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皇帝為什麼熱衷於登基後改姓名?

莫吾知兮1


北宋有九位皇帝,除了太祖趙匡胤和徽宗趙佶之外,其他七位在繼位後都改過名字。

宋太宗趙匡義,太祖登基後改名趙光義,自己登基後改名趙炅。

宋真宗趙恆,原名趙德昌。

宋仁宗趙禎,原名趙受益。

宋英宗趙曙,原名趙宗實。

宋神宗趙頊,原名趙仲鋮。

宋哲宗趙煦,原名趙傭。

宋欽宗趙亶,原名趙桓。
而南宋九位皇帝中:

宋孝宗趙眘,原名趙伯琮。

宋理宗趙昀,原名趙與莒,後改名貴誠,登基後再改趙昀。

宋度宗趙祺,原名趙孟啟。


可以看出:北宋皇帝熱衷於改名,而南宋皇帝則比較少改名。這主要原因就是為了要避諱。

我們知道古代皇帝的名字是要避諱的,像宋太宗就多次改名,以避哥哥的諱,和讓兄弟避他的諱。北宋皇帝的原名都用的是較常見的字:光、受、益、伯、仲等,這些也是別人起名都容易撞到的。所以就直接改名單字,還要找一些比較少用的字來命名,而且自太宗之後,北宋皇帝的最終名字多含“日”字。

而南宋宗室則多以單字命名,而命名的字也多用較為生僻的字,只不過得同一輩的用同一個偏旁部首而已。這樣撞到的機會較少,也就不再熱衷於改名了。



一貳一橙


宋朝,宋太祖,趙匡胤,927年3月21日一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五代至北宋初年,軍事家,武術家,

宋朝眾多皇帝,史記,

皇帝即位,有官員專門結合周易八卦之類,測算一下然後在定年號,

皇帝的名諱,是需要避忌的,主要是為了表明自己的志向,某種政治態度吧,

還有就是怕和平民有重名,關健比較迷信,簡單概括,不周諒解。





涼薄青年丶玖壹


宋朝改名字是主要為了避諱。

皇家通常不用常用字來給子孫起名字,因為常用字不避諱的影響面很大,試想下皇帝的名字跟平民百姓重複,是不是很尷尬呢?

1.在北宋的九個皇帝之中,除了太祖趙匡胤以及徽宗趙佶沒有改名字,其餘皇帝都曾經改過名字。

例如宋太宗為了避宋太祖的匡字,把自己的名字改成光義,登基後又改名炅,由此宋朝皇帝改名成為傳統。

真宗趙恆原名德昌,與太祖的兒子趙德芳趙德昭一樣都是德字輩,後來太宗為了與太祖的子孫以示區別,不用太祖定的德惟從世,而另用元允宗仲。把皇子們都改成了元字輩,真宗也因此改名元休、元侃,登基後改名恆。

仁宗原名趙受益,是真宗唯一活著的兒子,立為皇太子後賜名趙禎。

英宗原名趙宗實,是太宗第四子雍王趙元份之孫,濮王趙允讓之子,過繼給宋仁宗為嗣,立為皇太子後改名趙曙,濮王趙允讓的允字以及英宗原名趙宗實的宗字都是宋朝旁系宗室的字輩,英宗的祖父雍王趙元份原名趙德嚴,後改名趙元俊,又改名趙元份。

神宗趙頊原名趙仲鋮,是宋英宗趙曙和宣仁聖烈皇后高氏所生長子,後改名為頊。

哲宗趙煦原名趙傭,宋神宗趙頊第六子,母為欽成皇后朱氏。後神宗病重,立趙傭為皇太子的同時改名為趙煦。

欽宗趙桓,宋徽宗趙佶長子,原名趙亶,又名趙煊,後改名為趙桓。

南宋皇帝中,宋孝宗趙昚(shèn),原名伯琮,後改名瑗,又賜名瑋,最後改為昚。理宗趙昀,原名趙與莒,1222年立為寧宗弟沂王嗣子,賜名貴誠,1224年立為寧宗皇子,賜名昀。度宗趙祺,原名趙孟啟、趙孜、趙長源。

現在取名字可以很開放,各種各樣的名字,只要不違法國家《姓名登記條例》就行。有些家長為了防止孩子重名,追求個性化,專門找一些生僻字用到孩子名字中,可這樣也許會導致辦戶口“遇阻”。另外,孩子將來在學習、生活或人際交往中也會遇到一些不便。所以,大家在取名字的時候還是要謹慎一些,名字也是一張對外交流溝通的名片。

我是愛說歷史的紫氣東來,歡迎大家評論,有好的想法一定採納。


愛說歷史的紫氣東來


宋朝皇帝熱衷登基後改名的主要原因並不是為了避諱,還有約定成俗的慣例,因為避諱改名其實只有趙光義一個,其他都是按唐宋以來的慣例改名。

另外還有一個講究就是宋人以單字為貴,所以,只要是皇帝以及真王,都要改為單字,以示尊貴。

名字是一個人的社會符號,一般來說都不會輕易更改,所謂“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說的就是姓名的重要性。

可是不論古今,都有人因為種種原因更改名字或者姓氏,對於皇帝們來說,改名更是家常便飯,原因各種各樣,有些是避諱才改的,有些則是不幸遭遇到惡趣味的改名狂老爹,例如唐肅宗李亨一生改過五次名,宋真宗趙恆一生改過四次名。

1,改名的美好初衷

皇帝改名始自漢宣帝劉詢,他當皇帝之前的名字叫劉病已,都是常用字,老百姓經常會用到。

劉病已被霍光選擇當了傀儡皇帝,按制度,皇帝的名諱是需要回避的,劉病已的名字太常用了,老百姓迴避起來很不方便,誰能說一輩子不生病啊?這不,一不小心就犯忌諱了,有關部門是管還是不管呢?

宣帝是個好皇帝啊!本來他就出身市井,瞭解民間疾苦,知道自己的名字給老百姓帶來麻煩,宣帝陛下就犧牲他自己,造福全國老百姓,在繼位後的第十年(除霍氏後第三年),元康二年五月下詔改名字劉詢,把常用字改為生僻字,以方便老百姓迴避。

2,大老粗皇帝們從粗鄙到優雅的標誌

和漢宣帝改名讓老百姓方便不同,有些開國皇帝,因為出身草莽鄉野,發達之後嫌棄本名粗鄙,就改一個優雅的名字來改頭換面,那時候雖然沒有趙日天,但皇帝的日天之心都是相通的,很多皇帝都喜歡選擇有“日”字旁的字,來彰顯自己的威風,有的甚至自己去造字。

梁太祖朱溫,本名溫,被唐朝皇帝賜名全忠,全忠卻全無忠心,殺掉大唐天子取而代之,嫌棄自己的本名不夠威風,下詔更名朱晃,頂著日光昭融萬邦。

後唐明宗李亶也不例外,他本名邈佶烈,給李克用做了養子被賜名李嗣源,興教門之變後,李嗣源登基為帝,就以“嗣源”二字是常用字不容易避諱為由,改名亶。

其實,誰不知道他是想淡化自己曾做過李克用養子、乾兒子的身份,所以才拋棄李嗣源這個名字改為李亶,也是帶“日”。

上面舉例這些改名皇帝還算本分,有兩位皇帝更牛氣,嫌棄沒有一個高大上的漢字能夠做名字來匹配他們,自己造字去,這兩位就是大周皇帝武瞾和南漢高祖劉龑。

武瞾,本名媚娘,她取代大唐建立大周后,為自己造一個名字,叫“曌”,取“日月當空”之意。南漢高祖劉龑,本名劉巖,後來又改名劉陟、劉龔,覺得這些字都不能展現自己的威猛,就取《易》“飛龍在天”之義,造出“龑”這個新字做名字。

3,避諱皇帝兄弟名字而改名

古代大家族取名,名字都有區分輩分的功能,同輩兄弟名字都會用同一個字來表明輩分。一旦兄弟中的某個人做了皇帝,其他兄弟們就得改名字為皇帝兄弟避諱。

比較典型的就是宋太宗趙炅,本名趙匡義,哥哥趙匡胤做了皇帝,在建隆元年(960)正月,就改名趙光義。他自己做了皇帝之後,不再是皇帝弟弟了,在太平興國二年(977)二月,又改名趙炅,這位才真的是趙日天哈!

還有金國的衛王完顏永濟,本名允濟,他嫡兄太子允恭被兒子金章宗完顏璟追尊為顯宗皇帝,做為兄弟的允濟就得避諱,因此他允字輩的兄弟們統統改成永,永濟、永蹈、永成、永中、永功、永德。

和永濟類似的還有清朝雍正帝胤禛,胤禛繼位後,令兄弟們統統把胤改成允,大耍威風。他孫子嘉慶帝顒琰卻和他相反,顒琰本名永琰,繼位後,並沒有讓兄弟們改名,而是他自己改掉常用的“永”,換成不常用的“顒”,一不用兄弟們避諱,二方便老百姓,他祖孫倆改名的行為很彰顯本人性格,誰刻薄,誰寬厚,一目瞭然。

4,陷入改名惡趣味不可自拔的皇帝

還有最初有避諱初衷的,隨著頻繁改名,陷入改名惡趣味不可自拔的帝王,其中以李治、武則天夫婦、李隆基、趙炅最為知名。

宋太宗趙三炅兒子們原先隨著趙匡胤兒子們德字輩,等到太平興國八年(983)十月的時候,二哥的兒子死絕了,四弟也弄死了,三炅才施施然的給兒子們改成元字輩,和侄子們的德字輩區別開來。

【太平興國八年】冬十月戊戌,改衛王德崇名元佐,廣平郡王德明名元祐,德昌名元休,德嚴名元雋,德和名元傑。
【雍熙二年七月】甲午,詔改陳王元祐為元僖,韓王元休為元侃,冀王元雋為元份。(《宋史》·太宗本紀)

做為嗣皇帝的真宗趙恆和唐肅宗一樣,名字屢屢更改,初名德昌,第一次改名叫元休,第二次改名叫元侃,至道元年(995)八月,被立為太子,又改名趙恆。

三炅的曾孫宋英宗趙曙做了皇帝后,把三個兒子的名字從二字改成單字,仲針改趙頊,仲糺改趙顥,仲恪改趙頵。

宋徽宗趙佶就折騰過二個大兒子的名字,老大欽宗趙桓,本名趙亶,改成趙烜,半年後又改為趙桓;鄆王楷,初名趙煥,和大哥一起在崇寧元年(1102)八月改趙楷。

5,冊立太子、繼皇帝位改名的慣例

冊立太子改名是從漢明帝劉莊開始,劉莊初名劉陽,建武十九年六月被立為皇太子,改名劉莊。

劉莊之後真正形成了冊立太子、新君繼位都改名的慣例,是從唐、宋開始,在李隆基和趙炅之後的皇帝都約定成俗,行此慣例。

宋真宗趙恆,立太子後改名恆。

宋仁宗趙禎,本名趙受益,立太子後改名趙禎。

宋英宗趙曙,本名趙宗實,立皇子後改名趙曙。

6,趨吉避凶式的改名

古代皇帝改名還有一種情況,就是趨吉避凶式的改名,像前面說的唐肅宗李亨,被立為太子後改名李紹,有人說紹字和南宋太子劉劭同音,不吉利,李隆基趕緊把兒子名字又改為李亨。

北齊高洋也遇到這樣的事,他的兒子高殷出生時,讓博學的大臣邢邵給兒子起名字,叫高殷,字正道。殷就是商朝,商朝皇位傳承都是兄終弟及,而正字拆成一止。高洋認為邢邵為他兒子起的名和字都不吉利,意味著以後接替他皇位的會是他的兄弟們,他的兒子將不能善終。

把邢邵嚇壞了,請求重新為高殷起名,高洋拒絕了,他認為是天意不能更改。後來他的兒子高殷真的被他弟弟高演、高湛廢殺。

宋孝宗趙昚,本名趙伯琮,名字也被養父趙構屢次更換,養在宮中時賜名趙瑗,封為皇子時賜名趙瑋,立為皇太子時,先賜名趙曄,最後才確定趙昚。

宋史汪應辰傳專門說過孝宗的名字,改名叫趙瑗,和唐朝那個謀反的廬江王同名,叫趙瑋又和西晉八王之一司馬瑋同名,叫趙曄吧,還不吉利,唐昭宗那個可憐蟲就叫李曄,這三個人結局都不好,所以才頻頻改名。

就是這樣。

圖表系猴格自制。

圖片選自網絡侵刪。

參考資料:皇帝改名說、避諱文化、漢書、冊府元龜、三國志、舊唐書、宋史等等

透過表象尋找歷史真相,以史為論,訴說個人見解。有喜歡遼夏金元的朋友可以關注猴格,不會讓您失望!當然,還有後宮八卦。


猴格大人


從北宋的所有皇帝的名字中,我們不難發現,他們的名字大多都是3個字,然後即位之後改名為了2個字,而且改名後的名字中,還能發現一個規律,就是第二字是屬於那種生僻的字。我們從趙匡義改名叫做“光義”中來分析。相信大家如果熟讀歷史,應該都知道“避諱”這個說法,要避開皇帝的名字,具體說,就是避免說出、寫出名字,表示尊重。

如果宋朝的皇帝們,都不改名字,像是“益”“實”“昌”這些都是經常要使用的字,但是也經常被用作名字,如果偶爾的一兩人皇帝,名字很霸氣,不改名字也可以。但歷史上的很多的皇帝,基本上都會改名字,而且改為“單字”,很少出現不改名字的。宋朝的皇帝,趙匡胤的名字不算常用的字,但是如果每一位皇帝,都這樣,即使用3個字,並且隨心取名,那你讓後來人怎麼辦呢?要避諱名字,不能寫,不能說,就算中國的漢字很多,但還是不夠用的,後來人的名字也沒法起了,平常批閱個奏摺,碰到“益”“實”“昌”這些字,大臣都要頭疼死。

因此也就出現了改名這個傳統,不外乎宋朝,很多的朝代都有這樣的規矩,具體就是:單字+生僻字!





小唱說歷史


治國不行,就在名字上下功夫。宋號稱文治天下,讀書人的毛病什麼字、號、諡號。又什麼五行!搞這一套無非就是塊遮羞布。所謂君無戲言,在宋就是個屁。宋朝是一群酸人庸人治天下書生誤國,明朝是一群手藝人治天下,讀書人天天想那些沒用的天馬行空,手藝人是從實際出發,怎麼省事怎麼來多快好省就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