個人就怕不能立志,又何必擔心美名不能顯揚呢!"於是,周處便改正錯誤,振作起來,終於成了忠臣孝子。
【評析】
"三害"中周處對百姓的危害很大,但是他能及時地改正錯誤,振作起來,所以為後世所稱道。

戴淵誠心悔過
【原文】
戴淵[1]少時,遊俠[2]不治行檢,嘗在江,淮間攻掠商旅。陸機赴假還洛,輕重甚盛。淵使少年掠劫,淵在岸上,據胡床[3]指麾左右,皆得其宜。淵既神姿峰穎[4],雖處鄙事[5],神氣猶異。機於船屋上遙謂之曰:"卿才如此,亦復作劫[6]邪?"淵便泣涕,投劍歸[7]機,辭厲[8]非常。機彌[9]重之,定交,作筆薦焉。過江,仕至徵西將軍。


【註釋】
[1]戴淵:字若思,參見(賞譽)注。
[2]遊俠:指愛好交遊,重義輕生,卻又常常招惹是非的行為。
[3]胡床:一種從胡地傳入,可以摺疊的輕便坐具。
[4]峰穎:形容神采挺拔煥發。
[5]處鄙事:行不義的事。
[6]劫:強盜。
[7]歸:跟從。
[8]辭厲:當據《太平御覽》卷四百零九作"辭屬",指談吐。
[9]彌:更加。
【譯文】
戴淵年輕的時候喜好遊俠的做派風格,總是不注重禮節。而且經常率領手下的一幫小混混在水面上打劫那些來往的商人旅客,而他則坐鎮指揮。名流陸機在遭到他們打劫的時候,對戴淵指揮若定的神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暗地裡料定他必定會是個人才,於是就軟風細雨的將他感化,讓他跟隨自己,後來兩人相交甚好。陸機也慢慢培養他。最後,戴淵終於不負陸機的栽培,官至徵西將軍。
【評析】
戴淵誠心悔過的故事說明有才華要用到正道上,知錯能改方能成大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