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不忘中医曾经的失落,永远不忘中医先辈的抗争

3.17国医节 | 永远不忘中医曾经的失落,永远不忘中医先辈的抗争

医馆界 | 半夏

民国中医陈存仁在其《银元时代生活史》一书中写到:“中医界经过了这一次的大风暴,我们就根据在总商会开大会第一天的日期(1929年3月17日),定为“国医节”,又称“三一七事件”。从此之后,年年三月十七日那一天,全国中医界都举行国医节纪念仪式。”

91年过去了,中医界人士还会在3月17日这一天纪念“国医节”。

大风暴指的是1929年民国政府的“废止中医案”,引起全国中医的大抗争,最终中医取得了相对胜利。为什么中医人要持续纪念这一天?

因为整个三一七事件中,中医先是差点被当时政府废除,又通过抗争,赢得了暂时的胜利,中医人在三一七事件的刺激下,空前地团结起来。

2020年的3.17国医节比较特殊。今年年初,中医在抗击新冠肺炎的战疫中,接住了疫情的考验,让中国人又重新认识了一次祖国传统医学,也让中医人自信。

在这个特殊的历史节点,国医节的纪念有了别样的意义。

回顾历史

01 国医节始末

▶1929年2月23-26日 , 在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会议上, 余云岫提出的“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获得通过。

▶1929年2月26日,上海《新闻报》首先披露此事。

▶《康健报》创始人陈存仁和《医界春秋》杂志创始人张赞臣通电商量对策,陈存仁提议召集全国中医代表到上海来举行一次大规模的抗争会。

▶陈存仁和张赞臣赢得当时名医谢利恒与丁仲英的支持,决定利用《康健报》和《医界春秋》的全国订户地址,在各省各市各县挑出二人,将抗争通电转交当地中医公会。

▶药业张梅庵加入,提出中医师及中药店择日全体停业半天,举行上海医界联合抗议大会。

▶上海医界联合抗议大会顺利举行,一千多中医停诊,几百人药业人员参加。定于三月十七日假座上海总商会举行全国代表大会。

▶3月2日,余云岫主编的《社会医报》把没有宣布实行的“废止中医案”刊登出来,再一次惹怒全国中医药界。

▶3月17日,有十五省代表,二百四十三县的县代表,四个市的市代表共计正式代表二百八十一人,参加全国医药团体总联合会,会议连开三天,会上提出派代表到南京去请愿。

▶3月23日下午,蒋介石接见请愿团,说:“你们的事,我都知道了。我对中医绝对拥护,你们放心好了。小时候,我有病都请中医看的,现在也常服中药。”接见时间虽然只有短短5分钟,但大家还是确信,问题已得到彻底解决。

▶3月24日,请愿团与卫生部长薛笃弼与请愿团的谈话中一再表明。自己决不会实施废止中医提案。与之相反,卫生部为加强与中医的联系,还决定聘请谢利恒、陈存仁二位中医为顾问。至此,请愿任务可以说已胜利完成。

3.17国医节 | 永远不忘中医曾经的失落,永远不忘中医先辈的抗争

▲代表团合影

02 三一七事件是近代中医废存之争的高潮

西医在中国的进入和崛起,造成了中医和西医两种医学体系在中国的并存与抗争,中西医之间的比较成为近代中国医学史的核心问题。这种比较只有在中国才成立,李约瑟提到,世界各族疾病历史记载中,中医学几乎是唯一拥有连续性著述传统的。

中医废存之争涵盖在近代中西医之争中,西医试图废除中医,消灭中医,中医愤而反抗。国医节纪念的三一七事件是中医废存之争的一个高潮。

03 近代中医废存之争重要历史节点

▶1912年,北洋政府新定学制,摒中医于学校门外,中医界开始了第一次请愿抗争之举

▶1915年,随着两大西医会团体的创立,中国医学团体有了中西之分。

▶废止中医之论始发于清末民间,构成废除思想之滥觞,民初后废医论者渐多,1916年余云岫著《灵素商兑》,提出废止中医,非偶发之论,有深厚的思想渊源。几年后杜亚泉、恽铁樵等出面应战,开中西医学术正面论战之先河。

▶1925年,中医界再次请准中医加入学系,中西医之争卷入了上层;同年,上海医师公会创立,废止中医之营垒开始形成,于是中西论战了无虚日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肇建,政府设卫生部,权柄为协和医院院长、中华医学会会长刘瑞恒等西化派所握,中西医之间形同冰炭。

▶1929年废止中医案出台,由此引发全国性大抗争,双方剑拔弩张、势如洪水不复可遏。这场混战持续近10年因抗战而搁止,其间,医界、学界、政界乃至社会公众纠缠其中,集会、请愿、抗争、论战此伏彼起。战后风波再起,一直延续到1949年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瓦解。

当历史照进现实

三一七事件历史意义结合中医战疫现实,现实与历史部分重叠,过去的经验和教训依然值得学习。

01 权利是争取来的

“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的通过,让中医首次面临现实生死问题,是西医势力首次动用政治力量解决文化纷争,中西医之争由之前的文字和理论上的论战,转化政治和法律层面。而中医人的反击也是利用了政治力量,3月23日下午,请愿团终于见到蒋介石,他说:“你们的事,我都知道了。我对中医绝对拥护,你们放心好了。小时候,我有病都请中医看的,现在也常服中药。”接见时间虽然只有短短5分钟,是蒋介石的话让中医代表团相信,问题已得到了彻底解决。

战疫期间,从中央到地方,支持中医药参与抗疫相关政策一直十分及时。没有政策支持,何谈中医药发挥作用。而政策的支持,中医人从来没有停止过争取,非典期间,便是邓铁涛邓老等中医元老争取到中医介入非典治疗,证明了中医治疗瘟疫病的优势,此次中医抗疫,更有张忠德为代表的一批中医人,带着非典经验进入战场。

如今,中医药发展的相关政策出台之前,几乎都会有征求意见稿,是中医人建言的好机会。目前,院内制剂等相关政策尚未出台,为这些政策积极建言,促进中医药的发展,是中医人在提升医术之余,另外一种历史责任。

02 中医界前所未有的团结起来

在西医的冲击面前,一盘散沙中医人首次团结起来,共同抗争,意识到各自为政不利于事业发展。要知道,中医医生一直长期处于各自为政,长期讥评的关系中,这样的弊习直到现在还存在。

抗疫期间,中医内部总体的言论是向好的,但依然有部分攻击同行的无理言论。

三一七事件以后,中医师们日益减少彼此间的恶意攻击,甚至效法西医而拟定多种中医医学伦理,1933年上海国医公会制定的十八条“国医公约”中,便有多条专门论及同道相处的伦理,如“八、对病家切忌攻讦前医方药”,“九、对友人切忌评论同道短长”。我们是不是应该从中反思些什么?

03 舆论工具功不可没

《康健报》创始人陈存仁和《医界春秋》杂志创始人张赞臣利用《康健报》和《医界春秋》的全国订户地址,在各省各市各县挑出二人,将抗争通电转交当地中医公会。

没有这两家中医杂志的群众基础,全国的中医界不可能短时间联合起来,也就不可能对上层造成压力,避免中医被废止的命运。医学报纸和杂志是近代中西医之争的主要舆论工具。

抗疫期间,除了有人民日报,中国中医药报为首的官媒,为中医抗疫站台,诸多中医自媒体,积极发出自己的声音,中医的优势理应让更多中国人了解。

04 是中医的疗效救了中医

抗争团将中医疗效作为自己抗争的大旗。一方面,当时中国80%的地区没有西医,取消了中医,老百姓的健康要靠谁?另一方面,即使当时的西医代表了先进的西方文化,但是有识之士还是看到了中医的疗效优势,认为中医千年来“治效卓著”。

全国商联会代表冯少山在请愿中称:“中医中药,为人民保障,垂数千年之久,治疗确具实验此为全国人民所公认者,……鄙人曩背留学欧美,知西医对于外科,亦有相当可取,但生命相关之内科大症,非请中医诊治不为功,鄙人居第三者地位,根据事实和自身之试验,认定中医药极有提倡之价值与必要,万无废止之可能与理由,希望医药界同志一致努力不难达到最后之日的”——参见《申报》1929年3月18日

此次中医战疫获得各方的认可,不也正是“打铁还是需自身硬”,中医治疫的疗效和优势摆在那里。

05 重视中医教育

为了中医后继有人,三一七事件中,中医代表方提出将中医教育纳入国家教育系统(虽然最终没有实现),另一成果中央国医馆也曾致力于中医人才的培育。

从近代中西医抗争伊始,中医人便洞悉,中医的发展问题的最终都可以归于教育问题。直到现在,都是如此。疫情之下,很多中医医生的诊务受到影响,不如趁这个时机好好充电,练好内功。疫情彻底过后,看中医的老百姓无疑会多起来,到时候中医的医术得跟的上啊。

3.17国医节 | 永远不忘中医曾经的失落,永远不忘中医先辈的抗争

▲中央国医馆

为何纪念

时至今日,中医废止之争,早已成为历史,发展中医更是中国国策,我们为什么还要纪念“国医节”这样一个因中医废止之争而起的节日。

我不禁想起国歌歌词的争议。

1949年9月25日,毛泽东、周恩来主持召开国旗、国徽、国歌、纪年、国都协商座谈会。徐悲鸿提议用《义勇军进行曲》代国歌,得到了梁思成、周恩来等人的赞同。但郭沫若、田汉等针对于该曲歌词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等历史性的词句,认为不符现况,应当修改。最后毛泽东和周恩来赞同“安不忘危”的思想,认为新中国要达到真正安定、安全,还需要与内外敌人及各种艰难困苦奋斗,从而决定不做修改

1949年11月15日,人民日报发文认为,采用《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现时的国歌而不加修改,是为了唤起人民回想祖国创造过程中的艰难忧患,鼓舞人民发扬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爱国热情,把革命进行到底

此次新冠疫情,中医药几乎从一开始便参与抗疫,事实证明,中医药可以帮助新冠肺炎患者痊愈的时间缩短,避免轻症患者转为重症,这是张伯礼院士提出来的证明中医药效果的两个核心指标。

然而,在这样强有力的事实下,还是有部分人依然无法接受中医,疫情之下,中西医孰好孰坏的言论层出不穷。

中西医之争不会因为一次疫情停止,中医也不会因为一次疫情而崛起,路漫漫其修远兮,我辈仍需努力。

· END ·

紫苏|18018790602(微信同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