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衡以鑿壁偷光出名,後來提出了怎樣的主張

《漢書》賞析 | 匡衡以鑿壁偷光出名,後來提出了怎樣的主張

圖片來自互聯網

匡衡上疏的內容最為精彩,也最能表述匡衡的政治觀點。

“臣聞五帝不同禮,三王各異教,百姓習俗特別好,是因為遇到時代不同。”這一段闡述的是“因地制宜”。

“陛下親行聖德,開太平之路,哀憐吏民犯法觸禁,連年大赦,讓百姓能改過自新,天下人幸運極了。但臣私下看到大赦之後,奸邪不因此減少停止,今天大赦,明天犯法,相隨入獄,這可能是引導不得其事理。”這一段暗示大赦的負面效應。

“真正愛護百姓,用道德禮儀來教育他們,讓其好壞分明,觀察他們的失誤,規定他適宜的作法,讓他們行動而使之和洽,安撫他們而使之安份。現在天下習俗貪財賤義,愛好聲色,崇尚奢侈浪費,忽視廉恥節操,放縱荒淫邪僻,綱紀失去秩序,妻妾之家超越同姓骨肉,父子兄弟之恩淡薄,婚姻之私情隆重,苟合僥倖,按自身施利。不改變根本,即使每年赦免他,刑法難得設而不用。”這一段說明“道德禮儀”的重要性。

“朝廷是天下的根本。公卿大夫彼此順禮恭讓,那麼百姓就不爭奪;愛好仁慈樂於施捨,那麼下面的人就不會兇暴殘毒;上講義節操守高尚,那麼百姓也會感動起來;上寬讓柔和,那麼眾人相愛。四者,是開明國君不威嚴而完成教化的途徑。朝廷有變色之言,則下有爭鬥之患;上有獨斷專行之士,則下有不謙讓之人;上有忌克求勝的輔佐之臣,則下有傷害他人之心;上有好利之臣,則下有盜竊之民,這大概是根本。今庸俗官吏的治理,都不以禮讓為根本,而崇尚苛急兇暴,有的堅持陷害好人於罪,貪財而羨慕權勢,所以犯法的人多,奸邪不止,雖然嚴刑峻法,還是不能改變。這不是天性自惡,而是由於上面失於教化。”這一段闡述了失去教化的惡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