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皇帝为什么热衷于登基后改姓名?

莫吾知兮1


北宋有九位皇帝,除了太祖赵匡胤和徽宗赵佶之外,其他七位在继位后都改过名字。

宋太宗赵匡义,太祖登基后改名赵光义,自己登基后改名赵炅。

宋真宗赵恒,原名赵德昌。

宋仁宗赵祯,原名赵受益。

宋英宗赵曙,原名赵宗实。

宋神宗赵顼,原名赵仲铖。

宋哲宗赵煦,原名赵佣。

宋钦宗赵亶,原名赵桓。
而南宋九位皇帝中:

宋孝宗赵眘,原名赵伯琮。

宋理宗赵昀,原名赵与莒,后改名贵诚,登基后再改赵昀。

宋度宗赵祺,原名赵孟启。


可以看出:北宋皇帝热衷于改名,而南宋皇帝则比较少改名。这主要原因就是为了要避讳。

我们知道古代皇帝的名字是要避讳的,像宋太宗就多次改名,以避哥哥的讳,和让兄弟避他的讳。北宋皇帝的原名都用的是较常见的字:光、受、益、伯、仲等,这些也是别人起名都容易撞到的。所以就直接改名单字,还要找一些比较少用的字来命名,而且自太宗之后,北宋皇帝的最终名字多含“日”字。

而南宋宗室则多以单字命名,而命名的字也多用较为生僻的字,只不过得同一辈的用同一个偏旁部首而已。这样撞到的机会较少,也就不再热衷于改名了。



一贰一橙


宋朝,宋太祖,赵匡胤,927年3月21日一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五代至北宋初年,军事家,武术家,

宋朝众多皇帝,史记,

皇帝即位,有官员专门结合周易八卦之类,测算一下然后在定年号,

皇帝的名讳,是需要避忌的,主要是为了表明自己的志向,某种政治态度吧,

还有就是怕和平民有重名,关健比较迷信,简单概括,不周谅解。





凉薄青年丶玖壹


宋朝改名字是主要为了避讳。

皇家通常不用常用字来给子孙起名字,因为常用字不避讳的影响面很大,试想下皇帝的名字跟平民百姓重复,是不是很尴尬呢?

1.在北宋的九个皇帝之中,除了太祖赵匡胤以及徽宗赵佶没有改名字,其余皇帝都曾经改过名字。

例如宋太宗为了避宋太祖的匡字,把自己的名字改成光义,登基后又改名炅,由此宋朝皇帝改名成为传统。

真宗赵恒原名德昌,与太祖的儿子赵德芳赵德昭一样都是德字辈,后来太宗为了与太祖的子孙以示区别,不用太祖定的德惟从世,而另用元允宗仲。把皇子们都改成了元字辈,真宗也因此改名元休、元侃,登基后改名恒。

仁宗原名赵受益,是真宗唯一活着的儿子,立为皇太子后赐名赵祯。

英宗原名赵宗实,是太宗第四子雍王赵元份之孙,濮王赵允让之子,过继给宋仁宗为嗣,立为皇太子后改名赵曙,濮王赵允让的允字以及英宗原名赵宗实的宗字都是宋朝旁系宗室的字辈,英宗的祖父雍王赵元份原名赵德严,后改名赵元俊,又改名赵元份。

神宗赵顼原名赵仲铖,是宋英宗赵曙和宣仁圣烈皇后高氏所生长子,后改名为顼。

哲宗赵煦原名赵佣,宋神宗赵顼第六子,母为钦成皇后朱氏。后神宗病重,立赵佣为皇太子的同时改名为赵煦。

钦宗赵桓,宋徽宗赵佶长子,原名赵亶,又名赵煊,后改名为赵桓。

南宋皇帝中,宋孝宗赵昚(shèn),原名伯琮,后改名瑗,又赐名玮,最后改为昚。理宗赵昀,原名赵与莒,1222年立为宁宗弟沂王嗣子,赐名贵诚,1224年立为宁宗皇子,赐名昀。度宗赵祺,原名赵孟启、赵孜、赵长源。

现在取名字可以很开放,各种各样的名字,只要不违法国家《姓名登记条例》就行。有些家长为了防止孩子重名,追求个性化,专门找一些生僻字用到孩子名字中,可这样也许会导致办户口“遇阻”。另外,孩子将来在学习、生活或人际交往中也会遇到一些不便。所以,大家在取名字的时候还是要谨慎一些,名字也是一张对外交流沟通的名片。

我是爱说历史的紫气东来,欢迎大家评论,有好的想法一定采纳。


爱说历史的紫气东来


宋朝皇帝热衷登基后改名的主要原因并不是为了避讳,还有约定成俗的惯例,因为避讳改名其实只有赵光义一个,其他都是按唐宋以来的惯例改名。

另外还有一个讲究就是宋人以单字为贵,所以,只要是皇帝以及真王,都要改为单字,以示尊贵。

名字是一个人的社会符号,一般来说都不会轻易更改,所谓“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说的就是姓名的重要性。

可是不论古今,都有人因为种种原因更改名字或者姓氏,对于皇帝们来说,改名更是家常便饭,原因各种各样,有些是避讳才改的,有些则是不幸遭遇到恶趣味的改名狂老爹,例如唐肃宗李亨一生改过五次名,宋真宗赵恒一生改过四次名。

1,改名的美好初衷

皇帝改名始自汉宣帝刘询,他当皇帝之前的名字叫刘病已,都是常用字,老百姓经常会用到。

刘病已被霍光选择当了傀儡皇帝,按制度,皇帝的名讳是需要回避的,刘病已的名字太常用了,老百姓回避起来很不方便,谁能说一辈子不生病啊?这不,一不小心就犯忌讳了,有关部门是管还是不管呢?

宣帝是个好皇帝啊!本来他就出身市井,了解民间疾苦,知道自己的名字给老百姓带来麻烦,宣帝陛下就牺牲他自己,造福全国老百姓,在继位后的第十年(除霍氏后第三年),元康二年五月下诏改名字刘询,把常用字改为生僻字,以方便老百姓回避。

2,大老粗皇帝们从粗鄙到优雅的标志

和汉宣帝改名让老百姓方便不同,有些开国皇帝,因为出身草莽乡野,发达之后嫌弃本名粗鄙,就改一个优雅的名字来改头换面,那时候虽然没有赵日天,但皇帝的日天之心都是相通的,很多皇帝都喜欢选择有“日”字旁的字,来彰显自己的威风,有的甚至自己去造字。

梁太祖朱温,本名温,被唐朝皇帝赐名全忠,全忠却全无忠心,杀掉大唐天子取而代之,嫌弃自己的本名不够威风,下诏更名朱晃,顶着日光昭融万邦。

后唐明宗李亶也不例外,他本名邈佶烈,给李克用做了养子被赐名李嗣源,兴教门之变后,李嗣源登基为帝,就以“嗣源”二字是常用字不容易避讳为由,改名亶。

其实,谁不知道他是想淡化自己曾做过李克用养子、干儿子的身份,所以才抛弃李嗣源这个名字改为李亶,也是带“日”。

上面举例这些改名皇帝还算本分,有两位皇帝更牛气,嫌弃没有一个高大上的汉字能够做名字来匹配他们,自己造字去,这两位就是大周皇帝武瞾和南汉高祖刘䶮。

武瞾,本名媚娘,她取代大唐建立大周后,为自己造一个名字,叫“曌”,取“日月当空”之意。南汉高祖刘龑,本名刘岩,后来又改名刘陟、刘龚,觉得这些字都不能展现自己的威猛,就取《易》“飞龙在天”之义,造出“龑”这个新字做名字。

3,避讳皇帝兄弟名字而改名

古代大家族取名,名字都有区分辈分的功能,同辈兄弟名字都会用同一个字来表明辈分。一旦兄弟中的某个人做了皇帝,其他兄弟们就得改名字为皇帝兄弟避讳。

比较典型的就是宋太宗赵炅,本名赵匡义,哥哥赵匡胤做了皇帝,在建隆元年(960)正月,就改名赵光义。他自己做了皇帝之后,不再是皇帝弟弟了,在太平兴国二年(977)二月,又改名赵炅,这位才真的是赵日天哈!

还有金国的卫王完颜永济,本名允济,他嫡兄太子允恭被儿子金章宗完颜璟追尊为显宗皇帝,做为兄弟的允济就得避讳,因此他允字辈的兄弟们统统改成永,永济、永蹈、永成、永中、永功、永德。

和永济类似的还有清朝雍正帝胤禛,胤禛继位后,令兄弟们统统把胤改成允,大耍威风。他孙子嘉庆帝顒琰却和他相反,顒琰本名永琰,继位后,并没有让兄弟们改名,而是他自己改掉常用的“永”,换成不常用的“顒”,一不用兄弟们避讳,二方便老百姓,他祖孙俩改名的行为很彰显本人性格,谁刻薄,谁宽厚,一目了然。

4,陷入改名恶趣味不可自拔的皇帝

还有最初有避讳初衷的,随着频繁改名,陷入改名恶趣味不可自拔的帝王,其中以李治、武则天夫妇、李隆基、赵炅最为知名。

宋太宗赵三炅儿子们原先随着赵匡胤儿子们德字辈,等到太平兴国八年(983)十月的时候,二哥的儿子死绝了,四弟也弄死了,三炅才施施然的给儿子们改成元字辈,和侄子们的德字辈区别开来。

【太平兴国八年】冬十月戊戌,改卫王德崇名元佐,广平郡王德明名元祐,德昌名元休,德严名元隽,德和名元杰。
【雍熙二年七月】甲午,诏改陈王元祐为元僖,韩王元休为元侃,冀王元隽为元份。(《宋史》·太宗本纪)

做为嗣皇帝的真宗赵恒和唐肃宗一样,名字屡屡更改,初名德昌,第一次改名叫元休,第二次改名叫元侃,至道元年(995)八月,被立为太子,又改名赵恒。

三炅的曾孙宋英宗赵曙做了皇帝后,把三个儿子的名字从二字改成单字,仲鍼改赵顼,仲糺改赵顥,仲恪改赵頵。

宋徽宗赵佶就折腾过二个大儿子的名字,老大钦宗赵桓,本名赵亶,改成赵烜,半年后又改为赵桓;郓王楷,初名赵焕,和大哥一起在崇宁元年(1102)八月改赵楷。

5,册立太子、继皇帝位改名的惯例

册立太子改名是从汉明帝刘庄开始,刘庄初名刘阳,建武十九年六月被立为皇太子,改名刘庄。

刘庄之后真正形成了册立太子、新君继位都改名的惯例,是从唐、宋开始,在李隆基和赵炅之后的皇帝都约定成俗,行此惯例。

宋真宗赵恒,立太子后改名恒。

宋仁宗赵祯,本名赵受益,立太子后改名赵祯。

宋英宗赵曙,本名赵宗实,立皇子后改名赵曙。

6,趋吉避凶式的改名

古代皇帝改名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趋吉避凶式的改名,像前面说的唐肃宗李亨,被立为太子后改名李绍,有人说绍字和南宋太子刘劭同音,不吉利,李隆基赶紧把儿子名字又改为李亨。

北齐高洋也遇到这样的事,他的儿子高殷出生时,让博学的大臣邢邵给儿子起名字,叫高殷,字正道。殷就是商朝,商朝皇位传承都是兄终弟及,而正字拆成一止。高洋认为邢邵为他儿子起的名和字都不吉利,意味着以后接替他皇位的会是他的兄弟们,他的儿子将不能善终。

把邢邵吓坏了,请求重新为高殷起名,高洋拒绝了,他认为是天意不能更改。后来他的儿子高殷真的被他弟弟高演、高湛废杀。

宋孝宗赵昚,本名赵伯琮,名字也被养父赵构屡次更换,养在宫中时赐名赵瑗,封为皇子时赐名赵玮,立为皇太子时,先赐名赵晔,最后才确定赵昚。

宋史汪应辰传专门说过孝宗的名字,改名叫赵瑗,和唐朝那个谋反的庐江王同名,叫赵玮又和西晋八王之一司马玮同名,叫赵晔吧,还不吉利,唐昭宗那个可怜虫就叫李晔,这三个人结局都不好,所以才频频改名。

就是这样。

图表系猴格自制。

图片选自网络侵删。

参考资料:皇帝改名说、避讳文化、汉书、册府元龟、三国志、旧唐书、宋史等等

透过表象寻找历史真相,以史为论,诉说个人见解。有喜欢辽夏金元的朋友可以关注猴格,不会让您失望!当然,还有后宫八卦。


猴格大人


从北宋的所有皇帝的名字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的名字大多都是3个字,然后即位之后改名为了2个字,而且改名后的名字中,还能发现一个规律,就是第二字是属于那种生僻的字。我们从赵匡义改名叫做“光义”中来分析。相信大家如果熟读历史,应该都知道“避讳”这个说法,要避开皇帝的名字,具体说,就是避免说出、写出名字,表示尊重。

如果宋朝的皇帝们,都不改名字,像是“益”“实”“昌”这些都是经常要使用的字,但是也经常被用作名字,如果偶尔的一两人皇帝,名字很霸气,不改名字也可以。但历史上的很多的皇帝,基本上都会改名字,而且改为“单字”,很少出现不改名字的。宋朝的皇帝,赵匡胤的名字不算常用的字,但是如果每一位皇帝,都这样,即使用3个字,并且随心取名,那你让后来人怎么办呢?要避讳名字,不能写,不能说,就算中国的汉字很多,但还是不够用的,后来人的名字也没法起了,平常批阅个奏折,碰到“益”“实”“昌”这些字,大臣都要头疼死。

因此也就出现了改名这个传统,不外乎宋朝,很多的朝代都有这样的规矩,具体就是:单字+生僻字!





小唱说历史


治国不行,就在名字上下功夫。宋号称文治天下,读书人的毛病什么字、号、谥号。又什么五行!搞这一套无非就是块遮羞布。所谓君无戏言,在宋就是个屁。宋朝是一群酸人庸人治天下书生误国,明朝是一群手艺人治天下,读书人天天想那些没用的天马行空,手艺人是从实际出发,怎么省事怎么来多快好省就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