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盛極而衰是必然性的哲學?

活動中心17653708


盛極而衰的必然現象底層邏輯是宇宙的能量是守恆的,是一定的,所以盛到一定程度時,由於能量的不斷減少,它必然迴歸到平均值附近。比如說,男女談戀愛,這個期間其實是屬於非常態,因為它需要付出比平時多出好幾倍甚至十幾倍的能量來維持,每個人都處在某個特定的時空交叉點,屬於自己的條件和資源是有限的且獨特的,所以迴歸平淡和沒有激情狀態也是必然的。因此,女人抱怨男人婚前婚後判若兩人,是冤枉男人了,因為他要把一部分能量拿出來去幹事業,養家餬口!





歸谷讀書


這個問題可以從《易經》乾卦的元、亨、利、貞來說起。

古人解釋“元亨利貞”為春夏秋冬,是有道理的。春夏秋冬是天體運轉的明顯標誌,古人從春夏秋冬的交迭變更中看到天的運動變化,看到天行之健。

就春夏秋冬而言,那麼元就是春,一歲的開始,萬物生髮;亨就是夏,萬物成長;利就是秋,萬物成熟,貞就是冬,萬物收藏。其整個過程就是宇宙的運轉規律,有盛就有衰,往返迭復。

縱觀歷史朝代更迭,也是如此。遠的不說,就清朝而言,乾隆盛世後就開始衰敗!就現代的企業而論也是如此,當年曾經多少知名企業,現在已經看不到蹤影。人的一生也如此,壯年後就開始慢慢衰老。當然,這裡就有為何,有的事物盛而相對長久,有的只是曇花一現的問題。這是一個更深層次的,去了解宇宙規律並順其規律為我所用的高深領域了。

總而言之,物極必反,是自然的規律,誰也無法抗拒及改變,惟有的是順天而行!




乾德正龍


《易經》中有兩卦,一為泰卦、一為否卦。告訴世人任何事物發展到極點都會開始向相反方向發展,盛極即為到了鼎盛的極點必須衰,相反如果事物壞到了極點也會向好的方向發展,即為否卦中否極泰來,所有的事物都是在曲線中發展變化,符合“道”之原理。



寂照虛空


我們生活在天地之間,與萬物共存,是天地自然運行的規律,遵循自然規則是萬物者生存的唯一原則。天地沒有絕對的功能,聖人沒有完全的才幹,萬物也沒有普遍的用處。所以,天的職責是覆蓋一切生靈,地的職責是承載各種物體,聖人的職責是施行教化,萬物的職責就是各盡所宜。萬物的屬性不是柔就是剛,這些都只能隨其所宜,是不能超出各自所屬範圍的。天地之道,陰陽兩極,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所以既有生物,也有孕育生命的;有形體,也有使物體成形的;有聲音,也有使物發聲的;有滋味,也有使物生出滋味的。自然界的規則就是,能陰能陽,能柔能剛,能短能長,能圓能方,能生能死,能熱能涼,能浮能沉,能出能沒,能盛能衰,能玄能黃,能宮能商,…

天與人、物的生存,形體服從於元氣,元氣服從於和諧,和諧服從於自然,萬物者皆是根據這一原則而生存。



用戶言午澤群


盛極必衰是指一個國家鼎盛到了極點之後下一步必然會慢慢走向衰敗,我國古代封建社會歷朝歷代皆是如此,亂世開國—盛世巔峰—末世凋敝。

我認為盛極必衰是大自然的普遍現象,不光是人類社會如此,山川草木,日月星辰,太空宇宙都難逃這一定律。我一直認為這個宇宙存在一個終極萬有定律,萬事萬物都逃不出它的掌控,盛極必衰這一規律頗有點接近這個萬有定律,但是仍然不是。我想若干年後肯定會有一個驚才絕豔之人來勘破這個終極萬有定律,到那個時候我們人類才算摸到了神仙的腳趾。

至於我們人類社會為何會出現盛極必衰的現象,我想根源就是所謂的“二八定律”,富者恆富窮者俞窮,導致社會貧富差距越來越大,最後分崩離析。比如唐朝初年,百廢待興,貧富差距不大,百姓幹勁十足;經過修生養息,國家愈來愈強盛,但是由於“二八定律”作祟,人與人之間的貧富差距也在無形中越拉越大,後來出現“貞觀之治”,直至“開元盛世”,大唐達到了盛世巔峰,看似海清河宴國富民強,實則人民之間貧富差距已經到達了頂峰,人與人之間等級森嚴,階層牢不可破,底層百姓苦不堪言不說,關鍵是想出人頭地一點希望都沒有,可謂水平面波瀾不驚,水底下已是暗流洶湧。果然,一場”安史之亂”一炮轟垮了巍巍大唐,大唐元氣大傷,由盛轉衰,任誰也是迴天無力。

往深了想,人類社會的盛極必衰是“二八定律”使然,那麼“二八定律”又是怎麼來的呢?為什麼一幫人裡面一定會有20%的人領導剩下80%的人呢?我想問題應該出在基因突變上。正因為人類繁殖過程中存在基因突變,才會有一個個截然不同的個體,這些個體中必然有一部分人更能適應當下的社會,時勢造英雄,這部分人於是自然而然地成為了“二八定律”的那個“二”,於是人類貧富差距便產生了,盛極必衰就來了。

思想無止境,刨根沒有底。再往深了想,既然盛極必衰根源於“二八定律”導致的貧富差距,“二八定律”又源於人類基因突變導致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那麼,基因突變又是源於哪裡?為什麼會有基因突變?基因突變是沿著什麼方向或者是循著什麼規律來突變?這個問題以目前人類文明程度恐怕很難回答了,哪怕是最頂尖的科學家恐怕也未必能給出清晰明瞭的答案。基因突變的疑問大約又回到了我先前提到的宇宙終極萬有定律上去了,我想有沒有一種可能性就是這個所謂的宇宙終極定律跟基因突變有關聯,或者說人類基因突變的規律就屬於宇宙終極定律的一種呢?這個猜測到底有沒有道理,恐怕得等到若干年後我們地球文明發展的一定程度後才能揭曉。


禾小皮


China Say:“盛極而衰”!!這是《周易》名注裡最貼切最形象的比喻!雖然說是有一點抽象,為什麼說中華民族先賢睿智如此之高呢!!且看古代先賢說話、撰文為什麼這麼含蓄呢?這就是中華先賢的聰明之道!!不像現在的白話文這麼直白!

其實,《周易》這本原注書能夠保存下來,歷朝歷代聖賢都不敢枉加動一個字呢?就是因為伏羲氏創造了先天性八卦。周文王在羑(you)裡創造了後天性八

  • 卦。後來中華“至聖先尊”序寫卦詞!貼近大自然,天地之間萬事萬物並存互生。寫盡了宇宙觀,包羅萬象!所以,“盛極必衰”之自然規律!《周易》也是中華民族最高哲學,因此,我們的聖人不把話說白,有點含蓄,這才是中華智慧。中國特有的文化內涵。

中國人,能夠明白聖賢書之理,中華傳承永續輝煌!!!自然規律,天地不違背,萬事萬物遵循規律!世間萬物不都是這樣的嗎!!!


CH博鑒明德尚書郎中


易經追循的是自然界萬事萬物盛衰的變化之道,過分強盛的時候,不懂得放下姿態,融入可能出現衰退的氛圍之中,時刻反省自己的過失,做到驕而不躁,那樣都會出現陰盛陽衰的可能。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的老祖宗越是有用的人,越懂得放低自己的姿態,不說狂話,不做狂事,低調做人,高調做事,只有這樣,才能做到陰陽平衡,符合大自然的運化規律。從而始終保持一顆平常的心態,一個安靜的心境。


雨後滴水


任何客觀事物都有它的極限,達到極限就達到了最高峰值,會必然地出現反轉。比如花開美麗,當它最美麗的時候花期也開始結束,就是凋落的開始,不可能永遠豔麗。比如冬天寒冷,但冷到極點時必是離太陽最遠的時候,隨著運動軌跡的變化會逐步轉向離太陽光源越來越近的方向,因此極冷天氣就是春天的開始。夜越深沉,則黎明越近。樂極生悲,否極泰來,陰至極則陽生,陽至極則陰生,物極必反。說人世“富不過三代”、“窮不過三代”,都是極而轉勢的道理。因為富有,人會奢侈,幾代之後,不知創業艱難,容易敗喪基業。因為貧窮,渴望創造,一代一代不懈奮鬥,終能成功。凡事走到極端,前面已無路可走了,回頭是必然選擇。


深圳鄭海洲


歐陽修在《秋聲賦》中寫到:

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乃其一氣之餘烈。

夫秋,刑官也,於時為陰;又兵象也,於行用金,是謂天地之義氣,常以肅殺而為心。

天之於物,春生秋實,故其在樂也,商聲主西方之音,夷則為七月之律。

商,傷也,物既老而悲傷;夷,戮也,物過盛而當殺。

” (餘曰 一作:予曰)“嗟乎!草木無情,有時飄零。

人為動物,惟物之靈;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動於中,必搖其精。

而況思其力之所不及,憂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為槁木,黟然黑者為星星。

奈何以非金石之質,欲與草木而爭榮?念誰為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 童子莫對,垂頭而睡。

但聞四壁蟲聲唧唧,如助予之嘆息。

翻譯一下就是:

然而,一旦秋風吹起,拂過草地,草就要變色;掠過森林,樹就要落葉。它能折斷枝葉、凋落花草,使樹木凋零的原因,便是一種構成天地萬物的混然之氣(秋氣)的餘威。秋天是刑官執法的季節,它在季節上說屬於陰;秋天又是兵器和用兵的象徵,在五行上屬於金。這就是常說的天地之嚴凝之氣,它常常以肅殺為意志。自然對於萬物,是要它們在春天生長,在秋天結實。所以,秋天在音樂的五聲中又屬商聲。商聲是西方之聲,夷則是七月的曲律之名。商,也就是‘傷’的意思,萬物衰老了,都會悲傷。夷,是殺戮的意思,草木過了繁盛期就應該衰亡。”“唉!草木是無情之物,尚有衰敗零落之時。人為動物,在萬物中又最有靈性,無窮無盡的憂慮煎熬他的心緒,無數瑣碎煩惱的事來勞累他的身體。只要內心被外物觸動,就一定會動搖他的精神。更何況常常思考自己的力量所做不到的事情,憂慮自己的智慧所不能解決的問題?自然會使他紅潤的面色變得蒼老枯槁,烏黑的頭髮(壯年)變得鬢髮花白(年老)。(既然這樣,)為什麼卻要以並非金石的肌體,去像草木那樣爭一時的榮盛呢?(人)應當仔細考慮究竟是誰給自己帶來了這麼多殘害,又何必去怨恨這秋聲呢?”書童沒有應答,低頭沉沉睡去。只聽得四壁蟲鳴唧唧,像在附和我的嘆息。表明了盛極必衰。

更早的《易經》裡也提出“日中則昃,月盈則虧”,說明了天地間萬事萬物都會由盛而衰,在極盛時代就已經露出衰敗凋謝的預兆。紅樓夢中的封建家族的衰落,也是封建統治的必然結果。元妃死了之後賈府逐漸失寵,受到排擠。而在賈府盛極一時之時,樹大招風,引起眾多妒忌,這是最大隱患;賈府子弟毫無作為,因戲子和當時權貴結怨;王熙鳳製造冤案,專橫跋扈,放高利貸等做法引起眾憤。所以,最終的衰落是必然的。日月盈虧是自然規律,人的一生同樣如此,人生興衰也是不斷變化的。既然知道了這個道理,那麼盛的時候應保持清醒,防患於未然;衰的時候亦不應自暴自棄,需自我磨練。所以,意志、修養無論盛衰之時都應具備。“盛極必衰,居安慮患”。此話出自元末明初道人洪應明收集編著的一部論述修養、人生、處世、出世的語錄世集《菜根譚》。衰敗零落的景象往往是在很早的繁茂時就種下禍根,機運轉變的種子多半是在零落時就已經種下。所以君子應當在平安無事時保持清醒的理智,以便防範未來某種禍患的發生。一旦處身於變亂災難之中,就要拿出毅力咬緊牙關,堅定信念繼續奮鬥,以求事業成功。盛極必衰這一自然規律和哲學中“物極必反”是一個道理。事物發展到極點,必會向相反方向轉化。宋·朱熹《近思錄》:“如《復卦》言七日來複,其間無不斷續,陽已復生,物極必返,其理須如此。”更原始的出處 :《呂氏春秋·博志》:“全則必缺,極則必反。”《鶡冠子·環流》:“物極則反,命曰環流。”中國哲學史上關於運動變化的命題,老子首先提出物極必反的思想,認為福可為禍,善可為妖、事物發展到極限就會向相反方面轉化。由道產生運動,到一定極限,又復歸於道,如此周行不息。老子這一思想,在以後的《莊子》、《呂氏春秋》、《淮南子》、揚雄的《太玄》等書中,都有所承述。至北宋,程頤明確使用了“物極必返”一詞。他認為,陰陽二氣交感,化生萬物,故萬物本身包含著對立,以至互相摩擦震盪,形成往來屈伸的運動。其運動達於極點,向反面變化,故萬物呈現為盛極必衰,動極必靜等情況。這就是“物理極而必反”、“物極則反,事極則變”。他又認為,萬物消長盛衰,週而復始,而陰陽變化的原因是由於理的存在,即所謂“物極必返,其理須如此”。程頤把先秦以來“物極必反”的思想,發展成為理學上的一個重要命題。所以盛極必衰到物極必反,無論對自然現象還是社會現象,都是不斷變化的一個規律。就像撇開紅樓夢裡所有複雜的枝葉,最終展示給大家的就是封建制度的這樣一盛極必衰的過程。回首那一段人物繁雜的過往歷史,每一個人物都無法掙脫命運悲涼的齒輪旋轉,但再悲涼的結局也無法阻止新一輪歷史的到來。就像鮮花怒放的極致美麗之後,必然萬葉凋零花瓣紛飛。但生命的傳遞週期是無止盡往前,凋零之際,下一個盛放之時隱約可待,新的花團錦簇也必會到來。真所謂: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掩卷感嘆,一切都是真的嗎?但它又那麼悲涼等讓人難以置信;一切都是假的嗎?但它又真實的那麼可怕。真真假假,如同人生。誰又說得清呢?每個人對人生的體會都不相同,執著於其中備受煎熬的每一個人,一切都是枉然。


夢緣甘說


循環往復

曲線運動

最基礎自然辯證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