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產業鏈、供應鏈協同與機遇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產業鏈、供應鏈協同與機遇

在進入正文之前,我們先來討論一個當下比較熱門的話題,那就是本次疫情會不會逆轉中國產業鏈、供應鏈在全球的地位?

一、疫情不會扭轉中國供應鏈的地位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一方面,在疫情爆發初期,當全國各地為阻斷疫情蔓延,不得不按下“暫停鍵”的時候,我們注意到全球供應鏈為此陷入空前的混亂。比如,韓國現代汽車、日本日產汽車等一度由於來自中國的零部件短缺,其國內的生產線而被迫停產;還有2020年蘋果手機推遲發佈……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

有人形象地比喻稱,如果說2003年中國因“非典”而發燒,世界打了一個噴嚏的話,那麼2020年中國因“新冠肺炎”而咳嗽,整個世界就會發燒並大病一場。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產業鏈、供應鏈協同與機遇

富士康等企業跨界生產醫用口罩

另一方面,隨著中國疫情形勢好轉,海外疫情不斷升級的時候,中國生產生活秩序加快恢復,在有力地維護了全球供應鏈安全的同時,還為多個國家提供醫療專家、抗疫經驗、醫療物資等方面的援助。尤其是醫療物資的援助,更是從側面折射出中國供應鏈、產業鏈不可替代的地位。

中國最大的優勢在於,其擁有39個工業大類、191箇中類和525個小類,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事實上,從服裝、鞋襪到電子消費產品,從汽車、輪船到航空航天,從原料礦產到工業母機的一切工業產品等,它們產業鏈中最重要的生產基地都在中國。

不僅如此,隨著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年內如期簽署、中日韓自貿區以及中國—海合會自貿協定談判的加快推進等,將使得中國製造業供應鏈的通關成本進一步降低,通關效率進一步提高,這意味著中國產業鏈、供應鏈將會在全球佔據更加重要的地位。

二、中國如何應對下次疫情考驗?

不過,這次疫情暴露出來的中國產業鏈、供應鏈脆弱等問題,也是不容迴避的。誰也不敢想象,隨著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世界各國的經濟聯繫日益緊密,如果再發生疫情這樣全球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國又該如何最大程度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呢?

顯然,為應付下一次“黑天鵝”事件對全球供應鏈的衝擊,中國有必要在某個指定區域,通過優化產業鏈佈局、打通物流通道等系列舉措,將其打造成“戰時”供應鏈資源配置中心。在筆者看來,這個供應鏈資源配置中心,應符合這麼幾個要求:

一是產業基礎比較雄厚,且具有相對完整的工業體系。試想一下,如果在產業基礎薄弱的區域,打造供應鏈資源配置中心,不僅需要投入巨大的財力物力和人力,而且就投入產出比而言,也不太經濟。這畢竟不同於計劃經濟時期的“三線建設”,可以完全按照國家的意志執行。

二是該地區擁有穩定的對內對外物流大通道,以便在“非常時期”能夠保障人員物資往來,以及經濟正常運行。那麼什麼是穩定可靠的物流大通道呢?一般來說,是以鐵路、水運為主的國際國內物流大通道。這次疫情期間我們看到了,在高速公路、國道、省道等幹線公路被阻斷之時,大部分地區的鐵路、水運保持不間斷運行,為國民經濟的有序恢復提供了充足保障。

三是要滿足區域協調發展的需求。儘管粵港澳、長三角也具備上述兩大條件,但是從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考慮,我們建議這個特殊的供應鏈配置中心,應該放在中西部地區。同時,與粵港澳、長三角地區務工人員大多數來自於外地不同,中西部地區製造業、物流業等產業鏈、供應鏈上的員工相當部分來自於本地。後者有一個好處是,當重大公共衛生突發事件再度發生時,可以最大程度降低因封路、封村等極度措施,而造成的人員到崗難等問題。

三、成渝雙城經濟圈應該有何作為?

綜合來看的話,川渝兩地加快推進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能夠擔當此任。首先,重慶、四川產業基礎良好,工業門類齊全。以重慶為例。經過開埠、陪都時代、三線建設、計劃單列市、直轄等重大時期發展建設,重慶目前已經形成以電子、汽車、裝備、化工、材料、消費品和能源等為主導的多點支撐產業體系,擁有中國41個工業大類中的39個,其中電子、汽車兩大支柱性產業在全國甚至世界範圍內都具有一定的影響力。比如,重慶是全球最大的筆記本電腦生產基地和中國重要的汽車、摩托車、手機生產基地。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產業鏈、供應鏈協同與機遇

重慶長安智能化生產車間

近年來,在國家系列重大戰略和政策措施的推動下,重慶以大數據智能化引領產業轉型升級,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加快發展數字經濟,推動製造業加速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去年智博會期間,重慶提出,更加註重研發創新,更加註重補鏈成群,更加註重應用服務,集中力量建設“智造重鎮”和“智慧名城”。

雙城經濟圈另一大核心城市成都,電子信息、裝備製造、醫療健康等產業優勢也比較明顯。根據計劃,到2020年,力爭成都電子信息產業主營業務收入突破1萬億元;裝備製造業和醫療健康產業分別於2022年、2025年邁上“萬億級”臺階。重慶、成都產業既有同質化競爭性,又不乏互補性,未來可塑性很強。

其次,雙城經濟圈是中國內陸最早建設出境出海物流大通道的地區。2011年3月19日,中國首趟中歐班列從重慶團結村開往德國杜伊斯堡,開啟了中國對外開放的“內陸時代”。重慶這座不靠海不沿邊的城市,一舉成為內陸開放的前沿。時隔兩年後,2013年4月,蓉歐快鐵首班列車從成都出發,駛往歐洲波蘭。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產業鏈、供應鏈協同與機遇

時至今日,重慶、成都開行的中歐班列是運輸貨值最大、輻射範圍最廣、帶動產業最強的兩大中歐班列。截至2019年底,兩地的中歐班列累計開行數量突破9000列,佔全國的比重超過40%,有力地推動了雙城經濟圈高水平開放。今年疫情期間,成渝兩地中歐班列不間斷運行,為不少外貿企業、製造業企業順利復工復產把握了先機。

比如,聯想集團高級總監、供應鏈中國區負責人付文彬稱,過去該集團的產品主要通過海運方式出口,但受疫情影響,海運運力出現短缺,若使用航空運輸,則成本支出將有大幅提高。在這一情況下,聯想集團轉而通過中歐班列運輸。

除了中歐班列外,重慶還是連接“一帶”與“一路”的陸海新通道重要發起者、推動者和運營者。2017年9月25日,在中新互聯互通示範項目框架下,重慶聯合貴州、廣西、甘肅打造的南向通道鐵海聯運班列常態化運營班列(陸海新通道前身)實現首發,有力地推動中國加快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對外開放新格局。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產業鏈、供應鏈協同與機遇

西部陸海新通道總體規劃示意圖

去年8月,國家發改委印發的《西部陸海新通道總體規劃》,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聯手打造對接中亞、歐洲、東南亞、南亞等國際地區的物流大通道變為現實。如果再加上長江黃金水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已實現統籌中國西部地區、長江經濟帶以及歐亞大陸等國內外市場的基礎條件。

值得一提的是以越南為代表的東南亞,近年來,它已經成為中國產業鏈溢出的主要地區(注意不是轉移)。從全球供應鏈角度來看,東南亞逐漸成為中國連接北美、歐洲重要貿易節點。

根據施展的《溢出》,“伴隨著貿易摩擦,越南對美國出口有了大幅增長,中國對美國出口有了大幅下跌,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對越南出口的大幅增長。”因此,未來一旦成渝雙城經濟圈能利用陸海新通道等,深度參與到越南等東南亞國家的產業鏈和供應鏈發展的話,那麼前者將能更好地統籌利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為維護全球供應鏈穩定做出更大貢獻。

其三,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地位獨特。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提出,要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在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按照西財智庫首席執行官湯繼強的說法,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意味著在國家層面上賦予成渝兩地在西部大開發過程中的引領和帶頭作用,帶動整個西部更廣大地區的發展。還有不少專家表示,成渝雙城經濟圈承擔著拓寬我國經濟迴旋餘地、拓展中華民族戰略縱深等重要使命。這其實表明了,如果國家有意要設置一個“戰時”供應鏈配置中心的話,成渝雙城經濟圈無疑是最大熱門候選。

不過,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要在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有更大作為的話,還需要解決以下幾點:

一是持續加大產業投入力度,改變目前產業鏈集中度偏低、部分產業競爭力不足的局面。我們還是以重慶為例。一方面重慶電子、汽車兩大支柱性產業,當年為最大限度降低進項物流,採取的是產業鏈垂直整合的方式,從而形成“品牌企業+零配件商+代工企業”環環相扣的產業集群。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產業鏈、供應鏈協同與機遇

佛吉亞(重慶)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 來源:新華社

不過,不管是重慶電子製造業,還是汽車產業都存在配套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等問題。產業鏈上不少配套企業還分佈在長三角、粵港澳等地。這種遠距離採購零配件的方式不僅徒增了運輸成本,更重要的是當遇到疫情這樣突發事件,又很容易造成供應鏈中斷。還有一點是,也不利於向越南等東南亞國家擴展供應鏈網絡。據施展團隊的調研,越南電子企業往往與廣東、浙江、江蘇等東南沿海的配套企業聯繫度較高。

因此,重慶電子、汽車兩大支柱產業,在重視研發創新的同時,更要加快“補鏈成群”,以此提高產業的集聚效應。如果放在雙城經濟圈建設大背景下的話,川渝地區完全可以發揮協同效應,共同攜手引進與之相配套的企業。

另一方面,重慶大健康等產業競爭力不足,這不僅與重慶致力於建設國家重要的現代製造業基地不相適應,同時也不利於在非常時期,向境內外大規模供應醫療防護物資等。而這也是保障全球供應鏈穩定的重要因素之一。所幸的是,疫情讓重慶方面開始重視大健康產業發展。近日重慶市經信委表示,接下來重慶將加快培育壯大醫藥產品、醫療器械及相關設備、健康食品和運動康養用品等四類產業集群。

除此之外,重慶還應該圍繞著中緬油氣管道、全國重要頁岩氣生產基地,以及長壽化工園區、涪陵白濤園區等發展油氣全產業鏈,同時藉助重慶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發展交易、定價、結算中心。

如果我們把視野擴大到整個雙城經濟圈,就可以發現川渝協同發展油氣全產業鏈的基礎已經具備。比如,四川擁有天然氣儲量和產量,且石化工業也有一定的基礎。未來兩地在爭取中亞天然氣管道過境的同時,強化與新加坡、荷蘭等國在煉油石化等方面的合作,努力提升雙城經濟圈石化產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和話語權。

二是加快成渝地區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推動人流、物流、資金流得以快速流通,以便形成發展合力。據悉,川渝雙方重點推進“構築高效互聯的公路交通網”、“協同打造長江上游航運中心”、“推動出行服務便利共享”、“促進物流服務經濟高效”、“推動行業管理協同共治”等5項重點任務,協同鐵路、民航發展,努力構建通歐達海、立體互聯的對外交通格局,推動實現“雙核”間1小時直達,“雙核”至地級城市2小時到達。

三是成渝兩地共同推動出境出海物流大通道建設。一方面針對中歐班列、陸海新通道、長江黃金水道等加強資源整合,建立有效的合作機制;另一方面,在開闢喀什至(瓜達爾港)印度洋等新通道時,雙方共同爭取向國家要政策、資金及貨源等方面支持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