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項羽過了烏江,還有捲土重來的機會嗎?

籃途館小二


殺人莫過誅心

劉邦殺掉了項羽,用的是還最可怕的殺人手法——擊垮他的意志,瓦解他的信仰,毀掉他的驕傲,讓他含恨自刎。

項羽骨子裡一直帶著一份傲氣,當然,他也配擁有這份傲氣。

他生於軍人世家,爺爺是楚國名將項燕,自小接受軍事思想的薰陶。

24歲便在鉅鹿之戰中大敗秦軍,那時項羽率領楚軍前往支援,手下宋義心想,最好等到秦趙兩軍打到筋疲力盡時,再假意前去支援。宋義抱著這樣的小人之心硬生生地拖了46天,項羽得知之後大怒,如此不仁不義,將其殺死,率兵前往支援。

公元前208年,項羽以6萬的兵力完勝秦朝的20萬大軍,兩個月的時間裡,一共打了九場戰鬥,也贏了九次,全勝的戰績,在秦朝滅亡後他便自取稱號為“西楚霸王”。可以看得出,24歲的項羽有驕傲的資本,“羽之神勇,千古無二”。

自小家世顯赫,家人精心教導,年少有為,也24歲的人生也算是順風順水。

可有時候,在年輕時多走一些顛簸之路也不算是壞事。

他年僅26歲便滅秦,項羽心高氣傲,必定不肯屈人之下,不肯受此屈辱。

即使他,有顏再見江東父老,可他也不具有百折不撓的品質,不像韓信能忍受胯下之辱罵,驕傲的人永遠是驕傲的,不肯低頭。

就算他這一次度過江東,那下次呢?劉邦的年齡是他的近兩倍,他是看不上劉邦的,被這樣的人打敗,我想那時的他也是看不上被劉邦打敗的自己。

很多事情如果再來一次,結局依舊不會改變。

曾經存在過的問題,如果沒有得到解決,會變成一種慢性病,潛伏在體內,一點一滴地侵蝕著你的身軀、思想。我想,項羽就算把握住了這次的機會,他的結局也別無其他。


歷史那些事兒20


我是雲清看世界,非常開心和大家共同探討這個話題。歷史是不能假設的,假如項羽不會烏江自刎,他也不會立刻滅亡,也只能是苟延殘喘。為什麼這樣說呢?我們可以從項羽的人生軌跡看出這一點。首先項羽喜歡婦人之仁,動不動就像老孃們一樣,被別人哭哭啼啼,說幾句好話,貪幾兩散碎銀兩就不知道北了,就忘記了自己的大事業。鴻門宴,是多好的一個機會,被別人一攛掇,再加上內應,錯失良機而時不利兮騅不逝。項羽也有幹大事而惜身的毛病,將士用命,效力疆場,等到論功行賞時,卻吝嗇的要命。他分不清敵我,不知道誰是真正的朋友,誰是真正的敵人。中了別人的反間計,將範曾驅逐,終成大錯。有人才他也不會利用,倒成了別人的開國元勳。像陳平韓信都是他那邊的人,卻都紛紛投靠了劉邦。前車之鑑,殷鑑不遠。


雲清看世界


【文殳子云】項羽過了烏江,也是苟延數月,最終投降是不可能投降的,可能換個地方自刎,或者被貪功冒賞的親信偷襲而死。具體原因如下:

一、劉邦不會讓項羽在江東東山再起

根據劉邦的性格與做事風格,假如項羽真的度過烏江,想在江東東山再起,劉邦必定率軍緊隨其後,儘快將其斬草除根,不會給項羽重聚兵力的時間和機會。

1、劉邦性格狠辣

劉邦在多年的征戰中,養成了為求勝利不擇手段的方式,自己親人、親信都不願保全。

  • 彭城失利後,項羽率軍猛追,劉邦撒腿狂跑,為讓馬車跑的更快些,把後來的漢惠帝劉盈、女兒魯元公主兩次扔下馬車,幸好夏侯嬰又給報了回來。
  • 滎陽對峙時,劉邦緊守不出,項羽把劉太公帶出來,對劉邦說:“如果你再不出戰,我就把你爹烹了。”劉邦回答說:“當初我和你約為兄弟,我爹就是你爹,你要烹了的話,記得給我一晚肉湯。”如此無賴,讓項羽也是無奈。
  • 在滎陽被攻破後,為避免被項羽捉住,劉邦讓親信紀信穿上自己的衣服帽子,駕著自己乘坐的馬車從另一城門出去,吸引到項羽後自己再逃走,結果紀信被項羽燒死。

2、劉邦佔據全面優勢

劉邦與項羽約定以鴻溝為界,同意謝兵時,劉邦部將韓信已攻下趙、魏、燕、齊等地,楚地有彭越牽制,佔據非常有利的條件。而自己當年正式因為項羽沒有斬草除根,所以才能夠重新爭霸天下,項羽的教訓劉邦是不願意再犯了,所以即使再困難,也要想辦法把項羽消滅,否則等項羽聲勢復振,再想消滅難度就更大了。

  • “漢有天下太半,而諸侯皆附之。楚兵罷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不如因其機而遂取之。今釋弗擊,此所謂‘養虎自遺患’也。”——《史記·項羽本紀》

二、項羽很難在江東東山再起

1、項羽已失民心

1)殺害懷王

當初,項梁、項羽剛從江東渡江,有人向他們提議說大家爭相依附項氏,是因為你家世世代代都是楚國將軍,能夠讓楚國復國,這才從民間找到放羊的熊心,立他為楚懷王。

  • 皆爭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將,為能復立楚之後也。

但項羽滅秦後,自稱霸王,尊奉楚懷王為義帝,將他遷徙路途上暗殺。結果劉邦知道後,大肆宣傳,嚴重影響了項羽在天下諸侯和百姓心裡的印象。

  • 趣義帝行,其群臣稍稍背叛之,乃陰令衡山、臨江王擊殺之江中。

2)

暴虐屠城

項羽定都彭城後,在聽到齊國內亂時,派兵前往鎮壓,因憤恨齊王田假、田齊等背叛,坑殺降兵,燒民房屋,俘虜老弱婦女,完全是一種征服者的行為,而不是天下君王的態度,讓齊人更加抵抗。韓信打到齊國後,劉邦派說客稍微一張嘴,新的齊王便準備投降。

  • 徇齊至北海,多所殘滅,齊人相聚而叛之。

3)人心思太平

當時天下人經過戰國末年連年征戰,秦國好不容易統一天下後,原指望有太平日子,卻沒想到更重的兵役、徭役和賦稅負擔;秦朝滅亡後,楚漢之戰又打響,好不容易約定合約,不再打仗,對太平日子期望更高。雖然劉邦背信棄義追擊項羽,但在百姓心裡名聲不錯,而且佔據很大優勢,江東父老不一定願意再跟項羽冒險。

2、項羽親信消亡

項羽所率楚軍在滅秦之戰中打下赫赫威名,一方面靠項羽個人勇猛武力,另一方面也靠大量優秀的戰將,如龍且、英布、蒲將軍、鍾離昧、周殷等,但在楚漢之爭中消耗殆盡,以至到烏江邊時僅餘數十騎。

這時候加入項羽度過烏江回到江東,即使組織起民眾抵抗,但沒有有能力、受信任的部將統帥,一樣難以抵抗,甚至可能在劉邦高額懸賞下,最終被身邊人殺死求攻。從他自刎後身體被分屍,搶的各部分的五個人均被封侯。

1)戰死沙場

這一部分武將能力強,對項羽絕對忠誠,是項羽骨幹中的骨幹,但最終戰死沙場。

龍且:項羽最信任的武將,立下赫赫戰功,率十萬大軍援齊時被韓信擊敗,灌嬰將其斬殺。

騎將灌嬰擊之,大破楚軍,殺龍且。

蒲將軍:最早帶部眾投奔項梁、項羽的勢力之一,楚漢之爭中下落不明,戰死居多。

2、投降劉邦

滎陽對峙時,劉備被壓得喘不過來氣,於是採用陳平之計,重金離間項羽君臣,取得很好效果。

顧楚有可亂者,彼項王骨鯁之臣亞父、鍾離眛、龍且、周殷之屬,不過數人耳。

英布:最早帶部眾投奔項梁、項羽的勢力之一,滅秦後被封九江王,因不滿項羽、拒絕徵調被龍且打敗,隨後投奔劉邦;

鍾離眛:項羽大將之一,因陳平之計受到猜忌,垓下之戰時離開項羽,後投奔韓信。

季布:項羽大將之一,垓下之戰後與項羽失散,後投降。

周殷:項羽大將之一,龍且死後被任大司馬,派往九江徵兵,但被英布勸服叛楚,帶兵攻擊楚國後方,令項羽失去大本營,也失去復起的最後希望。

  • 大司馬周殷叛楚,以舒屠六,舉九江兵。

3、項羽失去信心

項羽自詡萬人敵,但最終被一直瞧不起的劉邦打敗,沒有反省自己的錯誤,反而怪罪老天。“天亡我也,非戰之罪也。”在逃跑過程中,被一老農欺騙走入大澤,但還是殺出重圍到烏江邊時,說明還是想回去的,但看到只有一個孤零零的亭吏迎接時,霎時摧毀了他那顆強者之心,在聽到他勸自己回到江東重新組織時,說道:“天之亡我,我何渡為!”於是反身再戰,獨殺數百人,而後自刎,成全故人呂馬童

“萬金,邑萬戶”。



【結語】項羽在人們心中地位很高,甚至某種時候超過劉邦,不僅是因為他“王不過霸”的勇猛威武,更因為他悲劇性的人生,讓人暢想他能夠回到江東、捲土重來,但事實就是很殘酷,這是不可能的。


文殳子


項羽過烏江也是有可能捲土重來的,首先項羽過了烏江劉邦不敢過江打項羽,原因是劉邦不信任韓信,還有就是劉邦曾親率56萬大軍把項羽的首都彭城佔了,而項羽僅用三萬人馬打的劉邦狼狽不堪,甚至是老婆孩子都顧不上,要知道劉邦是從西面打進彭城的,項羽也是從西面進攻劉邦的,相當於斷了劉邦的後路啊,三萬人敢斷56萬人的後路,何等的魄力?這個經歷劉邦能忘了?這時候雖然項羽兵敗,但是如果項羽過了江,劉邦敢把他的60萬大軍孤注一擲過江攻打項羽嗎?要知道過江攻打項羽一旦戰敗劉邦連跑的地方都沒有隻能跳江,江東是項羽的老家,有項燕的聲望加上項羽的人格魅力捲土重來不是問題。

其二,項羽雖然帶領江東子弟八千無一人生還,但是要知道這不是項羽的責任,是劉邦背信棄義單方面毀約,鴻溝協議是當著雙方几十萬戰士漢霸二王一起簽訂的,所以在當時劉邦是偷襲了項羽,使得項羽被圍兵敗這是事實,至少在當時劉邦背信棄義就是小人,你想想江東父老該恨項羽還是劉邦。

再說說軍事方面,當時項羽僅十萬人,劉邦有60萬由韓信指揮,韓信被後人稱為兵仙,再加上謀聖張良、大漢第一功臣蕭何、九江王英布、陳平、彭越等一大批當時一等一的人才,圍的項羽水洩不通,垓下之戰韓信以30萬正面對陣項羽,而項羽僅十萬人打的韓信節節敗退,之後英布、彭越等人兩邊包抄使得項羽只能使用人海戰術,最終退回大營,垓下一戰項羽雖然沒能突破韓信的防線,但是韓信也沒能阻止項羽撤回大營,從而不能殲滅項羽部隊。而且這時候項羽是外無救援內無糧草,就這樣劉邦韓信都不敢攻殺進楚軍大營,還要用四面楚歌這種計謀來瓦解楚軍軍心。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鬼阿罪


有。

這個問題毋庸置疑。

正如你所說,項羽霸王別姬,烏江自刎,非常悲壯。所以反向推論,他要過烏江重新拉起隊伍,必定能捲土重來,走向成功。

要說項羽能夠捲土重來,因為他有幾個因素:

第一,他有天下無敵的戰力值。當他身邊就剩下十八名士兵的時候,他仍舊能夠帶領他們在漢軍的軍陣裡殺個三進三出。

令敵軍聞風喪膽,是項羽最大的優勢。要是他能夠放下“無顏見江東父老”的顏面,等他重新打回來,必定是降者無數,哪裡還有劉邦的份?

第二,他能夠回江東重整旗鼓,那麼他就學會了能屈能伸,和劉邦一樣一樣的,那麼劉邦還有什麼優勢可言。

“西楚霸王”早已經是江東父老心目中的英雄代表,他們必定拼死為項羽衝鋒陷陣,死而後已。所以,項羽還真不用像開始征戰的時候那樣勞神費力,就能夠輕易地取得天下。

第三,出身上的優勢,也是他能夠捲土重來,並且成功的決定因素。

古代的門閥觀念深入人心,項羽乃世家大族,背景深厚;而劉邦乃一介亭長,都不能算是朝廷命官,根本不入流。

所以在天下人的眼裡,項羽得天下是應該的,而劉邦得天下則是走了“狗屎運”,有點顛覆人們的想像。

還有,項羽如果能夠過烏江,也會顛覆天下謀士們的想象,會認定項羽已經擁有了能屈能伸,容人的雅量,所以必定會逐漸地投奔他,讓他的力量迅速強大。到時候得天下更是易如反掌。

我是白雲山水居,謝謝閱讀。歡迎評論。


白雲山水居


前言: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捲土來?-----北宋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烏江亭》。看來王安石對於項羽如果過江東是否能捲土重來是持否定態度,筆者也是比較贊同這個觀點,認為即使項羽過了烏江,順利返回到江東地界,他也不可能有捲土重來的機會。

項羽自己有沒有想過返回江東?

項王乃馳,復斬漢一都尉,殺數十百人,復聚其騎,亡其兩騎耳。乃謂其騎曰:“何如?”騎皆伏曰:“如大王言。”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

說的是項羽被圍之時與部將殺出重圍,卻遭遇劉邦大軍的再度圍困,最後被逼到烏江邊,項羽有沒有想過東渡?顯然是有的!從簡單的十個字可以知曉,那就是: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原因很簡單,江東是復楚時的大本營,是八千子弟兵出來打天下的故鄉,而且此時的項羽也並非只剩他一人,項羽屬於那種別人給予動力就能滿血復活的主。

從與敗退騎兵的對話可以看出,項羽當時的戰鬥意志還是比較強烈的,項羽是那種一遇到挫折就一蹶不振的人?肯定不是!不要被烏江自刎,給放大了他的心理承受能力。比如他的大將龍且戰死,形勢發生變化之時,他則是派人遊說韓信,按他之前孤傲的性格,項羽斷然不會如此放低姿態。說明在項羽的骨子裡的狂傲,與不服輸的韌勁是並存的。

項羽為什麼放棄船伕的建議?

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原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

這是船伕說給項羽的話,意思是目前的形勢是漢軍殺到,但是他們沒有可以渡江的船,趕緊上船返回江東,雖然江東地方小,但是足以讓項羽東山再起!船伕的話的話說的也是實際情況,後有劉邦的追兵,再不走只能坐以待斃了!看上去項羽渡江是唯一的出路,為什麼項羽卻放棄了船伕的建議?

一是,項羽所說的“面子”問題。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意思是當年一起出來的子弟兵盡數被殺,自己哪來的勇氣面對江東子弟兵的家人?即使有勇氣面對,誰能保證子弟兵的家人不會遷怒於自己?畢竟人是交到他手上的!

二是,渡江真能回江東?且不說韓信等人會不會在江面設伏,就單說江東的地理位置,它接壤的勢力有英布的九江,誰知道在他渡江之時,江東的真實情況是怎麼樣的?真的能如船伕所言,上了小船就能有他日捲土重來的資本?

為什麼說即使項羽過江也沒有捲土重來的機會?

項王自立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

這是項羽在大肆分封諸侯時留給自己的勢力範圍,其都城在彭城,他做西楚霸王之時,對江東子民有沒有做到愛民,擁民?現在自己是一敗塗地,江東的子民還擁戴他?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捲土來?王安石的詩已經很清楚點明,即使他能招到江東的子弟兵,還有多少人願意再次隨他出來打天下?先不說江東地界的人口數量,其版圖的限制就註定其糧草是大問題,連年的征戰江東即使再富庶,也沒有能力說可以抗衡劉邦其他版圖的總供給量,在兵員的數量,後勤供給,甚至是民心,項羽除了勇猛之外,他還能剩下什麼?再毫無希望的情況下,把戰火引導江東地界才真是百死莫贖了!

結語:項羽在兵敗退到烏江邊,面對船伕東山再起的勸言,選擇放棄,不是說他願意,而是實際的情況已經告訴他,他東山再起,捲土重來的機會,也只能如江水一般,雖然能泛起波瀾,但是想翻起巨浪將劉邦擊敗,已經是不可能的事情,既然如此,自刎這樣悲壯的方式結束自己,倒也能配得上自己“西楚霸王”的英雄之名。


農夫說歷史


導語

唐代著名詩人杜牧,在詩中寫到過“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這是對項羽自刎烏江的一種惋惜,也是杜牧個人的猜想。但事實上,項羽沒有回到江東,他選擇了用自刎的方式來結束自己的一生。

分析

  • 項羽能否回到江東

項羽當時已經處於重重圍困之下,他是否能回到江東呢?

1、根據《史記》中的記載,項羽是自刎於烏江邊上的。當時的烏江亭長,見到項羽之後給他提出了回到江東的建議:

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原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

然而,這個建議卻並不可信。韓信作為軍事大家,他的計劃是把項羽逼到烏江邊上,採取十面埋伏陣,來徹底終結楚漢爭霸,那他就一定會考慮到項羽渡江這種可能性。既然如此,這個烏江亭長所說的話就很值得懷疑。所謂的“獨臣有船”,不過是自說自話而已。項羽真的聽了他的建議而乘船渡江,也會在水中遇到韓信的埋伏。

2、另一點,我們就要說一說項羽真正死的地方了。如果根據《漢書》中的記載項羽並非於烏江邊上,而是死於東城:

項籍敗垓下去也,嬰以御史大夫將車騎別追項籍至東城,破之。

以東城的交通環境並不具備項羽渡江的條件。

3、項羽的起家之地的確是江東,但是項羽多年在外征戰,在江東還有多強的民心,這個無人知曉。況且,此時的江東也並非鐵板一塊,九江王英布的勢力範圍就和江東一代有交集。既然如此,英布能眼睜睜的看著項羽回到江東麼?而江東一代項羽的支持者又有誰能是英布的對手呢?那麼,即使項羽真的回到江東,首先面對的就是英布軍團的堵截。

  • 項羽為什麼不回到江東

依照項羽的個性,不回江東才是正常的,回到江東那就不是項羽了

1、在《史記》中,項羽明確給出了他不回江東的理由:

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

總而言之,項羽自己覺得無言見江東父老。的確如此,八千子弟兵全部戰死沙場,項羽恐怕也很難有臉回到江東了。

2、此時的項羽根本就無人可用,手下重要的將領龍且已經戰死了,項羽的人生導師亞父范增也此時也已經病死。即便項羽回到江東,又還有誰能夠幫助他重整旗鼓呢?要是沒有人能夠幫助他,他回江東又有什麼意義。

3、虞姬的死對項羽來說是一個沉重的打擊。自古道“英雄氣短,兒女情長”,楚霸王恰恰是這樣一個人,虞姬自刎於他的面前,讓他已經心灰意冷。雖然虞姬是為了不成為他的累贅而自殺的,可對項羽而言,連自己最為心愛之人都無法保護,這種打擊是很難承受的。

  • 即便回去以後,項羽又能捲土重來麼

以當時的天下大勢,和項羽所處的環境,就算是回到了江東,也根本沒有機會與劉邦一交高下

1、劉邦與項羽的大決戰,意味著天下最終的歸屬,同時也意味著戰亂終將結束,人們要開始走向和平的生活。此時的百姓沒有人希望戰爭延續下去,即便是江東父老也依然如此。和平在這個時候變成了主旋律,而劉邦所表現出來的仁厚又讓百姓們看到了曙光,所以項羽很難再找到支持者。要知道,項羽當時起兵之所以成功,是依託於:“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時”的大環境下的。

2、劉邦、韓信等人也不可能坐視項羽東歸,重整旗鼓。劉邦素來就有奪取天下的志向,他自然也能知道項羽一旦重整旗鼓會帶來什麼樣的危害。項羽即便東歸,想要重整旗鼓勢必需要時間。而此時,劉邦大軍必然會“宜將剩勇追窮寇”,不會給項羽一絲緩衝的機會。有著巨大優勢的項羽都會敗給劉邦,孤家寡人的項羽又有何能力捲土重來呢?

3、此時的項羽也不是當初舉起反秦大旗,眾望所歸的大英雄了。焚燒咸陽城,坑殺秦國士兵,謀害義帝,一系列的殘暴行為,讓人們都看清了這個人兇殘的一面,想要獲得江東父老重新認可難度很大。亭長所說的“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無非是一句安慰的話,真正的情況是,連路邊指路的老農都巴不得項羽趕緊死去。

4、項羽本身就沒有奪取天下的戰略格局。早在鴻門宴項羽放跑劉邦的時候,范增已經對未來的天下走向有了斷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項羽這種天生自帶的缺陷,就註定他只能是一個戰場廝殺的將領,而並非統一天下的英主。

5、江東是項羽起家之地,但項羽並沒有很好的經營哪裡。可是打仗所需要的不僅僅是人,還有錢糧。且不說當時的江東能給項羽提供多少兵源。就連作戰物資都無法提供給項羽,當時的江東並不富裕,即便是豐收季節都沒有餘糧。而項羽敗亡的時候,還是冬季:

十二月,圍羽垓下。羽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知盡得楚地。羽與數百騎走,是以兵大敗。灌嬰追斬羽東城。

本就沒有餘糧的百姓,在這個萬木凋零的日子裡,拿什麼來支援項羽呢?

結語

項羽自刎烏江,引來無數的後世文人為之唏噓。可細想起來,項羽本身並沒有什麼讓人去惋惜的地方。他暴戾、殘忍、嗜殺,就是這些個性上面的不足,把他一步步推向了百姓的對立面。

由一個反抗秦朝殘暴統治的大英雄,變成了一個比秦朝統治者有過之無不及的暴徒。項羽能夠選擇自刎烏江,是他最好的歸宿。即便他真的包羞忍恥回到江東,也仍然擺脫不了失敗的命運。


再言春秋


問題不在於項羽渡不渡烏江,而是項羽渡了烏江到了江東又能如何?江東民心便會盡歸項羽?項羽便能迅速整合出一支成規模的軍隊?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為君王捲土來?

四個字,天下大勢。


此時的劉邦除了關中三秦等地,還坐擁趙燕代三國諸侯封地,而項羽僅剩一楚。

即便項羽能夠迅速整合江東父老,以江東土地,又能負隅頑抗多久?一楚之地而已,與劉邦此時佔據的土地相比,彈丸而已。

兩方土地人口差距巨大不說,手底下的人才將士同樣懸殊。

劉邦有蕭何韓信,張良陳平,樊噲周勃,灌英陳希等人跟隨,可謂人才濟濟。反觀項羽,則無太多可用之人,大將英布反叛,謀士范增離間出走。

垓下之戰過後,楚軍精銳盡失,從項羽丟下殘兵率領八百精騎突圍那一刻,他就已經沒機會了,而突圍帶著的八百精騎,到了烏江邊也僅剩下項羽一人而已。

以當時的形勢來說,楚軍的的確確氣數已盡,項羽此時的資本甚至還不如九江王英布,過了烏江又能如何?自取其辱罷了。

項羽還是最開始的那個項羽,自負天真,但天下已經不是最開始那個天下了。那個江東拉起幾千人起義便能迅速壯大到數萬人甚至十餘萬人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此時的天下不叫秦,項羽面對的對手也變成了劉邦。

時勢造英雄,那個振臂一揮便有人跟隨的秦末已經過去了,而今的項羽就算過了江東,接下來恐怕要面對的是韓信、英布、等人的圍攻了。

劉邦是不會給他發展壯大的機會的,因為他自己就是用這樣的方式擊敗了項羽。

劉邦是個聰明人,這點應該無人質疑吧?


後世文人不論如何歌頌項羽,但他終歸是敗給了劉邦。

要我說,還是政治家王安石看的通透

《烏江亭》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捲土來?


蟬鳴八月


烏江是個地名,項羽想過的是長江,那裡的長江呈南北走向,故稱江對面為江東。

那麼,項羽要乘船回到江東,還有機會捲土重來嗎?我認為沒有。

地理

劉邦稱帝后,兌現承諾,分封各路異姓諸侯王,其中韓信為楚王,英布為淮南王,彭越為梁王,這三位皆是漢軍中最驍勇善戰的將軍了。

再來看看他們的封地,英布以六為都城(今安徽六安),包括九江、廬江、衡山、豫章等郡,韓信則以下邳為都城,擁有原來項羽的大片土地,因此江東地區後來成為韓信的封地。

如果項羽順利過江,他將陷入韓信和英布的夾擊之中,勝出的幾率有多大?

兵力

垓下決戰時,韓信擁兵30萬,英布擁兵大概10萬。項羽呢,如果僥倖能單騎跑回江東,他又能立刻招到多少兵馬?

記得當初項梁、項羽叔侄出江東時,帶上了八千江東子弟,幾乎帶走了那裡的精銳。之後的7年時間裡,江東一直為項羽名下的地盤,當前線兵力告急的時候,江東哪有不服兵役的道理。更何況持續幾年的楚漢相爭,劉邦的每次失敗,都是項羽的士兵以命相搏而來的。劉邦屢次全軍覆沒,項羽又豈能全身而退?

因此,即使項羽想要招兵買馬,也無什麼人可招吧。

時間

項羽能過江,韓信和英布難道就不能過江嗎?劉邦一聲令下,殺項羽者,封千金,賞萬戶侯。不用說漢軍蜂擁過江,就是江東人士可能也想用項羽的人頭換取那豐厚的賞賜呢。

因此,項羽即便渡過了長江,孤家寡人的他不過是劉邦通緝令上的一名逃犯,逃命都來不及,哪裡還有什麼時間重新拉扯一支數萬人的勁旅呢?

機會

那麼,項羽還有沒有機會呢?有,但這只是生存的機會。北邊是剋星韓信,西邊是死對頭英布,東邊是大海。因此,他唯一的機會便是往南跑,躲到閩越之地的深山野林裡面。

也許可以效仿臥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等到劉邦集團起內訌的時候,再合縱英布、韓信反抗劉邦。

但是不可一世的楚霸王項羽,怎麼能甘心過這麼落魄的生活呢?因此,他也不會選擇這唯一的機會。

當然,如果項羽不死,韓信、英布便不會遭到劉邦打擊,這人只要有利用價值便有活著的機會,韓信、英布對劉邦而言,便是如此。

結語

假設項羽當初回到江東,他成功的把握有多大?

  • 從地理來看,項羽所在的江東北鄰韓信,西靠英布,難有翻身機會

  • 從兵力來看,項羽兩手空空,而韓信擁兵30萬,英布擁兵10萬,項羽完全無勝算可言

  • 從時間來看,項羽根本沒有時間來拉扯一支勁旅

  • 從機會來看,往南走是項羽唯一的機會,然而高貴的貴族血統,豈能與甌越之人為伍?

綜上所述,即便項羽成功返回江東,也毫無贏面,既然如此,對於一個貴族來說,與其苟且偷生,不如體面地死去。


讀春秋思無忌


秦朝末年,因秦政苛刻和秦朝統治者荒淫,導致動搖了秦朝的統治根本而天下大亂,之後農民起義、貴族起義不斷,最終讓曾經盛極一時的秦王朝走向了滅亡。其中項羽是在反秦過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項羽在鉅鹿之戰中大敗秦軍主力,此次的秦軍慘敗,不僅讓秦朝名存實亡,無力再戰,而且亦奠定了項羽在諸侯間的霸主地位。之後項羽雖然沒有稱皇帝,但他號西楚霸王,雖然無皇帝之名,卻有皇帝一樣的權利,分封諸侯。

然而因為項羽在分封諸侯時,沒有考慮原有諸侯的利益,招來一些諸侯心裡上的不滿,故而給後來諸侯反叛他埋下的隱患。之後隨之而來的就是著名的楚漢相爭。

在楚漢相爭之時,項羽雖然屢次打敗劉邦,但是因為劉邦後方堅固,能及時的補充兵源和糧草,故而劉邦屢次得以東山再起。同時他又有韓信帶兵。最終在垓下之戰中,逼的項羽兵敗在烏江自刎而死。

本來項羽雖然在垓下之戰中大敗,但是他本人已經逃到烏江,那時在漢軍重重包圍的清下,他還是有渡過烏江逃出生天的可能,但是他最終選擇了烏江自刎。

那如果項羽過了烏江,他還有捲土重來的機會嗎?

其實,就算項羽過了烏江,他雖然想東山再起,但勝利的結果卻不大。

首先,項羽是劉邦最大的對手,曾經劉邦通過鴻門宴讓項羽放過自己一馬,這才給劉邦後來能和項羽爭霸的機會,也給了劉邦最終能打敗項羽的機會。

在楚漢相爭之時,劉邦又是屢敗於項羽,但後來他總是能逃脫,而有機會東山再起。同時因為種種原因,項羽在打敗劉邦後,也並沒有對劉邦窮追猛打,這可謂是一個錯誤。

如今劉邦好不容易把項羽重重包圍,把精銳的楚軍打敗,又怎麼會給項羽喘息、東山再起的機會。他是不會犯和項羽一樣的錯誤。

所以就算項羽過了烏江,但這時取得大勝的劉邦,只要沒有見到項羽,哪怕是屍體,他就不會放棄對項羽的追趕,如此的話,項羽想要東山再起,也是很難的。畢竟在劉邦的窮追猛打之下,他哪有機會捲土重來呢!

其次,項羽此次的失敗和劉邦曾經的失敗情況不同,曾經劉邦雖然被打敗,但是他的後方有蕭何鎮守,可謂是相當穩固,可以隨時的給劉邦東山再起的資本和條件,劉邦的後方關中不僅穩固,而且對地勢有利。只要劉邦本人沒有出事,他總是有機會捲土重來的。

而項羽呢,他的後方一則不穩固,沒有上的的後方援助,二則他的後方在戰略上也沒有多大的優勢。

最後,項羽勇武過人,被稱為是“羽之神勇千古無二”,同時他還是兵家兵形勢的代表人物,他有如此強勢的實力,也有剛愎自用的性格。

項羽是英雄世的人物,然而像這樣的英雄人物,若是大敗一次,不僅僅是元氣大傷,而且是心灰意冷。在心灰意冷之下,項羽就算想要捲土重來,又能如何呢!也不過是曾經的輝煌不在。

當然,歷史上的項羽是沒有過烏江的,他不過烏江還是有原因的,可能是因為他當初把江東子弟帶出江東,如今卻所剩無幾,不免有了無顏面對江東父老的原因。不過,項羽畢竟是英雄式的強勢人物,想他這樣的人物,只有戰死的項羽,哪會有逃走的項羽。如此英雄的項羽就變成了悲劇式的英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