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來襲,香港各行各業人士都受到了衝擊,特別是底層人士,有人不能復工收入減少,有人勒緊褲腰帶靠儲蓄渡日,有人已經失業……
在香港,當疫情的影響滲透到低收入群體,他們只會變得更艱難。
01無家可歸的人,再也住不進麥當勞
如果你曾深夜12點走進過香港的麥當勞,也許見過這個場景:
他們是一群無家可歸的社會底層人士,亦被外界稱作“麥難民”,麥當勞提供24小時人氣和飲用水,店員也很少驅趕在店內長期逗留的人群。
2018年底,全香港有448人長期住在麥當勞,平均每家店有4人。
一位66歲的麥難民說:“你一定覺得我非常懶惰。這並非事實,我渴望工作,但我這個年齡找不到工作。”
他曾是一名護衛員,月薪港幣一萬元,但患病後失去工作能力,每個月靠政府3870港元的救濟過活,住不起房屋,唯有睡在麥當勞。
但是2月底,麥當勞因生意受到疫情影響,不得不將17間24小時營業的餐廳改為晚間9點提前關門,一些分店的關店時間甚至提前到了晚6點。
這就也意味著,這些“麥難民”只能尋找下一個落腳處。
02患病、殘疾人士無法出門康復
65歲的霍先生患嚴重弱視,他的太太則是全失明人士,以往每週需要到社會福利署的視障人士康復及訓練中心,做一次康復訓練,但是近日他們根本買不到口罩。
因為視力障礙,難以去到較遠或較陌生的地方找口罩,他說家中僅有十多個口罩,因此“基本上唔敢出街”,唯有一週買一次菜就匆匆回家。
56歲的餘女士患有第四期肺癌,平均一個月要到醫院覆診兩次,但是她上個月實在沒有口罩,無奈只能延遲覆診,而對於癌症患者來說,複診和手術化療同樣重要。
她89歲的母親曾經試過在凌晨三點到藥房等候買口罩,但是藥房並沒有口罩賣,令母親白走一趟,她感嘆說:“覺得我們好慘啊。”
當我們的健康受到威脅的時候,卻因沒有口罩不能就診,確是一件可悲的事情。
03獨居長者買不起口罩
譚伯是一名沒有工作收入的獨居長者,他說:“口罩十幾塊錢一個,而我每個月只有幾千元可用,買不起啊,只能將口罩重用再重用。”
譚伯“消毒”的方法是:先用清水洗滌,再加點洗廚具用的洗潔精洗一遍,然後再將洗過的口罩再用清水蒸,繼而將口罩夾於窗邊䁁幹,這樣處理的口罩又可以用“三天”。
而看到新聞報道的人都知道,清洗過、消毒過、蒸過再重用的口罩,雖然表面上與全新沒太大分別,但防菌能力盡失,對防菌抗毒已失去效用。
譚伯與大部分長者一樣,不懂得上網訂購口罩,想去排隊又有心無力,最主要還是嫌口罩太貴,所以只能這樣重用口罩。
還有86歲的莫婆婆曾凌晨4時排隊至翌日下午3點,才成功購入一盒80元50個盒裝口罩,能夠買到便宜口罩已經非常幸運,但是回家後因為長時間排隊導致腳抽筋至大腿。
70歲的劉婆婆同樣買不到便宜口罩,只能在用過的口罩內加橘子皮、柚子皮,令口罩除去異味……
04一家四口失去收入,只能求助社區組織
長期病患的林女士,育有兩個女兒及一個就讀中四的兒子,一家四口本來依賴林女士做清潔替工,及兒子餐廳兼職的收入生活。
但因為受疫情影響,兒子和自己清潔替工的工作亦被逼停工,導致一月份至今完全沒有收入,需要向朋友和親戚借貸才能支付租金,她發言時一度哽咽,說:“如果不借錢真的就要上街乞討了。”
除了林女士這種清潔停工的情況,香港還有一些是工地停工的,建築工人無收入,有酒店停工的,洗衣房工人無收入等等……
但即使不停工,也有一些人每天憂心忡忡。
另一位基層市民、從事保安業的甘先生亦透露,疫情初期,公司有為員工提供口罩,但是後來因為貨源問題沒有再供應,自己也買不到口罩,只能硬著頭皮戴用過的口罩。
他直言“有工開,也不知道是應該開心好,還是不開心好。”雖然工作能為他維持收入養妻活兒,但太太則十分擔心他外出工作會受感染。
在我們看不見的角落裡,仍有一些基層、甚至是底層的弱勢群體,他們依然需要得到社會的關懷和溫暖。
畢竟一座完整的城市,亦需要一點善意與愛。
閱讀更多 下一站香港FM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