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了《道德經》《論語》想提升自我,天書一樣?有沒有開悟的指點?

修行者一


《道德經》《論語》沒有題主說的那麼“天書”,說是“天書”可能是因為古文的句子結構以及釋義不太容易理解,可以手邊備上一本古漢語詞典,或者乾脆看譯本。

“開悟”就更談不上了,這兩套書主要是娓娓地訴說了一些道理,“古文說理,今文教技”,時代變化的特徵,如今只靠說理可混不上飯吃了。

慢慢品吧,很多道理都是我們現在缺少的,提升一下思想可以,但是不要讓它們成為你之後的行為準則,為什麼呢?書裡的東西太理想化,跟現實反差太大,你會容易抑鬱。


凡卡9527


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對《道德經》和《論語》這兩本書感興趣的人不多,您能想到去讀這兩本書,還是非常值得鼓勵的。

因為這是道家和儒家的“鼻祖”作品,其深度不言而喻。

我們今天將從兩個方面為您解答:一:如何讀懂這兩本書,二:這兩本書的內在含義如何理解?

一,如何讀懂這兩本書?

很大一部分人剛開始看這兩本書的時候都會覺得迷茫,不知道該從哪裡理解,不知道該怎麼去讀。

如果想要讀懂這兩本書,不妨從兩個角度深入。

1: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讀一本書,首先要理解它的字面意思,如果連這本書的原文都沒有讀通順,就想理解文章中更深奧的智慧,這樣的方式很難達到自己的目的。

雖然說有人能夠做到,但是並不是每個人的悟性都很高。

所以我建議“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先把文章讀通順,把原文和譯文分別多看幾遍,當你看完之後,其中的意思也就自然而然的理解了。

2:行萬里路,在讀萬卷書

當理解了文章的字面意思之後,就要看到文章背後的深意,也就是真正的智慧本源。

《道德經》第一句話就是:道可道,非常道,用文字表述的道都不是永恆的道,那麼我們讀《道德經》的真正智慧,就是了解在文字背後的那一層意境和智慧到底是什麼,所以如果只是讀表面的文字,並不能達到這個目的。

有這樣一句話,叫做: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一個人只有走過一些路,經歷一些事情之後,才能讀懂一些書,而《道德經》這本書,也需要有一定經歷和閱歷的人才能夠真正的體會其中的智慧和含義。

很多智慧都是這樣,即便理解了字面意思,但是沒有經歷過事情,就永遠不懂其中的深意。

就好像王寶強演的《Hello.樹先生》這一部電影,有的人對這部電影感悟比較深,但是有的人好像沒有看懂,就是因為他沒有經歷過那種人生。

但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經歷一些事情才能讀懂一些書,並不是說現在停止讀書,而是結合自己的經歷,去理解書中的深意,才能更好的理解其中的智慧,並運用到生活中。

二:這兩本書的內在含義如何理解?

我們先舉一個例子:

《道德經》是道家學說的鼻祖著本,《論語》是儒家學說的鼻祖著本,但是背後的智慧卻是有些相通。
《道德經》中的智慧核心是“無為”,儒家中的智慧核心叫“中庸”,這兩種狀態的核心從某些角度上來說是相通的。
“無為”就是順應自然而為之,拋開主觀妄心,而“中庸”也是審時度勢,順應天道規律,所以這兩本書的背後本源都是順應天道。

通過上面的這個例子,便可以理解這兩本書其中的奧妙。

所以想要讀懂這兩本書,不要從人文和字面意思去理解,而從天道自然的角度,特別是《道德經》,《道德經》的智慧,就是站在天道的角度所闡述的。

有人將《道德經》歸類為“出世”的智慧,將儒家《論語》歸類為“入世”的智慧,這話雖然對,但是並不全對,因為兩者解決的都是人的問題,怎麼能歸類為出世和入世的區別呢。

儒家的《論語》雖然說看似是講的是世俗的仁義道德,言行束縛,但是當理解深層次之後,也會看到其背後的道的智慧。

好了,今天就簡單聊了這麼多,感謝您的閱讀。


國學書舍


看到題主這麼好學,非常佩服,遇到了就交流一下。

這兩部經典裡面都記錄著古代聖哲的智慧思想,非常值得我們去研學。

一部《道德經》是道家瑰寶,開篇第一章就是全文的總括。

一部《論語》是儒家重要經典之一, “仁”、“義”是其核心思想。

一、《道德經》

01“道”,天道規律;“德”,得也;“經”,不變也。合起來的意思就是講述天道規律、如何依照一定理論方法、掌握天道規律而後得之的經典。

02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中國春秋時代思想家、哲學家。老聃曾擔任守藏史(藏書室室長)。他的學說後來被莊子繼承並發展光大。道家後人將老子視為宗師,與儒家的孔子相比擬。史料記載孔子曾向老子請教關於禮的問題。後世認為老子是太上老君的化身。

03 老子修行圓滿之後,感覺天下沒有人能夠了解並接受他的思想及學問,於是準備騎青牛西出函谷關而去。在老子到達前一天晚上,函谷關關令尹喜晚上做夢夢到有紫氣從東方而來,推斷是有聖人西來。於是第二天早早起來,守在關口等了一天,終於等到一個騎青牛的老者,於是是就跪下求老子留一些“真言”,老子拒絕,但是尹喜不會輕易錯過與聖人相遇的千古良機,於是再三懇求留住老子三個月,最終老子寫下了千古奇書《老子五千言》——《道德經》至今。寫完之後,便出關西去,從此後世再老子音訊。


04《道德經》五千言,共分八十一章。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05 簡義:可以勉強來講述的,並非真正的道,用語言說不清楚。勉強來用名字來命名的,都不能表達真實、準確。無是天地萬物的本始。有是萬物的總稱。因無是因為恆常不變才觀察到他的奇妙。有是能夠孕育萬物才能觀察他的變化無窮。無和有,從同一本元“道“出生,名字卻不相同,表現也有不同,都稱得上非常玄奧。玄奧到無上至極玄奧,是所有奇妙的門徑所出之處。


06 道無法用語言去表。為了便於說明,用無和有去展開描述。他本來是一體,都是從源於”道“,是道的兩種表現,無法分開,無就是有,有就是無,即無即有,即有即無,無有本一,不得以而強名之。

07 隨後的八十章全部圍繞第一章展開論述。

最後第八十一章總結: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簡義:天道規律,只會為萬物帶來利益而無害處,聖人處世的方法,是無論做什麼但不去爭奪。


08 整個《道德經》把這個世界的的真相和盤拖出,老子也是力圖從各個方面予以說明,都是為了說明什麼是“道”,如何能“德”。奈何道之所在,是無法用言去描述,只能用心去體會,講究一個“悟”字。悟後起修,方才能“德”。



二、《論語》

01《論語》位列四書、五經之首,是孔子的弟子所編著、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經典。全書從第一篇“學而“開始,一直到“堯曰”第共計二十篇。主要講述了孔子“仁”、“義”的思想主張。

02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中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與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相傳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賢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所有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03 《論語》共二十章。第一章“學而第一“,開章就說”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04 簡義:夫子說:勤於學習並且常常實踐力行,不是一件很愉悅的事情嗎?有知己朋友從遠方來探訪我,不是一件很快樂的事嗎?別人因不瞭解而對自己有誤解,但是自己並不因此而生氣,不是稱得上君子嗎?

05 《論語》做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記錄,全書充滿著對儒家文化“仁“、”義“等思想觀點的闡述,對中國文化產生了巨大的積極作用。

《道德經》和《論語》,一部是道家重要經典,一部是儒家重要經典,是中國文化史上兩顆燦爛的明珠,值得我們學習、傳承、弘揚,並且讓更多人去了解、學習、受益。



雙溪小築


首先我想說《道德經》和《論語》除了能提升你在寫作和說話時的引經據典的水平外,對你個人能力的提升不會有一星半點的幫助,有這個時間還不如去選個補習班來得實用。當然如果你的飯碗就是寫稿那另當別論。你會說這些經典能幫助我瞭解國學和傳承中華文化啊,對不起,你讀十遍莎士比亞也傳承不了英國文化,這是對文化的誤解。文化是靠社會生活結構體系來傳承的,不是靠讀書。如果文化是大海,那四書五經只是浪花而已,古人的識字率低得驚人,沒有幾個人讀過四書五經,中國文化是怎麼得以傳承數千年而不輟的?


David曾954


不如先開悟,再看聖賢書?


只賺光陰


也許我的學習方法可以幫你儘快進入快樂學習中。

你能買這兩本書,說明你對這兩本書很感興趣,這是學習下去的動力,接下來就是方法問題。事實上,對於古典名著,大家剛一接觸都一樣有過困惑。相對而言,《論語》較為通俗一些,因為它是孔子的弟子們對老師的言論的整理編輯而成的,是孔子的日常言論。下面重點交流一下《道德經》的學習體會。

讀經典,要有螞蟻啃骨頭的精神,不能急躁。

經典之所以能流傳,說明它的深刻、適用。不然就不能叫做經典。很多人學了一輩子,也不敢說真的讀懂了《道德經》。所以一開始就要做好長期閱讀的心理準備。

對於經典,首先要過的就是文字關。古文不同於現代文,尤其是老子的《道德經》,用詞極其古奧,不如“立天子,置三鄉”,為何他不說“置三卿”,而在周朝已經有了“三卿”,這說明老子用字用詞極其古遠,只看文字表面很容易理解。但當我們知道了老子為什麼要用“古詞”,而不用周朝時期的常用詞彙的時候,我們就理解老子的這種用詞風格與他的“小國寡民”的淳樸狀態是緊密相連的。

借用工具。

那怎麼過這個文字關呢?這就需要藉助甲骨文這個文字工具了。有讀本更好,沒有讀本,電腦也很方便,在解釋古文字時,它會告訴我們這個字的創造原理,加深我們對文字層面的理解。比如“德“字,它的甲骨文造字形態是一個人行走在有岔道的路上,一隻象形的眼睛盯著前方,它的本意是順大道而行,不走邪路。

這樣,我們就會領會老子為什麼說順道而行的就是“德”了。

多版本比較閱讀。

我正式接觸《道德經》是去年四月份,先找了不同版本的《道德經》,比較著看,最後選了一本淺顯易懂的讀本看。但隨著對《道德經》理解的加深,那本相對淺顯的讀本就放棄了。因為他只是大意,具體到文字背後的深層含義,就不得而知了。

我們知道,《道德經》一語萬端,辭旨宏深,光理解大意遠遠不夠,比如,老子為何要寫這本書?他主要的閱讀對象是誰?為什麼古往今來那麼多的注家對有些章句的解釋不一致?為何同一本書前後解釋不能貫通?為什麼漢代之前和漢代之後的解讀明顯不同等。

那時候,我已經註冊了“今日頭條”,開始寫作相關文章。由於版本不同,各說各話,莫衷一是,沒法達成一致。於是,我開始藉助網絡,對所要解讀的章句,進行全網搜索,認真對比,按照自己的接受程度,有選擇地消化網上的觀點,然後整理成個人的觀點。當時這麼做,僅僅是為了保證自己觀點的一以貫之,不至於前後矛盾。後來發現這個方法很好,就一直沿用至今。

所以,當你打開《道德經》時,不要急躁,要有耐心,精讀一章比瀏覽全篇更有效。你可以試著比較閱讀,並且動手寫下你的讀書筆記,如果你能在平臺上寫出你的心得,就更好了,哪怕對一句話的理解也好,這個就可以讓大家看到,大家認為不對的就會對你提出反對意見。不管說什麼都要虛心接受,哪怕是諷刺挖苦也接受,因為我們是學習的,不是跟人家“打擂”的,非得分出個輸贏。

你試試這樣做一段時間效果咋樣。


問道黃老


所有的經典不是用來讀的

所有的經典都是用來合的


用戶52435296331


十八、色斯舉矣,翔而後集。曰:「山樑雌雉,時哉!時哉!」子路共之,三嗅(jù)而作。

  〔主旨〕

  孔子教導弟子要識時務。

  〔註釋〕

  〔今譯〕

  子路在山間橋樑上襲取一隻雌雉,其他的雉驚駭飛起,在天空飛翔一圈又停在橋上。孔子責備子路說:「你襲取橋上歇息的雌雉,怎麼算是得時宜啊,怎麼是得時宜啊。」於是子路兩手拱住雌雉放在地上,那雉鳥三次舒張羽翼,然後飛走了。

  〔引述〕

  做任何事情,適合時機是重要的因素。切合時機和情勢,做起來十分順當。否則便是不識時務,有違時令。喪失正當性,便成為不正當的行為。

  孔子當時,有感於鳥能得其時,人卻不得其時。子路沒有這種警覺性,居然去襲取雌雉。孔子用「時哉!時哉!」來啟發子路,要養成察言觀色的習慣,看看當時的情況,是可為還是不可為?不應該想做就做,令人覺得不識時務。

  〔生活智慧〕

  (一)任何一件事情,都不能離開時間和空間而單獨存在。在特定的時空背景,才具有意義和價值。因此時空一改變,對一件事情的觀感和評價,也就隨著有所改變。

  (二)察言觀色,如果用來討好、奉承或諂媚,那就是小人的行徑。若是用以瞭解當時的氣氛,判斷是否可以採取那些行動?便是高度警覺性的表現。

  (三)識時務者為豪傑,表示做人做事,最好切合時機和情勢的需要,為眾人所歡迎。否則不合時宜,引起大家的反感,勢必影響彼此的關係,難以達成預期的效果。

  〔建議〕

  養成察言觀色的習慣,只是不能用來討好別人。


幽默小君也


說在前

首先一定不要聽他們忽悠。道德經和論語並非天書。並且是傳世經典,不然的話,為何幾千年下來依然被大家所公認所推崇?

第2點你已經買了,說明你有讀下去的意願。那就把這種意願轉化成現實,把天書讀成日常用書。

然而往往是:書非借不能讀也。我們買的書,我們擁有的東西很可能變成裝飾品,被束之高閣而不去閱讀。

如何讀

1.論持久戰。

就像這兩部經典的傳世過程一樣,他承載了太多的思想和哲理,又經歷了幾千年的激烈和傳承。我們一定不要想一口吃個胖子,幾天之內把它看完。

當然如果說幾天看完也無可厚非,但是要說真正能領會感悟到什麼那就太難說了。一定要把它當作是枕邊書,有事沒事翻一翻看一兩條,都會非常有意義。

2.明確目的。

愛好是最好的老師。如果您像大多數人一樣,買了書只是為了在朋友圈發佈,那樣的話,您肯定和經典無緣,即便買了也不屬於您的。

論語: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說的就是這個意思,現在的人讀書更多的是為了顯擺,而古代的人讀書都是為了真正的提升修養,提高自身能力。

如果是為了顯擺,那可能幾天讀一本,一年讀多少本書,看似博學,然而都是假象。就像四書五經一共9本書,誰能一年都讀完,或者說誰能真正的領會到其中的意思呢,如果您能一年把一本書讀完讀透,那樣的話,您的收穫就會比很多人要高得多,可能沒有他們炫耀的那麼多數量,但是人生的質量絕對會上一個很高的層次。

3.選書。

就像您說的,為何是天書?就是因為我們現在所普遍缺失的古文閱讀的功底。大多數人都是初中高中時為了應付高考,而背誦記憶的那一點點古文功底。然而回頭想一想,那些東西無非是死記硬背,現在看一看,估計你會發現很多不一樣的收穫。

如果不能流暢的看古文,那麼不妨找一些比較通俗的解讀版。

然而走這種書也不是隨便去找,因為很多的解讀很可能會誤導你。特別是像道德經,區區5000字,然而從古至今的註解有1700餘種。我們如何選擇?

一定要選一些大家所公認的,而不能選一些譁眾取寵或者是偏門的。因為這樣的話容易先入為主,就像對於儒釋道三家,很可能被某一人的解讀而誤導。影響以後的進階和研讀。

書的選擇首先推薦中華書局版的,還有嶽麓書局,因為這幾個出版社,對於古典文學比較專業。至於作者,陳鼓應,李零,還有王弼《老子道德經注》等等,或者您可以從網上搜一下,有沒有其他更好的版本。

4.聽講解。

或許買了文白對照版的,仍然不能更深的領悟。那麼可以輔助於一些聽書的軟件。個人推薦葉曼先生講道德經,還有曾仕強,羅大倫,以及其他很多版本,都可以作為選擇。

一定不能拘泥於一家之言,要多多的做比較形成自己的思路。

總結:

在讀之前一定要問問自己到底是不是真的打算要讀。確定了目標再選幾本書。因為對於這些經典的解讀,一本書肯定不夠,但是書要一本一本的讀。去互相比較取長補短。結合一些講解,最終形成自己的思路和價值體系。

一定要做好長期讀書的準備。

一定不要打算很快的讀完。

每天讀一點,不要貪多。

相信你,經過開始幾天的啃書過程,一定會體會到道德經和論語的獨特魅力,並且受益無窮。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清中數,書中自有顏如玉。

開卷有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